⑴ 拆遷被安置人,離婚後還享有房屋居住使用權嗎
主要看不動產,就是離婚後你們兩個的房產,至於現房產,我估計你們早已經分割清楚了,那個指標就按照你們各自擁有的不動產算,跟離婚多少年沒關系,當然,如果你們是國家工人就不同了····
⑵ 作為共同居住人且被安置人是否有權利知曉拆遷合同及補償款總額及明細
要看當地的「房屋管理條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實施細則」
一般情況下,同住一年以上就享有拆遷安置的權利(一般都是在大城市)
⑶ 承租人變更,被拆遷安置人口是否還享有居住權
通常必須承租人簽訂協議,或者承租人委託他人簽訂協議,但是必須辦理委託公證。
委託人辦理房產委託公證,必須親自攜帶房產委託書到公證機關提出申請,填寫房產委託公證申請表,並向公證機關提供下列材料:
1·委託人為個人的,提供個人身份證件;委託人為法人組織的,提供法人資格證明、法定代表人證明書和法定代表人個人身份證件;
2·(房地產證)或者房產買賣合同書;
3·委託人還應提供受託人的身份證件 (原件或復印件)或法人資格證明(原件或復印件)。
⑷ 動遷安置房安置多人,空掛戶口人是否享有房屋居住權
動遷安置房安置多人,是享有房屋居住權的。
公房內空掛戶口的補償問題:
1、公房拆遷時動遷組是和房屋的承租人簽訂拆遷協議,拆遷補償款支付給承租人,由承租人負責安置房屋的同住人。
2、如果認定為同住人,則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一般遵循一人一份,均等分割的原則取得拆遷補償款(案例中一般承租人份額略多一些)。
3、同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時,在被徵收房屋處具有本市常住戶口,並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
4、因為公房面積小,可能無法滿足遷入戶口人的居住,很多空掛戶口的人是在外面租房居住的,如果嚴格限定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可能過於嚴格,所以司法解釋又規定「在按拆遷公有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

(4)被安置人享有居住使用權房屋產權人變更擴展閱讀:
居住權的設定主要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依合同而取得居住權。如承租人依租賃合同而取得對出租的房屋的居住權。
第二、直接依法律的規定取得居住權。如未成年子女對其父母的房屋享有居住權。
第三、依遺囑等法律行為取得居住權。房屋所有權人可通過設立遺囑的方式為他人設定居住權。
第四、因取得時效的經過取得居住權。
居住權權利
第一、居住權人享有對房屋的使用權,但此種使用權須限於居住的目的。
第二、居住權人享有附屬於房屋使用權的各項權利,如相鄰權等。
第三、居住權人有權為居住的目的而對房屋進行修繕和維護。
第四、居住權人有權在居住期間內將房屋出租給他人以收取租金,但必須符合相關的法律要求。例如承租人轉租承租的房屋必須先經過原出租人的同意。
⑸ 安置房只有使用權有年限要求才可以變更為產權人嗎
你好,我認為你這個是不能也不可以變更為產權人的,因為你那是公租房的可能,是國有財產。
⑹ 被拆遷人享有產權,被安置人享有被安置部分的終生居住使用權但無產權
你說的這個問題可以分=種解釋\可以分為夫妻二人\在分安置房時二人都可以分的\但離婚後\他的享有就有變化l如折遷時是婚前財產\那麼媳婦就沒權分的這些房產l因為屬你繼承無人的房產\他要分你房產一半你會給他嗎?
⑺ 被安置人未出資購買相對面積,如果法院判了居住權,是否有可能在辦理產權時要求變更其名下
第一次判決就存在問題。以下是理由:
1、拆遷利益產生的原因,一是宅基地及其上附房屋,二是人口。
2、拆遷利益是什麼?是獲得優惠購房。這個購房款,看樣子應該是夫妻共同財產。
結論:D應該分得相應的房產或者獲得相應的補償。可以這樣來算這個賬:應獲得補償=【現有房產的價值-拆遷時僅屬宅基地及其上附房屋的拆遷利益】÷2
至於你的問題,不想回答,因為我不想回答一個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的問題。
⑻ 使用權安置房中,後遷戶口是否享有居住權
戶口登記在商品房內和是否擁有居住權沒有直接聯系。
我國《物權法》對居住回權未作規定,但答是,居住權也是當事人的一種基本權利。而戶口制度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口管理方法,是國家基於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立的制度。戶口與居住權並不具有必然的聯系,某人對房屋是否享有居住權不能以戶口登記為標准,某人戶口即使未登記在該房屋內,也可以對該房屋享有居住權,如承租人對其承租的房屋享有居住權。同理,戶口登記在某房屋內,並不代表就有權居住在該房屋內。
居住權的取得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依合同而取得居住權。如承租人依租賃合同而取得對出租房屋的居住權。
二,直接依法律的規定取得居住權。如未成年子女對其父母的房屋享有居住權。
三,依遺囑等法律行為取得居住權。
四,因取得時效的經過取得居住權。
因此,居住權是由房屋所有人經過授權後,戶口簿上的居戶才享有居住權,未成年人除外。
⑼ 房屋屬性變更,原動遷安置人是否還享有居住權
享有居住權的
公房轉為產權私房,購房人通常以較小的對價取得房屋產權,而共同居住人放棄購買權的同時卻沒有明確放棄居住權,這樣,當共同居住人主張居住權是會得到法律支持的
1、承租房性質與普通商品房屋不同,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取得產權的對價也不同,並且公房中通常有其他共同居住人,所以不能簡單的從房屋權屬的角度確認房屋居住使用權。
2、根據各地的房屋租賃條例,公房出租人不得終止租賃關系,因此房屋的承租人和共同居住人對房屋都有承租使用權,房屋轉為產權房之後,其中一人取得產權,但是其他人作為同住人房屋使用權仍應得以延續。既然買賣不破租賃,而房屋租賃的主要內容就是居住權,故買賣不破居住權,從法理上是能夠成立的。
3、以上海為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處理公有住房出售後糾紛的若干意見》規定:房屋產權人要求無產權的原公房同住人遷讓的,對有扶養、監護關系的同住人應保護其房屋居住使用權;對其他同住人可根據其在他處有無住房等情況,分別作出處理。說明上海高院對該類案件的處理有了較為成熟的認識。一般目前實際操作中,對在上海無其他房屋居住,應保護對房屋的居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