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中的處分

物權中的處分

發布時間:2021-07-24 20:06:28

❶ 為什麼說《物權法》第九十七條所規定的「處分」僅包括物權行為,而不包括債權行為。

根據物權法的總則的闡述,我們知道這個法律主要針對的物的歸屬版及相關權利,不涉權及債權行為,所以說《物權法》第九十七條所規定的「處分」僅包括物權行為。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❷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❸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包括哪幾種

處分行為是我國法律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概念,它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能夠涵蓋大部分的生活方面。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准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些法律規定,我國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主要包括:買賣,贈與,抵押,質押,出借等等。

(3)物權中的處分擴展閱讀:

處分行為適用范圍

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准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

❹ 民法中的所有權中的處分權為什麼要區分為事實處分和法律處分這樣...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所有權是指一切為人們所擁有、控制的財產權利:不僅包括有體物如土地、房屋、汽車,甚至包括無體物如權利,都歸自己所有。但是,在法律觀念中,所有權是指對於有體物的所有權。將所有權的客體原則上限於有體物,在立法技術上較為科學,在法理上較為嚴謹。這是所有權與其他財產權相區別的基本界限。否則,如果認為所有權的客體包括無體物,那麼債權、專利權、商標權、人身權都是所有權的客體,不僅法律概念缺乏科學性,而且也會導致適用法律原則的錯誤。

財產所有權是財產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屬於他的財產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屬於物權,即直接管領一定的物的排他性權利,與同屬於民事權利的債權構成財產權的兩個分類。與債權相比,所有權具有以下的特徵:

第一,所有權是絕對權。所有權與債權不同:債權的實現,必須依靠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主要是作為;所有權不需要他人的積極行為,只要他人不加干預,所有人自己便能實現其權利。所有權關系的義務主體是所有權人以外的一切人。他所負的義務是不得非法干涉所有權人行使其權利。是一種特定的不作為義務。基於所有權與債權的這種區別,法學上把所有權稱為絕對權,把債權稱為相對權。

第二,所有權具有排他性。所有權屬於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有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於其行使權利的干涉;並且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並存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有權。當然,所有權的排他性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在我國,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對於集體所有權或個人所有權進行干預是常見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為與其他財產權尤其是與債權的區別,所有權的排他的性質還是十分明顯的。

第三,所有權是一種最完全的權利。所有權是所有人對於其所有物進行一般的、全面的支配的物權,內容最全面、最充分。它不僅包括對於物的佔有、使用、收益,還包括了對於物的最終處分權。所有權作為一種最完全的權利,是他物權的源泉。與之相比較,地上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他物權,僅僅是就佔有、使用、收益某一特定的方面對於物直接管領的權利,只是享有所有權的部分權能。

第四,所有權具有彈力性。所有人在其所有的財產上為他人設定地役權、抵押權等權利,雖然佔有、使用、收益甚至處分權都能與所有人發生全部或部分的分離;但只要沒有發生使所有權消滅的法律事實(如轉讓、所有物滅失),所有人仍然保持著對於其財產的支配權,所有權並不消滅。當所有物上設定的其他權利消滅,所有權的負擔除去的時候,所有權仍然恢復其圓滿的狀態,即分離出去的權能仍然復歸於所有權人。這稱為所有權的彈力性。

第五,所有權具有永久性。這是指所有權的存在不能預定其存續期間。例如,不能像約定債權那樣,約定所有權只有5年期限。過此期限則所有權消滅。約定所有權存續期間是無效的。

所有權的內窖

財產所有權的內容,是指財產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於其所有的財產可以行使的權能。權能是指權利人在實現權利時所能實施的行為。民法通則第7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的權能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是為所有權的積極權能。

(一)佔有

佔有是所有權人對於財產實際上的佔領、控制。這往往是所有權人對於自己的財產進行消費(包括生產性的和生活性的)、投入流通的前提條件。

財產所有人可以自己佔有財產,也可以由非所有人佔有。所有人佔有是指所有人自己在事實上控制自己的財產,直接行使佔有權能。例如,公民對於自己所有的房屋、傢具、生活用品的佔有,集體企業對於廠房、機器的佔有等。

非所有人的佔有,是指所有權人以外的人對於財產的事實上的控制。這種佔有可以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兩種情況。非所有人的合法佔有,是指根據法律規定或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他人的財產,如承租人根據承租合同佔有出租人的財產、保管人根據保管合同佔有寄存人的財產。非所有人沒有法律上的依據而佔有他人的財產是非法佔有,如小偷佔有贓物、未經許可強占他人的房屋。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佔有人不知道並且不應當知道他的佔有是非法的,是為善意佔有;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是非法的,即為惡意佔有。一般說來,對於他人的非法佔有,所有人可排除之,以回復其佔有。但善意佔有在法律上要受到一定的保護。例如,在請求返還被非法佔有的財產時,對於善意佔有人為財產支付的必要費用和改良費用,所有人都應當予以賠償;而惡意佔有人則只能請求所有人返還其支付的為保存財產所必需的費用。

(二)使用

使用是依照物的性能和用途,並不毀損其物或變更其性質而加以利用。使用是為了實現物的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需要,如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使用電視機收看節目、居住房屋、乘坐汽車。使用權能一般是由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非所有人根據法律或者約定使用他人財產,是為合法使用。例如,國有企業使用歸其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承租人依租賃合同使用租賃物。非所有人無法律依據而使用他人財產,為非法使用。例如,未經允許而居住他人房屋、未經批准在國家或集體所有的土地上進行建築,都是非法使用。

(三)收益

收益,就是收取所有物的利益,包括孳息和利潤。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關系取得的利益,如利息、租金;自然孳息是指果實、動物的產物以及其他依物的用法收取的利益,如耕種土地收取糧食、採掘礦藏收取礦石。

收益還包括收取物的利潤,即把物投入社會生產過程、流通過程所取得的利益。

收益權能一般由所有權人行使;他人使用所有物時,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定外,物的收益歸所有人所有。

(四)處分

處分是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命運的權能。這是所有權內容的核心,是所有權的最基本的權能。處分可以分為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在生產或生活中使物的物質形態發生變更或消滅。例如,糧食被吃掉,原材料經過生產成為產品,把房屋拆除。法律上的處分是指依照所有人的意志,通過某種民事行為對財產進行處理。例如,將物轉讓給他人,在物上設定權利(如質權、抵押權),將物拋棄等等,都是法律上的處分。

由於處分權能是決定財產命運的一種權能;因此,這一權能通常只能由所有人自己行使,非所有人不得隨意處分他人所有的財產。例如,保管人將保管物消耗,承租人將租賃物出賣,都是不允許的,都是侵犯他人所有權的侵權行為。只有在法律特別規定的場合,非所有人才能處分他人所有的財產。例如,旅客在包裹中夾帶危險品或禁運物品,承運人有權依法處理;在加工承攬關系中,定作方超過領取期限不領取定作物,承攬方有權將定作物出賣。

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一起構成所有權的內容。完整的所有權包含上述四項權能。但在實際生活中,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都能夠並且經常地與所有權發生分離,而所有人仍不喪失對於財產的所有權。例如,保管人可以佔有交付保管的財產,承租人可以佔有、使用租賃物,而行紀人可以佔有、處分委託出售的財產。所有權是對財產的統一的和總括的支配權,而不是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的簡單總和;並且,財產所有權具有彈力性,與所有權分離的權能一般地說來最終要復歸於所有權;所以權能與所有權的分離並不意味著所有人喪失了所有權,恰恰相反,這種分離本身正是所有人行使所有權的表現。在實際生活中,所有人正是通過這四項權能的分離和回復,發揮財產的效益,以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例如,出租人將財產出租給他人,由他人佔有、使用。而自己收取租金。

❺ 物權法中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的區別和處分

區別
1 概念不抄同。按份共有是指數人依其份額享有所有權的形態:共同共有是指數人不分份額的享有一物所有權的共有形態;
2 共同共有的發生以共有人之間存在共同關系為基礎,共同關系有婚姻關系、共同繼承關系、合夥合同關系等,而按份共有則不要求共有人之間有共同關系;
3 共同共有的共有不區分份額,按份共有區分;
4 按份共有的共有人可以自由的轉讓其共有份額,無須徵得其他共有人同意;共同共有除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外,對共有物的處分須經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
5 按份共有有優先購買權的存在,共同共有沒有;
6 按份共有可隨時分割共有物,共同共有在共有關系結束前,各共有人不得要求分割共有物。
處分
按份共有
1 按份共有人可以自由地轉讓其財產份額,呃午休徵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
2 在共有人之一轉讓其份額時,其他共有人雖然無權表示反對,但卻可依法主張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
共同共有
由於不存在獨立的份額,因此各共有人不得向他人轉讓共有權,更不存在其他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的問題。在共有關系結束前,各共有人不得要求分割共有物。

法學生一個,望採納,不好之處請多多見諒。。。。。。^-^

❻ 關於物權中房屋登記中的登記處分含義

按照《物權法》第19條及《房屋登記辦法》(下稱《辦法》)第76條的規定,利害關系人回申請異議登記的答前提是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其實這
種規定在實務中根本不具操作性。因為利害關系人之所以要提出異議登記,必定是與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有所爭執,而且一旦異議登記生效,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
再行處分已無可能,因此,異議登記須以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為前提的要求使得法律有關異議登記的規定不具有操作性。
《房屋登記法》
(一)未依法取得規劃許可、施工許可或者未按照規劃許可的面積等內容建造的建築申請登記的;
(二)申請人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權利來源證明文件或者申請登記的房屋權利與權利來源證明文件不一致的;
(三)申請登記事項與房屋登記簿記載沖突的;
(四)申請登記房屋不能特定或者不具有獨立利用價值的;
(五)房屋已被依法徵收、沒收,原權利人申請登記的;
(六)房屋被依法查封期間,權利人申請登記的;
(七)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的其他不予登記的情形。

❼ 房屋買賣合同中的"處分"是什麼意思

權行處訂立買賣合同權處影響買賣合同效力若其效力瑕疵(行能力瑕疵;意思表示瑕疵;違反律強制性規定公共利益)該買賣合同效 例夫妻 甲、乙婚購買套房屋登記甲名未經乙同意甲謊稱自名義該房屋賣給知情丙並給丙辦理戶登記根據《物權》第97條甲、丙合同屬於權處訂立買賣合同權處影響買賣合同效力且存其效力瑕疵甲、丙房屋買賣合同效丙系善意受讓受善意信賴保護 權處行買賣合同合同效保護善意第

❽ 物權問題,關於共同共有物的處分

按孳息的分配原則分配

❾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什麼意思

處分行為屬於權利人行使所有權的一種形式,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比如我擁有一輛自行車,我可以決定把自行車送給朋友,就是行使我對自行車的處分權。
《物權法》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❿ 物權中處分行為包括出租嗎

我想你是問的是08年四抄川卷三第58題,根據《合同法》第51條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的,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也就是說無權處分行為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但是《合同法》第228條構成了51條的例外,擅自出租他人之物,只要不屬於非法轉租的,租賃合同是有效的。舉這個例子:甲將10台機器租給乙,乙未經甲同意賣給了知情的丙(不構成善意取得),丙又將其出租給了丁,問丙丁之間的合同有效否,兩種辦法,第一就是51條的例外228條的規定有效,第二就是不要將出租行為看成處分行為,即合同不是效力待定的是有效的。所以處分行為不包括出租這種說法是通說。謝謝

閱讀全文

與物權中的處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