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民間文藝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

民間文藝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07-24 15:16:54

Ⅰ 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屬於知識產權范疇嗎

沒有傳統知識這個專業說法。民間文藝屬於非遺范疇。你可能想表達你自己的一種工藝發明能不能申請專利嗎?不然,知識產權和這些概念沒有關系

Ⅱ 中國民間藝術是否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我是正方4辯。。。 但我不知道從哪幾個方面闡述

你的觀點是民間藝術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是吧?

很遺憾,從法律角度來說,民間藝術是不能作為知識產權直接受到保護的,主要原因在於早已經進入公共領域、權利人難以確定、權利收益難以分配等等。

如果你的對手不是很熟悉相關法律的話,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 民間藝術、傳統文化是智力創造的重要源泉和基礎,一旦這些智力成果商品化,就應該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也應該回饋其上游權利,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這里你可以盡量模糊民間藝術和從民間藝術中衍生出來的智力產品的區別,強調後者應當得到保護,前者也隨之應當保護。

2. 民間藝術的傳統表達方式是比較落後的,很多都局限於相對狹窄的地域和人群范圍內,傳播方式也很原始,主要是手手相傳、口口相傳,甚至是家庭內部的傳男不傳女。而一旦這些藝術表達產生順應市場化進程的轉變,將很快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對其進行保護(其實還是在模糊,同化民間藝術和其衍生品,同化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

3. 民間藝術的原生態環境正日益受到沖擊,完全依賴原始狀態下的保護是相當困難的。一個比較有效的保護途徑就是,將民間藝術提煉成知識產品,從而創造經濟價值再回饋,提高民間藝術保存環境的自身造血功能,這樣可以極大的延長民間藝術的壽命。

4. 目前,國際社會對民間藝術應當受到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只是如何通過立法來保護還存在爭議。一種觀點就是,在目前已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當中納入有關民間藝術、傳統文化、遺傳資源等上游權利的內容。(但是這種觀點受到的批評也很多,不用太詳細展開)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民間組織有那些

民間組織?政府保護都還差得遠呢,何況民間組織。
現在的「民間組織」大多有政府背景,不然根本沒有發言權

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方式有哪些

建立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具體內容應包括:(1)名錄與傳承人的統一認定機制。保護名錄是確定傳承人的重要依據,傳承的確定應與名錄的確定相關聯或統一,而不是相互分割。對列入名錄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應當明確指定代表性傳承人並採取措施支持、幫助其實現傳承。(2)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必須從法律上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明確規定其職責、評定標准和評定程序,政府以專家委員會的評定為依據,並予以公示後確認。(3)保障機制。即政府為支持、幫助傳承人從事傳承活動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提供財政資助、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公共文化機構宣傳、展示和交流、開展學校教育傳承、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4)責任機制。對傳承人來說,在被確認為傳承人或團體並享受到國家法律、政策保護包括財政支持的同時,法律也必須確認其擔負起保護和傳承自己所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即有效地履行保護職責,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傳承給後人,貢獻給社會。(5)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目前,建立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十分必要和急迫,這也與傳承人權益保障密切相關。應當積極研究,通過單獨立法相應妥善解決。

Ⅳ 求篇畢業論文提綱(最好稍微詳細點)題目是論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只要提綱就行!

試論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
序 言

人類創造了歷史,歷史也撫育了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不僅創造了優秀燦爛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民間文學藝術,是世界各國人民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維系各民族生存發展的充足動力和不竭源泉。民間文學藝術已成為區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面對民間文學藝術被任意使用、破壞甚至失傳的危機,民間文學藝術亟待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但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是許多國家都認為必要卻又倍感棘手的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起至今,已有眾多國際組織先後關注此問題,並試圖給出大家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但結果卻並非令人滿意。由於在權利主體、權利內容等諸多問題上的復雜性,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在法律上對民間文學藝術予以保護。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千姿百態。無論是透著喜慶和吉祥的大紅剪紙、靈韻別致的傳統泥塑,還是清新簡潔的藍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納西族「東巴」,都從不同側面體現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時時刻刻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更是祖先賜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在5000多年歷史沉澱的中國文化玫瑰中,就像一隻藝術奇葩,顯得格外絢麗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國學術界和立法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研究,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並在近幾年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出現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但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領域內的立法卻並沒有顯著進步。已經出台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包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和《貴州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2)。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理論界關於如何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有兩種互相沖突的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反對用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建議通過公法權利來提供保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產權能在傳統知識保護中發揮作用,或至少對進一步檢驗這種可能性抱有興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持有人開始尋求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傳統知識。
本文認為對民間文學藝術應該以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基礎,同時加強特殊立法保護,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加以闡述。
第一部分,筆者主要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進行概述。首先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界定加以重點闡述,因為無論從國際立法、區域立法、國內立法,還是我國的現今理論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的稱呼不一。有的學者將其等同於民俗,有的學者將其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劃等號等等。筆者在把民間文學藝術與民俗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區分的基礎上,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指一個社會群體,如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地區的若干民族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集體創作或者由集體中的某個個體創作並得到集體認同,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宗教信仰的文學和藝術形式。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包含關系,即民間文學藝術包括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其次;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特點、范圍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加以闡述。
第二部分,闡述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淵源與發展歷程。主要從對其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背景談起,同時對其國際條約、區域立法加以考察分析和對比。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第一點主要對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聯系與區別加以澄清,首先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的聯系包括他們都有非物質性、可復制性和法定性 。對於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的區別有他們的權利性質不同、客體范圍不同、創新的標准不同、權利主體的確定性不同以及他們的時間性不同,從這五個方面全面加以分析。第二點是對利用著作權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反思加以探討。
第四部分,從中央到地方立法兩個方面,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現狀加以闡述。
第五部分,是如何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的構想。在關於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立法保護方面,在我國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民間文學藝術不同於傳統的知識產權客體,其屬於新型的知識產權客體,應該利用特殊立法保護;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利用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特別是著作權制度加以保護。本文認為,由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特殊性,在我國理論界的研究還不深,理論的儲備還不夠。為了更加及時地對民間文學藝術加以保護,必須完善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本文試從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保護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對未來的知識產權立法方面有所幫助。同時建議國家立法部門盡快出台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特殊立法保護,形成以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為主,以特殊立法為輔的新型立法機制,以期對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部分 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概述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和特徵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和內涵
對於民間文學藝術這一術語的概念內涵,我們應當做狹義和廣義的區分。
狹義地看,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等同於我們在民間文藝學上所說的民間文藝,包括民間文學(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史詩、諺語、民間說唱、民間小說)、民間音樂、美術、舞蹈和民間工藝等方面。就此而言,狹義的民間文學藝術指的是「全體的產生於民間,口頭的流傳於民間」的文學藝術,它是與主流社會中所謂「純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學藝術創作相對應的一種原生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英語中,與之大體對應的說法是「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ctions」。[1]
廣義地看,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內涵並不限於民間文藝學上的審美意味,而是擴展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在生產、生活、組織制度、精神信仰等各個領域以具體形態體現的民俗,有著某種程度的審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業價值,均有可能被認為是「民間文學藝術」。例如,位於深圳華僑城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不僅將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標志景觀原樣或微縮復制,而且從來源地雇請少數民族藝員再現生產生活場景、表演特色文體節目、組織節日慶典和祭祀儀式等。這是將整體的民俗作為審美形態設為旅遊項目加以商業利用的經典案例。在英文中,與此內涵大體對應的說法是「Folklore」。
應當說,「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ctions」是被涵蓋於「Folklore」之中的,理解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的關鍵在於釐清「Folklore」的涵義。Folklore一詞是英國學者湯姆斯(W. J.Thoms)於1846年將Folk(民眾)和Lore(知識)合二為一創造的,最早由日本學者將其翻譯為「民俗」,後來也為我國民俗學界所採用[2]。Folklore植根於群體意識和精神在社會中的口頭和非文字化傳承活動,它可以泛指基於一定自然和社會條件(如種族、血緣、地域、文化水平、生活狀況)所結成的某一群體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維系並且形成為傳統的一切風俗習慣,即民俗,也可以特指其中可作為這種口頭和非文字化傳承活動典型表現的民間文學或口承文藝。因而,它在民俗學上的使用同樣是有層次的,可以指作為一級學科的「民俗學」,也可以指作為二級學科的「民間文學」或「民俗文藝」。[3]
就Folklore的語源來說,據費孝通先生的解釋,Folk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全體人民,而是具有親切鄉土關系的人們,在中文裡,近於「老鄉」、「鄉下土裡土氣的人們」,作為一個形容詞近於「民間」、「土風」的意思:Lore作知識或學問講也不確切,近於「天方夜譚」中的「譚」字,夏天乘涼時孩子們喜歡聽的「逸文、傳說」。所以如果直譯,「民間傳說」四字比較接近[4]。日本的民俗學者亦承認,迄今被譯為民俗或民俗學的Folklore,本來意義是傳承的精神文化或口承文藝。[5]
值得注意的是,Folklore意義上所涵蓋的「民間傳說」現在已經遠遠不限於語源上的解釋或是我們中文習慣上所理解的某種民間文學創作形式。與其倘有一線聯系的話,恐怕在於現在的Folklore已經包括了任何一種能夠被群體「傳說」的文化現象。在《不列顛網路全書》(國際中文版)中,Folk加lore就被翻譯為「民間傳說」,並把民間傳說的形式分成說和唱的口頭文學、物質和文化(包括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術)、習俗和節日(包括宗教意識、節慶、兒童游戲、民間戲劇、民間舞蹈)三大類。[6]
澳大利亞昆士蘭法學院教授卡馬爾.普里博士認為:所謂「民間 (Folk)」,指的是至少具有某一公共特性的一群人。至於這一共同特性是什麼並不重要,比如它可以是一個共同的職業、共同的語言或共同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是,無論以何種目的結成的這一群人必須具有某些自己的傳統;「傳說(Lore)」一詞指的是與諸如教義、戒律或習俗有關的傳統事實或信仰本身,傳統意味著代代相傳下來的文化的各個方面,它既包括文化的觀念方面(如習慣、習俗、儀式),也包括文化的創造方面(如音樂、舞蹈、戲曲、文學、觀賞藝術),因此,文化可以被視為由一群人保留下來的傳統。[7]
該觀點代表了國際社會上較為主流的認識傾向,即Folklore是一種屬於群體的文化傳統。就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而言,Folklore總是與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相提並論的。由於在字面上,Folklore(民眾的知識)與Traditional Knowledge(傳統的知識)談不上有明確的差別,這種區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便於實際的操作而從技術上加以考慮的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格雷厄姆、杜特菲爾德在其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傳統知識一般是指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的知識,而並不涉及如藝術作品、手工藝品和其他文化創作和表現形式(這些東西傾向於被認為是Folklore的元素)。依據一位專家的觀點,傳統知識(或其稱之「傳統環境知識」)是「一個群體通過一代又一代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生活建立起來的大量知識。它包括一個分類體系、一整套對於本地環境的經驗積累和一個控制資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統。」
至於Folklore,值得注意的是,它作為國際社會的議題被加以討論是先於傳統知識的,最早可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當時是作為與版權相關的問題提出的。依米歇爾.布萊克尼所言:「傳統知識的表述……是順應那些批評Folklore之狹隘性的觀察家們提出來的。然而,它意味深刻地改變了討論的話語。Folklore以在版權中或以版權為附加條件加以討論為特色。傳統知識的范圍則被拓寬到足以包含諸如在葯物治療和作為食物方面的動植物知識。就此而言,問題的討論就將從版權的左近轉至專利權和生物多樣性。」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開展Folklore保護的兩家機構。UNESCO因其在文化上的取向而當然地涉足其中。該組織對於Folklore的定義如下:「Folklore(傳統大眾文化)是一個文化社群基於傳統的創造的總和,經由一群個人加以表達,且被承認反映其文化和社會身份:其標准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傳承。它的形式是與其他的,如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等等藝術融在一起的。」[8] 「因而,Folklore在傳統社群中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表現,包括(I) 音樂、舞蹈和其他表演藝術;(ii)歷史和神話傳說;( iii)設計和符號;和(iv)傳統技術、手工藝和藝術作品。
美國人類學和民俗學者Ellen Mchale認為,無論受過教育還是未受過教育,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每個連接在一起的群體,或是有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的群體,都擁有一種傳統,這種傳統叫做民俗。民俗包含許多個體的、大眾的和「文學的」因素,這些因素通過反復流傳和變異被群體評價和延續,並以這種方式被群體吸收和同化。民俗,其范圍包括傳統藝術,信仰、工作和休閑的傳統方式、裝飾和慶典等,是一個群體保持和傳承一種生活方式的傳統形式。在任何情況下,民俗都存在於群體之中,並在群體中代代相傳,民俗是群體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具有意義的共同經驗。通過表演或示範,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圍內的相互交流,群體以這種非正規的方式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傳統形式。
根據我國民俗學者的觀點,民俗可以區分為:(一)生產習俗:漁獵、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建築、商業等方面的習俗;(二)生活習俗:衣、食、住、行、醫、用、語言、產育、婚姻、喪葬、壽誕、禮儀、節日等方面的習俗;(三)文化習俗:民間口頭文學、美術、舞蹈、音樂、游藝、競技等方面的習俗;(四)組織制度:村落、家族、姓氏、社團等方面的習俗;(五)精神信仰:圖騰崇拜、神靈信仰、祝咒、禁忌、預兆和占卜等方面的習俗。可見,「民俗」是一個囊括群體生活方方面面的寬泛概念,不能體現出群體文化創造的內涵。而從民俗學的角度看,國際社會所致力於保護的Folklore只限於民俗文化中屬於感性范疇的審美創造形態。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在法學界盡管也常常有很多爭論,但是至少在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的學者之間基本是一致的,即認為民間文學藝術只佔民俗(Folklore)中的一類。「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流傳,主要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他們的審美觀念和意識情趣,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9]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切實際地將民間文學藝術保護范圍擴大化。比如1972年由非洲知識產權組織制定並於1982年生效的地區性公約《班吉協定》,就將其保護范圍規定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團體所創作的、構成非洲文化遺產基礎的、代代相傳的文學、藝術、科學、宗教、技術等領域的傳統表現形式與產品」,這就顯得過於寬泛因而也不很妥當。
筆者認為,我們在為民間文學藝術立法時,應該吸取國內外學者們在艱辛探索中己經取得的有益成果,從他們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一般的、通常的、公認的知識中去界定民間文學藝術。把民間文學藝術同民俗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區別開來,民間文學藝術是民俗的下位概念,而民間文學藝術又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上位概念,為了更加完善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對於屬於以作品形式顯現並且符合著作權保護客體條件的,應該由著作權保護。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立法立足於現實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法律有效的規范現實生活。
基於以上筆者的討論,我認為「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應該做如下界定:民間文學藝術是一個社會群體,如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地區的若干民族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集體創作或者由集體中的某個個體創作並得到集體認同,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宗教信仰的文學和藝術形式。

Ⅵ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目前的情況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抄已取得長足襲進步,但仍存在侵權賠償標准低等問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與社會各界的期待相比,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而言,包括:

嚴保護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發展不斷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提出新的挑戰。

大保護的工作體系尚不健全,現有組織協調平台和機制的作用未充分發揮,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同不夠。

快保護的工作鏈條尚未打通,行政確權、糾紛受理、仲裁調解、行政執法、司法審判等環節之間缺乏高效快速銜接機制。

相關部門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糾紛的協同作用還有待加強。

另外,社會公眾、權利人均對侵權現象嚴重程度、侵權救濟的及時性有效性、侵權賠償的足額性等指標還有很多不滿意的評價。

實際保護效果與社會期待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各界對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呼聲依然強烈。

Ⅶ 辯論賽:「我國傳統民間技藝應該受到知識產權保護」 我們是正方。 這個該怎麼打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千姿百態。無論是透著喜慶和吉祥的大紅剪紙、靈韻別致的傳統泥塑,還是清新簡潔的藍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納西族「東巴」,都從不同側面體現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時時刻刻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更是祖先賜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在5000多年歷史沉澱的中國文化玫瑰中,就像一隻藝術奇葩,顯得格外絢麗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國學術界和立法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研究,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並在近幾年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出現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但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領域內的立法卻並沒有顯著進步。已經出台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包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和《貴州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2)。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理論界關於如何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有兩種互相沖突的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反對用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建議通過公法權利來提供保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產權能在傳統知識保護中發揮作用,或至少對進一步檢驗這種可能性抱有興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持有人開始尋求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傳統知識。
(一)保護文化遺產、尊重歷史的需要

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某一民族、種族或部落的歷史積淀,對該群體成員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民間文學藝術的代代相傳在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指導並駕馭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取向。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有助於維護民間文學藝術創作群體的精神尊嚴。另外,民間文學藝術長久以來的傳習方式都是語言或動作,鮮有固定的方便復制與保存的表達方式。這種自生自滅的流傳特性也使我們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對其進行保護,防止作為各國文化歷史傳統組成部分的珍貴遺產流失甚至消亡。

(二)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合理利用。

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優秀的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如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可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屏幕;精緻的民間工藝可被應用到現代家居設計中;優美悅耳的民間歌曲可通過現代的創作手法進行重新演繹等。但廣泛的利用也衍生出了一些損害群體情感尊嚴的後果,特別是非原創地的利用者因不了解群體發展歷史或為了迎合一部分消費者的異常獵奇心理,常做出篡改民間文學歷史、歪曲民間文學藝術原貌及醜化民間文學藝術形象之舉。因此為了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合情、合理的利用,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限定和規范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利用,以期實現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原汁原味的再現。

(三)確保民間文學藝術原創群體的合理利益的實現。

目前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商業價值開發和廣泛利用的,多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他們採用錄音、錄像、記載等方式將這些具有異國情調的民間文學藝術帶回國內,再經過他們認為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改編加工過程,將這些取材於別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加工品提供給本國的消費者。特別是按照發達國家「公有領域內的一切成果,包括民間文學藝術是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財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這一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這些文化商人不花一分錢就可將別國的民間文學藝術拿來利用。這種原料免費的文化快餐在養肥了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的同時,卻並未給提供原料的民間文學藝術原創地居民帶來任何的名利收人。這種貌似公平的「公有領域」的文化交流方式,其實與幾百年前的殖民者對殖民地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的掠奪並無實質區別。如果不加以控制與防範,就會造成文化資源的流失。這種流失不僅僅是財富的流失,也是歷史的流失、傳統的流失,對於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來說等於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根源。這種精神領域內的掠奪比以前的物質領域內的掠奪更為可怕,是不利於整個民族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的。

Ⅷ 民間傳統技藝是否在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內請說明原因。此外若在范圍內,請告知我幾個實例,謝謝。

民間傳來統技藝不在知識產權自的范疇,它們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正在確立和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的范疇主要在: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它的主要范疇在:
a.著作權
b.專利權
c.商標權
d.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等
由於知識產權兼具有專用權性和科學創造性,所以註定它是有時間限制性的,所以些傳統的文化,古老的發明都不能屬於這個領域了。

閱讀全文

與民間文藝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