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媒體和信息有什麼關系
「信息意為消息、情報、知識、資料、數據等。」(《傳播學概論》)「資訊(信息)是具有意義的消息、事實或知識。」(《英漢大眾傳播辭典》)「信息是對某種事物的預報。」(日本《廣辭苑》)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信息(information)與訊息(messa8e)被看作同義詞。其實,信息與訊息、消息、知識、數據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信息與訊息 訊息原意為音訊、文電、文告、消息等。在傳播學中,訊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號(語言、文字、圖像等)組成的表達特定信息的符號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信息和符號兩個部分。傳播者通過編制有序性符號(編碼)傳輸信息,受傳者則通過譯讀有序性符號(解碼)還原信息。哈特萊(Hartley)在《信息傳輸》(1928)一文中早就指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訊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載荷者;消息是具體的,信息是抽象的。但是,在傳播中,傳者傳出訊息,並不意味著受者就一定收到訊息;受者收到訊息,也不能保證「翻譯」、還原成傳者意欲傳遞的那種信息。因為,傳受兩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擁有基本相同等級的符號系統和經驗系統。 媒介是一個基本稱謂,指的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可以傳遞信息的物體,比如小紙條:) 媒體除了有媒介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它的物質性,比如電視,廣播,報紙,網路就是當今的四大媒體,也有人理解為各種傳播方法的綜合運用,比如多媒體。 對做媒體研究的人來說,搞清楚媒體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盡管這看似簡單,並且每天都在接觸,但想說明白卻並不容易。 筆者認為,媒體、媒介、傳媒三個詞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前面兩個是名詞,指某一類組織;「傳媒」除名詞外,有時還包含了動詞的詞性,即可以指信息傳播的過程。 下面先看看業內已有的一些定義: 1、《現代漢語詞典》——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 媒體: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 2、人民大學郭慶光教授認為:媒介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的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播機構。 3、傳媒學大師麥克魯漢—— 「媒介即信息。」 4、在一般的傳播概念模式中,大都界定傳播過程有以下四項要素:來源(Source)-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受眾(Receiver)。其中,又以傳播的渠道(Channel)影響傳播過程最甚。 筆者給出的概念是:媒體是具有以下特點的組織,一是在產業結構中居於其他經濟單元(消費者、生產者、政府等)的中間位置;二是其主營業務與信息產品或服務相關,或者說有信息流存在(在信息的製作——傳播——反饋鏈條中,至少要包含前面兩個環節)。 把握中間位置與信息流兩點,就把握了媒體概念的關鍵。很多東西都是由此衍生出來,比如說媒體的屬性:(1)智力密集型產品——內容為王;(2)產品二重性——宣傳性與商品性;(3)受眾二重性——現時與潛在消費者(產品搭售法則);(4)內容製作的固定成本遠遠大於可變成本(知識產權的重要性);(5)收入具有衍生性。
B. 企業如何處理和媒體的關系
企業和媒體打交道 就是需要媒體幫助企業做好宣傳的作用 一般都不會入得罪媒體 有時候也是報喜不報憂
C. 傳統媒體版權,和互聯網版權有什麼區別
傳統媒體的版權,可以直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互聯網出現後,只有基礎內的著作權法容不足以滿足網路時代的需要,自1995年以來,我國在《著作權法》的基礎上,推出《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幾經修改後,形成較為完善的網路著作權保護條例,即《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你要說區別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是法律,是著作權相關法中的基本法;《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是基於《著作權法》的行政法規;傳播權只是著作權的十三項經濟權利之一。簡直就是母子關系。
D. 著作權與版權的聯系與區別分別是什麼
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著作權法》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E. 我想問法律和媒體有關系嗎
能解決法律問題的,是法院,不是媒體,建議是找律師代理你的權利,積極收集對你有力證據,打官司維權,如果找媒體,能解決你的法律問題,請問,還要那麼多法律法規做什麼?!?
F. 媒體版權的痛點如何解決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版權成為眾多媒體人的一塊「心病版」。如何解決這個痛點?這次權參加第四屆觀媒峰會,杭州網副調研員吳幼祥希望借這次峰會,各主流媒體能商討達成共識,讓媒體版權有個良性的解決方案。
吳幼祥說,最近,他為版權的問題傷透了腦筋,杭州網隔三差五接到圖片侵權的索賠,動輒七八千一張圖。其實,不光是杭州網,最近全國很多媒體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吳幼祥認為,現在出現了一些惡意的索賠行為,很多質量很差的圖片,要價上萬元,「版權是該尊重,但對於這類惡性的維權,我們也需要抵制,維護好媒體版權的生態,不應該讓一些釣魚網站把惡意維權當成『生意』。」
互聯網時代是共享的時代,而這次峰會的主題是「新時代 主流再出發」,吳幼祥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媒體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大家應該合作共贏。所以他希望,在這次峰會上,大家能重視媒體版權問題,通過這次峰會,各大主流媒體一起商討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能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將有價值的東西進行分享,合作共贏。
G. 著作權與版權的關系是怎樣的
著作權與版權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知識產權界也有人將版權和著作權等同看待。版權與著作權有五點明顯區別:其一:主體不同。其二,客體不同。第三,形成機制不同。第四,內容不同。第五,期限不同。著作權與版權的關系是怎樣的一、著作權與版權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知識產權界也有人將版權和著作權等同看待。版權與著作權有五點明顯區別:其一:主體不同。從狹義上看,版權是指出版者權,其主體是出版者。在中國,出版業被當作意識形態的重要領地長期為國家專營,由國有的出版機構(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具體運作。所以,在我國版權的主體只能是國有出版機構,自然人不能成為版權的主體。而著作權的主體是作品的作者。客觀上,只有自然人是作品的唯一事實作者,自然人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和民事主體;只能在特定情況下才能被視為法定作者。其二,客體不同。出版者權的客體為書刊及音像出版物。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著作權法保護的只是作品,而非作品的載體,因為作品載體可以有許多種,而作品本身只能是一個。第三,形成機制不同。版權是一種從屬於著作權的派生權利,出版者版權只能由著作權人授予而產生。而著作權是基於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產生的權利。在我國,作品一經創作產生,只要具備了作品的屬性,即自動依法產生著作權。第四,內容不同。以我國為例,出版者對其出版作品享有的版權,包括專有出版權、版本權、出版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修改權、刪除權。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財產權包括復制權(出版權、發行權、復制權、演繹權、翻譯權、演繹權)、傳播權(表演權、播放權、展示權、朗誦權)等權利。第五,期限不同。在我國,出版者對作者授權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定時限的專有出版權。時限長短由出版人與著作權人協商簽約產生,並規定合同有效期限不超過10年。著作人身權的保護一般不受限制,其中某些內容具有一身專屬性的權利理應受到永久的保護。對於著作財產權,各國都規定了一定的時間界限,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去世後50年,截止於作者去世後第50年的12月31日止。
H. 媒介和媒體的區別
媒體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平台,是一個實在的東西,比如電視台就是電視媒體 ,報紙就是報紙媒體。
媒介是中間起介紹作用的信息橋梁,就像中介一樣,只是把發布媒體的對象和媒體本身聯系起來。
拓展資料:
所謂媒介,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
媒介包括兩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質所攜帶信息或內容的容器,如書( 甲骨、竹簡、帛書、紙書)、相片、錄音磁帶、電影膠片、錄像帶、影音光碟等; 二是用以傳播信息的技術設備、組織形式或社會機制,包括通訊類(驛馬、電報、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可視電話、行動電話等)廣播類(布告、報紙、雜志、無線電、電視等) 和網路類三大類。
在當代社會,一般而言,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志、無線電、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消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桓公三年》「會於嬴,成昏於齊也。」晉·杜預註:公不由媒介,自與齊侯會而成昏,非禮也。
例:《舊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這里,「媒介」是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時期是指媒人,後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誘因。《詩·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mo)。」《文中子·魏相》:「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則一直是指居於兩者之間的中介體或工具。也指在兩者或兩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間,從中介入參與其中的活動或組織,表達一種動作狀態。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媒」是「女」字旁,《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I. 互聯網與媒體區別
字眼上的區別,
就不是一個概念,想一下就知道,具體例子一看就是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