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城市社會中和單位制想配合的是一種什麼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
有一個中國單位概念,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
其他你可以參考有關「全國高技術產業化協作組織」的復議訴訟內容。
根據國質檢復補【2010】02號要求,我們認為有關問題的焦點在《組織機構代碼管理辦法》有關條文和釋義理解上的歧義,其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組織機構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組織機構代碼登記。有關釋義5、其他組織機構(6)其他依法成立的組織機構。第十條中釋義6、政府的相關批准成立證明文件及復印件。其他未列明的組織機構應提交相關部門合法有效的批准成立文件及復印件。第十二條中釋義三、不具有審批權的機關發出的批准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視為該組織機構設立的合法批准文件。
我們提供下列材料(附件)證明,全國高協組織是依法成立的多部委協作聯合體;有關聯合決議和工作簡章表明各成員依法共同按照「政府行為推動,市場行為實施」和「動態聯盟、 平等協作」的模式聯合組建全國性的高技術產業化協作聯合體,旨在長期堅持協調組織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協作促進工作。不是臨時或非常設機構。是非獨立法人,不從事經營活動,開展資信交流、組織產業化相關工作協作的協調指導機構和政府部門的聯合協作機構,承擔政府依法有限讓渡的部分職能,協同政府相關部門開展產業化協作協調、促進和指導工作。
我們認為根據有關政府部門證明文件全國高協組織擁有在承擔政府讓渡職能內的審批權,也符合《辦法釋義》第八條,第2款、機關(7)其他機關,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的分支機構和派出機構,以及其他依法成立的機關。可類比的機關有各地方政府賦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關於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我們認為首先下延單位成立是依據《合同法》第三百三十條第四款規定的「當事人之間就具有產業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實施轉化訂立的」技術轉化合同。也符合「合同法」第三百三十五條,合作開發合同(屬於技術開發合同)中,協作配合研究開發工作專項。合同法釋義中3.協作配合研究開發工作。合作開發是以雙方的共同投資和共同勞動為基礎的,各方在合作研究中的配合是取得研究開發成果的關鍵。因此,合作各方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成立由雙方代表組成的指導機構,對研究開發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協調和組織研究開發活動,保證研究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
也符合2007年《科技進步法》第四十三條、 國家鼓勵企業開展下列活動:(二)同其他企業或者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聯合建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或者以委託等方式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第四十七條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自行創辦研究開發機構,保障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科技進步法》全文中有四個關於組織的依法成立描述,唯獨這兩條沒有依法要求,並且鼓勵,我們認為是一種依《科技進步法》豁免行為。
關於其他組織在」合同法」框架下的主體資格,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0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9)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其他組織。同時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組織為當事人。而<民事訴訟法>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上位法,有極高的法律效力,有關擴充解釋和立法沖突,必須通過法院逐級上報至全國人大法工委答復或解釋,法條交全國人大常務會修改。
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因合同糾紛訴訟事宜經基層法院,高級法院和更高一級共37天,獲得有獨立請求權的民事主體資格裁定。根據《最高院印發關於人民法庭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第二十一條人民法庭製作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決定書、拘傳票等訴訟文書,須加蓋本院印章。加蓋院印的立案通知書是決定性質訴訟文件,有民事、行政和刑事訴訟抗辯權。審查當事人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應當遵循法律,而不是行政規章。
同時經公證機關聯網調取數據對立案通知書進行公證,確認內容相符和印章屬實。公證文書具有《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具有事實認定根據的證明效力和執行效力。公證書是民事、經濟交往和行政管理活動中,證明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可靠的法律文書。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第八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的起訴,應當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 的案件受理條件進行審查(一)起訴人應當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以上內容表明,通過依法立案審查、證據核實、討論審核、合議裁判、討論決定和移送庭審等程序環節的立案主體審查,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民事主體資格獲得司法機關認可,具有法定性、抗辯性、排他性和不可逆性。
目前其他組織的擴展解釋,有依法設立的不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公益性非法人組織有:(1)黨、政、軍機關設立的不具備法人資格,但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獨立進行業務活動的辦事機構;(2)雖非依法設立或行政許可或備案,但」合同法」確認有效,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獨立進行業務活動的非法人組織。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根據「司法解釋」第七條,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科研組織訂立的技術合同,經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授權或者認可的,視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訂立的合同,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未經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授權或者認可的,由該科研組織成員共同承擔責任,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該合同受益的,應當在其受益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前款所稱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科研組織,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立的從事技術研究開發、轉讓等活動的課題組、工作室等。
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做為科研組織獲得獨立(不需要開辦單位授權)部分受限制的民事主體地位,受限制部分為「非法壟斷技術、妨礙技術進步」的列舉下的六項概括性描述條件{限制他人改進技術,限制他人使用類似技術,限制他人共享或要求獨占,阻礙他人合理市場需要,要求他人為無效無關付費,禁止他人異議}的中部分無效情形,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具體可以在實體程序中審理裁定。
根據最高法院答復和《北京市高級法院審理民商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三)(京高法發[2002]51號,2002年3月18日文件印發)中組織機構代碼是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機構的法定標識,不能以組織機構代碼證書作為認定訴訟主體資格的依據。
我們認為審查當事人是否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應當遵循法律,而不是行政規章。根據國家法制辦的意見「組織機構代碼不是行政許可,但是民事權利、民事關系的確認。因此民事權利、民事關系的確認合法性更重要,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國發〔2007〕35號)關於單位定義:(一)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二)相對獨立組織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三)能夠掌握收入和支出等業務核算資料。
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二)申請人是中國單位或者個人的,其名稱或者姓名、地址、郵政編碼、組織機構代碼或者居民身份證件號碼;可以理解類推中國單位均有組織代碼。
全國高協組織已經成立十四年,有獨立的秘書處和常務工作人員,根據非法人單位和國家科研課題組織的規定,常務負責人的法律和經濟責任委託給依託單位承擔。下延單位是按全國高協組織模式,由全國高協組織,本領域內9名以上的資深專家、學者和個人,協同單位,協作單位,依託單位聯合決議申請組建,共同制定本領域管理規程,再由全國高協組織批准決定和授權。與全國高協組織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通過自立、自主、自律和自籌等和「平等協商,自願協作,動態聯盟,協調促進」等方式在本專業領域獨立開展工作。工作人員收入,按技術合同法規定由技術勞務形式保障,輔助人員的工資由依託單位通過勞務派遣的形式保障。
經過」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網站上查找國家發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發現「人民調解委員會」 做為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和國家九部委相關職能部門聯合制定《全國高技術產業化協作組織工作簡章》中「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是全國高協組織名義組成相關領域內資信交流、組織產業化相關工作協作的協調指導機構。兩者有類似之處是都是協調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只是一個面向領域內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協調運作產業化協作工作,一個是面向基層調解民間糾紛。
「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做為一種新社會組織,是《民事訴訟法》中合法成立、獨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他主要免除政府締約責任和避免公權力介入私權力,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從事公共社會服務。也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規范的新社會組織(區別現有的社會組織,主要是獨立性,沒有行政審批和主管部門管制,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和聯系,只限於在法律框架下的事後監管),是《民事訴訟法》中合法成立、獨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他主要免除政府締約違約責任和避免公權力介入私權力,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從事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
「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是通過政府非利益介入,並做為共同成員,而不是做為管理者身份與個人、群體和社會力量共同協同,通過「平等協商,自願協作,動態聯盟,協調促進」共同而有區別承擔各自約定責任契約化虛體組織;為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國家在管理上採取先發展、後規范、寬約束、嚴監管的寬嚴相濟政策,對具體事務不聞不問不理不採,任由其在法律許可的框架內自主發展、自主管理、自主籌資和自主運作。
結合上述,我們認為「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首先是一個合法組織,並有獨立民事主體資格的介於市場主體和科研組織之間的中間、中介、中性和中立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單位和國家法律法規豁免登記備案的科研組織。根據知識產權公約和《國家知識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規定「加強文化、教育、科研、衛生等政策與知識產權政策的協調銜接,保障公眾在文化、教育、科研、衛生等活動中依法合理使用創新成果和信息的權利,促進創新成果合理分享」;「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 將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主要的、重要的中間交流、共享、協作和轉化平台。將搭載知識產品的轉化,依託單位是一個承擔經濟和法律事務的機構,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變動和調整,難以完全承擔信託責任。因此「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本身具有知識產權的申請權、參與權、處置權和管理權十分重要。在此向貴單位申請能否將「全國高協組織下延單位」做為合法的中國單位申請組織機構代碼證書,以利產業化協作共享工作的實現。
② 馬翔的主要貢獻
一、為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破冰,積極拓寬律師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路徑
商標戰略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培育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標,發展商標經濟,是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加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過去,律師在商標代理方面存在制度壁壘,不允許代理商標申請、異議、爭議、復審等案件,這使得律師與商標代理業務基本絕緣。為了排除律師代理商標業務的障礙,馬翔十幾年來不斷通過立法建議、情況反映函、座談會等各種形式向國務院法制辦、司法部、全國律協、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呼籲,為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松綁。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後,馬翔向全國律協等有關部門提交了《關於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法律服務的建議書》,分析律師具有專業的法律素質和綜合的服務能力,指出律師應當成為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服務體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司法部、全國律協等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修改了《商標代理管理辦法》,2012年11月司法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頒布了《律師事務所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管理辦法》,商標代理業務之門終於向廣大律師敞開。為配合辦法的頒布實施,馬翔向司法部、全國律協遞交《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宣傳活動實施方案建議稿》,從活動開展時機、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的重要意義、宣傳目標、宣傳內容、宣傳方式、培訓以及實施步驟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積極在中國知識產權報、法制日報、中國律師雜志等媒體上發表文章,接受采訪,對管理辦法具體內容進行解讀,對律師商標代理業務現狀、前景進行分析,並對律師如何開展商標代理業務進行講解,答疑解惑,激勵和動員廣大律師參與商標代理業務。邀請知名學者、知名企業家在中國知識產權報、普法網、CIPNEW等知名媒體發表關於律師從事商標代理的文章,提升社會公眾關注度,擴大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的影響力。
二、積極引導律師從事商標業務,幫助律師增強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能力
為了吸引更多的律師關注和重視商標業務,馬翔在各種場合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引導、鼓勵律師從事商標法律服務。2004年,馬翔向北京市律師協會提議成立商標專業委員會,獲得了北京市律協和首都律師的大力支持,這是全國律師界第一個商標專業委員會,馬翔在2005至2012年連續三屆但任該委員會主任,通過專業委員會帶動全市律師商標業務水平的提高,使北京律師商標業務水平居於全國領先地位。他在第九屆全國律師論壇主論壇上做了題為《值得律師重視和開拓的業務-商標法律服務》,在2012年全國律師知識產權實務論壇主論壇上做了題為《方興未艾的商標法律服務》的主題演講。馬翔還在北京市律師協會申請律師執業人員集中培訓上講授《新領域之律師商標業務》,幫助實習律師認識商標業務,為商標法律服務增添新鮮血液。為促進商標代理水平提升,編寫了《商標業務指南》,該書是律師界出版的第一本商標業務用書,對從事商標業務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同時,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律師從事商標業務研究報告》,從商標對企業的重要意義、商標法律服務的重要意義、當前商標業務量及今後商標業務前景展望等多個角度,勾畫出了律師從事商標業務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廣闊前景,得到了業內的普遍好評,該報告之後成為第九屆全國律師論壇會議資料。馬翔還撰寫了《知識產權業務內容及相關數據統計》,通過圖表、表格等形式統計分析近年來我國商標、專利、著作權的主要類型、業務量、代理組織量等,以直觀的方式分析我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現狀。該數據統計被作為2012年全國律師知識產權實務論壇會議資料,得到參會律師的關注和好評。馬翔還結合商標法修改,制定了《律師商標代理申請業務操作指引》,細化商標代理申請步驟,幫助律師認識和抵禦商標代理風險。潛心研究新商標法頒布對律師商標業務的影響,指出新法實施為律師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提振律師從事商標業務的信心。此外,還發表了多篇商標專業文章,並在全國范圍內免費開展商標代理服務的基礎培訓。
三、始終保持在商標法律服務的最前沿,被譽為知識產權領域的領頭羊
馬翔是國內最早專業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的執業律師,20年來代理了上萬件國內外商標申請,上千件商標異議、爭議案件,數百件商標行政確權和商標侵權案件,其中不乏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商標法律服務經驗,是國內少有的能夠提供商標代理、訴訟和知識產權戰略服務等全方位、高水平、多層次法律服務的律師。
20年的精研,使得馬翔精通商標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諳熟商標非訴和訴訟程序,擁有豐富的訴訟代理經驗,能夠針對企業、行業不同特點,快速理解客戶需求,為企業提供最周到的爭議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最大限度的維護權益。他尤其擅長代理商標疑難案件,其所在的律所是目前代理類似案件數量最多的律所,除代理了「榮華」、「康王」、「解百納」、「鴨王」、「白家」、「良子」、「民生」、工字圖(工商銀行)、「ipad」、「長城」等家喻戶曉的商標案件外,還承辦了首例反向假冒商標侵權案、首例反不正當競爭案、首例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首例立體商標注冊申請、首例服務領域馳名商標認定等數個全國「首例」,許多案例入選了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報告,被譽為知識產權領域的領頭羊。近年來,國內發生的商標大案、要案不是由其代理或參與,就是由其應邀出具專家意見,在國內知識產權領域享有盛名。
馬翔還是最早將企業商標戰略落入實施的律師之一,《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之際,馬翔就向北京市國有資產管理局、部分行業協會、部分大型企業集團以及部分高校發出了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建議書》,幫助接受建議方捋清本領域或本單位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實施的基本思路。此外,還在國內最早組織舉辦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務研討會,邀請企業、學者和律師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策劃實施進行研究探討,幫助企業樹立知識產權戰略指導思想。
在處理商標案件中,馬翔及時挖掘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中的不足和漏洞,主動為企業提供商標戰略、商標整體策劃等法律服務。先後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網路在線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中糧集團等幾十家大型企業制定並主持、協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7年馬翔成為奧運會主要場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知識產權保護專家顧問,並在2008年榮獲北京市律師行業奧運服務專業貢獻獎。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的商標注冊等知識產權業務也委託馬翔所在的代理機構完成。馬翔還被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專家庫收錄為入庫專家。2013年被北京市律師協會評為首屆十佳知識產權律師;2014年被法制日報、法制網、中國律師雜志社、中國律師網評為2013年度中國律師行業最受關注新聞人物。

③ 最高人民法院何時建立知識產權庭
1993年8月5日,北京市高、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全國法院率先宣布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庭,揭開了我國知識產權專業審判的序幕。隨後,上海、廣東、天津、福建、江蘇等省(市)高級人民法院和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汕頭、珠海、南京等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上海浦東區等基層法院也相繼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庭。最高人民法院為了加強對全國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指導和監督,於1995年成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設在經濟審判庭內。1996年11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正式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庭。
知識產權審判庭共下設五個合議庭,現有法官25人(含庭領導4人),法官助理1人,書記員7人。
知識產權審判庭的主要職責:
1、負責審理知識產權和競爭民事案件、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不服下級人民法院有關前兩項所列案件生效裁判的審判監督案件(包括對再審申請的審查和再審審理)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就有關前兩項所列案件向本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但本庭裁判的案件除外)以及涉及知識產權爭議的請示、復議案件。
2、負責對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和壟斷案件審判工作的調研、指導和監督工作。
3、負責人民法院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工作,具體承擔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法律法規
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較多的法律法規
如:《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三節、版《刑法》第三章第七權節、《商標法》、《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專利法》、《國防專利條例》、《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反不正當競爭法》、《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的實施辦法》、《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等
⑤ 如何邁向知識產權強國
產權創造有量也有質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知識產權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各類知識產權數量快速增長。從2007年到2017年,國內(不含港澳台)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9.6萬件增長到135.6萬件;全國著作權登記量由13.8萬件增長到274.8萬件;農業和林業植物新品種總量由1616件增長到1.1萬件;全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發證數量由345件增長至2017年的2572件;專利申請量、商標注冊量分別連續7年和16年位居世界第一位……10年來,中國知識產權事業在《綱要》的引領下,向世界交出了一張驕人的成績單。
與此同時,核心專利、知名品牌、版權精品不斷涌現,表明我國知識產權質量並沒有因數量的快速增長而放慢前進的腳步,穩步提升中彰顯創新定力。近年來,我國在信息通訊、航空航天、高鐵、核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得益於知識產權創造的優異表現,我國創新指數位居全球第22位,是唯一進入25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截至2016年底,我國「馬德里商標」累計有效注冊量已達2.2萬件。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37個品牌在列,位居世界第五。
作為知識產權創造主體,企業創新強則知識產權質量高。2017年我國國內提交PCT專利申請100件以上的國內企業達到4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的16.7萬件增加至2016年的34.4萬件,在全球的佔比由2012年的27.0%上升為2016年的44.3%。
保護力度不斷加強
2008年以來,全國人大修訂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領域專門法律,國務院相應修訂了實施細則以及針對計算機軟體、信息網路傳播權、植物新品種的保護條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
2014年底,北京、上海、廣東3家知識產權法院依次成立。2017年到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在各地中級人民法院內部設立了多個跨地域管轄的知識產權專門法庭,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審合一的工作在全國法院全面推開,審判標准日趨統一。知識產權司法體制的不斷完善為創新主體撐起了保護傘。據統計,全國法院新收知識產權一審案件量由2007年的2.2萬件增至2017年的20多萬件。
與司法保護相得益彰的是行政手段全面強化,保護及時性日益提高,「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的知識產權保護格局已然形成。《綱要》實施以來,「雷雨」「護航」「天網」等專項執法活動連年開展,成效顯著。
全國專利行政執法辦案量由2007年的1462件增至2017年的6.7萬件。2016年全國查處商標行政違法案件3.2萬件,案值4.5億余元。2005年至2016年,全國各級著作權行政執法部門共收繳各類侵權盜版製品超過5.08億件。
從2007年第一家知識產權仲裁中心在廈門設立至今,國內已設立10餘個知識產權專門仲裁機構;2017年,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達到31家;知識產權舉報投訴與維權援助服務網路基本覆蓋全國……多元保護機制的平衡發展讓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數據顯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已由2012年的63.69分增長到2017年的76.69分。
知識產權運用效益提升
知識產權運用是發揮知識產權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知識產權工作的目的所在。《綱要》實施以來,知識產權許可、轉讓、融資已經成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的有效手段。截至2017年,我國專利權質押融資額達720億元,商標質押貸款金額達369億元。
同時,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處置、使用、收益改革的進一步落實,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近八成高校已建立專職或兼職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六成以上的高校建立了知識產權權屬和利益分配製度。新型知識產權運用模式不斷涌現,出現了一批收益較高的典型案例。例如2008年到2016年,中國科學院累計轉移轉化知識產權從257件增加到1154件,金額從6.42億元提高到25.6億元。
知識產權運用效益的快速提升離不開知識產權管理能力的持續優化。專利審查效率提上去,收費標准降下來;商標注冊時間縮短了,申請渠道拓寬了……10年來,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在12個省(區、市)試行降低專利代理機構設立門檻,放寬專利代理機構股東條件限制,有效緩解了一些地方代理力量不足的問題。相關部門還通過放管結合、創新監管方式減少了「重審批輕監管」現象,改善企業營商環境。
今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機構調整將更有利於知識產權的集中管理,進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將努力培育更多高價值核心專利、版權精品、知名品牌,實現知識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轉變。」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副召集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介紹說,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將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各項工作,不斷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加快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完成知識產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推動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朝著普惠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文化環境等基礎建設,讓知識產權事業根深葉茂、興旺發達。
⑥ 知識產權維權怎麼這么難
表示關注。涉及對產品分類的分析吧,問題可大可小,含糊了就不好區分
⑦ 知識產權 文章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已建立起符合國際先進標準的法律體系。知識產權法的淵源是指知識產權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國內立法淵源和國際公約兩部分。
(一)知識產權國內立法淵源
1.知識產權法律,如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
2.知識產權行政法規。其主要有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實施條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
3.知識產權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如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
4.知識產權行政規章,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規定。
5.知識產權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二)我國參加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
我國在制訂國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了與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加入了十多項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主要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等。其中,世界貿易組織中的TRIPs協定被認為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國際公約,對我國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修改起了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法律制度;
著作權法律制度,
專利權法律制度;
版權法律制度;
商標權法律制度;
商號權法律制度;
產地標記權法律制度;
商業秘密權法律制度;以及
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等。 [編輯本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3年2月2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編輯本段]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促使生產、經營者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製定本法。
第二條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商標局主管全國商標注冊和管理的工作。
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設立商標評審委員會,負責處理商標爭議事宜。
第三條經商標局核准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包括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商標注冊人享有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
本法所稱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
本法所稱證明商標,是指由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具有監督能力的組織所控制,而由該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於其商品或者服務,用以證明該商品或者服務的原產地、原料、製造方法、質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質的標志。
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的特殊事項,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規定。
第四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標專用權的,應當向商標局申請商品商標注冊。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其提供的服務項目,需要取得商標專用權的,應當向商標局申請服務商標注冊。
本法有關商品商標的規定,適用於服務商標。
第五條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共同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同一商標,共同享有和行使該商標專用權。
第六條國家規定必須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必須申請商標注冊,未經核准注冊的,不得在市場銷售。
第七條商標使用人應當對其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責。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商標管理,制止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第八條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以作為商標申請注冊。
第九條申請注冊的商標,應當有顯著特徵,便於識別,並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
商標注冊人有權標明「注冊商標」或者注冊標記。
第十條下列標志不得作為商標使用:
(一)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勛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特定地點的名稱或者標志性建築物的名稱、圖形相同的;
(二)同外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該國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名稱、旗幟、徽記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該組織同意或者不易誤導公眾的除外;
(四)與表明實施控制、予以保證的官方標志、檢驗印記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授權的除外;
(五)同「紅十字」、「紅新月」的名稱、標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帶有民族歧視性的;
(七)誇大宣傳並帶有欺騙性的;
(八)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或者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組成部分的除外;已經注冊的使用地名的商標繼續有效。
第十一條下列標志不得作為商標注冊:
(一)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的;
(二)僅僅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的;
(三)缺乏顯著特徵的。
前款所列標志經過使用取得顯著特徵,並便於識別的,可以作為商標注冊。
第十二條以三維標志申請注冊商標的,僅由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為獲得技術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狀或者使商品具有實質性價值的形狀,不得注冊。
第十三條就相同或者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已經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
第十四條認定馳名商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
(二)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
(三)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
(四)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
(五)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
第十五條未經授權,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名義將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標進行注冊,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提出異議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
第十六條商標中有商品的地理標志,而該商品並非來源於該標志所標示的地區,誤導公眾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但是,已經善意取得注冊的繼續有效。
前款所稱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
第十七條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的,應當按其所屬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辦理,或者按對等原則辦理。
第十八條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和辦理其他商標事宜的,應當委託國家認可的具有商標代理資格的組織代理。 [編輯本段]第二章商標注冊的申請第十九條申請商標注冊的,應當按規定的商品分類表填報使用商標的商品類別和商品名稱。
第二十條商標注冊申請人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申請注冊同一商標的,應當按商品分類表提出注冊申請。
第二十一條注冊商標需要在同一類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應當另行提出注冊申請。
第二十二條注冊商標需要改變其標志的,應當重新提出注冊申請。
第二十三條注冊商標需要變更注冊人的名義、地址或者其他注冊事項的,應當提出變更申請。
第二十四條商標注冊申請人自其商標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商標注冊申請之日起六個月內,又在中國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標提出商標注冊申請的,依照該外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相互承認優先權的原則,可以享有優先權。
依照前款要求優先權的,應當在提出商標注冊申請的時候提出書面聲明,並且在三個月內提交第一次提出的商標注冊申請文件的副本;未提出書面聲明或者逾期未提交商標注冊申請文件副本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
第二十五條商標在中國政府主辦的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該商品展出之日起六個月內,該商標的注冊申請人可以享有優先權。
依照前款要求優先權的,應當在提出商標注冊申請的時候提出書面聲明,並且在三個月內提交展出其商品的展覽會名稱、在展出商品上使用該商標的證據、展出日期等證明文件;未提出書面聲明或者逾期未提交證明文件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
第二十六條為申請商標注冊所申報的事項和所提供的材料應當真實、准確、完整。 [編輯本段]第三章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准第二十七條申請注冊的商標,凡符合本法有關規定的,由商標局初步審定,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條申請注冊的商標,凡不符合本法有關規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已經注冊的或者初步審定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標局駁回申請,不予公告。
第二十九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商標注冊申請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申請注冊的,初步審定並公告申請在先的商標;同一天申請的,初步審定並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標,駁回其他人的申請,不予公告。
第三十條對初步審定的商標,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任何人均可以提出異議。公告期滿無異議的,予以核准注冊,發給商標注冊證,並予公告。
第三十一條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
第三十二條對駁回申請、不予公告的商標,商標局應當書面通知商標注冊申請人。商標注冊申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由商標評審委員會做出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三十三條對初步審定、予以公告的商標提出異議的,商標局應當聽取異議人和被異議人陳述事實和理由,經調查核實後,做出裁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由商標評審委員會做出裁定,並書面通知異議人和被異議人。
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商標復審程序的對方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商標局做出的裁定不申請復審或者對商標評審委員會做出的裁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裁定生效。
經裁定異議不能成立的,予以核准注冊,發給商標注冊證,並予公告;經裁定異議成立的,不予核准注冊。
經裁定異議不能成立而核准注冊的,商標注冊申請人取得商標專用權的時間自初審公告三個月期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五條對商標注冊申請和商標復審申請應當及時進行審查。
第三十六條商標注冊申請人或者注冊人發現商標申請文件或者注冊文件有明顯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商標局依法在其職權范圍內作出更正,並通知當事人。
前款所稱更正錯誤不涉及商標申請文件或者注冊文件的實質性內容。 [編輯本段]第四章注冊商標的續展、轉讓和使用許可第三十七條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十年,自核准注冊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八條注冊商標有效期滿,需要繼續使用的,應當在期滿前六個月內申請續展注冊;在此期間未能提出申請的,可以給予六個月的寬展期。寬展期滿仍未提出申請的,注銷其注冊商標。
每次續展注冊的有效期為十年。
續展注冊經核准後,予以公告。
第三十九條轉讓注冊商標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簽訂轉讓協議,並共同向商標局提出申請。受讓人應當保證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
轉讓注冊商標經核准後,予以公告。受讓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標專用權。
第四十條商標注冊人可以通過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許可他人使用其注冊商標。許可人應當監督被許可人使用其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被許可人應當保證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
經許可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必須在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上標明被許可人的名稱和商品產地。
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應當報商標局備案。 [編輯本段]第五章注冊商標爭議的裁定第四十一條已經注冊的商標,違反本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的,或者是以欺騙手段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由商標局撤銷該注冊商標;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該注冊商標。
已經注冊的商標,違反本法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三十一條規定的,自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商標所有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該注冊商標。對惡意注冊的,馳名商標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時間限制。
除前兩款規定的情形外,對已經注冊的商標有爭議的,可以自該商標經核准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裁定。
商標評審委員會收到裁定申請後,應當通知有關當事人,並限期提出答辯。
第四十二條對核准注冊前已經提出異議並經裁定的商標,不得再以相同的事實和理由申請裁定。
第四十三條商標評審委員會做出維持或者撤銷注冊商標的裁定後,應當書面通知有關當事人。
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商標裁定程序的對方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編輯本段]第六章商標使用的管理第四十四條使用注冊商標,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商標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銷其注冊商標:
(一)自行改變注冊商標的;
(二)自行改變注冊商標的注冊人名義、地址或者其他注冊事項的;
(三)自行轉讓注冊商標的;
(四)連續三年停止使用的。
第四十五條使用注冊商標,其商品粗製濫造,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的,由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分別不同情況,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以予以通報或者處以罰款,或者由商標局撤銷其注冊商標。
第四十六條注冊商標被撤銷的或者期滿不再續展的,自撤銷或者注銷之日起一年內,商標局對與該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注冊申請,不予核准。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法第六條規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申請注冊,可以並處罰款。
第四十八條使用未注冊商標,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制止,限期改正,並可以予以通報或者處以罰款:
(一)冒充注冊商標的;
(二)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的;
(三)粗製濫造,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的。
第四十九條對商標局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由商標評審委員會做出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條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本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做出的罰款決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編輯本段]第七章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第五十一條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五)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第五十三條有本法第五十二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以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四條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依法查處;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第五十五條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詢問有關當事人,調查與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有關的情況;
(二)查閱、復制當事人與侵權活動有關的合同、發票、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三)對當事人涉嫌從事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活動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四)檢查與侵權活動有關的物品;對有證據證明是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使前款規定的職權時,當事人應當予以協助、配合,不得拒絕、阻撓。
第五十六條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七條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六條和第九十九條的規定。
第五十八條為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做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措施。
第五十九條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從事商標注冊、管理和復審工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廉潔自律,忠於職守,文明服務。
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及從事商標注冊、管理和復審工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和商品生產經營活動。
第六十一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對負責商標注冊、管理和復審工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遵守紀律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⑧ 知識產權案件屬於最高人民法院哪個庭
就是屬於知識產權審判庭。
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於1996年11月正式成立了知識產權審內判庭容,知識產權審判庭共下設五個合議庭,主要職責如下:1、負責審理知識產權和競爭民事案件、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不服下級人民法院有關前兩項所列案件生效裁判的審判監督案件(包括對再審申請的審查和再審審理)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就有關前兩項所列案件向本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但本庭裁判的案件除外)以及涉及知識產權爭議的請示、復議案件。2、負責對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和壟斷案件審判工作的調研、指導和監督工作。3、負責人民法院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工作,具體承擔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
⑨ 宋敏的代表著作
主要著書 (1) 宋 敏主編,《農業遺傳資源權屬制度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2年(2) 宋 敏參編,《農產品地理標志概述》,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3) 宋 敏主編,《農業知識產權》,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4) 宋 敏等著,《日本環境友好型農業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5) 宋 敏等著,《日本農業推廣體系的演變和現狀》,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6) 宋 敏參編,《行政執法和司法人員知識產權讀本》(最高人民法院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7) 宋 敏等著,《中國農地制度的經濟學研究》,農業出版社,2008年(8) 宋 敏等著,《日本低環境負荷農業研究》,農業出版社,2008年(9) 宋 敏主編,《東亞農業資源環境文集》,農業科技出版社,2008年(10) 宋 敏參編 ,《農業區域發展論》,農業科技出版社,2007年(11) 宋 敏參編,《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12) 宋 敏參編,《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13) 葉公強、宋 敏、鄧浙林編著,《城市土地定級估價研究-以攀枝花市為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年(14) 宋 敏主編,《經濟法》,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15) 宋 敏主編,FOOD SAFETY AND THE AGRO-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PERCEPTIONS AND BEHAVIOURS OF FARMERS AND CONSUMERS,INTECH出版社,2013年。
主要論文 (1) 王 磊、宋 敏,韓國種業發展戰略及其對我國種業發展的啟示,《中國種業》,2014年第二期。(2) 王 磊、劉麗軍、宋 敏,基於種業市場份額的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分析,《中國農業科學》,2014,47(4):796-805(3) 王 磊、宋 敏,基於鑽石模型的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分析,《中國種業》,2013年第12期。(4) 王 磊、宋 敏,中國種子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種子》,2012第三期。(5) 任 靜、劉麗軍、宋 敏,跨國公司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技術鎖定策略及其對策,《中國軟科學》,2012,(1):39-46。(6) 任 靜,宋 敏。跨國公司研發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4):23-26。(7) 宋 敏,任 靜,劉麗軍,中國種業知識產權調查報告,《中國稻米》,2011,17(6):19-20。(8) 劉麗軍、宋 敏,生物遺傳資源權屬國際制度安排的沖突、協調及中國的應歸策略,《資源科學》,2011,33(9):1750-1756。(9) 任 靜、蘇穎異、宋 敏,中國種業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及其對策研究,《中國種業》,2011,(2):5-7。(10) 劉麗軍、宋 敏, 中國雜交水稻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現狀及挑戰,《雜交水稻》,2011,26(2):1-6。(11) 劉麗軍、宋 敏,基於最優搜尋理論的遺傳資源社會價值估計--以我國804份大豆種質為研究對象,《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11-14。(12) 宋 敏、劉麗軍、蘇穎異、張銳,抗草甘膦EPSPS基因的專利保護分析,《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0,30(2):147-152。
(13) 宋 敏、林祥明、劉麗軍, Cry基因家族的專利分布分析,《農業生物技術通報》,2010,第1期,農業部優秀論文一等獎。(14) Min Song, Xiaoou Gao, Lijun Liu, Teruaki NANSEKI. Recing Food Safety Risk: Experiences from the Adop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2010 ,55(2),379-385(15) Tinggui Chen , Min Song , Teruaki Nanseki , Hui Zhou Dongpo Li , Xiaoou Gao, Situ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6 provincial regions,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011), 125-130.(16) Xiaoou Gao, Min Song, Hui Zhou , Tinggui Chen, Teruaki Nanseki, Shigeyoshi Takeuchi and Dongpo Li, Farmers』 confidence on their own agro-procts safe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n grain crop,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011), 137-142.(17) Dongpo Li, Teruaki Nanseki, Shigeyoshi Takeuchi, Min Song, Tinggui Chen, Hui Zhou,Study on farmers』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 based on a survey to six eastern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011), 131-136.(18) Hui Zhou,Teruaki Nanseki, Shigeyoshi Takeuchi, Tinggui Chen, Min Song, Dongpo Li,Food safety situation and agricultural risk i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cers,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011), 143-148.(19) 劉麗軍、宋 敏、蘇穎異,主要農作物轉化事件的專利保護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0,30(11):112-117。(20) 宋 敏、劉麗軍, 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戰略發展創新型農業,《農業科技管理》,2009,28(3):37-40。(21) 宋 敏,王學君,劉麗軍.中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比較研究,《世界農業》,2009年第1期:23-27(22) Min SONG , Li-Jun LIU, Zhigang WANG and Teruaki NANSEKI,Consumers』 Attitudes to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Evidences from the Pork Market in Beijing,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53(2), 569-74,2008.(23) 宋 敏、劉麗軍,我國保護與利用植物遺傳資源的制度選擇,《中國軟科學》,2008年第7期, 14-19,37。(24) 宋 敏,試論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現狀與對策,《中國知識產權年鑒》,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25) 劉麗軍,宋 敏,屈寶香.中國耕地非農化的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資源科學》,2009, 31 (1) : 116-122(26) 宋一青、李靜松、張世煌、宋 敏、Ronnie Vernooy、蔡蕾,植物新品種開發利用中的農民權利及惠益分享機制探索——廣西玉米參與式育種實踐的啟示與思考,2007年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農業知識產權論壇」有獎徵文二等獎,《農業科技管理》2008年第二期。(27) 王學君、宋 敏,影響農業植物品種權人維權途徑的因素分析 《農業經濟問題》專刊,2007。(28) Li-Jun LIU, Min SONG, Hiroshi YOKOGAWA and Bao-Xiang QU, 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in China,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5(2), 2007.(29) Min SONG, The Influence of Land-Renting Market Imperfections on Farm Households』 Input Choices: Evidence from a Farm Household Survey in Chongqing, China (English), Journal of Rural Problems, Edited and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Vol.40(2), 2005.(30) Net NEATH, Hiroshi YOKOGAWA and Min SONG,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Forestland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Forestry in the Preah Sihanouk national park, Cambodia,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48(2), 2004.(31) 宋 敏,中國の土地請負経営制度下の営農システムの制度的骨組みと四川省の遠隔地農村から見たその運用実態(日文),《農林問題研究》第154號,2004年6月,日本地域農林経済學會。(32) 宋 敏、橫川 洋,中國の食品安全性確保のための制度整備に関する考察,九大農學藝志,第59卷第2號 233-246,2004年。(33) Min SONG, The Influence of Land-Renting Market Imperfections on Farm Households』 Input Choices: Evidence from a Farm Household Survey in Chongqing, China(英文),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中國農業經濟論叢》,Vol.4, 2004)(34) Clemens BREISINGER, Hiroshi YOKOGAWA and Min SONG , Policy Analysis of the Liberalization of the Rice Market in Japan(英文),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47(2), 2003.(35) 宋 敏,家族請負経営責任制以來の農地利用流動化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國・四川省の事例からーー(日文),《九大農學芸志》、第58巻第1.2號、日本九州大學學報,2003年10月。(36) 宋 敏,中國の土地収用制度の農地保護機能に関する考察――A市B區を事例とした農地収用・譲渡における供給行動から――(日文)《農業経済研究》,第73卷第3號、2001。12,日本農業經濟學會會刊。(37) 宋 敏、胡 柏、橫川 洋,新中國設立以來の耕地面積の変動推移及びその要因に関する考察(日文),《九大農學芸志》,第56卷第1號,日本九州大學學報,2001年1月。(38) Min SONG,Hiroshi YOKUGAWA,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Land Rental Market under Insecure Land Tenure System: A Case Study in Chongqing, China(英文),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46(2), 2001.(39) 宋 敏、胡 柏、橫川 洋,用假設市場評價法(CVM ) 評價農地的外部效益,《中國土地科學》,第14卷第3期,2000年。(40) 宋 敏,「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標選擇探討」 (中文),《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刊,1998年9月。(41) 宋 敏,岳正華,「試論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模式」 (中文),《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刊,1997年8月。(42) 宋 敏,「西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中文),《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刊,1997年5月。(43)王 磊、劉麗軍、宋 敏,基於種業市場份額的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分析,《中國農業科學》,2014,47(4):796-805。(44)王 磊、宋 敏,歐美種子管理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借鑒,《世界農業》,2004年第1期。(45)Li-jun Liu,Cong Cao,Min Song,China's agricultural patents: How has their value changed amid recent patent boom?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88 (2014) 106–121.
主要學術會議報告〔1〕宋敏,發揮知識產權聯盟功能,促進種業健康發展,中國生物農業峰會,2011年3月30日。〔2〕宋敏,種業知識產權聯盟知識產權調查報告,種業知識產權聯盟第一屆理事會,2011年1月18日。〔3〕宋敏,轉基因專項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交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培訓班,2010年12月16日。〔4〕宋敏,農業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培訓班,2010年8月24日,南京。〔5〕宋敏,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國際動態及我國制度選擇建議,植物新品種保護與農民權益國際研討會,2010年4月20日,南京。〔6〕宋敏,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與植物新品種、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保護的比較,中德植物新品種保護研討會,2009年10月21日,北京。〔7〕Song Min, Raising Awareness of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in China , PVP Awareness Seminar, EAPVP Cooperation Activity in Cooperation with MARD of Viet Nam, Ho Chi Min, Dec. 15-16, 2008.〔8〕宋敏,植物新品種保護戰略,第二屆全國農業知識產權論壇,2008年11月,南京。〔9〕宋敏等,中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比較研究,第一屆全國農業知識產權論壇,2007年10月,雲南昆明。〔10〕Song Min, Farmland Use and the Convers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Japan-Germany-China Joint Seminar on Sustainabil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 of Landscapes in Southeast Asia, Fukuoka, Japan, Sept. 2007;〔11〕Song Min,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in China, Forging Strong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the Region』s Seed Instry, the asia and pacific Seed Association (APSA) in cooperation with USDA, Bangkok, Thailand, July 30-31, 2007;〔12〕宋敏,中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戰略,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戰略研討會,2007年3月,海口;〔13〕Song Min, Enforcement of Plant Breeders』 Rights in China ,Workshop on the Enforcement of Plant Breeders』 Rights under the UPOV Convention, MAFF of Japan in cooperation with UPOV, Tokyo, Nov.15-17, 2006;
主要政策貢獻 〔1〕《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主持研製和主筆起草,2009年農業部公布;〔2〕《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8年4月9日國務院第四次常務會原則通過,2008年6月5日公布,植物新品種部分;〔3〕《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十一五規劃》, 主筆人;〔4〕《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修訂稿),2007年8月25日農業部第12次常務會議通過,主筆人;〔5〕《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審理規定》(修訂稿)主筆起草;〔6〕先後作為農業部專家代表赴日內瓦參加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第23屆、25屆和26屆理事會;42屆、44屆和45屆技術委員會;41屆、43屆和44屆咨詢委員會;53屆、55屆、56屆行政法律委員會等系列會議,直接參與了我國在國際談判中對農民權利與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等的對案研究及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規則制定的磋商。〔7〕先後參加了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東亞植物新品種保護論壇」籌備磋商、東亞論壇第一次會議和在北京舉行的東亞論壇第二次會議,直接參與了論壇運行規則等文件的起草制訂。

⑩ 競業限制相關法律知多少
您好:
競業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員工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用人單位,保持用人單位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我們競業限制的規定散見於法律法規與部門規章中。
1、《勞動合同法》
第23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24條的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2、《公司法》(2006年修訂)
第70條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第149條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
3、《合夥用人單位法》(2006年修訂)
第32條的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用人單位利益的活動。」
第99條的規定:「合夥人違反本法規定或者合夥協議的約定,從事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的,該收益歸合夥用人單位所有;給合夥用人單位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4、《個人獨資用人單位法》
第20條的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用人單位事務的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六)未經投資人同意,從事與本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
5、《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科發政字[1997]317號)
第七條的規定:「單位可以在勞動聘用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者技術保密協議中,與對本單位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協商,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單位後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內任職,或者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凡有這種約定的,單位應向有關人員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競業限制條款一般應當包括競業限制的具體范圍、競業限制的期限、補償費的數額及支付方法、違約責任等內容。但與競業限制內容相關的技術秘密已為公眾所知悉,或者已不能為本單位帶來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不具有實用性,或負有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足夠證據證明該單位未執行國家有關科技人員的政策,受到顯失公平待遇以及本單位違反競業限制條款,不支付或者無正當理由拖欠補償費的,競業限制條款自行終止。
單位與有關人員就競業限制條款發生爭議的,任何一方有權依法向有關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6、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1號)
第10條的規定:「妥善處理因競業限制引發的糾紛。在審理競業限制糾紛案件時,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際水平,堅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基點,既要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又要注意平衡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既要防止因不適當擴大競業限制的范圍而妨礙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又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設立競業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1〕18號)
第26條的規定:「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和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勞動者正當就業、創業的合法權益,依法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職工在工作中掌握和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除屬於單位的商業秘密的情形外,構成其人格的組成部分,職工離職後有自主利用的自由。在既沒有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又沒有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下,勞動者運用自己在原用人單位學習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為其他與原單位存在競爭關系的單位服務的,不宜簡單地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規定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妥善處理商業秘密保護和競業限制協議的關系,競業限制協議以可保護的商業秘密存在為前提,但兩者具有不同的法律依據和行為表現,違反競業限制義務不等於侵犯商業秘密,競業限制的期限也不等於保密期限。原告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提起侵權之訴,不受已存在競業限制約定的限制。」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前款規定的月平均工資的30%低於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第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當事人解除勞動合同時,除另有約定外,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或者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三個月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請求解除競業限制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九條的規定:「在競業限制期限內,用人單位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在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額外支付勞動者三個月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條的規定:「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後,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按照約定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9、《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國發〔2008〕18號(29)】
第29條的規定:「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建立商業秘密管理制度。依法打擊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