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物權法中用關於益物權的論文,3000到5000字
按照你的要求來完成這篇稿子哦
一篇物權法中用關於益物權的論文,3000到5000字
Ⅱ 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看法.
⒈物權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首先,「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是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般性的法律行為與具體的法律行為形式之間的關系,為不同類型具體法律行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陸法系各國法制實踐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矛盾,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它解決了意思自治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之間的關系,確認了法律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債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婚姻法、親屬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擺脫了將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系。
同時還認為,只要我國民法理論還承認債權、物權、親屬權等基本民事權利的劃分,就同樣必須承認物權行為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因為作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們從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與特定人之間以發生、變動、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行為,順理成章地就有一個以設定、變動和消滅物權為目的的行為,這就是物權行為。
最後,物權行為是對法律行為依其法律效果進行分類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否認我國民法理論中存在物權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對法律行為按照人們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類,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將可能因此而發生混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論上否認物權行為,那麼作為法律行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債權法上的合同。這樣一來,法律行為作為一項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制度就成了問題,因為,只作為對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規則的抽象,作為債法的一般規則尚有問題,作為民法的一般規則列入總則編的科學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關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文中是這樣說明的:無因行為必須由法律作出規定,法律可以規定某些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也可以規定某些債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德國民法就是如此。某種行為,在理論上我們認為它「應該」是無因行為,但未規定在法律中,還是不能作為無因行為看待。
另外,孫憲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權行為)理論使民法體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邏輯性。
⒉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為保護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
⒊該理論最終解釋了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權為什麼必須公示並能在公示後取得對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其中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3,他的意見主要有:
第一, 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實際上是學者虛構的產物,在現實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獨立於債權合意之外的移轉物權的合意。
⒈以買賣為例,當合人訂立買賣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價金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另一方通過交付標的物而取得價金的所有權。因此,移轉價金和標的物的所有權既是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的目的,也是債權合同的基本內容,如果將移轉標的物和價金所有權的合意從買賣合同中剝離出來,買賣合同也就不復存在。而且,當事人訂立任何一份買賣合同,都必須對價金和標的物移轉問題作出規定,否則買賣合同將因缺少主要條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價金和標的物的移轉問題,那麼他們沒有必要就標的物和價金的所有權移轉問題另行達成合意。因此,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是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債權合同。
⒉物權和債權的性質區別並非必然導致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獨立於債權的意思表示,也並非是產生特殊的物權變動方法的根據。
⒊就交付行為來說,它並不是獨立於債權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質是實際佔有的移轉,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單純的實際佔有的移轉並不能必然導致所有權的移轉。交付效果不可能與買賣合同分割開來。尤其應當看到,實際交付標的物不是什麼單獨的行為,而是當事人依據債權合同而履行義務的行為。例如在買賣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應負的基本義務,而一個交付行為是否真正完成,取決於出賣人所實施的交付行為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如果出賣人未按合同規定的期限提前或遲延交付,或交付標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標的物的數量不足,顯然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將交付行為與買賣合同割裂開來,那麼交付行為的正確和正當與否也失去了評價標准。
⒋就登記來說,其本身並非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
而針對否認物權行為的意見,孫憲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權行為並非純屬抽象,而是事實存在的
例如,德國民法上,所有權人為自己的土地設立債務的行為,以及定限物權的設立行為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物權行為。
⒉關於物權行為抽象性對原所有權人保護不利的質疑:
關鍵在於我們沒有了解到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新發展,即,在德國法上,將法律行為理論的一般規則運用於物權行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麼,物權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為撤銷,也就不存在對原所有權人不利的問題了。
⒊關於物權行為理論過於玄妙而難以被公眾理解和立法,司法運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一個符合法理,邏輯的理論只是因為對其了解和運用的不熟悉就棄之不用,實在是為荒唐。
經過閱讀相關的一些文獻和論文,我對物權行為理論有一點自己的認識,其中主要的想法來源於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後記,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楊振山先生關於物權行為理論的討論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和推理進路的介紹。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薩維尼並非獨自完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發現,而是基於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同時,薩維尼在發展胡果的理論時也是基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羅馬法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法源基礎。
2理論前提:
通過對羅馬法的考察,胡果發現,在法學階梯的法學體系的第二部分中,應該區分出有關對物的物法和對人的債法5。這也是德國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體系特點,即對物法和債法的截然區分6。同時,對債的性質的認識,也使物法和債法的區分得到清晰:胡果將債稱為人際間的束縛並在這個意義上將此概念稱為「羅馬法的精神」,而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發現,「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並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並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做的行動。」7
由於債法與物法的分離,所以在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債的關系8,因此債權請求權被排除出所有權轉讓的要件。那麼,現在可以發現,為了物權變動的生效單單依據債的關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權和債權的二分是物權行為理論的理論前提。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推導:
在物權行為理論發現前的時期,當時的學者通常認為,所有權繼受取得的要件被分為(合法)的名義和取得形式兩部分9。而關於名義和取得形式的具體含義則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所謂的「中世紀畸形化」的時期,取得形式被定義為交付,而(合法)名義被認為是指向所有權轉讓的債權。
為了糾正這一「中世紀畸形化」和順應「時代潮流」,於是產生了下面的結論:「在所有權的取得中,必須存在一個區別於所有權取得本身的名義。」更准確的說,所有權是在「佔有開始」之後產生的,於是將債權請求權稱為名義是一個錯誤。轉讓行為和轉讓的基礎行為相分離,是澄清了上述不準確表達的羅馬法10 。那麼,與債權請求權相分離的名義就只能是一個合同,而這個區別於建立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權合同」。11
至此,物權合同或者說物權行為已經凸現眼前,這樣一個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又是基於羅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也因此證成。
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是物權轉讓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動機不屬於意思,債權行為是物權轉讓行為的動機而非其意思本身。雖然,沒有人會沒有動機的為意思表示,但動機本身不能被考慮為意思表示。
從這個判斷出發,我們會發現,獨立的物權合同或許其基礎關系――債權合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效,被撤銷,但由於這個債權合意僅僅是物權合意的動機,所以,只要物權合意本身沒有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那麼物權轉讓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債權合意失效情況下物權合同有效並發生物權轉讓的效力,於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就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學家並不是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推理,而是從反方向進行推理。由於在羅馬法中存在這樣一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那麼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為可以因為錯誤動機而無效被撤銷,而這一錯誤的可撤銷性又來自於法律行為鑒於一個法律原因而實施,而錯誤正好涉及這一原因,這就是「錯誤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這個錯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涉及一個原因,而所有權轉移行為恰恰鑒於原因而實施。因此,實際中現有法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缺乏法律基礎的所有權有效這一結論的邏輯基礎。如果,基於誤想原因而實施的轉讓不能有效將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那麼這將與缺乏法律基礎而給付的不當得利相沖突。13
四?總結: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的發現是一個從羅馬法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可以駁倒的漏洞,也許這就是物權行為這一論題不斷被爭論而未能有壓倒性反對意見的原因。那些反對意見只是集中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影響和外在價值,還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核心價值、推理前提和推理過程進行摧毀。所以,反對意見只能說明物權行為理論的疏漏,卻不能將其推翻。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將推導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認羅馬法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而這一點相信是難以做到的。另外,承讓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否認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邏輯和不合體系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邏輯上否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
Ⅲ 物權可寫論文
贓款贓物的物權效力
Ⅳ 物權行為理論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是碩士論文還是學士論文?如果是學士論文就建議換一個題目。因為就這物內權行容為就是律師又有幾個弄得明白的。律師都還在暈著呢,你從哪裡弄實踐意義?理論意義?
再加上題目太大,累不死你。就是碩士論文都嫌題目大。呵呵。
Ⅳ 求關於在職法碩《物權法》的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精彩的另有加分!十萬火雞毛信!!!
物權法應該有蠻多題目可以寫的,比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開題報告你可以早網上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
Ⅵ 我要一個關於物權法的小論文大概3000字,不能被老師發現是的,thanks
幫你做關於物權法的小論文,騙取被老師,不能發現是的.對我來說是害了你~!
Ⅶ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論文
《物權法》視野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摘要】 <正>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
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
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
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
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一、實現抵押權的條件
《物權法》第195條第1款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
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
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
得的價款優先受償。」依照該條規定,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
條件分為「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和「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
現抵押權的情形」兩種,符合其中任何一種的,抵押權人都有
權實現抵押權。
債務到期,既包括合同約定的債務履行期屆至,也包括
債務的提前到期。債務提前到期的條件一般由當事人約定,
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規定,前者如當事人約定債務人不按期支
付利息時債務提前到期;後者如《合同法》第203條規定的「借
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提
前收回借款」。債務到期是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法定當然
條件,無需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
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屬於債務到期這一抵
押權實現的法定當然條件的例外,由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自
行決定。《物權法》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
為抵押權人靈活實現抵押權提供了便利。從立法意圖上看,
《物權法》允許當事人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目的是防止抵
押人「非正常經營行為或者惡意的行為……造成抵押財產大
量減少」,川因此,實務中抵押權人為維護自身擔保權益順利
實現,可以運用物權法的規定,與抵押人預先約定實現抵押
權的特別情形,以爭取主動。例如,可以約定當抵押人的行為
造成抵押財產減少或者抵押人分離抵押物、轉讓抵押物時,
抵押權人有權實現抵押權;也可以與抵押人約定,當債務人
發生違約(如停止支付利息、改變借款用途)時,抵押權人有
:權實現抵押權等。
:二、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實現抵押權的程序,法理上有所謂自救主義和司法保護
:主義,前者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國家不
:干預;後者不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自行實現抵押權,抵押
:權人須有法院或其他國家機關的裁判或決定方能實現抵押
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抵押權實現程序,既允許抵押人與
: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又允許在協商失敗時求助於司法
:程序,可稱之為「兩步走』,,本質上屬於自救主義,但也有折衷
:主義的內涵,有學者稱之為「徹底的自救主義」。陰就抵押權
:實現的實踐看,由於抵押人不配合,以徹底自救主義方法行
:使抵押權比較困難,多數情況下抵押權人不得不求助於司法
:程序。另外,我國現有法律背景下實現抵押權的配套制度和
:措施還待完善,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面臨制度障礙,如抵押
:登記機構不統一等。有鑒於此,我國抵押權的實現程序應當
屬於「司法保護下的自救主義」。
:(一)抵鉀權人與抵抑人協商實現抵鉀權
:抵押關系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就實現抵押權協商一致
:後,可以對抵押物進行折價,或拍賣、變賣抵押物,但當事人
:在訂立抵押合同時約定有留置抵押條款的,該約定無效。
:(二)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鉀權
:1.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程序的性質
抵押權人請求法院實現抵押權的程序屬於司法程序,
:《擔保法》第53條規定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協商不成的,抵押
: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明確規定了抵押權人必須
:通過訴訟程序實現抵押權。《物權法》立法者認為:「向人民法
:院提起訴訟以實現抵押權的規定使得抵押權的實現程序變
:得復雜而且漫長」,因此「為了簡便抵押權的實現程序,……
: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t3j顯
:然,《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排除了以訴訟方式實現抵押權,按
:照立法者的解釋,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
賣抵押財產」,因此,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Ⅷ 讀物權法的感受
<讀物權法的感受>
第一點,我們的民法學家為立法提供了足夠的理論基礎嗎?
我查閱了關於物權法的論文,基本上都是1996年才開始的,而研究物權的著作或者大學教材也基本上都是同一時期才開始大規模出現的。盡管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有過關於國有企業經營權的理論爭論,結果是最後不了了之,理論界顯然並沒有就此給出有力的理論貢獻。算來,中國真正開始物權法研究不過10多年而已。我相信中國民法學者都是法學領域的驕驕者,可是,我並不相信只有10多年的研究能夠為中國的立法提供足夠的理論基礎。我也不相信我們的民法學家能夠和薩委尼他們相提並論。我們看到,這十多年的物權法研究至多隻能稱之為翻譯性的工作。我們把台灣的、日本的、最後是德國的物權研究成果介紹到大陸來而已。我並沒有看到我們的學者就此提出了多少有新意的東西。或許我學識淺薄,但是我還真的看不出我們的物權法教材與台灣學者寫的教材有多少的區別。我們看的論文或者著作,是怎麼一個樣式了?某某學說是怎麼樣,某某是怎麼樣的,某某又是怎麼樣的,然後來一個我支持誰的或者我認為以上均有不足之處,來一個所謂的折衷。更別說我們的學者之間是否真的有過學術爭論了。而我們回頭看看德國民法典的制訂,足足用了近一個世紀啊,其間的爭論是多麼的激烈啊。我並不是說我們現在也等上一百年,也不是說我們的也一定要研究多少年多少年,我們民法學者才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但是,僅僅10多年的研究確實讓我很懷疑我們的立法水平。盡管我們可以移植外來法律,但是,這個移植僅僅憑著10多年的時間來消化,我們是不是太著急了?我們是不是陷入一種為立法而立法的誤區了?
對此,我們能不反思嗎?現在好了,我們總算有個非民法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異議。可惜,我們看的不是我們民法專家們的認真對待,而是以一種非學術的非理性的對罵來應對國民對此提供的異議,這實在令人大失所望。老鞏提出的問題恰恰是我們民法學界的理論弱點,或者說我們民法學界民法研究理論的缺乏創新之處。而,當老孟就此提出自己的理論的時候,我們的民法學者居然說他的書根本不是物權研究的著作,是一本80年代國有企業經營實務指導的書籍。對此,我真是感到心痛。一個民法學者,哪怕自己再好,也不用通過貶低別人的理論來抬高自己的水平吧?老孟只寫了一本書,估計老俆又要在那裡咉咉了!我們的法學者究竟怎麼了啊?難道真的如同某一文章所說,我們的改革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是看不到法學界的身影,這是真是莫大的悲哀!我寧願,明年的也通不過物權法,也不願意看見這個物權法僅僅是目前這幫所謂的主流民法專家的為了將自己的想法帶進立法的產物。
或許,我們的民法學家還不太習慣非民法學者對其的指責。老鞏的一些話語也確實扣了大帽子,但是民法學界就沒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嗎?現在,可以這么說,整個國家都在反思(非否定)改革的情況下,我們的民法學界卻似乎依然滿足於過去的研究成果,滿足於現狀,以為以現在的狀況就可以制定一部影響世界的中國的21世紀的民法典。我們的民法學界拒絕反思過去的民法研究。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由於物權法的制定直接與民法典的制定密切相關,因此,本人對此有時侯會一起說了,不加區分,希望大家明確。因為在我看來,其背後的含義都是一樣的。
第二點,我們為什麼要制定物權法(或民法典)
關於財產歸屬以及使用的法律是肯定要制定的,但是我們是否一定要制定物權法嗎?我們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則》並沒有採納物權概念,而是採納了財產所有權,我不相信當時的五位學者居然不知道物權這個概念。實際上,當時是借鑒了英美法系財產法的概念。物權概念的引進或者說物權法的開始為我們的學者學生所熟悉,是90年代以後的事情。要知道,我們的《民法通則》已經頒布實施近20年了,民眾接受的是財產這樣一個通俗易懂的概念。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定就要將這一切來個顛覆了?除了法律出身的,又有幾個人知道所謂的「物權」這一概念了?難道我們就一定要採取大陸法系的立法模式,盡管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成文化,但是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制定財產法了?如果說,我們要與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或者說法律最發達的接軌,我們完全有理由按照英美法系的財產法來制定中國的財產法。只可惜,在中國,研究英美法系的民法學者比起大陸法系的學者來,少的可憐又可憐。我們對世界上現在最為強勢的法系研究的實在是太少了。而東吳大學法學院那幫老傢伙們死的死,活下來的也不知道多久沒有接觸最新的東西了。
當然,民法學界們最大的支持點就是,我們過去一直都是學大陸法系的,我們習慣了這一模式。可是,我們過去如此,我們現在或者將來也就一定要如此嗎?我們難道就沒有看到日本和韓國都在往英美法系的方向改,只可惜已經根深蒂固了,改起來已經沒有那麼容易了。
顯而易見,在兩大法系之間,我們並沒有比較,既然沒有比較,我們怎麼知道哪個更適合我們了?我們只是憑著過去的慣例來規制未來,我想這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Ⅸ 《羅馬法》《私法》《物權法》讀後感,謝謝、
哈哈!很佩服你的胃口和無償索取的厚顏
Ⅹ 《法學研究》導致物權變動之判決類型的讀後感
從訴的類型看,可以分為三種,即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形成之訴,與其對應的裁判則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形成判決。給付之訴,是指當事人請求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之訴,其主要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對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及履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