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國有企業時,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是什麼意思那個時候出現私有企業了嗎
企業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企業的經營權歸企業所有。
那個時候有的。
Ⅱ 房產的所有權跟使用權可以分離嗎
1、「房產的所有權跟使用權可以分離嗎?」:不可以「分離」,但所有權人對房子擁有全部的處分權,可以決定將房子交給他人無償使用,這是所有權的權能、是所有權人的權利。
2、你的問題不太清楚:
(1)房子是誰的遺產?為什麼由你父親、你姥姥協商就能確定過戶到你名下?
(2)如果房子是你母親的遺產:這房子的一半是你父親的、另一半是你母親的遺產,屬於你母親的的一半由你、你父親、你姥姥共同繼承,此時:你父親、你姥姥都同意的,房子就可以過戶到你名下,但你大姨對此房如何處理無發言權,她管不著,你是否允許你姥姥居住與她沒有關系。
(3)如果此房是你姥姥的:這房將來應由你、你大姨共同繼承,在你姥姥在世時,房子過戶到你名下只要你姥姥同意就行,你父親、你大姨還是管不著,你姥姥可以要求你寫協議確定使用權給你姥姥,但你大姨無發言權;
(4)如果房子是你姥姥姥爺的夫妻共同財產:這房子要過戶到你名下,必須有你姥姥、你大姨、你和你父親的同意才行,而且你大姨有權要求你寫下你姥姥居住權的協議了。
3、「這種情況有典型例子嗎」:現實中很多,所有權人可以自由決定將房子有償或無償供某人使用(即使你決定給兩姓旁人無償居住也可以,只要所有權人同意)、或是將房子出租、出售等。
4、「如果有這類文書希望能提供具體格式,還有手續的流程」:
(1)房子過戶到你名下的程序:由於不知道這房是你姥姥自己的、還是你姥姥姥爺的夫妻共同財產、還是你母親的,不太好說。如果房子是你姥姥自己的:讓你姥姥寫下贈與協議,將房子無償贈與你,然後帶上你的身份證、房產證、你姥姥的身份證到房管局辦理過戶即可;但如果房子是你姥姥姥爺的夫妻共同財產、或是你母親的,這房子的一部分屬於遺產,還需要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的聲明、並經過公證後,才可以到房管局辦理過戶了。
(2)過戶後,由你親筆寫下一份協議,承諾你作為XXX市XXX花園X號樓X室房屋的所有權人,承諾將此房無償供姥姥XXX在有生之年居住,再寫上年月日就行了。
如果你是未成年人,應由你父親代你寫這份協議。
你大姨再不放心,還可以約定違約金、或找保證人。
(3)協議自你和你姥姥簽字時起就生效,如果是你的單方聲明,只要你簽字時起就生效,不必經過公證,不過公證後效力更高些。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Ⅲ 財產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分離 司法解釋
首先是使用權人,即直接侵害人承擔責任。
如果使用權人無力承擔了或逃逸了,那麼收益人或所有權人可能要承擔連帶責任,至少在收益范圍要承擔賠償責任。
Ⅳ 國企改革中兩權分離的爭議有哪些
我國國企改革中的「兩權分離」理論,形成於上世紀80年代。「兩權分離」理論,作為國企改革的理論基礎,歷史上對於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可以說它是我們今天認識國企改革本質的重要認識鋪墊。歷史的講,如果沒有「兩權分離」理論,那麼我們國企改革實踐或許還徘徊在「擴權」狀態。誠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形成,「兩權分離」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歷史局限性。可是,我們也必須懂得國企改革就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實踐和認識循環反復的肯定與否定過程。當然,在這個肯定與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我們能否及時形成正確科學的國企改革理論,對准確科學和行之有效地指導國企改革實踐,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兩權分離」理論形成的科學性問題作以必要的理論探討。
一、 國企改革中「兩權分離」理論的產生依據分析
所謂「兩權分離」理論,即企業資產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的理論。這個理論長期以來一直是作為我國國企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這個理論主要是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的論述得出的「資本可以分離為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而形成的。然而長期的國企改革實踐證明,在國企改革過程中,事實上我們如此簡單、教條的把馬克思論述「資本家」的資本管理方式時所講的一句話模仿、套用到國企改革實踐中,客觀上是不能准確科學的反映全民所有制企業中國家與企業和企業與職工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所謂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的理論依據問題。
關於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問題。吳振坤主編的《市場經濟詞典》143頁中是如下注釋的:「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資本可以分離為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過這種分離,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實行這種分離」。這就是說這種分離是中性的。適用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分離,公有制企業的資產也可以適用。私有制企業這種分離是資本家與經管人員;公有制企業就是國家與企業。很明顯這樣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是實用主義的,因為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是有本質區別的企業。我們拋開本質屬性不加區別的把國家簡單的與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家類比,從而就得出結論說。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實行這種分離。這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機械、教條。因為,在全民所有制條件下。國家所有制只是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在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具體實現形式。並不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唯一具體實現形式。而計劃經濟體制,實踐已經證明是不符合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現實的體制,因而計劃經濟時實行的國家所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一種生產關系),也必然難以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尤其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實踐證明更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全民所有制資產性質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能相當於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家,如果國家相當於資本家,那麼職工豈不就相當於資本家企業的雇傭工了嗎?那麼職工還是企業主人嗎?那麼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還有什麼區別?那麼公有制企業職工還有什麼積極性可言?沒有積極性那麼公有制還有什麼優越性。所以如此機械、教條的類比是膚淺的、是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其實公有制企業就是要形成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結合。只有結合的越好,公有制企業職工才越有積極性,才越能體現公有制企業的優越性。現在職工沒有積極性,恰恰是結合得很不好。公有制的優越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人資」的科學結合,在實踐中逐步顯示出來的。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如果說我們的公有制企業有問題,就是我們企業中這個「人資」結合,結合的很不好,不夠准確科學。使廣大職工(幹部和工人)極大的缺少了積極性,從而導致公有制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所以,國企改革不是把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所有權分開,而是如何把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統一,具體落實在全民所有制資產主體上的問題。可是,該註解里卻教條的把分離說成是「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企業提出的一種客觀要求(產權關系獨立化)」。
接著,註解又說「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即經濟上的所有權。企業只有具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才能以自己的財產自負盈虧,承擔風險。從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所以,必須把全民資產在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出來交給企業行使,這種分離就是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獨立的產權並不僅僅具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沒有法律上的所有權就無所謂獨立產權的。因為產權的本質是所有權。只有具有所有權,產權的其它權能才有實際意義。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是不能以自己的財產自負盈虧,承擔風險的。因而這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經濟的。事實上這樣把全民所有制資產在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出來交給企業行使的國企改革做法,實踐上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而且還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和嚴重的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腐敗的現實。所以說這種分離不僅理論上不符合全民所有制性質,實踐上更是不符合全民所有制企業經濟發展要求。
註解最後說「這種分離,由於法律上的所有權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全民所有制的根本性質並沒有改變,同時又實現了產權關系獨立化。使企業可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其實,資本家實行這種分離保證的是資本利潤的最大化。而我們實行這種分離實踐上不僅國家的根本利益沒有得到保證,就連全民所有制資產最基本的保值增值都十分困難;而且有些企業通過這種分離也改變了全民所有制性質。事實上真正獨立的產權,實質是經濟上和法律上統一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是不需要這種分離的。而是如何落實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主體問題。或者說是如何改革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國家所有制具體實現形式問題,是使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不會產生主體虛置問題。是使全民所有制企業如何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二、國企資產主體虛置的原因
我們的國企改革了20多年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企業主體虛置問題,而造成國企主體虛置的真正原因,是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必須實行國家所有制的思想認識。這是我們對全民所有制企業認識的誤區。是我們認識國企改革問題的症結。
所謂國企資產主體虛置問題,實質是由於我國理論界對國企資產認識滯後造成的,其實如果我們的認識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看國企資產的主體,那麼國企資產主體事實上並不是虛置的。我們對國企資產的認識,事實上目前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形成的抽象理論概念之中,致使我們長期沒有認識清楚國企與國家、企業與職工的經濟法律關系問題。導致我們搞了十幾年的政企分離,到現在還是分不開。由於我們長期按照計劃經濟時形成的理論認識,指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改革實踐,這就必然出現很多使我們困惑迷茫的實踐和認識誤區,自然使我們很難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企面臨的諸多難題。長期以來,事實上我國經濟理論界不但沒有有效地認識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理論,一些教條的理論還把公有制推向「死胡同」。正是由於我們教條、抽象的理解了全民所有制資產主體,才致使我們找不到全民所有制資產的真正主體。例如,時下在構建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中,突出表現出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的職能地位處於虛置狀態的問題,就集中反映出我們對全民所有制資產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思想僵化問題,造成我國理論界到目前為止對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在國企股份制改革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尚無明確統一的理論認識,致使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難具體落實。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國企改革中的「兩權分離」理論,由於我們主觀認識的原因,具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其理論依據是很不科學充分的。因而實踐上常常難以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改革問題。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市場經濟的管理者,可按照「兩權分離」理論,國家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所有者,又是市場主體。這樣就使國傢具有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我們的國企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本質是要把政府這種「雙重身份」明確的分開,即「政企分離」。這種明確的以法律形式體現的「政企分離」我們才叫它「產權明晰」。可是我們的「兩權分離」理論,僅從形式上「解決」了「產權明晰」問題,實質上政企並沒有分離,企業產權也未明晰。因為國家所有制實質並沒有變。所以企業還是國家所有,政府決策。由於該理論依據不能准確科學的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國家和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經濟法律關系問題,從而不能行之有效的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了國企改革效果普遍較差的結果。事實上我們按照「兩權分離」理論進行的國企改革,實際上是把國企作為各級政府的附屬物進行的改革,它客觀的使國企廣大職工不能成為國企改革的主體,而是處於被改革的地位。它在理論上是客觀的把國企職工當作被國家僱傭的對象進行改革,其結果必然出現所謂「公僕讓主人下崗」的這種違背公有制企業基本原則的「正常現象」。由於真正的企業主體得不到落實,國企改革必然沒有廣大職工的積極、主動、自覺參與,所以在這樣理論指導下的國企改革實踐,必然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下面我們就按照「兩權分離」理論,進行的國企產權制度改革和國企股份制改革實踐問題作以具體討論
Ⅳ 「股份公司使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這句話為什麼是對的
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所有權具體權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而且所有權人可以將其中的一種或多種權利通過委託、讓與等方式交與他人行使。
經營管理權一般是得到所有權人的委託或以其它方式許可來佔有、使用、收益財產的權利。一般不具有處分權。而且會受到一所有人的一些限制。比如農民對承包土地有經營管理權,但要按做為所有權人的國家規定的用途來行使經營權。
其實從實際權益上來講在我國有些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區別不大,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及政治原因才導致如今的復雜局面。比如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三十九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三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一百二十五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
Ⅵ 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什麼意思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因是 公司所有權者未必有企業經營能力,所以要委託經營能力高強者代己經營,由此產生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中國民營企業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就是私營企業老闆把著經營權,捨不得交由他人(職業經理人)打理,而是近親繁殖(父傳子、子傳孫),優勢遞減,導致家業衰敗。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使企業資源與經營管理人員達到最優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所有者帶來最大的利潤。因為,所有者不一定懂經營,而資產只有運動起來才可能增值,那麼誰能來完成這個滾動資產增值的任務呢,那就是經營者——也就是所有者(股東)聘用的經理(總裁),或者說我們常常聽說的CEO,這些經營人員有豐富的經濟知識和營銷能力,但卻不掌握資產,公司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為那些不懂經營卻想為自己掌握的資產尋找增值機會的人以及懂經營卻沒有資產的人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契機,從而解決了這個矛盾,實現資源、人力的最優化配置。至於缺點自然是經營者有可能利用其經營管理有關資產的有利地位謀私利,從而損害所有者的權益。但從總體上來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最優模式,利大於弊。
Ⅶ 怎樣落實國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中央公布《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這被外界視為本輪國企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
如果」管資本「,原則上經營方面就不管了,實際上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管資本就是怎麼利用、資本保值增值,是整個經濟布局、投資決策、政策發揮,還有政策文件的制定;其次是運營監管,怎麼樣完成最後的考核。
經營權,轉給企業去管;管理權,交給投資運營公司去管;社會的問題,就交給社會來管。這樣就把所有權和經營權把它劃開了。所以管資本是一個核心環節,管經營是一個技術環節,決定了整個體制的框架。
Ⅷ 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現代公司」有哪些基本特徵
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是:
1. 現代企業制度是產權關系明晰的企業制度。
2. 現代企業制度是法人權責健全的企業制度。
3. 現代企業制度是承擔有限責任的企業制度。
4. 現代企業制度是政企職責分開的企業制度。
5. 現代企業制度是一種組織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
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法人制度、企業自負盈虧制度、出資者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領導體制與組織管理制度。
一個成功企業的特徵主要是:
1、企業核心能力與價值觀的體現
2、企業核心能力與發展規劃的執行
3、腳踏實地的變革與創新能力
4、企業對危機的思考模式及應對策略
Ⅸ 國有企業出資人所有權和經營權並未分離
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否分離的主要標志是:是否按現代企業制度設立了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國有企業一般不設立股東會,所有權歸國家(或國家委託代表單位),只要設立了董事會,有董事長和總經理,就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了。
我國地方國有企業(未改制的除外),都是按董事會、監事會的思路設置的,股東是地方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也與國資委分離了,完全企業化經營。中央國有企業也同樣,所有權歸國資委,經營權歸董事會。
不知你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請賜教。
Ⅹ 建設領域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什麼意思
就是國有企業的所有權還是國家的,國家通過實行股份制、承包制、租賃制等形式把經營權交給企業市場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