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違禁作品的版權保護

違禁作品的版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07-23 19:22:04

『壹』 百度文庫賬號被封禁;因為上傳了太多違禁作品;怎麼辦

重新注冊,網路封了的帳號,你還知道是有圍巾作品的,那麼,網路不是誤封,所以申訴也要不回來了,只能重新注冊了。

『貳』 給違禁作品享有著作權的意義是什麼

《著作權法》第4條第1款虧定:「一發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

『叄』 新舊著作權法關於違禁作品的規定對比

提問者實際是問現行著作權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專審稿)》(國務院法制屬辦)關於違禁作品的規定,二者沒有實質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0)第四條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國務院法制辦)第七條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相關權人行使相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國家對作品的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肆』 黃色書籍受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有什麼法律依據

1.受著作權抄法保護。
2.著作權法原來的第四條已經改了。
已經於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3.非法作品依然受著作權法保護,只是不能發表或者傳播而已。其意義在於,一些美國大片就算在國內因違法而被禁播,你也不能賣它的盜版碟。同樣的,黃色書籍雖然作者自己不能出版發行,但是別人出版發行的話,除了能給出版發行的人法律制裁外,作者自己也可以向出版人主張侵權賠償,而這在2010年前是不行的。

『伍』 著作權法條第四條修改前後有什麼區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作如下修改:
1、將第四條(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修改為:「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著作權法第四條修改的原因
1、直接原因。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歷時19個月,於2009年3月20日終於塵埃落定,WTO專家組最終做出裁決,認為《著作權法》第四條規定不符合《伯爾尼公約》第五條和TRIPs協議第九條的規定,專家組同時強調,其裁決不影響中國的內容審查權,依照國際公約的規定,中國有權對在境內出版、發行的作品進行內容審查①。
2、理論原因。首先,違禁作品不產生著作權違背著作權自動產生的原則。著作權自作品完成之日自動產生是伯爾尼公約的基本原則。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六條也規定:「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對於「內容反動、淫穢」的違禁作品只要該作品依作者的獨立創作行為而產生了內容完整的屬於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的具有「獨創性」的表達形式,即可依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獲得著作權。但是原《著作權法》第四條第一款卻是從作品的內容,從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出發,否定了違禁作品的著作權,這與著作權的取得原則是不一致的。其次,原著作權法第四條混淆了私法與公法的調整范圍。違禁作品的傳播會對社會公共利益產生危害,對違禁作品傳播的限制或者禁止是行政法等公法的任務;而著作權法是私法,私法的任務是賦予權利並在平等主體的市民社會中保護權利,不應該因為權利的行使在公法上受到限制就徹底地否認權利的存在。再次,對於何為「違禁作品」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對其的定義也不一致。比如在清末《紅樓夢》就被列為禁書,但是在現代社會根本不是「違禁作品」。因此,著作權法不保護違禁作品不利於一些有價值的作品的長遠保護。最後,賦予違禁作品以著作權有利於進一步限制違禁作品的傳播,維護公共利益。賦予違禁作品以著作權,著作權人就可以以自己的著作權去禁止他人對違禁作品的抄襲、盜版、改編等,同時違禁作品著作權人自己也不得出版、傳播該違禁作品。

『陸』 簽訂委託創作合同要注意什麼

問:實踐中委託他人撰寫自傳、翻譯作品、繪制肖像、進行工程設計、新產品設計和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事情越來越多。許多企業還公開徵集作為商標圖案、廣告用語、廠徽廠標等。由此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而且常常涉及權利沖突這一復雜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有何良策防患於未然? 答:上述情形的確在現實中越來越多。比如某個名人想寫一本自傳,可自身文字功底又不夠,就要委託他人來完成這項工作。又比如某個公司想為自己的產品設計一個商標,於是以高酬向社會徵集有創意的作品。前一個例子只涉及在版權領域內著作權由誰享有,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如何平衡的問題;後一個例子則涉及版權與工業產權兩個領域;往往引發商標權與著作權的沖突。 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爭議,防止不必要的損失,就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事先明確好當事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就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一份完備而明確的委託創作合同是明確委託方與受委託方權利與義務的根據。 因此委託創作合同的簽訂就顯得十分重要。委託創作合同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 委託創作合同的性質。著作權法上所說的委託創作合同實質上是一種承攬合同(定作合同),並非《合同法》中所指的委託合同。受託人(承攬人)須以自己的設備、知識和能力為委託人(定作人)創作一定的作品,然後交付工作成果並獲得報酬。不過,委託創作合同又不同於一般的承攬合同,作品作為合同標的物是一種無形財產。也正因為這一點,在合同中明確著作權和作品用於工業領域後而衍生的其它權利的歸屬、明確沖突的調和方法就更顯重要了。 第二, 簽訂委託創作合同應符合《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的一般規定。委託創作的作品不得有違社會公益,有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文化市場,尤其不能是違禁作品。比如,委託進行計算機病毒虛假廣告、淫穢作品等的設計與創作都是不允許的。委託創作雙方不得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比如盜用他人肖像用於廣告中。委託雙方也不得利用合同之名掩蓋其非法目的,甚至進行犯罪活動。另外,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應該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訂立合同,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強迫、不得非法干預。訂立委託創作合同的當事人均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一點與著作權取得不同。由於著作權是基於創作作品這一事實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是一個三歲小孩畫了一幅畫,只要有獨創性,他(她)也能成為作者和著作權人。但合同則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要委託三歲小孩創作一幅畫,則要與他(她)的法定代理人(通常是其父母)訂立委託創作合同。否則,合同因主體無行為能力而無效。至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
同時,合同應當在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訂立,所以一方不得採取欺詐、脅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訂立合同,否則將會導致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委託人在訂立合同時,還應當注意不要利用優勢或利用對方沒有經驗使雙方權利義務顯失公平,比如受託人取得的報酬與其作品真正價值相比明顯太低;也不要使受託人對合同的重要內容產生重大誤解。否則日後合同可能被撤銷或被變更,也就達不到委託創作的目的了。第三, 著作權的歸屬、作品的使用范圍和方式以及委託方與受託方權利義務的細分應在委託創作合同中明確約定。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的規定,「著作權屬於作者,除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而該法第17條的規定即是一個例外—著作權可以由委託方與受託方約定歸屬於委託方。
這樣,受託人在得到一筆合理的報酬後就喪失了著作權,也就無權再對作品進行使用、許可使用或轉讓了。同時,委託人無須受託人同意就可以使用該作品,比如將作品出版發行,又比如將它用於商標、廣告等。
如果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未訂立委託創作合同,或者未明確約定著作權歸屬,則著作權仍然屬於受託人。這體現了我國法律對事實上的作者的傾向性保護。
因此,委託人為達到委託創作的目的,並避免日後動輒侵權,陷入訟累,就要在合同中對雙方權利義務作出明確細分。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美的」商標著作權案就留給我們這方面的啟示。被告美的公司以「街招」形式徵集商標圖案時未明確約定雙方權利義務的界限是日後企業名稱權、商標權與著作權沖突的根源。那麼,究竟在委託創作合同中應當如何約定呢?這取於委託人與受託人的協商一致。當事人雙方可以根據委託創作的目的、作品的價值和支付的報酬進行具體約定。比方說,著作權中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與獲得報酬權各項權能如何分配?委託人是否有將作品用於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包裝、廣告、企業名稱等的權利?委託人是否保留其對作品的使用權、許可使用權和轉讓權?委託人各項權利是否有期限、地域等限制和作品使用方式限制?違約責任如何確定、如何承擔?
以上各項均可由委託創作雙方各取所需,在合同中進行合理約定。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權利義務的混沌狀態,達到權利義務劃分的清晰、合理、平衡、才能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爭議,更好地實現雙方訂立委託創作合同的目的,更好地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第四, 簽訂委託創作合同時應當對受託方交付的作品進行嚴格審查。
首先要審查作品是否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如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就不能成為委託創作合同的標的。
其次,要審查作品是否有獨創性,也就是說該作品是否是作者獨立創作完成的,而不是對他人作品的復制、抄襲或剽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是美術作品,需要審查受託人是否是該作品的真正著作權人,因為擁有美術作品原件的所有權並不意味著就有該作品的著作權。最後,還要考慮到與委託作品有關的其它權利人的利益。比如,是否有合作作者的權益未加考慮?如果是演繹作品,是否侵犯了原作作者的著作權?如果是職務作品,是否徵求了單位的同意,是否考慮到了單位在業務范圍的優先使用權?如此等等。 第五, 關於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有些委託人為了省卻上述審查義務,在委託創作合同中約定受託人交付的作品本身若存在侵權,一概由受託人承擔侵權責任,委託人免責。
然而,這種合同條款對外是不生效力的。在侵權責任中,免責事由是法定的。如果委託人自身存在著過錯,也要承擔部分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不得因與受託人在事先約定而免責。至於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則可以根據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要求受託人承擔違約責任。 【關於文章及付酬的聲明】 此篇文章原登載於《電子知識產權》雜志。本網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予以合法。 本網站依據國家相關規定準備了相應的稿酬,但由於客觀原因無法支付。如您是這篇文章的著作權人或其他權利人,請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在確認您的身份後將予以支付。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意見,請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將在進行核實後24小時內採取相關措施。 謝謝合作!

『柒』 著作權中的時事新聞問題

著作權法:傳播報道他人采寫時事新聞應注出處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法院受理知識產權案件大幅度上升。這表明著作權法、商標法等相關法律的修改,對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已產生影響,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面臨著更為繁重的任務和新的發展機遇。

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數字顯示,全國法院今年上半年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2991件,比去年同期上升近2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著作權案件,其次為技術合同案件、專利權
件、商標權案件。這些新收案件較之以前訴訟關系更復雜,專業性更強,法院審理難度也相應增大。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一個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更加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並實施。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已相繼施行,國務院陸續修改頒布了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作為我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著手建立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知識產權審判機制,依法及時制定了知識產權法律適用、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等方面的司法解釋。這些司法解釋清晰地界定了審判實踐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法律適用難題,擴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強化了執法措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首次將時事新聞的使用規則納入司法保護范圍,明確規定傳播報道他人采寫的時事新聞應當註明出處。通過機構改革,知識產權專門審判機構不斷鞏固和發展,一批高學歷、高素質和有審判經驗的法官被調整、充實到知識產權審判隊伍。近年來,各級法院審理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注意對停止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方式的綜合運用,積極慎重地採取訴前停止有關侵權行為的新的執法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法院的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越來越為國內外所關注。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曹建明為此提出,全國各級法院要正確貫徹實施知識產權法律的有關司法解釋,嚴格依法確定知識產權權利范圍,正確適用民事責任規定,准確認定並制裁侵權行為,保證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機制的順利運行。同時要加快知識產權裁判文書改革,加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級法院應對知識產權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加入世貿組織後審判實踐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捌』 我國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受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著作權法》第四條規定,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一方面明確了任何作品在創作完成之後都統一享有著作權,使著作權人的人身和財產利益得以保證,另一方面禁止了違禁作品的出版與傳播,實現了公共利益的保護。

著作權作品是指單獨具有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視聽作品和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版權作品之外的其他信息材料則是指不具有版權的事實或者信息資料。

(8)違禁作品的版權保護擴展閱讀:

有三種類型的作品不受法律保護: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第二種是不適用於《著作權法》的作品。第三種是超過了《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限的作品。

《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本法不適用於:

(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

(二)時事新聞;

(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八條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玖』 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有哪些

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有三種類型的作品不受法律保護。
第一種是依法禁止出版、回傳播的作品。
第二種答是不適用於《著作權法》的作品。它們包括下列作品:
(1)法律、法規,國家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極其官方正式譯文;
(2)時事新聞;
(3)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三種是超過了《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限的作品。

『拾』 違禁作品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是否合理

合理。違禁作品是指違反憲法和法律,損害公共利益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違禁作品的版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