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專利使用權轉讓的事例

專利使用權轉讓的事例

發布時間:2021-07-23 18:26:30

1. 專利使用權轉讓的形式及其不同,用案例加以說明

專利權的轉讓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是按照使用許可權來分,可以分為獨家使用權、排他使用權、普通使用權這三種形式。其中,獨家使用權主要指的是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賣方只把技術轉讓給某一特定的買主,賣方不得賣給第二家買主,而且賣方也不能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使用該技術和銷售該技術所生產的產品。排他使用權主要指的是賣方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只把技術授予買方使用,但是賣方自己保留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不再將該技術轉讓給第三者。普通使用權主要指的是賣方在和同規定的時間和范圍內可以向多家買主轉讓技術,同時賣方自己也保留技術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種形式有以下不同點:
一、買方的數目不同。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有且只有一個買主;在排他使用權這種形式中,也是只有一個買主;而在普通使用權這種形式中,有多家買主同時存在。
二、賣方有無使用權。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主不得在合同規定的范圍內使用該技術和銷售銷售該技術生產的產品;在排他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自己保留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在普通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自己也保留技術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
三、索價不同。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的索價最高。排他使用權和普通使用權中賣方的索價次之。
案例一:美國Liquidmetal液體金屬公司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例行報告中稱,他們已經和蘋果達成協議,蘋果公司將獲得其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的獨家授權(獨家使用權)。
報告顯示,雙方在2011年8月5日達成了交易協議。根據該協議,Liquidmetal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並把自己的全部專利和知識產權轉移給這家新公司。此後,這家「知識產權公司」將把這些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的全球獨家授權出售給蘋果公司,其他領域的應用授權則交回給母公司Liquidmetal。報告並公布蘋果購買獨家授權的價格為數十億美元且出售後,Liquidmetal將不能再使用該專利技術和銷售該技術生產的產品。
根據Liquidmetal官方網站描述的信息,其液體金屬合金材料擁有獨特的非結晶分子結構,與傳統金屬的結晶結構截然不同。除了低熔點(因此才被稱為液體金屬)的特色外,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熔融後塑形能力,由於其凝固過程的物理特性與普通金屬完全不同,使它的鑄造過程更加類似於塑料而非金屬,可以更方便的打造為各種形態的產品。
案例二:美國Intel同韓國LGElectronics公司於美國時間2001年8月28日宣布,簽定了長期業務合作合同。合同的內容涉及產品的銷售、技術開發、知識產權等多方面。兩公司表示「此舉強化了兩公司的合作關系」。有關合作的金額等詳細內容沒有公布。
LGElectronics公司將擴充其採用Intel公司的微處理器及晶元組的產品開發和營業能力。Intel公司將同LGElectronics公司合作共同開展開拓市場以及銷售業務。對於是否可以進一步擴大面向Intel公司的產品、製造、設計服務等內容,兩公司也進行了研究。
另外,兩公司還簽定了排他性專利許可協議。雖然具體金額尚不清楚,但Intel公司將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專利許可費用。
案例三:專利大王IBM在2005年宣布,將向軟體製造商們無償提供500項主要專利的使用權。這一舉措標志著藍色巨人的知識產權戰略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同時也給整個高科技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IBM負責知識產權的副總裁吉姆.斯特林當日在媒體面前稱,這500項專利涵蓋了儲存管理、多線程處理、圖像處理、數據管理、網路和電子商務等各個領域。IBM的這一行動旨在鼓勵其他公司公開專利文件以促進科技革新。
IBM在公布的聲明中說:「這是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專利開放。」斯特林向軟體開發商們表示:「你們可以使用、更新或改動這些開放的源代碼,甚至可以在它們的基礎上創造全新的東西。」
IBM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獲得專利權最多的公司。根據美國專利和商標局去年的統計,IBM去年連續第12年成為年度獲得專利權最多的公司,共獲專利3248項,比名列第二的日本松下公司高出1314項。作為計算機服務行業的領頭羊,IBM相信,在幫助其他公司利用開放的源代碼發展新技術的同時,本公司的利益並不會受損。IBM仍然可以從它掌握的數千項硬體專利中收取專利稅。
從以上的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驗證,已總結的三點不同:
一、買方的數目不同。在案例一中,買方只有一個,即美國蘋果公司;在案例二中,買方也只有一個,即:美國Inte公司;在案例三中,買方有很多家,即IBM的軟體製造商們。
二、賣方有無使用權。在案例一中,由於是獨家使用權的轉讓,且在合同中有規定,賣方即Liquidmetal在專利轉讓後無權使用;在案例二中,合同規定賣方即韓國LGElectronics公司保留了對美國Inte公司轉讓的專利的使用權,但是但Intel公司將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專利許可費用;在案例三中,IBM公司向其軟體製造商們轉讓了多項專利使用權,同時自身也在使用這些專利 。
三、索價不同。在案例一中,Liquidmetal公司在向美國蘋果公司轉讓獨家使用權之後,向美國蘋果公司收取了數十億美元的獨家使用權轉讓費用,與另外兩個案例相比,這個應該是索價最高的。
總結,專利資產的轉讓按使用許可權分成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各有不同。

2. 鄭健的典型案例

一、訴訟案件
1、在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訴威海市垃圾處理廠檢測合同糾紛一案中,為委託人水科院挽回經濟損失80餘萬元;
2、在濟南華菱勁通鋼管有限公司訴徐州天道酬勤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為委託人華菱公司挽回經濟損失10餘萬元;
3、在山東萬博股份有限公司與陳某某、吳某某交通事故糾紛一案中,為委託人萬博公司減少經濟損失10萬余元;
4、在菏澤某有限公司訴濟南尊御有限公司票據糾紛一案中,為委託人尊御公司挽回經濟損失10萬元;
5、在北京朱某某訴濟南李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為委託人朱某某挽回經濟損失20餘萬元;
6、浙江樂清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訴濟南某開關設備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為委託人高科公司挽回經濟損失3萬余元;
7、在濟南張某水等涉嫌貪污一案中,擔任張某水的辯護律師,使其最終在共同犯罪中獲得最輕處罰;
8、在濟南鄭某某、李某某等故意傷害致死案件中,接受被害人李某某家屬的委託,為委託人贏得損害賠償50餘萬元;並使犯罪嫌疑人受到應有處罰;
9、在聊城東阿某阿膠集團公司訴濟南某某制葯有限公司商標侵權、反不正當競爭等若干案件中,為委託人阿膠集團公司挽回經濟損失30餘萬元。
二、非訴訟案件
1、在濟南高新區某公司與澳大利亞某公司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擔任委託人濟南公司代表與澳方代表協商、談判,使該案最終協商解決,為委託人挽回經濟損失150餘元;
2、在德州某國有公司與新汶某集團公司股權無償劃轉項目中,擔任委託人德州公司項目法律顧問,為該公司避免經濟損失300餘萬元;
3、在日照某礦業有限公司企業整體出售項目中,擔任委託人日照公司項目法律顧問;
4、在濟南南部山區某生態農業項目中,為開發單位擔任項目法律顧問;
5、在濟南某石油公司整體出售項目中,擔任委託人石油公司項目法律顧問。
專業擅長:合同、建築、房地產、知識產權;交通事故、人身損害、婚姻家庭;企業、公司改制、資產重組、產權界定、破產與清算;商務、法律談判;職務犯罪、侵犯人身權、財產權、未成年犯罪等案件的刑事辯護等訴訟、非訴訟法律事務。
主要論著:《論沉默權與中國刑事訴訟法》、《股權轉讓中若干爭議問題的研討》、《試論股權出資入股若干問題》、《專利許可使用權入股有關法律問題的研究》、《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措施論著》等。
執業理念:
鄭健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堅持以誠信、專業、規范、高效為原則,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並擅長以溫和、友好的非訴訟方式為委託人解決爭議。

3. 知識產權作為權利也可以作為商品嗎有沒有其他權利作為商品的例子

知識產權既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也是一種「准物權」,因此當然可以做為一種商品了,只是無形的而已。比如專利權和商標權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出資入股、轉讓、質押等。

4. 袁隆平的事例

以史為鑒之七十年代:袁隆平——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 。

據老一輩說,真正重新吃飽飯,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風一吹就倒,換了矮水稻以後,糧食真是翻了出來。報紙上曾引述農民的話說:「我們吃飽飯,靠的是兩『平』,鄧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優2號,比以前的水稻單產增產20%,於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開始推廣。八十年代,國際組織給他的獎項多得像米粒一樣。中國有九億農民,他一個人,相當於幹了兩億農民的活。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麼他的資產就會大致與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盧590億美元相當。
那麼袁隆平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截至1998年,袁隆平的月工資才1600元。
由於他做人老實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在那裡,才華橫溢的袁隆平的職稱一直沒有提升,工資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舊窄小陰暗,向上爬的機會被他那些會拍領導馬屁的同事搶走了。他唯一的幸運是研究水稻。這是大夥吃飯用的東西,屬於文革中保護品種,他住的又偏遠,災難沒降臨到他頭上。
1979年,美國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驚嘆中國的水稻成就,向中國農業部的官員咨詢雜交水稻的發明人是誰,他要簽約用高價向發明人申請專利使用權。對此,中國種子公司官員義正言辭地回答說,這個發明專利權屬中國國家擁有,農業部種子公司就是代表國家享有這一權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討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問題,無須再找「別人」。
1980年,圓環種子公司向中國種子公司支付當時可謂是天價的20萬美元首期專利轉讓費,袁隆平一分未得。 1980年,為配合本次專利轉讓活動,袁隆平以專家身份出訪美國做了四個月的技術指導。回國後,他所得的工資數千美元,被農業部悉數收繳,然後重新發給他每天20元人民幣的出國補貼。
1981年,國家科委、農委重獎雜交水稻發明人10萬元獎金。但單位轉手分下來以後,袁隆平僅得5000元。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在深交所上市。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飢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人,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5. 知識產權 案例分析

您好:
問題挺大的。
說一點。
張樊說的,產品商標,違法《商標法》的禁止性規定,無效的。將會被禁止使用,不允許注冊的。

6. 前輩們,能否幫我找一些關於知識產權濫用的案例,先感謝了

知識產權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知識具有公用性,在由知識產品創造者享有的同時,社會公眾對之也有合法的利益,可以共享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又具有私權的屬性,是知識產品創造者的個人勞動的產物。保護知識產權是對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的保障。正當地行使知識產權應當受到尊重與保護。但是,如果濫用這種專有權,就會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使其成為一種非法的壟斷權。自20世紀70年代始,發達國家相繼進入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時代,壟斷形式發生了變化,即由國家壟斷變為知識壟斷。這種變化導致了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產生,並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我國政府和外向型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知識產權濫用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的界限,導致對該權利的不正當利用,損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這在掌握著核心技術以及豐富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跨國公司上表現更為明顯。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他們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比較優勢,把知識產權作為壟斷的手段來限制我國民族企業,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的現象愈演愈烈。
濫用知識產權擠壓我國民族企業
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二十多年來,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我國政府的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強,跨國公司在華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謂日漸完善。隨著我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跨國公司經過多年努力對我國形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專利技術限制機制等相繼啟動。前者更多地以環境保護為由提高產品進口的門檻,後者則是知識產權濫用的最新體現。
入世以來,跨國公司的知識壟斷行為已經給我國的民族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中國產品成本低、價格便宜,質量也不錯,但技術研發能力弱,核心技術大多依靠進口。由此,跨國公司以「技術牌」應對我國的「價格戰」,以技術佔領我國市場成為了一種策略。如2002年的 DVD 事件,國外DVD廠家聯合起來,把專利綁在一起形成專利池,然後形成標准,向我國 DVD 生產企業索賠高額專利費。而這些企業制定的標准我國企業必須執行,因為這種標准已形成了市場壟斷。其後,彩電、電池、數碼相機等產業因知識產權而起的貿易糾紛此起彼伏,使我國眾多企業和行業蒙受重大損失。
有的跨國公司還利用對各種知識產權 (如專利技術) 的專有權,通過訂立不平等的協議給我國企業種種束縛,實現其限制競爭的目的。如在知識產權許可合同中附加限制競爭的條款,實質是用合同這樣的合法形式達到限制競爭的非法目的,來維持既有優勢或謀求進一步的壟斷地位。
在我國市場套取超額利潤以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
跨國公司在沒有競爭對手時,利用專利與技術產品對我國實行價格歧視。如微軟在視窗系列中對我國採取的歧視性的超高定價行為,微軟中文版 Windows98 在我國的售價是 1998 元,在美國僅為 109 美元。據保守估計,我國一年的計算機銷售量是200萬台,以100萬台新出售的品牌機捆綁銷售Windows98計算,與在美國的差價就達10億元人民幣。這就是說;一年中我國消費者因為微軟的差別價格要多支出10億人民幣。
在出現競爭對手時,壓低價格打擊對手。微軟公司為了剿滅我國國產軟體WPS97,在WPS97發布前夕,匆忙推出97元超低價格的word97版本。不管word97的低價,還是Windows98的高價,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利用知識產權行使市場壟斷,謀取超額利潤。
憑借知識產權控制我國企業甚至行業
目前,跨國公司還通過控股的方式並購我國企業,擴大規模和實力,控制行業甚至形成壟斷。如柯達公司並購除樂凱公司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內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廠家,迅速形成市場優勢地位。目前許多國家的反壟斷法都規定,如果跨國公司通過並購進入本國市場,會破壞本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產生或加強市場支配地位時,就要受到反壟斷法的干預。但在我國,這種做法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尚沒有可以制約的法規。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對我國的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我國出口
2000年,我國因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影響出口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達17.6億美元,50%的企業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被迫增加成本,25%的企業因此而增加了經營風險。2001年,因不符合國外環保標准而受阻的中國出口商品價值已超過100億美元。加入WTO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的影響更加嚴重。據商務部科技司調查,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造成損失高達170億美元。食品土畜產品出口受到的損失最為嚴重,近90%的企業受限,損失達90億美元,僅歐盟禁止中國動物源性產品進口一案就涉及我國企業94家,勞動力近5萬人,農戶十幾萬家,貿易金額達6.23億美元。
對外支付的專利費持續增加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面對我國企業的日益壯大,跨國公司更加註重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專利與技術標准等知識權利在我國跑馬圈地,特別是根據我國的各個5年規劃,提前大量申請相關專利。盡管我國已開始重視技術開發與專利的注冊,但是,科技不可能實現一日千里的發展,短期內很多領域還是難以和跨國公司抗衡。於是,我國企業每年不得不花巨資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即使如此,每年還是有不少的企業觸雷而受到侵權的指控,在無奈中蒙受重大的損失。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顯示,2000年-2002年,我國對外支付的專利權使用費和特許費持續走高,遠遠高於外方支付給我國的費用。在 2002年的收支表中,這項費用的逆差接近30億美元。
我國企業的競爭力被削弱
我國企業在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大戰中很被動。我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許多企業缺乏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外國企業經常先下手為強在我國申請專利,然後利用得到批準的專利來限制我國企業與之競爭,我國的相關法律或無動於衷或表現無奈。權利沒有制約,必定導致濫用。當我國企業按部就班地自主研發產品時,卻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進而為了繼續我們的發展,不得不花大量的資金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從而大大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面對跨國公司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產權優勢形成對我們民族產業的不公平競爭,應把這個問題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中,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考慮和安排。

破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與壟斷的對策

面對跨國公司紛紛利用知識產權或技術標准對我國企業進行的圍剿,面對外國企業利用國際規則頻頻發起的專利沖擊,我們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將會在未來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地位。可以說,如何規范知識產權的權利行使,限制權利的濫用,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對抗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盡快出台《反壟斷法》,限制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確定其合理范圍。當濫用知識產權形成市場壟斷,產生很大危害性時,必然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很多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來避免這種危害,如美國《反托拉斯法》明確表示,如果企業要聯合制定標准,必須要滿足一定條件,經過審查才能合法。在歐盟、韓國、台灣,微軟公司就曾經因為濫用支配地位被起訴。
我國經濟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市場,必須盡快出台反壟斷法,以保護我們的民族企業。比如,思科的路由器已經佔有80%的市場,而且一直以這種優勢地位實施高價策略,形成事實上的壟斷,但是我國至今沒有法律可以制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結合我國國情,盡早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在《反壟斷法》中設置專門的條款規定有關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這些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應當比較全面、具體地闡述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的復雜關系,合理平衡知識產權交易的各方當事人 (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等) 之間的利益,做到既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發揮鼓勵創新、競爭的作用,又切實照顧到限制競爭的合理需要,防範合法壟斷權被不正當地濫用,使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公平競爭秩序不至於受到破壞。
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反制知識產權濫用
國際知識產權公約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可以用來保護其知識產權,我們也可以利用其來反制知識產權壟斷。對國內企業來說,一旦遭遇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不應退讓隱忍,而是應該「以牙還牙」,具備足夠的抗爭意識,這樣才能取得自己應有的利益。我國企業在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訴訟應對上還是不夠成熟,據統計,2002 年美國針對我國企業展開的8起知識產權調查中,國內應訴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企業面對不當指控時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應訴,不畏懼專利糾紛,採用獨立或聯盟的方式,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及相關規則為自己爭取合法權利。
實際上,在 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 TRIPS 協議) 中即規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證國民待遇、保護公共秩序、社會功德、公眾健康等原則,第8條2款就明確規定:「為了防止權利所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者採用不合理地限制貿易或對技術的國際轉讓有不利影響的做法,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但以這些措施符合本協議的規定為限。」這賦予成員國「可以根據成員國自身的實際,對有關限制競爭的知識產權行為進行控制」的權利。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卻對此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導致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缺乏對知識產權權利濫用的限制性規定。所以,我們應當研究國際相關公約,利用國際慣例和准則去考慮如何限制跨國公司對知識產權的濫用。
重視自主研發,提高創新能力
歸根結底,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的關鍵因素。在支持企業發展的諸因素中,核心技術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企業單純靠從外部引進技術,是不可能長期發展的,只有集中力量開發和改進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技術創新需要有堅實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國內企業應更加重視技術研發,加大投入,在人才、資金和設施上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支持必要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也可以走聯合開發的道路,努力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行業的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這才是抗衡、超越跨國公司,破解他們知識產權壟斷的根本出路。比如汽車產業,由於奇瑞、吉利、哈飛等企業自主開發的努力,使得跨國公司感受到了來自我國企業的壓力,不得不加快對華技術轉移的速度。
重視「二次技術」的開發。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的輔助技術,稱為「二次技術」。日本在發展初期也遭遇到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限制。日本企業在得到核心技術時,對這項技術再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開發出「二次技術」來申請專利,即「第二次專利」。如此一來,二次技術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的結果,不但開發成本低,而且比第一次技術更先進和更具有經濟價值。根據規定,「第二次專利」投入生產時,須經第一次專利權的許可。所以,日本企業採取交叉許可的方式:你同意我使用第一次技術,我同意你使用第二次技術。日本的這種做法很值得國內企業借鑒。
及時把握各國的知識產權發展動態。可以由商務部、海關、工商局、統計局等共同建立專門部門,對世界知識產權發展的相關信息進行預警分析,主動、長期、動態地為企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讓企業了解其它跨國公司最新的知識產權戰略,在積極利用的同時規避沖突、尋求創新,提高國內企業和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政府採取措施,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
本土化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促使跨國公司植根東道國,為東道國服務,並推動東道國全面發展。作為東道國政府,應因勢利導,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使其成為本土公司,這也是化解壟斷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澳大利亞利用對市場准入的控制權,對跨國公司提出了信息技術和電子通信領域的「夥伴開發計劃」,促使跨國公司增加在澳大利亞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際上,我國市場的規模比澳大利亞大得多,政府在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方面應有更大的作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人力資源本土化。目前國內的跨國企業似乎正處在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高潮階段。政府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加快這一本土化進程,比如採取改革人事體制、完善人才市場等措施,鼓勵跨國公司通過完備、有效的培訓體制開發國內人才。
研發中心本土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跨國公司更加重視產品研究開發的本土化,紛紛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究開發中心。政府鼓勵跨國公司在境內建立研發中心是至關重要的,是改變過去以市場換技術吸收外資方法的一項重要舉措。
配套國產化。通過國產化培育民族產業,進而推動我國產業升級,也是化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的一種途徑。比如摩托羅拉把配套產品國產化作為在華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並實施本地采購策略,促進了我國相關行業企業的管理與技術進步,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在知識產權發展相對落後的背景下,我國要保護知識產權,更要防範跨國公司知識產權的濫用。我國應立足國情,遵守和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採取完善法律等多種措施,限制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給予在知識產權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內企業以更多保護,從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我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7. 專利法案例

1,不能,甲廠已經獲得了專利,在專利審查期間如果乙廠提出異議則可以,獲得後除非甲廠惡意,可撤銷;
2,他可以申請復議,復議不行,可以起訴專利復審委員會;
3,不可以,訴訟不影響之前所獲得利益;
4,有效期是10年,實用新型;
5,甲廠可以要求停止侵權,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
6,實際損失為准,實際損失無法確定,則看乙廠所獲非法利益;

8. 知識產權案例分析

首先,甲來店是否獲取了自商標權,這一點我們都不清楚,因為還無法判定。
乙店使用的包裝袋是否侵權,取決於甲店獲得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如果沒有商標權的話,那麼是否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呢?
根據你所述的內容,如果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話,那麼,乙店一定侵權,屬專利侵權。因為:乙店的包裝袋屬於與甲店的包裝袋相近似的產品。

9. 求 社會成員憑借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或入股、信息咨詢等方式獲得收入實例

轉載網文幾例,供參考:

(一)「環保型生物殺蟲劑」已成功技術入股
發布時間:2009-11-18 10:53:36 來源: 科易網 瀏覽次數 349 次

核心提示:
綠色環保是當今社會人人關注的一大問題,無公害蔬菜、無公害食品等等都成為廣大人民追逐健康的基本保障。為了提高人們健康生活質量,擴大健康元素,科易網技術通會員方先生研究出"環保型生物殺蟲劑",該技術主要運用於生產無公害果品茶葉,具有改善果品品質,提高農產品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功能,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方先生為了能將該技術推廣至全國,實現技術價值,因此申請科易網的技術通會員。在經過網站的多次重點宣傳後,該項技術咨詢的需求方較多,就在昨日,方先生表示該項技術已成功找到合作的需求方。為了了解該技術具體合作情況,科易網工作人員對方先生進行了回訪。
在回訪中,方先生表示:該項技術於09年10月成功轉讓,轉讓方式為技術入股,由於協議約定,因此對於本次轉讓的具體詳情不便透露。但是該項技術現在正處於中試階段,中試後即可進行批量生產。
對此,科易網工作人員對方先生的成功表示祝賀,同時也希望網站會員技術也能早日實現轉讓。

(二)武漢新規: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比例可達七成

鼓勵企業以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出資入股,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比例最高可達70%。企事業單位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的,可按無形資本的150%在稅前攤銷。今日(13日),記者從武漢知識產權局獲悉,《武漢市促進知識產權工作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由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將於2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屬率先之舉。
本次出台的《規定》包括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工作的統籌協調機制和政策體系,共34條,充分吸收了深圳、上海等地區的先進經驗,一些以往只有在沿海開放城市才能享受的相關政策現在武漢也能享受。
《規定》中還指出,由武漢市政府設立發明專利獎、外觀設計獎、馳名商標獎、標准獎等知識產權專項獎勵,鼓勵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對於假冒或者嚴重侵犯知識產權的個人或單位,自認定之日起3年內不得承接政府投資項目、不得參加政府采購活動,不得在武漢市參加同類展會活動,不得給予其政府獎勵、資助或者授予其榮譽稱號。

(三)負面案例一起,也可證明個人憑借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或入股等方式獲得收入
(當然以侵權方式獲取他人商業秘密不宜效仿)

許繼公司訴鄭學生以掌握的單位技術秘密作價入股愛特公司生產同類產品侵犯商業秘密賠償

原告: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許繼公司)。

被告:鄭學生,男,33歲,漯河市愛特電器設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被告:漯河市愛特電器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特公司)。

1984年12月10日,原告許繼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簽訂了「繼電保護電力線載波設備許可權和技術秘密合同」,以62萬余德國馬克受讓了西門子公司的繼電保護和載波技術。根據該合同的約定,原告於1986年5月派被告鄭學生等公司人員到西門子公司進行了載波機技術國外培訓。培訓結束後,原告組織了包括被告鄭學生在內的科研人員進行載波機技術的國產化研製工作。鄭學生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參加了ESB-500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的開發研製工作。1992年1月,原告的ESB-500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技術成果通過了國家機電部、能源部的鑒定,並投入生產。因產品效益顯著,1995年9月6日,原告獲得許昌市人民政府獎勵。原告對上述受讓的技術及開發研製的產品的技術資料、工藝資料和設計圖等制定有保密規定,對所涉及的技術和秘密未向任何單位及個人進行過技術公開和技術轉讓。
被告鄭學生除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參加了ESB-500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的開發研製工作外,還於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作為項目負責人,從事了原告YPC-500F6遠方保護信號音頻傳輸機項目的技術研製,並負責整機及原理設計。1992年3月25日,鄭學生與原告簽訂了為期11年的「全員勞動合同」,約定鄭學生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單位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1994年10月,鄭學生以其掌握的電力線載波機及遠方保護信號音頻傳輸機技術作價20萬元作為股份,與漯河卷煙廠及張明亮等申請成立了被告愛特公司,並被選舉為董事。在愛特公司中,除鄭學生以外,沒有其他人從事過電力線載波機及遠方保護信號音頻傳輸機技術研究工作,愛特公司也未對許繼公司的該兩項產品進行過反向工程研製。1995年2月,愛特公司利用鄭學生提供的技術生產出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1995年5月,鄭學生未經批准離開許繼公司到愛特公司工作。1995年9月,愛特公司印製的公司通信產品報價單中,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平均價格為4.57萬元/台。至訴訟時止,愛特公司共生產了該產品11台,價值50.27萬元,以平均利潤率37.06%計算,利潤為18.63萬元。愛特公司的該產品於1996年7月28日通過了電力工業部電力線載波機質量檢測中心的檢驗。
許繼公司發現愛特公司生產的產品後,經向愛特公司及鄭學生要求停止侵權無效後,遂訴至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稱:鄭學生在我公司任職其間,掌握了我公司的電力線載波機技術。但其卻在任職期間以掌握的該技術作價入股,與他人組建了愛特公司,並非法使用該技術進行生產。1995年5月,鄭學生擅離職守,中斷了由其負責的生產任務,造成我公司13.5萬元的損失。愛特公司明知鄭學生是我公司直接參加電力線載波機的研製人員,卻不顧商業道德,以技術入股的利誘手段,利用鄭學生非法提供的我公司技術秘密生產電力線載波機,侵犯了我公司的商業秘密。請求法院判令鄭學生和愛特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判令鄭學生賠償因單方中止勞動合同給我公司造成的13.5萬元損失,兩被告負連帶賠償責任,並對我公司的商業秘密承擔保密義務。
被告鄭學生沒有答辯。
被告愛特公司答辯認為原告起訴不符合事實,其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業秘密。
審判訴訟中,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應原告的保全申請,提取了愛特公司樣機一台,並委託專家對當事人雙方生產的產品進行了技術鑒定,結論為:愛特公司生產的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與原告公司生產的ESB-500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相比較,在機械結構上等同之處有15處之多,其中重要部件IFC中頻發送插件、IFR中頻接收插件的中頻濾波器,AGC導頻控制插件的導頻顯示方式等一致。愛特公司產品在機械結構及部分重要部件上使用了原告公司產品之專有技術。該院還查明,原告公司為本案花費了調查費2150元,律師咨詢代理費2.5萬元。
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許繼公司通過有償技術轉讓合同,受讓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電力線載波機生產技術,並對該技術進行了國產化研製,生產出ESB-500型電力線載波機產品。該原告未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出讓或公開該產品技術,並採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且為原告帶來了一定經濟效益,該技術為原告的商業秘密,應受法律保護。被告鄭學生利用職務之便掌握了此項商業秘密,違反原告公司的保密規定,在原告單位工作期間即以該技術為資本投資組建愛特公司,並將該技術出讓於該公司無償使用生產產品進行銷售,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之規定,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被告愛特公司明知電力線載波機技術為原告的技術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以技術作價入股方式利誘被告鄭學生將原告技術秘密帶出,並使用該技術生產產品進行銷售,屬於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原告許繼公司要求被告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要求應予支持。原告要求判令被告鄭學生因單方中止勞動合同對原告造成損失的請求,屬勞動爭議范圍,應另案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二十條第一款之規定,該院於1997年6月12日判決:
一、被告鄭學生及愛特公司自判決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侵權,不得使用原告電力線載波機技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並對已知悉的原告的技術秘密承擔保密義務。
二、二被告連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13450元。
三、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被告鄭學生不服一審判決,向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稱:許繼公司購買的西門子技術早已廣為人知,構不成商業秘密。愛特公司的產品在原理上採用了三次調整技術,與許繼公司的產品有不同之處。我的技術服務及愛特公司的產品與許繼公司的技術秘密沒有因果關系,要求改判。鄭學生在上訴後,提交了河南法威律師事務所於1997年10月委託北京4位專家對愛特公司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與許繼公司ESB-500X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進行對比的技術評審意見。該意見認為,電力線載波機在目前已經成為專業化、系列化通用產品,1992年有相應的專著出版。因此,市售各廠家系列產品都會有一定程度相似性。SSB-2000型和ESB-500X型電力載波機的主要技術內容相差較大,分屬不同年代、不同技術特點的產品。
許繼公司答辯稱:我公司對引進的技術經國產化研究成功,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實用性,我公司也採取了必要的保密措施,它是我公司的商業秘密,使用權和轉讓權屬我公司。鄭學生為我公司的技術人員,利用公司提供的各種條件,參與研製該項技術,其用此技術作價入股愛特公司並生產產品銷售,怎麼能說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呢。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除認定一審認定的上述事實外,還查明:愛特公司生產了11台SSB-2000型電力載波機,已銷售6台,銷售款16.8萬元,獲利62160元。其報價單中的「公司簡介」稱,其產品是在廣泛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如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的基礎上,結合國內電力系統的具體要求研製的。一審法院委託的有關專家作出的許繼公司產品與愛特公司產品是否屬同一技術的鑒定意見中還指出,許繼公司的產品集中體現了其引進的西門子公司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國產化後電力線載波系列產品特有的風格和專有技術,與國內其他任何類型的電力線載波產品,無論是機械結構,還是電氣性能原理等方面是不同的。上訴人鄭學生上訴後所提交的北京專家評審依據主要有:ESB-500X型單邊電力線載波機分盤接線圖說明書,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技術說明書和SSB(SPC)-2000載波機實物;沒有提供兩種產品的全套圖紙和ESB-500X型機實物;所提供的SSB(SPC)-2000型機實物,不是一審法院裁定保全時的愛特公司產品。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許繼公司受讓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電力線載波機技術後,通過國產化研製生產出ESB-500型產品,通過了有關部門的技術鑒定,性能達到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其技術成果為許繼公司所有。該技術成果為許繼公司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並由該公司採取了必要的保密措施,未被該公司以任何方式出讓或公開,為該公司的商業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其他人未經該公司許可,不得使用或轉讓。上訴人原為許繼公司的技術人員,利用公司提供的條件,掌握了ESB-500型機整機原理技術,其所掌握的該技術屬許繼公司所有,不經許繼公司許可,上訴人不得為個人或其他單位使用。上訴人在許繼公司任職期間參與愛特公司的組建,並違背與許繼公司的保密約定,將掌握的技術作價入股,為愛特公司生產SSB-2000型電力載波機,其行為屬於披露和使用許繼公司的商業秘密行為,侵害了許繼公司的合法權益,應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愛特公司明知鄭學生是許繼公司掌握技術秘密的在職技術人員,非經合法受讓,以技術作價入股方式利誘上訴人以許繼公司的技術為其生產產品並銷售,其行為是以不正當競爭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應與上訴人共同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一審判令上訴人和愛特公司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是正確的。對上訴人所稱許繼公司受讓的技術是公知技術,非其商業秘密,其技術入股和愛特公司產品與許繼公司的技術秘密沒有因果關系的上訴理由,因許繼公司有償受讓之事實本身就說明該技術在當時並非公知技術;愛特公司同意上訴人以此技術作價入股,也說明該技術到此時並非公知技術;上訴人將許繼公司的技術用於愛特公司的產品生產,愛特公司的產品與許繼公司的技術之間形成了必然的因果關系,故上訴人該上訴理由不成立。至於上訴人在上訴後提交的專家評審意見,因該評審意見依據的資料不全,沒有對比兩種產品的全套圖紙,沒有許繼公司產品的實物,所提供的愛特公司產品非保全時的產品,故該評審意見缺少客觀性和可比性,不予採信。一審認定愛特公司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及許繼公司的損失有誤,應予糾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之規定,該院於1998年3月27日判決:
一、維持一審判決第一、三項,撤銷第二項。
二、上訴人及愛特公司連帶賠償許繼公司經濟損失62160元,在本判決生效後15日內履行完畢。
評析在本案審理過程中,訴訟雙方爭論最為激烈、也是本案最為關鍵的定案依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電力線載波機生產技術是不是原告許繼公司的商業秘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技術信息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等信息。這些信息若成為商業秘密,依照上述規定,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不為公眾所知悉,即該信息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②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即該信息具有確定的可應用性,能為權利人帶來現實的或者潛在的經濟利益或者競爭優勢;③權利人對該信息採取了保密措施,包括訂立保密協議,建立保密制度及採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本案中,許繼公司有償受讓西門子公司的電力線載波機技術,即說明該技術並非廣為人知的技術;許繼公司通過消化吸收、國產化研製、開發,使其產品具有特有的風格和專有技術,產品性能達到了同類產品國際先進水平,無論是機械結構或是電氣性能原理,與國內其他任何類型的電力線載波產品相比,該產品有其獨有的工藝特點和技術決竅,這些在國家兩部的產品鑒定和訴訟中專家小組鑒定結論中都予以了充分肯定,從而決定了該技術成果具有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特性。
該技術成果投產後,效果顯著,於1995年9月獲當地政府獎勵,說明具有經濟效益性和實用性。
在保密措施方面,許繼公司制訂有保密規定,對技術保密范圍、保密措施做了明確規定。在與包括鄭學生在內的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書」中,也都明確了保密紀律。這都表明了許繼公司對包括電力線載波機在內的生產技術成果採取了必要的保密措施。該技術成果並未以任何方式出讓或公開,完全符合商業秘密的特性,一、二審法院依法認定該技術成果是原告許繼公司的商業秘密,是正確的。
二、被告愛特公司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生產技術是不是與許繼公司ESB-500型電力線載波機生產技術相同這一問題,關系著原、被告雙方生產技術是否同一性能認定,也就直接影響著許繼公司的商業秘密是否被侵權的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技術成果,是職務技術成果。職務技術成果的使用權、轉讓權屬於單位。」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包括在職人員承擔本單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課題;履行本崗位的職責;退休、離休、調動工作的人員在離開原單位一年內,繼續承擔原單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課題或者履行原崗位的職責。
本案中,從一、二審認定的事實和證據看,被告鄭學生在原告許繼公司的崗位職責是「電力線載波通信及電子系統自動化」產品開發研究,利用許繼公司提供的條件和職務便利,掌握有ESB-500型機整機技術。從其以該技術向被告愛特公司作價入股的時間看,其研製的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是尚在許繼公司工作的期間進行的,研製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不但沒有超出其崗位職責,而且是對其崗位職責的具體履行,其行為屬「執行本單位的任務」的范疇,如其有技術成果也應屬職務技術成果,依法應屬許繼公司所有。且在訴訟過程中,一審法院經委託專家對ESB-500型與SSB-2000型電力線載波機對比鑒定表明,愛特公司的產品基本等同於許繼公司的產品,原、被告在生產技術上具有同一性。
因此,本案中的電力線載波機技術成果,無論是從商業秘密的角度,還是從職務技術成果的角度看,依法都應歸屬許繼公司。兩級法院據此認定兩被告的行為構成侵權,令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是正確的。

閱讀全文

與專利使用權轉讓的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