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幫我找幾篇關於圖書版權現狀的調查報告:採納後加至少20分!!
中國圖書版權貿易現狀分析
2004-10-02 《出版廣角》
作者:王艷
版權引進「星星之火已經燎原」
十多年前,「版權貿易」在中國絕對是個陌生的概念。國外的作品拿來就譯之並出之,似乎天經地義。因為中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才正式頒布《著作權法》並加入兩個國際性的版權公約。之後,隨著中國加強對著作權的保護,中國出版社和國外出版公司之間的圖書版權貿易從無到有,逐漸升溫。1995年之前,可統計的圖書版權貿易項目還寥寥可數。1995-1998年,根據國家版權局的統計,全國出版社四年的引進版圖書累計為14500種。而到了2002年,該年全年的圖書引進數量已達到了10235種;2003年,盡管受到SARS影響,全國引進版圖書數量也達到了近萬種。從開展版權貿易的省市來看,除了內蒙、西藏和青海,全國各省市出版社均有開展版權貿易的記錄。版權貿易這把火已經是越燒越旺。它的迅猛發展同時帶來的一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遵守版權貿易規則,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當今的世界,歐美文化仍是主流文化。中國的出版社為了優化自身的出版結構,積極投入版權貿易,採取「拿來主義」,這本身也無可厚非。可是,出版社萬萬不能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採取短期行為。比如沒有得到合法授權而出版,或者抱著僥幸心理出版匯編作品,又或者欺瞞印數不結版稅。孰不知,這些行為能得一時之利卻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國內外出版圈子其實並不大,國外出版商或其代理人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你以往不尊重版權的態度也許早就被他們耳聞而被列入了他們的「黑名單」。去年,筆者碰到一個真實的事例,一家地方出版社和英國培生出版集團幾年來陸續簽約出版了二十多本經濟管理方面的書。去年該社突然決定調整出版方向,提出終止所有和英國培生已簽約的合同的執行。英國培生憤怒地宣稱:這是他們從未遇到過的最嚴重的毀約行為。他們會把這事情轉告英國同行,今後再沒有人會願意和這家中國出版社進行版權貿易。所以中國出版社在版權引進過程中應該以優良的圖書品質和自身誠信的形象使本社的版權貿易邁上長期良性循環的軌道。所謂「口碑在外」,版權貿易尤其要靠品牌和長期信譽的積累。國外有信譽的出版商和版權代理商大都很重視老客戶,版稅率高低不是惟一的標准,必須注重維護與合作夥伴的長久合作關系。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都屬於違約行為。國外對合同非常重視,大公司有自己的格式文本,小公司會採納代理人提供的合同文本。筆者曾經代理的一位美國作者,她在我方提供的常規版權授權合同的基礎上又讓本國律師把合同增加到厚厚的十幾頁。一旦出版社簽字認可了,就必須嚴格履行合同約定的各項義務。例如:遵守支付預付版稅的時間、出版時間、提交銷售報告的時間、寄送樣書時間等等。哪怕是很小的義務,只要是合同中約定的條款,就必須履行,否則不但造成違約,還影響出版社的信譽和對外形象。
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除了常規問題,還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例舉如下:
1.原版作品的封面裝幀設計不可以隨便拿來就用,應該先徵求國外權利人的意見。
2.現有少數國外出版公司提供的是無固定期限合同,也就是以授權作品的國外版本的市場壽命為授權期限。這種情況下,一旦國外同本書有了最新的修訂本,他們就可以重新授權。原被授權方(國內出版社)雖然對新版本有優先購買權,但如果你放棄了,新版本的版權由其他國內出版社購得。你的舊版本在中國市場上就自然歸於失效。
3.關於分授權的約定。如果合同約定著作權人授予出版社為期若干年(不超過合同有效期)的「分許可」權,以及收益的具體分成比例,出版社就有權向其他出版社發放分許可並獲得「分授權」可能帶來的利益。如早期台灣出版社或代理人對大陸分授權海外的翻譯作品,是因為大陸的版權貿易起步晚,他們搶先購得了全球中文版權。現在大多西方國家已知道中文有簡體字和繁體字版本的區分,授權也已分開。但對於和中國版權貿易不熟悉的國家及出版社,我們大陸的出版社仍可爭取全球中文版權,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4.關於出版前提供外方樣稿審譯。少數國外的出版公司或作者,對自己作品的翻譯版本要求特別嚴格,會要求中方在正式出版前,提供譯稿給他們審核。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出版社可不要對此「視同兒戲」或採取「先斬後奏」或抱著僥幸心理,蒙騙「老外」。否則的話,你就等著對方的律師函吧。
在我們的出版社沒有對外版權貿易經驗、沒有專業人員從事版權貿易業務時,委託國內權威的版權代理機構運作不失為開展版權貿易的一條捷徑。
避免惡性競爭,以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由於引進圖書的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中國出版社在版權貿易的購買條件(預付金和版稅率)方面都呈水漲船高之勢。其實,除了已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的外國大型出版公司,大多國外出版商對中國圖書市場不甚了解。國外版權所有人(尤其是初次和中國做版權貿易的)常常簡單地將中國人口數量和圖書市場購買力結合起來,對中國市場給予樂觀的預期,而忽略了中國圖書定價和西方圖書價格水平的巨大差距。通常情形下,如果中國出版社對國外出版商客觀分析一下中國真實的圖書市場情況,爭取到一個合理的版稅價格是可能的。問題是,現在部分國內出版社對引進外國圖書採取的是盲目的一哄而上的態度,「拿到籃子里都是菜」。尤其是在一些比較緊俏的圖書的版權競爭中,一些出版社不顧自身承受能力而哄抬版稅,導致版稅率被人為抬高到了非正常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花高價買到版權的同時實際上也買到了高風險。更嚴重的結果是,國外出版商會認為,你們中國出版社既然有人能出到這個價錢,我抬高價格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前不久就有一家美國出版公司對筆者說,以前他們賣給中國的書都只要1000—1200美金的預付,但他們聽說出版同類書籍的一家澳大利亞公司賣給中國的書每本預付金都是在1500美金以上,於是大感吃虧,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圖書的質量和澳大利亞公司出版的圖書位於同一檔次。現在這家美國公司已明確表示,今後他們的圖書版權賣給中國也要抬高價格。這活生生的事例真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中國老話,吃虧的最終是中國出版社。惡性的版權貿易競爭不僅有損於中國出版界的整體形象,同時也助長了部分海外權利人漫天要價、趁火打劫的氣焰。
版權輸出「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一方面中國版權引進如火如荼的同時,版權輸出的明顯逆差已是不爭的事實。綜觀這兩年的數據,比如2002年全國版權輸出1297項,2003年1317項。其中絕大多數的是輸出到港台和亞洲國家的,如果再詳細統計輸出到歐美國家的數字,恐怕就佔一二個百分點而已。這樣的話,中國每年版權引進和輸出的比例是9:1,而事實上引進和輸出到歐美國家的比例約為400:11
版權輸出真的那麼困難嗎?盡管各級領導早就重視這個問題,也再三強調要重點落實版權輸出工作。可是由於中文目前在世界上所處的文化地位的弱勢,翻譯語言的障礙和不完善的輸出渠道,做好版權輸出工作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
首先就文化隔閡來說,筆者每每在國際書展上和國外出版商談及在他們國家讀者所能看到的或者感興趣的中國圖書題材,多是一些多年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作家為了迎合西方讀者口味所寫的小說,而且讀者的主體也還是華人華裔。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了解世界很多,但世界了解中國太少!這固然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綜合國力有關。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矚目的熱土,「中國元素」在西方國家也逐漸升溫,現在已有一些西方作家跑到中國來尋找寫作素材。我們的國內的代理機構也可以考慮組織國際上對中國感興趣的作家或出版人,邀請他們到中國來親身體驗,與中國的作家面對面溝通,以此創造機會,讓中國本土的作家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逐漸為世人所熟悉。
其次就語言障礙來說,凡是作過嘗試的出版社或代理人都知道,輸出版權的工作,之所以港台地區容易成功是因為沒有語言的障礙。而同樣的書,如果要推薦到歐美國家,難度要大得多。因為語言問題,事先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且不論翻譯質量如何,這翻譯費由誰承擔呢?作者本人、出版社還是國外出版公司?其結果:翻譯費的投入往往是「打水漂」。周期長,投人大,見效差。久而久之,出版社或代理人對版權輸出到歐美國家的工作也就不那麼「執著」了。借鑒法國、韓國等國家輸出本國文化的機制和模式,他們通常是由政府出資組織成立官方或半官方或民間的海外出版基金會,通過贊助翻譯者,補貼版權購買者或贊助出版發行的形式幫助本國圖書在海外出版發行。
還有關於推薦渠道的問題。國外的大型出版集團在開展版權輸出業務時往往會將自己出版物交由權威的專業版權代理機構處理,從而集中精力從事出版工作。在選題的挑選和決策上,國外出版公司的編輯也往往是在專業的代理機構或代理人的推薦下考慮是否出版。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中國的書稿推薦到國外去出版,除了要有準確的翻譯,還必須要「找對人」——就是願意推薦書稿的版權代理機構或願意出版翻譯書稿的外國出版公司。阿來的《塵埃落定》之所以版權輸出到美國能取得較大的成功,除了小說本身的西藏題材較吸引西方讀者之外,美國的一家版權代理機構對這本書的成功推薦和運作是功不可沒的。
我們國內的版權代理機構如果能夠及時准確地傳導海外市場對中國出版物的需求信息,而出版社在版權輸出上則「集中授權」,由代理機構「統一運作」,中國版權輸出工作中的橋梁就真正建立起來了。在此,也呼籲國家在稅收、資本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國內一兩家大的版權代理機構,以推動中國版權輸出事業的發展。
版權代理「朝陽還是夕陽」
在國際上,按照社會化、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版權代理人在出版界非常活躍,往往在版權貿易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版權貿易最活躍的美國有600多家版權代理公司。英國有200多家。即使在版權代理公司相對較少的德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他們的版權集體管理制度也很健全,某種程度上,那些版權集體管理組織也在實施著版權代理人的角色。
那麼在中國版權代理行業的狀況如何呢?目前,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專業版權代理機構有28家,從業人員不過百餘人。即使再加上行業協會、文化公司和熱衷於文化交流的海歸人士,版權代理人隊伍總共也就幾百人而已。從版權代理分布的領域看,上述28家機構,除了有5家專業從事電影、電視、音像產品的代理,其餘23家都限於圖書版權的代理。而其中真正能在版權貿易中發揮作用的也就屈指可數的三四家。從服務內容看,版權代理機構的主要業務可分兩大塊:一塊是國際版權貿易,例如代理引進和輸出版權;另一塊是國內版權代理,諸如聯系出版、提供版權咨詢,代理解決版權糾紛和代理訴訟等等。
從版權代理機構在國際版權貿易中的角色看,在國外,除了大型出版集團設有自己專門的版權貿易部門,大多數的中小型出版公司的版權貿易都是通過專業的版權代理機構去實現的。而中國的現實情況是,出版社無論大小都分別跟不同的海外出版商或海外版權代理機構進行業務往來,效率和效益低下不說,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當然這里有個客觀情況,就是版權代理行業在中國的發展也就短短的十來年,中國版權代理機構的競爭力與海外中介機構相比,相對較弱。這種情況下,海外中介機構利用他們多年的資源優勢,階段性地壟斷了海外的一大批優質的版權資源,並高價在中國兜售。這對中國出版社的涉外版權貿易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中國出版社對國內自己的版權代理機構「集中授權」,把版權的引進和輸出交給專業、權威的版權代理機構去做,自己則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到出版工作。這一方面是對國內年輕的版權代理機構工作的支持,支持他們和海外版權中介機構的競爭;另一方面也是節省出版社在人力,財力方面的開支,充分利用版權代理機構已有的人才專、渠道廣、協調能力強等優勢,有效維護自身的利益,避免版權貿易中的不正當競爭。
從版權代理機構在國內版權貿易的角色看,中國的代理機構在提供版權咨詢,代理解決版權糾紛和代理訴訟等領域已有所涉及,但代理國內作者的工作幾乎沒有開展起來。最好的概括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作家代理是國外版權代理公司活躍在出版舞台的最重要角色。國外作家大多是由其代理人與出版社簽約,並承擔一攬子與其作品相關的版權事務。這樣,作家可以更專心的投入到創作中去。但是目前在中國,作家代理這塊業務沒有能夠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從作家角度而言,出於中國傳統觀念,更多的人喜歡親力親為,認為自己的稿費本來就不多,哪裡願意再給別人提成?就知名的作家來說,他們的作品一誕生就是「香餑餑」,哪裡需要經紀人再去給出版社推薦稿子?所以很少有作家主動與國內的版權代理公司聯系版權代理事宜。從版權代理公司角度而言,處於最基本的經濟角度考慮,若以作家所應得稿費的10%作為代理傭金,大多數情況下是人不敷出,能出名的暢銷作家和暢銷書鳳毛麟角,靠常規的稿費提成哪裡能養活自己?所以積極性也不高。
出版和版權行業是公認的「朝陽行業」,版權代理盡管目前在中國困難重重,挑戰大於機遇,也沒有理由是「夕陽行業」。關鍵是中國的版權代理機構應當改變只為出版社服務的狀態,要善於向版權的深處和廣處挖掘潛力、求取效益。版權代理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大潮中能否站穩腳跟,關鍵要看其擁有多少版權權利資源,如何去經營、盤活這些資源。沒有這些資源,代理機構就等於在為「無米之炊」,無法為文化產業界提供服務,當然也就無法生存下去,更不要說發展了。
版權代理機構,通常被稱作一座橋梁,一頭連接著著作權人,另一頭連接著著作權使用者。當前對國內的版權代理機構而言,當務之急是要開掘並抓住國內外兩頭的版權資源,積極嘗試影視作品、計算機軟體、美術攝影作品、實用藝術品和信息產業的版權市場;培養人才,找好定位,創立品牌,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具備全方位代理能力的版權代理公司。
Ⅱ 如何獲得外文書籍的翻譯版權
我自己的想法是:
1、和該出版公司和作者聯系,是否可以授權
2、和國內出版公司聯系,確定譯成後的出版問題
3、獲得授權後,組織翻譯團隊,分工
4、敲定國內出版公司後,開始翻譯
Ⅲ 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有哪些
你好!版權引進有如下獲取途徑:
1.相關的外文報刊及書目
外文報刊是出版社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目前,我國的出版社對這些外文報刊還缺少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原本已不充分的海外版權貿易信息渠道更加顯得狹窄。此外一些書目信息也應是出版社不可忽視的版權信息源。
2.國際書展
在現代出版業中,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直接形式就是國際書展、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現代互聯網技術。國際書展已演變為促進圖書市場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3.版權代理機構
中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出版社獲得版權貿易信息的又一個重要渠道。它們一般都掌握有一定作者和出版者的相關信息,甚至還經常擁有一些作品在某一地區授權的優先權。我國目前經國家版權局批准成立的版權代理機構現已達28家。
4.網路
網路作為一種信息溝通的工具,在出版界的版權貿易中已經嶄露頭角。海外的重要出版公司大多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他們的網站,我們可輕松地獲得相關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另外,上述的許多外文報刊也都部分或全部地將報刊的內容上網,通過它們的網路版來瀏覽獲得其中的版權信息,要比查閱國內購買的種類不全且數量有限的紙質類資料快捷和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網路版存在一個定期更新的問題,即它的數據更新可能很快,且一旦更新,就不能通過免費瀏覽的途徑來獲得,而是需要以用戶的身份來進入查閱,因此,及時跟蹤對於出版社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5.書評
在國外,書評被視為一種最有效的暢銷書營銷手段,據稱,美國書評至少可以使一種書多銷售2000本。因此在版權引進時,多注意參考一下國外的知名書評,對我們的引進是有著一定的參考、引導和借鑒價值的。
6.專家、學者的推薦
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國際性會議,他們在探討學術問題之餘,通常也會交流專業文獻出版方面的信息,互相推薦本專業的好書,並獲取一些圖書征訂單。此外,他們一般都很了解本學科的歷史、淵源、變遷、各國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等,所以他們推薦的圖書是比較有價值的。
7.合作出版社的間接提供
與國外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出版企業,有助於在國外其他出版社同行眼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這就有利於該社日後的版權引進-丁作的開展。此外,在我們目前出版信息不足的狀況下,還可以通過我國港、台這兩座橋梁,間接取得國際暢銷書版權。
8.各種駐外機構
許多外國駐華機構中都有文化官員,他們對本國的文化、科技狀況都十分了解。此外,許多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其他駐外機構的相關人員,對於當地的文化、科技狀況也很熟悉。通過他們,我們能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通過他們與外方聯系,既便捷,又降低了我方的很多成本。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Ⅳ 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的法蘭克福書展紅火原因探究
都說美國是世界出版霸主,紐約才是世界出版中心。為什麼這么多世界性書展,不是美國芝加哥的美國書展(Book Expo America,簡稱BEA)規模最大,而是德國的法蘭克福書展(Buchmesse Frankfurt)規模最大(第53屆盡管較前一屆減少10%,仍有6671個攤位),且幾天時間產出世界圖書版權交易的75%。這里有著多種因素。
1.地理因素
德國有兩個法蘭克福,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奧得河邊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舉世聞名的法蘭克福書展,就是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舉行。這里,不僅是歐洲貿易路線的交匯點,而且是德國金融中心,更是世界最繁忙的樞紐空港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各國航空公司都開有直達班機的空港。
從世界地理來看,大多數國家飛往德國法蘭克福,要遠比飛往北京、紐約等近。而且,歐洲、亞洲和非洲所擁有的國家數,要遠比美洲多。
就各洲出版業而言,世界出版業最發達的洲,當數歐洲。這里,有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名列世界出版前20強的出版大國,這10個國家的銷售額就佔世界份額的22%強,代表著世界幾大語種的圖書出版業。
2.語言因素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趨勢下,各國都注重本國語言文化的推介,這是維系一個國家的文明之關鍵。特別是英語在世界語言交流中所擔當角色越來越重要時,不排除用其他語種舉辦圖書這個主要以語言形式表達文化內涵的行業會展更會受人歡迎的可能。而且,隨著用英語的美國出版在世界圖書出版份額超過30%強後,加強本國圖書與美國圖書的抗衡能力,已經成為各國圖書出版業研究的首要問題。例如,加拿大圖書出版業就十分關注美國兒童圖書大量進口對加拿大下一代人的文化影響。
也許正是為了考慮語言因素,並平衡版權交易中的強弱之勢,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法蘭克福書展每年都有一個主賓國,介紹並探討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少為人知的國家和地區文化。第53屆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是帶有和平色彩的希臘,在反恐怖軍事打擊聲中舉行的本屆書展,選擇這一主賓國有著特別意義,盡管不是事先能意料到了。
3.歷史因素
盡管我們認為世界的出版業發源於中國,印刷鼻祖是宋代的畢升,但在外國人心目中,15世紀的德國人約翰·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才是活鉛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其成就是歐洲第一個活版印刷術。這與我們的祖先僅創造了活字印刷,但未發明活版金屬印刷,從而未投入大量印刷有關。約翰·谷登堡就生活、工作在美茵河上的美茵茲(Mainz),離法蘭克福才幾十分鍾的車程。那裡,有著聞名的谷登堡印刷博物館。正因為有著這么悠久的出版歷史,德國的圖書出版業一直處於世界前例。它們對世界出版業的影響,遠較美國的深遠。此外,這里還有著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團——德國貝塔斯曼集團(Bertelsmann AG)。
4.德國出版業在世界排名因素
從世界圖書銷售額來看,德國書業的銷售額大致佔世界份額的12%,約為97億美元,略高於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但考慮到德語在全球的使用人口因素,這一業績就顯得非常突出。事實上,德國的圖書出版業已經全球化,舉例來說,號稱世界出版第一大公司的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下轄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美國第一大出版集團——蘭登書屋,其銷售業績在1999-2000年度為154億美元,遠遠超過德國書業的總銷售額。原因就是其銷售額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在德國境外獲得的,其中美國為最大。
這一較為顯赫的世界出版業排名,必定對世界出版業有著很大的影響,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出版業人士,來這里進行圖書版權交易。
5.本國出版氛圍因素
德國是一個出版業開放的國家,而且出版業非常發達,讀者閱讀熱情非常高,國際圖書進出口貿易極其便利。這對圖書出版業人士有著非常的吸引力。
6.本國經濟實力因素
德國是世界經濟大國,其經濟實力居世界前列。這一經濟後盾,或多或少地支持著展會的成功舉辦。
反觀我國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規模就非常小了,參展國也少得可憐。2000年,參加商僅有900多家,且海外大多為代理商。這其中,與開通我國直達航班的國家較少、我國書業尚未向世界開放、中國圖書出版業在海外影響較小等因素有著較大的關系。雖然漢語列為聯合國官方使用語言之一,但在海外圖書業,影響遠沒有達到其使用人口的相應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實力離世界經濟大國尚有一定距離,這又或多或少制約著國民圖書購買力,反過來影響著中國書業在世界書業的地位。
近來,美國書業想用美國書展替代法蘭克福書展的呼聲也日趨高漲,多數出版大公司對自己是世界出版霸主國還要到他國去進行圖書版權交易有想法。但要與有著50多年辦展歷史的法蘭克福競爭,尚要需要一定時間。這不是能用書展是一流展覽公司(里德展覽公司,該公司辦有倫敦書展、巴黎圖書沙龍、亞洲國際書展、東京國際書展等)舉辦,只要有實力、有地位就能改變目前書展影響、規模這一事實的。
Ⅳ 美國紐約書展:外國人怎樣談中國共產黨
根據黨章外國人必須需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方可加入中國。
但歷史上有一些中國的特別黨員在新中國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先入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再加入中國國籍:
1、1937年,美國醫生馬海德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的外國人。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周親自批准,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
2、印度柯棣華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外科主治醫生。1942年7月加入中國。12月9日積勞成疾,在中國病逝,他未能看到新中國的成立。
肯定地講有.
有,但中國工
Ⅵ 法蘭克福書展的書展由來
15世紀中期,住在法蘭克福附近的約翰·古登堡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並第一次出版了印刷本的《聖經》,第一版180本還沒有正式發行就已全部售出。印刷術的興起,使得16世紀至17世紀時的法蘭克福,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圖書貿易場所,其提供的服務不僅面向德國人,而且面向其他拉丁語系歐洲國家。書籍被成箱地運往法蘭克福,由來自各地的書商帶回本地銷售。
一段時間由於法蘭克福的圖書受到皇室嚴格審查,德國的圖書貿易中心轉到風氣更為自由開放的萊比錫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蘭克福再一次成為圖書貿易中心。到1949年,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圖書博覽會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舉辦,德國人對文學的渴望,特別是對外國文學的渴求,對書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1954年,外國出版商的參加的人數甚至超過了德國出版界。
Ⅶ 投國內期刊,如果作者單位是國外,怎麼寫版權協議
1.相關的外文報刊及書目
外文報刊是出版社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這類報刊比如說有美國的《出版商周刊》,英國的《書商》雜志,法國的《圖書周刊》,日本的《出版月報》,德國的《德國圖書報》等。另外,《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報紙的書評版也是較為重要的外文出版資訊載體。此外,美、英、法、德、日等國每年出版的《在版圖書》也是值得參考的資料。目前,我國的出版社對這些外文報刊還缺少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原本已不充分的海外版權貿易信息渠道更加顯得狹窄。
除了外文報刊之外,一些書目信息也應是出版社不可忽視的版權信息源。比如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等從事原版圖書進出口貿易的公司提供的進口圖書出版信息較為全面,它們編發的新書征訂目錄也應是我們暈要的版權貿易信息參考資料。此外,國外出版社發行圖書時編制的新書目錄,以及由國外同行寄贈的書刊目錄,同樣是我們直接獲取圖書出版信息的較好渠道。
2.國際書展
在現代出版業中,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直接形式就是國際書展、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現代互聯網技術。國際書展已演變為促進圖書市場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版權貿易歷來是國際書展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書展在現實中也已成為版權貿易的重要場所。參加書展,我們不僅可以探測世界出版氣候、溝通出版信息、開發圖書貿易市場、了解出版界的最新行業動態以及預測國際出版趨勢,而且還可以獲得豐富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
3.版權代理機構
中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出版社獲得版權貿易信息的又一個重要渠道。它們一般都掌握有一定作者和出版者的相關信息,甚至還經常擁有一些作品在某一地區授權的優先權。我國目前經國家版權局批准成立的版權代理機構現已達28家,它們一般可向國內外(包括我國港、澳、台地區)著作權人和作品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版權轉讓或版權許可的咨詢服務,同時還向社會各界提供版權信息、資料和法律咨詢服務等,比如遼寧版權代理中心定期發布相關的版權貿易信息,與之聯系便可得到某本書的詳細信息及樣書,它還可根據要求,提供相應的版權信息。
4.網路
網路作為一種信息溝通的工具,在出版界的版權貿易中已經嶄露頭角。海外的重要出版公司大多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他們的網站,我們可輕松地獲得相關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另外,上述的許多外文報刊也都部分或全部地將報刊的內容上網,通過它們的網路版來瀏覽獲得其中的版權信息,要比查閱國內購買的種類不全且數量有限的紙質類資料快捷和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網路版存在一個定期更新的問題,即它的數據更新可能很快,且一旦更新,就不能通過免費瀏覽的途徑來獲得,而是需要以用戶的身份來進入查閱,因此,及時跟蹤對於出版社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5.書評
在國外,書評被視為一種最有效的暢銷書營銷手段,據稱,美國書評至少可以使一種書多銷售2000本。美國的書評歷史悠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報刊,大都擁有著專門的書評欄目,其中以《紐約時報書評》和《出版商周刊》為代表。以前者為例,1896年《紐約時報》「星期六書評版」刊載書評,創辦《紐約時報書評》。每年16位編輯選評2000本圖書,由於書評公正,所以在讀者中有較高威信,經其評論的圖書銷量往往直線上升,成為美國相當部分暢銷書的起飛基地。現在美國人已經養成了先看書評再買書、讀書的習慣。《紐約時報書評》挑選書籍很嚴格,主要選的是社會科學類的書籍,且面對的是廣大普通讀者,而非專業人士。據悉,它上面的文章決不參與炒作,主要是從文化、學術的高度對書籍進行評論,並介紹一些新的思想和學術動向,使讀者能挑選到好的書來閱讀。因此,我們認為,在版權引進時,多注意參考一下國外的這些知名書評,對我們的引進是有著一定的參考、引導和借鑒價值的。
6.專家、學者的推薦
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國際性會議,他們在探討學術問題之餘,通常也會交流專業文獻出版方面的信息,互相推薦本專業的好書,並獲取一些圖書征訂單。此外,他們一般都很了解本學科的歷史、淵源、變遷、各國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等,所以他們推薦的圖書是比較有價值的。據此,常與一些專家、學者聯系,是我們獲取一些圖書版權信息的重要的信息渠道。不過這條渠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他們所提供的版權信息大多是有關學術方面的,因此,我們只應將它作為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參考,而不把它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
7.合作出版社的間接提供
與國外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出版企業,有助於在國外其他出版社同行眼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這就有利於該社日後的版權引進-丁作的開展。此外,在我們目前出版信息不足的狀況下,還可以通過我國港、台這兩座橋梁,間接取得國際暢銷書版權。因此,通過曾直接合作的外國出版公司或通過曾合作過的港、台出版社問接獲得國外相關版權信息,也足我們在版權引進中有時會採用的一種信息渠道。
8.各種駐外機構
許多外國駐華機構中都有文化官員,他們對本國的文化、科技狀況都十分了解。此外,許多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其他駐外機構的相關人員,對於當地的文化、科技狀況也很熟悉。通過他們,我們能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通過他們與外方聯系,既便捷,又降低了我方的很多成本
Ⅷ 為什麼許多外國原版繪本都是在中國印刷的
眾所周知,由於市場的巨大需求,在出版業整體下滑的情況之下,童書出版逆勢而起,光去年就有超過4萬種兒童圖書出版,增加了14%的銷售金額。有報告顯示,兒童圖書還超過社科類,成為去年佔中國圖書市場份額最大的品種。不誇張地說,早期的兒童圖書出版市場上,一套童書真的有可能養活一家出版社。
這是中國兒童圖書的「大躍進」時代。2014年的上海童書展上,來自美國的Children』s Books USA的總監維多利亞說:「在童書展現場可以感受到中國的童書市場有多火爆!我們代表美國100多個獨立出版人來參展,簽下了80000冊的訂單,太令人振奮了!」書版權交易之火熱,由此可見一斑。但是,世界各地的童書創作,並不會因為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而批量生產。尤其是那些早已成為經典的作品,數來數去,也就是那些。中國對童書的需求太大,以至於國外的作者都不夠用了。
Ⅸ 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都有哪些
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版權引進也就是指將國外所生產、創造或加工的版權商品購買入國內市場的版權貿易的活動。那麼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有哪些?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一:相關的外文報刊及書目外文報刊是出版社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二:書評在國外,書評被視為一種最有效的暢銷書營銷手段,據稱,美國書評至少可以使一種書多銷售2000本。美國的書評歷史悠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報刊,大都擁有著專門的書評欄目,其中以《紐約時報書評》和《出版商周刊》為代表。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三:網路網路作為一種信息溝通的工具,在出版界的版權貿易中已經嶄露頭角。海外的重要出版公司大多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他們的網站,我們可輕松地獲得相關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四:合作出版社的間接提供與國外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出版企業,有助於在國外其他出版社同行眼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這就有利於該社日後的版權引進的開展。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五:各種駐外機構許多外國駐華機構中都有文化官員,他們對本國的文化、科技狀況都十分了解。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六:版權代理機構中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出版社獲得版權貿易信息的又一個重要渠道。它們一般都掌握有一定作者和出版者的相關信息,甚至還經常擁有一些作品在某一地區授權的優先權。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七:國際書展在現代出版業中,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直接形式就是國際書展、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現代互聯網技術。國際書展已演變為促進圖書市場全球化的主要形式。版權引進的獲取途徑八:專家、學者的推薦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國際性會議,他們在探討學術問題之餘,通常也會交流專業文獻出版方面的信息,互相推薦本專業的好書,並獲取一些圖書征訂單。
Ⅹ 法蘭克福書展的歷屆書展
2013年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2013年10月8日在法蘭克福會展中心揭幕,兒童和青少年讀物為本屆關注焦點。
展會9日正式開放,將持續至13日。今年有1500多個活躍於兒童和青少年傳媒領域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參展。展會圍繞本屆關注焦點設置「未來教室」「兒童與電子書」等多個專區,展示相關讀物並舉辦互動活動。 2012年度法蘭克福書展於10月10日至14日舉行。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7300家出版商參加了此屆書展。2012年的重點是兒童和青少年圖書,以及圖書行業的數字化趨勢,書展的主賓國是紐西蘭。盡管數字化革命帶來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出版商推出電子圖書、網路圖書,但印刷書籍仍佔主導地位。
德國人熱愛閱讀,這種閱讀的習慣很多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在德國出版界的共同倡議下,此屆法蘭克福書展把兒童和青少年圖書鎖定為重點內容。很多出版社推出了反映現實題材的書籍,從描寫各式各樣的友情和愛情到疾病或死亡等話題,以及大量關於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書籍,重點介紹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狀況,內容匯集了發展心理學理論、青少年教育領域經典研究和最新研究動態。
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作家為兒童寫作,也為了讓公眾更加關注兒童和青少年文學,德國在書展上頒發了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獎勵青少年文學中出色的作品,有上千名嘉賓到場,這也是法蘭克福書展期間規模最大的活動之一。許多兒童文學作者,尤其是那些提名作品的作者都親臨頒獎典禮現場。同時,中小學教學現代化也是本次書展的一個展示亮點。在一塊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展台上布置了多間模擬教室,展示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進行教學。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博斯談道,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供大量最新的知識和學習內容,使課堂教學不再限於教科書,可以大大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具有多樣性、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校教學中的使用帶來了教學方式的變革,也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它已逐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從法蘭克福書展可以看到,圖書行業的數字化趨勢日益明顯。電子圖書不僅可以「讀」文字,而且可以「看」圖像、動畫和三維圖像,甚至還可以「聽」朗讀,是一種與以往任何形式都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的「書」。特別是大學生選擇電子書最大的原因在於,它比印刷版的圖書更便宜,更便於攜帶,再不用背書負重。但記者從書展組委會了解到,電子書的熱銷並沒有影響印刷版圖書的出版。其原因在於,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喜歡手捧一本書,或坐在沙發上,或趴在草地上,舒舒服服地細細品讀。而電子書的舒適性存在問題,比如視覺容易產生疲勞,而且讀者想進行注釋也非常不便。另外,電子書與傳統圖書不可比擬的是,印刷版圖書有越來越多的精裝書備受青睞,因為它除了閱讀功能,還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因此書展主席博斯強調,雖然電子書市場日益增大,但傳統的印刷書籍不會日漸消亡。電子書和傳統圖書只會在競爭中不斷磨合,最終達到一個平衡。傳統書業與電子書相互合作也成為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
據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副總裁陸彩榮介紹:「國際出版業目前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字出版對傳統出版構成了新的挑戰。盡管傳統出版呈現出下降趨勢,但從法蘭克福書展上我們仍然感受到了傳統出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發展空間,傳統出版在品種、數量、設計形式等方面尚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法蘭克福書展被稱為國際出版界的奧運會,也是國際出版界進行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中國出版界要抓住歷史機遇,在大力推動數字出版的同時,繼續在做深做精傳統出版方面下大功夫,特別要面向國際市場,提高出版的針對性、可讀性、吸引力,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滿足國際讀者的需要,將當代中國更好地介紹給世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法蘭克福書展從2011年10月12日持續到16日,來自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500家展商參展。2011年書展的主賓國為冰島。
2011年書展以「再思考、再出發」為主題,通過數千場活動,深度探索數字化與多媒體融合帶來的多層次產業變革,眺望圖書業乃至整個創意產業的未來。
2011年的書展共有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500家展商參與,規模基本與2010年持平。北歐國家冰島是2011年的主賓國。中國約有200家出版單位參展,比2010年略有增加。
法蘭克福書展最早可追溯至500多年前。當時,德國人約翰·古登堡發明了在歐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鉛合金活字印刷術,直接推動了西方出版業的興起。1949年,德國舉辦了首屆現代意義上的法蘭克福書展。博斯說,法蘭克福書展每年都會有亮點或有所創新。如今,一年一度的法蘭克福書展已成為圖書出版業界人士的重要聚集地,每年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萬左右專業人士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學習。
2009年,中國作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和市場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尤根·博斯說,中國當時利用擔當主賓國的機會在法蘭克福建立了很多國際聯系,這些聯系帶來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雙向」貿易和互動;按他的說法,思想的交流正「呈現指數性增長」。
博斯在書展前發表聲明說,過去幾年,人們開始將傳統出版業與新興數字媒介結合,進行了不少嘗試。如今實驗階段已宣告結束,整個行業開始關注切實可行的商業戰略,以及不同創意產業之間互相融合的真實狀況。「在數字時代,傳統的線性價值鏈正在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多維度的『價值空間』。面對如此巨大的變革,不同行業專業人士需要交換意見、補充新知、互相啟發、建立聯系。法蘭克福書展希望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台。」雖然專門為數字閱讀舉辦了了「法蘭克福學院」和「法蘭克福火花」兩個板塊,但博斯同時也再三強調,法蘭克福書展沒有在數字化大潮下丟掉自己的「魂」,那就是書和內容。他說:「我們是一個關於內容的博覽會。內容是最初始的原料,它不僅被提供給出版業,還被輸送給影視、游戲等其他創意產業。沒有內容,所謂新技術將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