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城市設計等的文本、圖紙等最終成果,其著作權、使用權、版權歸甲方還是乙方
在做規劃前會有合同,上面有說明,我們這里都是歸雙方所有,也有歸甲方所有的。
⑵ 蘇州市規劃編制信息中心怎麼樣
簡介:蘇州市規劃編制信息中心為公益性事業單位。
⑶ 以蘇州城市規劃為例,中國古代各地建築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是如何展現的
中國古代各地的城市建築,創造了很多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北方城市多位於平原,所以城市平面和道路系統,多數方整規則。南方傍山臨水的城市,因為結合地形、常常形成不規則的布局,但道路系統仍力求整齊。就中江南地區由於依靠河流為運輸線,城內除道路以外,還開鑿很多河道。蘇州,至遲在七世紀就有了內外兩套環城主要河道與若干水門,再在城內開掘一套與街道相輔的河道網,其中有垂直相交的干線,也有與街道平行,通至住宅前後的支線,供運輸和排水之用,充分說明當時規劃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⑷ 在那裡可以查到蘇州新區/市區總體規劃圖有官方網站嗎
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來源:中國城市規劃行業信息網
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蘇州市規劃局
蘇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北倚長江,西南靠太湖,東與上海接壤,西與無錫為鄰,南與嘉興、杭州相連。蘇州市現為省轄市,下轄常熟、張家港、崑山、吳江、太倉、吳縣六個縣級市,平江、滄浪、金閶三個城區、一個郊區及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新區,總面積8488.42平方公里,1995年底總人口為572.91萬人。市區總面積392.3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70.2平方公里,古城面積為14.18平方公里。95年底市區總人口為105.74萬人,其中古城內人口為29.3萬人。
規劃期限
1996——2010年。
城市性質
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長江三角洲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城市規模:到2010年城市實際居住人口控制在185萬人以內,其中吳縣市區為15萬人。2010年城市用地規模控制在186.6平方公里,其中吳縣市區15平方公里。
總體布局
採用「分散組團式」布局,將市區劃分為5個組團(即古城、蘇州新區、工業園區、吳縣市區、滸墅關新區五個規劃分區),在保護古城的前提下,綜合協調各組團及周邊城鎮的功能,組團間以綠化地帶隔離,既相對獨立、集中發展,又相互間以幹道相串聯,形成古城居中、東園(工業園區)、西區(蘇州新區)一體兩翼,南景(風景區)、北廊(交通走廊)、多中心、開敞的城市布局形態。古城內保持傳統的「假山假水城中園」和路河平行「雙棋盤」格局,古城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真山真水園中城」和路河相錯套棋盤的格局。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蘇州城鎮體系規劃包括張家港、常熟、崑山、吳江、太倉、吳縣六市(縣),總面積8488.42平方公里。
總規劃區確定為2014.7平方公里,現狀人口219.8萬人,規劃人口633.8萬人。
城市規劃規模:現狀建成區70.2平方公里,人口78萬人。人均用地89.9平方米。規劃建成區186.6平方公里,人口185萬人,人均用地100.9平方米。
其中:中心分區建成區64.9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
蘇州新區規劃分區30平方公里,人口30萬人。
工業園區規劃分區61.74平方公里,人口60萬人
滸墅關規劃分區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
吳縣市區規劃區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
在城市建設用地中
居住用地:56.4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30.52平方米
公共設施用地:17.2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31平方米
工業用地:48.1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26.02平方米
倉儲用地:8.3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4.52平方米
對外交通用地:5.2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2.84平方米
道路廣場用地:23.0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2.46平方米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5.3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2.90平方米
綠地:22.0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1.94平方米
特殊用地:0.7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0.38平方米
實施效果
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各層次的規劃和建設項目全面展開,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法制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按照規劃要求,歷史文化名城得到全面保護,風景旅遊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⑸ 蘇州市區域調整後吳江有哪些新發展、規劃還有吳江同里的地區發展規劃
規劃個毛線,肯定把錢集中去擴建城區撒,合並的目的不就是要變成副省級城市,說白了現在GDP很高,但是始終擺脫不了二線城市的命運,只能擴大在擴大,擁有更多的行政權力
⑹ 蘇州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內容
規劃展示館有的
⑺ 蘇州未來城市的發展戰略是怎麼樣的
蘇州市委市政府規劃「一核四城」城市發展戰略,以姑蘇區為 「核心」,東部打造綜合商務城、西部打造生態科技城、南部打造濱湖新城、北部打造高鐵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