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主體的人包括哪些
從法律關系的抄角度看襲,知識產權擴休就是權利人及除權利人以外的義務人。當然擁有知識產權的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是非法人組織,或直接由國家所有。
1、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只能以創造者的身份資格為基礎,通過國家認可或授予為條件。原始取得,是說財產權的第一次產生或者不領先原所有人的權利而取得財產權。
2、知識產權的繼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的取得,從而會產生出數個權利主體對同一產品分享利益的情形。
在民法學理論上,繼受取得區別於原始取得有兩個標准:意志特徵。權利來源。
3、知識產權法對外國人的主體資格主要奉行的是「有條件國民待遇原則」。
國民待遇原則是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的原則。這個原則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上,國際公約成員國必須在法律上給予其它成員國的國民以本國國民同樣的待遇;二是對非成員國國民,只要其作品在該國境內首先發表(著作權法);或在該國境內有固定住所,或有實際從事工商業活動的營業場所(工業產權法),也應當享有同該成員國國民相同的待遇。
B. 知識產權包括哪些內容
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的創造性的智力活動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從權利的內容上看,知識產權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是與智力活動成果創造人的人身不可分離的專屬權,比如: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則是指享有知識產權的人基於這種智力活動成果而享有的獲得報酬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權利。
按照智力活動成果的不同,知識產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等。對於上述知識產權,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三節作了明確規定。此外,我國還制訂了《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商標法》及其《實施細則》、《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科技進步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發明獎勵條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及一系列部門規章。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主要形式是通過訂立多邊條約、雙邊條約、國際公約、地區性條約等來實現締約國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目前,影響比較大的條約或公約主要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保護表演者、唱片製作和廣播組織公約》、《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製品公約》、《關於播送由人造衛星傳播的節目信號公約》、《錄像製品國際注冊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制止產品來源虛假或欺騙性標記馬德里協定》、《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保護海牙協定》、《商標注冊用商品與勞動國際分類尼斯協定》、《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專利合作條約》、《商標注冊條約》等。我國已經加入了部分條約或公約,這些我國已經加入的條約和公約,也同樣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理論研究中,有些學者把知識產權分為兩大類:工業產權和著作權。在《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中,工業產權的保護對象是專利、實用新型、工業外觀設計、商標、服務商標、商號、產地標記或原產地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
該公約還規定:工業產權應作最廣義的理解,不僅適用於工商業本身,而且也應同樣適用於農業和採掘工業以及一切製成品或天然產品。
我國的工業產權主要是指專利權和商標權,而著作權就是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