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權登記制度的區別
根據一些學者的見解,倘若機動車以登記作為公示方法,那麼機動車就應屬於回不動產或准不動產,機動車登答記適用不動產登記的相關規則即可。換言之,機動車登記應棲身於不動產登記制度之中,根本無須「自立門戶」。
誠然,機動車登記與不動產登記具有某種相似性,在登記程序等方面可以適用一些共同的規則。然而,僅僅以此為依據就完全抹煞機動車物權登記獨立的制度價值,還難以令人信服。其實,機動車登記與不動產登記至少存在如下區別: 其四,登記機關不同。考慮到機動車管理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現實需要,機動車的登記機關為公安機關的交通管理部門,而不動產的登記機關則是相應的土地管理部門或房屋管理部門。
如此看來,盡管機動車登記與不動產登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二者在登記物權、登記物、登記效力、登記機關等方面依然存有較大差異。倘若無視這些區別,徑行規定機動車登記適用不動產登記的相關規則,在實際操作中就極有可能處處碰壁。在我們看來,機動車等動產物權登記是區別於動產佔有和不動產登記的獨立領域,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則和屬性,是物權公示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關於物權中房屋登記中的登記處分含義
按照《物權法》第19條及《房屋登記辦法》(下稱《辦法》)第76條的規定,利害關系人回申請異議登記的答前提是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其實這
種規定在實務中根本不具操作性。因為利害關系人之所以要提出異議登記,必定是與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有所爭執,而且一旦異議登記生效,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
再行處分已無可能,因此,異議登記須以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為前提的要求使得法律有關異議登記的規定不具有操作性。
《房屋登記法》
(一)未依法取得規劃許可、施工許可或者未按照規劃許可的面積等內容建造的建築申請登記的;
(二)申請人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權利來源證明文件或者申請登記的房屋權利與權利來源證明文件不一致的;
(三)申請登記事項與房屋登記簿記載沖突的;
(四)申請登記房屋不能特定或者不具有獨立利用價值的;
(五)房屋已被依法徵收、沒收,原權利人申請登記的;
(六)房屋被依法查封期間,權利人申請登記的;
(七)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的其他不予登記的情形。
3. 登記對抗的物權以及登記生效的物權有哪些
不動產物權公示方式是登記。登記效力有兩種立法例。一個是登記對抗主義,一個是登記生效(要見)主義。 登記對抗主義的有,地役權、動產抵押權。登記生效主義,有建築物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
4. 關於物權法: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不動產買賣合同效力。
未辦理物權變更登記的,不影響不動產物權變動合同的效力,但只是合同具有效回力,而不是不動產物權的答變更已經具有效力。換句話說,此時的物權變更仍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對於因此引起的糾紛而造成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合同對方當事人彌補因此造成的損失。但不可直接對善意第三人主張物權,除非該第三人已經明知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物權變動。
對於情況1:,不動產未過戶就應當作為甲的遺產,甲乙之間的合同關系實際是一個債權關系,我國繼承法有規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應當首先用於償還其債務,那麼乙可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申報債權,並可以向法院申請合同效力認定,從而取得該不動產物權。
情況2:如果乙方在完成物權變動登記前就已經佔有該房屋,其仍然未取得完整的物權,那麼他對該房屋的處理當然是無權處置,效力待定。此時所取得的租金應當歸房屋的登記所有人,即甲方,當然如果是是甲方未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變更登記,則違約在先,無權請求返還孳息。雙方事後去補辦登記,該效力待定處置當然就轉為有效處置。
總之一句話,不動產物權的所有人在被撤銷或變更之前僅依登記為准,別的都不用考慮。物權變動合同效力僅是合同本身的效力,與物權效力是兩碼事。
5.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是否必須登記從而獲得完全物權效力
自己住不用登記,自建房封頂就取得所有權,但是不登記不能除分。其他的不動產回物權也是這答個道理。不登記物權不完整,如果要處分(買賣、出租、抵押等),就需要登記
不動產是必須登記。動產看法律規定,不是必須登記,車船等法律要求登記的,才是必須登記
6. 物權中的登記對抗和登記生效究竟怎麼區分
登記對抗主義就是說不登記物權也成立不過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登記生效主義又叫登記要件主義,是指不登記物權不成立
7. 「未辦理物權登記的 不影響合同效力」這句話怎麼理解
未辦理物抄權變更登記的,不影響不襲動產物權變動合同的效力,但只是合同具有效力,而不是不動產物權的變更已經具有效力。換句話說,此時的物權變更仍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對於因此引起的糾紛而造成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合同對方當事人彌補因此造成的損失。但不可直接對善意第三人主張物權,除非該第三人已經明知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物權變動。
對於情況1:,不動產未過戶就應當作為甲的遺產,甲乙之間的合同關系實際是一個債權關系,我國繼承法有規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應當首先用於償還其債務,那麼乙可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申報債權,並可以向法院申請合同效力認定,從而取得該不動產物權。
情況2:如果乙方在完成物權變動登記前就已經佔有該房屋,其仍然未取得完整的物權,那麼他對該房屋的處理當然是無權處置,效力待定。此時所取得的租金應當歸房屋的登記所有人,即甲方,當然如果是是甲方未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變更登記,則違約在先,無權請求返還孳息。雙方事後去補辦登記,該效力待定處置當然就轉為有效處置。
總之一句話,不動產物權的所有人在被撤銷或變更之前僅依登記為准,別的都不用考慮。物權變動合同效力僅是合同本身的效力,與物權效力是兩碼事。
8. 結合物權法,論物權登記的效力
物權登記的效力是指登記對物權的設立或變更起何種效力的問題。由於針對不同物權,登記的效力亦不相同。
《物權法》第六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以上三個條文確定了物權登記的一般原則:不動產物權的得喪變更需要登記方能發生效力,動產則無此要求。這個原則有兩個關鍵內容:第一是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物權的不同變動方式,第二是將登記生效主義為我國物權法上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所謂登記生效主義系指以登記作為不動產變動的生效要件,它與以登記為對抗要件的登記對抗主義相對應。《物權法》在確立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作為基本原則的同時,也通過第九條和第二十三條中「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表述表明了這個原則存在有例外。
就動產物權無需登記而言,其例外是指未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具體而言,其例外主要是指:一,所有權上,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二,抵押權上,第一百八十八條:「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四項、第六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款:「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動產抵押的,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概況而言,特殊動產的所有權、抵押權和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特殊抵押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這里採的是登記對抗主義。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款的特殊規定:「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也就是說,此種抵押即使登記也不能發生完全的抵押權效力。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物權法上極特殊的登記規則。就不動產登記生效而言,其例外有兩個層次:其一是不經登記也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物權設立或變動的效力,但不能對抗第三人(登記對抗);其二是不經登記就能發生物權設立或變動的完全效力,即發生對世效力。就物權法本身規定而言,第一個層次的例外有:第一百二十九條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變更,第一百五十八條地役權的設立,第一百六十九條已經登記的地役權的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第二個層次的例外有:第九條第二款「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第一百二十七條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此外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而依照其它法律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無需登記,變更采登記對抗主義,未經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
以上是從動產和不動產的角度討論物權登記,但已經覆蓋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抵押權的登記。除此之外,在質押權上,以權利為客體的質押權中有的也需要登記。權利質押的登記集中體現在《物權法》第二百二十四、二百二十六、二百二十七、二百二十八條的規定上。以基金份額、股權、應收賬款、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沒有權利憑證的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出質的,質權均在登記時成立。此處又採用登記生效主義。
綜上所述,我國《物權法》上登記的范圍涵蓋不動產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地役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上存在例外)和抵押權,特殊動產的所有權和抵押權,權利質權,和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動產抵押。在效力上,有登記生效,有登記對抗,還有一百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特殊登記效力。
9. 一道民法關於物權「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的理解題目
您好。
1、該題目的基本法律關系為相鄰關系,相鄰關系中所涉及的為相鄰權,而相鄰權屬於所有權的附屬權利,即相鄰權建立在所有權的基礎上。
由於甲將房屋出售後,房屋所有權人變更,導致對於房屋相鄰權人變更,此時甲的相鄰權也轉讓於業主。甲與乙的約定的基礎是甲具有對房屋的所有權,而此時房屋所有權變更,因此合同所賦予甲的債權也轉讓於業主。因此,甲無權再向乙提出拆除的權利,而有權提出拆除的是業主。若甲並沒有將房屋全部售出,則此時有權的是甲和業主。
2、您所描述的是否是《物權法》第二十四條的部分內容?《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我國對於物的所有權轉移,動產以交付為准,不動產以登記為准。但部分動產像法律所例舉的交通工具登記後才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所以在未登記之間如果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則第三人合法取得對上述動產的所有權。
此處的善意第三人為取得所有權的權利人。第三人取得所有權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價格轉讓;(3)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參考:
《合同法》 第五章 合同的變更和轉讓
有關於債權債務轉讓、轉移的規定
《物權法》
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