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版畫歷史上的版權問題

版畫歷史上的版權問題

發布時間:2021-07-22 10:01:22

『壹』 版畫起源於哪個國家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中國版畫起源是中國。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歷代大師都曾熱衷於銅版畫創作。從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國印象派的馬奈、莫奈、西斯萊、德加等直至現代的畢加索、馬蒂斯,諸大師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銅版畫作品。

銅版畫在乾隆時代就已傳入中國。乾隆皇帝就曾經下令為征戰有功的將領和有名的戰役製作銅版畫。其中有些銅版畫已成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珍藏。我國解放以後,各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大都設有銅版畫專業。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中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中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1)版畫歷史上的版權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而今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

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

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壯大的。

這次在重慶版畫節舉辦的版畫百年回顧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讓人們看到新興版畫七十年來的艱苦歷程和取得的光輝成果。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為今後版畫的發展和走向獲取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貳』 版權保護的作品類型和如何預防版權侵權

版權保護的作品類型和如何預防版權侵權?版權登記 很多人會問哪些作品是受到版權保專護的,屬哪些作品又不受版權保護的呢?一起來看看。而對於版權登記大家是否都了解清楚呢?這里也會介紹版權登記跟預防侵權的一些小技巧。版權保護的作品類型和如何預防版權侵權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一下類型:1、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數字游戲等文字作品;2、講課、演說、佈道等口語作品;3、配詞或未配詞的音樂作品;4、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5、啞劇和舞蹈藝術作品、繪畫、書法、版畫、雕塑、雕刻等美術作品;6、實用美術作品;7、建築藝術作品;8、攝影藝術作品;9、電影作品;10、與地理、地形、建築、科學技術有關的示意圖、地圖、設計圖、草圖和立體作品。看完以上受版權保護的作品類型介紹之後,應該知道我們的口述作品不受版權保護,音頻編碼受版權保護的。對於版權登記大家是否都了解清楚呢?今天我們來說說版權登記跟預防侵權的一些小技巧。

『叄』 版畫的版權,可以分成多份買賣嗎

可以啊,非獨占授權就可以,或者還可以分地區授權

『肆』 關於版權的問題 求助

英文名稱:right
[編輯本段]版權定義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編輯本段]版權登記
關於版權登記。在中國,版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版權登記不是取得版權的前提條件,但是版權登記證明文件是登記事項的一種初步證明,可以作為主張權利或提出權利糾紛行政處理或訴訟的證明文件。計算機軟體,可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負責登記;其他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文字、美術、攝影、電影、音樂、建築作品及工程設計圖等,可由省版權登記部門負責登記。在某些國家,作品如未登記,將產生一些不利後果。
[編輯本段]構成條件
關於作品的構成條件。根據通說,構成作品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具有某種精神方面內容,即作品要具有某種思想或者美學方面的精神內容;第二,上述精神內容需要通過一定的表達形式表達出來,停留在大腦里的構想還不能稱作作品,必須要要有具體的表達,另外,必要要在外部世界中產生出來,但是否像錄音或者寫作那樣保存下來還是像歌唱或者演說那樣即興而作轉瞬即逝的,在所不論;第三,要具有獨創性,即通過個體的智力勞動完成的作品,顯然,抄襲的就不算了。現代人創作作品顯然不可能是空中樓閣,往往使用了某些前人已經創作的作品或者已經處於公共領域人皆可自由使用的作品作為素材進行創作,這種方式的創作完成的作品,該創作者僅就其獨創的部分享有版權,這種獨創部分可以理解為其獨創的片斷以及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
[編輯本段]作品類型
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包括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數字游戲等文字作品;講課、演說、佈道等口語作品;配詞或未配詞的音樂作品;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啞劇和舞蹈藝術作品、繪畫、書法、版畫、雕塑、雕刻等美術作品;實用美術作品;建築藝術作品;攝影藝術作品;電影作品;與地理、地形、建築 、科學技術有關的示意圖 、地圖、 設計圖、草圖和立體作品。
[編輯本段]法律規定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使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版權,又稱著作權,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其著作權自在中國境內出版之日起受中國法律保護。
[編輯本段]包括形式
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
(四)美術、攝影作品;
(五)電影、電視、錄像作品;
(六)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
(七)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1:著作權是依法而產生的。
2:又叫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
3:有以下幾條權利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因為在保障著作財產權此類專屬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顧人類文明之累積與知識及資訊之傳播,從而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版權財產權的種類
著作財產權的種類在過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原先較單純的出版權、演出權,因電影的發明而有公開上映權、因廣播及電視的發明而出現公開播送權,時至今日因應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公開傳輸權隨之而生,除了這些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的新型態著作權利,另外一些較傳統的權利也由於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而發生變化,例如因為國際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著作物在各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散布權問題獲得重視;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於所有權擁有將該物出租的權利,規模有限,對於著作權人的利益影響不大,但由於大型連鎖租書店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權亦須被顧及。
一般來說,著作權人對於著作享有若干項基本權利,其中有一些是專屬權利。他們享有使用、或根據議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專屬權。
著作權人可以禁止或許可:
以各種形式對各種著作進行重製,例如以印刷或錄音的方式重製語文著作或音樂著作。
將其著作公開口述、演出,例如將戲劇及表演著作或音樂著作公開演出、將語文著作公開口述等等。
將其著作通過無線電、有線或衛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開播送、公開傳輸。
對其視聽著作公開上映;對其攝影著作、美術著作、圖形著作加以公開展示。
將其著作翻譯成其他語文,或對其加以改編,例如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將英文版本改譯為中文版本。
受著作權保護的許多創作性作品需要進行大量發行、傳播和投資才能得到推廣(例如:出版物、音樂作品和電影);因此,著作權人常常將其對作品享有的權利授權給最有能力推銷作品的個人或公司,以獲得報酬,這種報酬經常是在實際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稱作授權費/版稅。
著作財產權有時間限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該時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國內法可規定更長的時限。這種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著作財產權人通常可透過行政手段或透過法院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索住居處的方式查找生產或擁有非法重製的--亦即"盜版的"--與受保護作品有關之物,作為證據以實施權利。權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對非法活動發出禁制令,並可要求侵權者就其在財產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權方面所受損失負損害賠償之責。

『伍』 國際藝術品版權是如何規定的比如我自製版畫算不算盜版

一個工商營業執照,還要去文化部門備案。

『陸』 《版畫的歷史》

述說版畫的歷史

版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中國版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朝,從其發展來看,被稱為中國版畫的雛形是漢畫像石磚。它雖是一種建築物上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但由於它以石磚為地,以刀代筆,顯見版畫的某些屬性,後人以紙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產生與發展,版畫也迅速壯大起來了。現存最早的版畫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為二親祈佛保佑所鐫刻的《金剛般若經》卷首的扉頁畫《祗樹園孤獨圖》(即有些書上提到的《說法圖》,因圖為佛在說法)。唐代的版畫主要見於佛經宣傳中,兩宋時期,木刻版畫的插圖則大量出現在當時出版的經濟、史略、文學書籍中。

明前期的版畫秉承宋元遺風,線條粗獷,自然奔放,不拘細節,此時期的畫工與刻工通常為一人兼任。如戲曲插圖早期本子《嬌紅記》刻於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圖為半頁式,風格古拙,繼承了宋畫遺風,構圖飽滿。

明代中葉,著名畫家投入創稿,造紙制墨,刻印書籍也有所發展,名畫家與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畫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版畫創作在質量與藝術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術也在此時迅速發展,各地出現大批朱墨兩色或多色印通俗讀物和戲曲小說的插圖。

明後期,中國版畫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版畫以地域劃分出現了許多流派,如金陵版畫、徽州版畫、吳興版畫、武林版畫、建安版畫等,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了。僅就《西廂記》的插圖本來說就出現了數種版本。

明末清初,版畫雲集。由於此時涌現出的名畫家與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版畫。鄭振鐸在《版畫史》序例中說:「故於陳(老蓮)、蕭(尺木)縱筆揮寫,深淺濃淡,剛欲壁立千尋,柔如新毫觸紙之處,胥能達詣傳神,大似墨本,不類刻木」。由此可見,畫與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禎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陳洪綬的刻本《楚辭九歌》,與清順治二年( 1645 )蕭雲從所繪的刻本《離騷圖》都是以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主題的版畫。這兩套作品都是我國插圖版畫的精品,在我國版畫史上地位頗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國版畫的繁榮。

清朝後期,版畫藝術漸見衰落。近代的印刷術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而傳入我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以及由它派生出來的版畫也開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把木刻版畫從國外介紹進來並加以提倡,我國的版畫藝術才得以進一步發展。解放以後,版畫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手法上千變萬化,優秀的版畫家層出不窮,創作風格各異,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

『柒』 《版畫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捌』 什麼是授許可權量版畫

就是復印品,歸根到底的話,其實並不算是版畫,
比如說我是畫油畫的,我想弄點東西賣錢,自己又不想再畫了,或者實在又畫不出什麼新東西來,就把以前的畫高精度復印下,,然後學版畫那樣,寫上幾分之幾 畫名 作者名 日期
因為版畫裡面有一種是數碼版畫,是用數碼技術做出來的,但是那是創作過程中對數碼這種材質的需要,才使用的,或者藝術家本來就擅長這個,而且這幅畫一開始就是以數碼版畫這種形式誕生的,現在就有很多人,藉助這個為借口,把自己的畫高精度復印一下,說是版畫,來忽悠對藝術接觸較少,但是對名人又比較盲目追捧的消費者,至於名人為什麼出名,一方面是畫畫,一方面是運氣好,一方面是和畫商的互動,還和政治,歷史,自己的輩分等等有關系,至於他自己的畫到底好不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玖』 古元的版畫現在還有版權嗎 可以商用嗎

古 元——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珠海香洲唐家灣鎮那洲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從事美術創作和教學,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主要有版畫和水彩,版畫多反映解放區火熱的戰斗生活,曾獲徐悲鴻高度評價。出版有《古元木刻選集》、《古元水彩畫選集》等。廣東中山人。擅長木刻、水彩畫。1938年赴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到農村參加基層工作,業余進行反映當時、當地的新人新事木刻創作作品參加1942年重慶舉辦《全國木刻展覽會》,在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陝北人民生活的作品,為此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並授以甲等獎。1951年創作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新年畫二等獎。曾參加革命博物館的歷史畫創作。1961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古元畫展》,隨後在新疆、廣東、福建、澳門、香港等地展出。作品多發表在國內外刊物上。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水彩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出版有《古元木刻選》、《古元水彩畫選》等。中國近代著名版畫家羅清楨(1905-1942)近代版畫家。廣東興寧人。1930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2年開始從事木刻,所作《韓江舟子》、《爸爸還在工廠里》等,曾為魯迅編入《 木刻紀程 》。1936年在大埔縣百候中學任教時,組織百候美術研究會。1940年在赴江西贛南地區,創辦《戰地真容》木刻半月刊。創作勤奮,風格嚴謹。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伍必端,男,1926年出生於上海。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伍必端出生於城市的一個貧苦家庭,童年是在孤苦顛沛中度過的。抗日戰爭年代他從南京流浪到武漢,被收留到難童收容所,隨著戰火的蔓延又隨收容所轉移到重慶,有幸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育才學校設有各種藝術小組,伍必端的藝術天賦就在這所學校的繪畫組里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他開始練習繪畫。抗日戰爭結束後,伍必端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解放區,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學習美術,不久,他成為戰地宣傳隊的成員隨同人民解放軍馳騁於華北戰場,他以畫筆和刻刀為武器協同戰斗部隊作戰,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他才脫掉征衣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被派往蘇聯學習版畫的第一批留學生,伍必端把國外學習的各種版畫技術和藝術表現語言帶回國內,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崗位和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成果。伍必端先生不但在版畫創作上成就斐然,同時對水墨、水彩、水粉等均有一定造詣。他的版畫作品內容廣泛,有歷史題材,而更多的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他的藝術始終深深植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現出他對人民的赤誠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他的作品形式多樣:黑白版畫樸素自然,追求對生活的真情體驗和優美意境的表現;彩色版畫清新明麗,充滿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他又是一位出色的銅版畫家,作品體現出扎實深厚的造型功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多樣、多產、創新,深植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構成了伍必端藝術人生的主線。他創作的繪畫門類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木刻、石版、銅版、絲網版、紙版、素描、水彩、水粉、國畫等,有小巧作品,也有大幅歷史畫,堪稱豐富多姿。他的畫風清麗明快朴實,既有中國繪畫的傳統技巧,又融合西畫的表現手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伍必端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也是一名戰地畫家。在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中,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時期,創作了許多生動而又警世的優秀作品。15歲他就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木刻畫《血的仇恨》,激發人們的抗日熱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創作的《列寧與中國志願戰士》等版畫 精品,曾獲得中國版畫藝術最高獎--魯迅獎。他還為陳毅、賀龍等老帥們畫過像。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到現在已經度過了70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70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仕大的。80年代與90年代是中國版畫多向發展的繁榮階段。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群體蜂起的活躍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老版畫家仍放射著夕陽的余暉,中年版畫家進入創作盛期,各地版畫組織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各種類型的版畫展覽激增,難以計數,新版材新技法的大量開發利用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局面,形成版畫史上新高峰。二是視覺革命、語境變易的轉型期(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此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畫家觀念新、勇於變革,他們對以往版畫的表現生活、開掘主題已無興趣,更重生命體驗、理性追求與技藝探索,力圖突破以往版畫的視覺方式與圖式結構,從傳統的造型體系與色彩模式中脫出,而實現跨文化跨語系的整合、創造。雖然有些作品留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痕跡,但在整體上使中國版畫實現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三是90年代中期以來,著力本體建設的穩步發展期。由於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反思,對歷史與現狀的省察,使畫家躁動的激情趨子冷靜,創作思路與藝術取向逐漸明晰。一些有代表性的畫家,創作中既注重精神文化品格,又追求技藝的精良,從而使中國版畫在世紀之交以穩步發展的態勢步入了一個新的境地。版畫起源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製作方法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沿革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凸版版畫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創作版畫(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水印木刻(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凹版版畫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平版版畫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獨幅版畫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孔版版畫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之後經過沖洗即成。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綜合版版畫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另-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

『拾』 我用自己購買的達利的版畫作品做展覽,會侵犯版權嗎

作品如果作者做過版權認證,那最好不要用來展覽,如果要展覽,可以把作品的作者署名展覽出來

閱讀全文

與版畫歷史上的版權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