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案例

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案例

發布時間:2021-07-22 03:36:11

①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② 知識產權爭端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1、積累經驗
此次WTO第一案是中國加入WTO以來,面臨的關於知識產權爭端的首例案件回,在此之前我國的經驗比較答欠缺,而通過此次的應訴和不斷的磋商,使得我國積累了爭端解決的經驗,從而為更好的應對以後的案件打下了基礎,尤其是解決在多邊框架機制下知識產權爭端問題。
2、 促進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此次的WTO第一案告訴我們,建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能夠促進企業創新,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尤為重要。此次案件以後,我國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3、降低了中美貿易逆差
中美貿易逆差較大,一直以來都是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美國為減少貿易逆差,改善貿易條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從而發揮美國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優勢。WTO第一案中關於中國假冒商標和盜版案件,支持了美國的訴求請求,中國的盜版行為由於此類案件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給中美之間的貿易產生了影響,減少中國的出口,降低了中美貿易逆差。

③ 求一個最近的貿易摩擦或知識產權糾紛案例、

中外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重要事件回顧
1.DVD知識產權糾紛。2002年1月9日,深圳普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運往英國Felixtowe港口的3864台DVD,被飛利浦通過當地海關扣押 (1) 。緊接著,惠州德賽視聽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到德國的5850台DVD播放機,也被當地海關扣關3900台。自此我國DVD生產企業開始受到專利權糾葛的困擾。擁有DVD技術專利的3C聯盟(由飛利浦、索尼和先鋒組成,簡稱3C)和6C聯盟(由東芝、松下、日本勝利、三菱、日立和時代華納組成的集團)開始向中國DVD生產商索要專利費。6C聯盟向中國DVD企業生產的每台DVD索要13.8美元、3C聯盟索要5美元的專利費。與此同時,湯姆遜、杜比、DTS、MPEG-LA等跨國公司也就解碼技術、音頻壓縮技術、圖像壓縮技術等專利費問題與我國展開談判。受此影響,我國DVD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中國企業幾乎已經賺不到利潤,以致2004年我國100多家DVD企業現在只剩下20多家。
2.彩電業遭遇專利費通牒。2002年11月,歐洲主要彩電供應商法國湯姆遜公司又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索要專利費的通牒。湯姆遜公司按照彩電的大小規格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了不同等級的專利費要求,平均每台在1美元左右,使中國彩電企業再次受阻於歐洲市場。而早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擁有多項彩電專利技術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就要求中國企業為其47項專利技術支付專利費用。中國企業為了不失去北美市場不得不付出昂貴的「入門費」。
3.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侵權案。2003年1月,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製造商美國思科系統有限公司向我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難。思科公司在美國德州馬歇爾的聯邦地區法院正式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及其美國分公司抄襲思科IOS源代碼、技術文檔以及「命令行介面」,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協議方面至少5項專利。這場知識產權訴訟糾紛歷時一年半、被喻為「中美IT知識產權第一大案」,最終以和局告終。華為公司為了避免爭端的再發生,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戶手冊、幫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碼,並停止銷售訴訟中所提及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只銷售經過修改後的新產品。
4. MP3專利糾紛。2005年1月20日,英特爾美國總部正式向深圳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指控深圳東進公司研發的DN系列語音卡侵犯了其產品SR5.1.1軟體中的「Intel頭文件」的知識產權,並訴其幫助和教唆用戶非法取得或違反該文件的許可協議,要求東進賠償796萬美元。由於索賠涉及金額巨大,該案被稱為「2005中外知識產權第一案」。 2005年4月,東進通訊曾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交反訴英特爾壟斷訴狀,雙方之間的專利糾紛宣告升級。直至2007年5月,糾紛雙方基於各自企業戰略及業務經營等方面的考慮,都認識到繼續訴訟無益於各自的最佳商業利益,因此在法院推動下,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宣告雙方的專利糾紛以和解告終。歷時兩年多的專利糾紛讓雙方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精力。
5. 溫州打火機遭遇歐盟CR法案。早在1994年,美國就實施了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兒童安全法案),在實施這個法案之前,所有的CR鎖都被申請了專利,這讓當時的中國打火機企業措手不及,只能無奈地退出美國市場。而到2006年,歐盟歷時4年的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經過各成員國的審議後正式通過。新法規與舊法規相比更加嚴厲,而其中「打火機的使用壽命必須在5年以上,否則必須安裝安全鎖」這一規定,使佔世界產量七成的溫州打火機廠家必須購買安全裝置的技術專利,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價格優勢因此會喪失殆盡。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浙江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將從歐盟市場「出局」,損失巨大以致根本無法估算。 除以上這些典型、重大的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外,我國遭遇的知識產權糾紛案還很多,比如:2002年年初,日本摩托車企業聯合代表團包括本田、川崎重工等來華打假,向中方遞交了大量指控中國同行侵權的材料。最後由主管國內摩托車企業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日本自動車工業協會協商簽署《中日摩托車產業界知識產權合作項目》備忘錄,確定了解決中日兩國摩托車知識產權糾紛問題的方案;2004年8月底,德國科尼茲瓷器公司向德國侵權產品受理機構舉報:中國進口到德國的茶杯假冒其商標和圖案設計,侵犯其商標權。漢堡海關因此將一萬只中國產茶杯銷毀,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的聲譽。
希望你能滿意。

④ 談談中美間貿易貿易摩擦。1000到2000字之間論文

中美間貿易摩擦形勢分析
發布日期:2010-03-30 作者:中華五金網采編 瀏覽次數:303
進入2010年以來,中美兩國在政治經貿領域的摩擦不斷。不論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分歧、對台軍售、奧巴馬執意會見達賴還是對人民幣匯
進入2010年以來,中美兩國在政治經貿領域的摩擦不斷。不論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分歧、對台軍售、奧巴馬 執意會見達賴還是對人民幣匯率施壓等,都對中美間的經貿來往製造障礙。而自去年9月輪胎特保案以來的各種貿易摩擦 更使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與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變得復雜。
近期,中國出口第一的稱號更使其成為全球各國貿易保護的焦點。2009年的世界貿易數據顯示,美國 成為最大的進口國,中國成為最大的出口國。面對空前的貿易保護考驗,中國商務部自今年以來不斷發表聲明,反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反對以此為「借口」對人民幣匯率的施壓。
2月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中美經貿關系的穩定發展,美方應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真履行承諾,不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不搞貿易保護主義,切實維護中美經貿關系大局。3月份,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堅定地表示,不要把外貿簡單地和匯率聯系起來,現在急需解決的是國際貿易平等的問題。
隨著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即將在5月召開,中美貿易問題勢必成為焦點。面對著本輪金融危機後中國的不斷崛起,未來中美貿易發展之路勢必更加曲折。
【1】中美貿易摩擦迅速升級
據世界貿易組織的估計,2009年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為248950億美元,數據顯示中國於2009年成為了第一大出口國,美國成為第一大進口國。雖然總量上美國佔世界第一,但是逆差規模美國也成為了世界第一。
媒體分析指出,中國的出口總值排名第一並沒有太大意義。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對於中國出口商意味著更嚴峻的外貿形勢。根據WTO的數據,2008年世界上34%的反傾銷 案是針對中國發起的。商務部數據顯示,僅僅在2009年的前10個月我國已遭受貿易救濟調查99起,共涉及116億美元,我國在應對貿易摩擦和維護貿易安全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商務部表示,中美經貿關系一進入2010年就急轉直下,首先是貿易摩擦迅速升級,美國對中國所設置的貿易壁壘接連不斷:
1月5日,美國商務部作出初裁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超過3億美元的鋼絲層板徵收43%到289%的臨時反傾銷關稅;
2月6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生產的禮物盒以及包裝絲帶徵收最高超過230%的反傾銷稅;
2月24日,美國商務部又初裁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徵收從11.06%至12.97%不等的反補貼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
就歐盟而言,也在仿效美國,頻繁對中國的皮鞋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並徵收懲罰性關稅。2月18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於或進口自中國的銅版紙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中國16個紙類產品稅號,並將在未來15個月內對中國企業是否存在傾銷行為做出最終裁決。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美國對中國設立了非常嚴格的、單獨的出口管制,中美貿易之間並不平衡。
數據顯示,今年對美貿易的增長態勢明顯落後於行業回暖大勢。1月上海海關對美實現進出口總值7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但在同期關區前5大貿易夥伴中增速最低,其中對美出口的增長更是只有6.5%。廣州海關的統計結果也非常類似,今年1月廣州海關對美貿易總值雖比去年同期增長8.3%,但在對香港、歐盟、美國等3大貿易夥伴的貿易中增幅最小,比同期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體增幅低25個百分點。
【2】多重因素導致中美貿易摩擦
為什麼美國要針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業內普遍表示,美國內部經濟不穩,奧巴馬政權策略以及未來中美發展格局是主要原因。
1.競選壓力迫使奧巴馬實施貿易保護
專家指出,美國經濟目前雖有復甦,但失業率很高,只要美國就業形勢沒有改善,強大的工會力量繼續對奧巴馬政府施壓,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就會長期存在,並愈演愈烈。當前美國勞工失業率為9.5%,雖較去年底下降了0.5個百分點,但仍處於歷史高位。以勞工為主要「票倉」的民主黨政府為了贏得中期選舉,也為了兌現競選承諾,也必將在貿易保護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加大對華貿易保護措施也成為其轉移國內失業民眾不滿情緒,贏取選戰的策略之一。
2.美國實施「全國主動出口」戰略的一部分
今年1月奧巴馬在就任以來的首次國情咨文中提出,將在未來5年內促使美國出口額翻一番。作為落實這一目標的具體舉動,美國商務部隨即公布「全國主動出口」戰略,稱將從加強貿易拓展、方便貿易融資以及強化貿易規則三大方面扶助美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而貿易保護也成為美國促使出口翻番的重要手段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國公布的2011年預算中增加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8000萬美元的撥款,以培養328名向美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貿易專家,幫助23000家企業開始或加大出口,未來5年內使至少向一個海外市場出口的中小企業數量增加50%。專家指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是發起和仲裁貿易摩擦的機構,培養數百名向美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貿易專家無疑將增加貿易摩擦案件的數量。
3.國力競爭的必然結果
從長遠的視角來看,中美雙方實力對比發生的重大變化,必然導致中美在和平發展過程頻頻採取貿易保護政策。歷史上,美日貿易摩擦最嚴重的時期就是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主因不在於美國是否想增加出口,也不是人民幣匯率低估,而是我國商品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後對原有國際貿易格局形成挑戰後的必然結果。即使奧巴馬不推出「全國主動出口」戰略,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也在所難免。
【3】中美貿易摩擦發展的四大趨勢
分析指出,進入2010年以來,美國採取的對我貿易保護措施更是有增無減,明顯顯現出在頻率、強度、手段以及內容等方面的四大升級趨勢。
首先,貿易保護的頻率升級。從去年11月開始,美國商務部就連續做出初步裁定 ,先後對我出口美國的金屬絲網托盤、油井管、鋼絲層板、禮物盒及包裝絲帶、銅版紙和磷酸鉀鹽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懲罰性關稅,頻率之高近年來所罕見。以銅版紙為例,從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發布立案公告對原產於我國和印尼的銅版紙進行「雙反」立案調查,到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該案作出產業損害肯定性初裁,再到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裁定最終的反補貼關稅比例,整個過程只有不到半年時間,速度之快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其次,貿易保護的強度升級。與貿易保護頻率同樣增長的,還有美對我出口產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涉案金額和幅度。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對我輸美金屬絲網托盤實施的懲罰性關稅上限達到438%;去年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批准對價值約27.4億美元的中國產油井管徵收10.3%至15.78%的關稅,更是創下美對華貿易制裁的金額之最。
再次,貿易保護的手段升級。除了過去一直使用的「雙反」調查、知識產權調查等手段外,去年9月的「輪胎特保案」開創了美國對華貿易遏制的危險先河。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信息部主任龔柏華說,小布希當政期間美國曾對我國發起6起特保調查案,但最後均未實施;而「輪胎特保案」後,必將有更多的美國利益群體要求政府對我國輸美產品徵收特別關稅,從而使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摩擦的危險性進一步增加。
最後,貿易保護的內容升級。從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不斷轉向勞動和技術密集並重型的產品。以造紙行業為例,美國對華出口的限制對象從2005年至今就經歷了從格記錄紙、文具紙、蠟光紙直至最高端的銅版紙的變化;而在鋼鐵行業 ,我國出口美國的鋼鐵產品除了熱軋的兩款產品外,幾乎已經全部遭遇美方「雙反」調查。
【4】中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後果
專家指出,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措施的升級,不僅直接影響中美經貿關系,也為全球其它國家限制「中國出口」起了非常不好的示範作用。繼美國之後,今年2月歐盟同樣對從我國進口的銅版紙發起反傾銷調查;而去年年底阿根廷也步美國輪胎特保案後塵,宣布對原產於中國的輪胎啟動反傾銷調查。
WTO業內人士指出,以美國為代表,國外對華貿易保護的領域正從貨物貿易向匯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領域擴展,貿易摩擦的爭執點也從單個產品向整個產業擴散,最後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目前在美國各部門的對華「雙反」案子已經積累了很多,還有數千件關於知識產權沖突的案件,因此今年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頻率和強度一定會更高。
與此同時,對於出口企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貿易保護影響出口外,人民幣匯率問題也是中國企業的「一塊心病」。今年2月初,奧巴馬就曾表示中國和整個亞洲將繼續成為美國龐大的出口市場,但必須處理匯率問題,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面對"龐大的競爭不利因素"。此後,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商業周刊》采訪時表示,他將在今年同我國領導人就人民幣匯率問題"進行一些非常嚴肅的談判"。他甚至公開表示,美國需要對全球的外匯政策予以監控,確保其他國家不通過本國貨幣的貶值來謀取不公平的優勢。企業主表示,匯率問題已經成為眾多進出口商的心病,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外貿企業 都因為害怕匯率大幅變動而不太敢接長單。
貿易保護也會增加產能過剩 的風險。分析指出,如果外需市場因為中美高築的貿易壁壘而遲遲難以打開,那麼這部分不斷增加的先進產能就有可能反過來成為國內市場的過剩產能,國內企業花了大價錢進行的投資卻難有理想回報,必將影響產業進一步更新的步伐。
【5】尋求中美貿易摩擦解決之道
專家表示,在中美利益之爭的前提下,美國對中國採取貿易限制,真實目的是要逼迫人民幣升值。美國認為只要迫使人民幣升值或者徵收高懲罰性的關稅,減少中國的進口,美國人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就可以更多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工作機會就會被產生出來。
但當前的經濟模式表明,即使中國減少對美國的出口,也不可能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因為美國已經沒有生產一般消費品的比較優勢。危機以來,中國對美國出口大幅減少,但是美國的失業率攀上26年的歷史記錄。這充分印證中國順差減少,並沒有創造美國生產性就業,甚至使與中國出口相關的服務業的就業機會減少。
對於美國來說,美國的就業機會只能是在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生產和發展中產生。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美國的比較優勢產品與中國的出口基本沒有重疊性,更多是資本密集和科技密集型產品。只有中國進口美國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美國的這類產品創造市場,美國的工作機會才能被創造出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也會降下來,並逐漸使中美之間的貿易走向平衡。
專家建議,中美雙方都必須重新思考雙邊貿易政策。擴大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緩解當前中美經濟矛盾。同時面對中國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爭端,中國也在積極應對。近日,有消息顯示中國正准備成立新的機構(中國貿易代表辦公室,CTR)使貿易磋商相關的各項事宜統整處理。
點評:
隨著中國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力增強,「雙反」的目標已逐漸從製造業一般產品如鞋類、服裝和玩具轉移到相對資本和技術密集行業,而這些行業往往也是全球產能過剩的行業。鋼鐵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從近期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可以看到,近幾年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多集中在鋼鐵業,其中包括了無縫鋼管、油井管、鑽桿、鋼格板、鋼絲層板等。分析指出,鋼鐵產品未來遭受「雙反」調查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尤其是中國最主要的輸美鋼鐵產品管材類製品。以此推測,未來幾年中國的汽車、機械製造和船舶製造等行業也會和鋼鐵業一樣成為目標。
研究顯示,在國際貿易中,全球產能過剩的行業往往競爭激烈,貿易摩擦頻發。當前,鋼鐵產業在國際上的產能過剩明顯加劇了中國與重要貿易夥伴間的貿易壓力,已成為反傾銷案層出不窮的驅動因素之一。
由於國際貿易制裁調查通常需要進行一年時間,2010年下半年可能成為中國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從更長遠看,到2015年全球產能過剩會達到一個高點,未來鋼鐵行業的國際間貿易往來勢必越發嚴峻。
專家分析指出,當前,眾多的貿易保護措施提醒了鋼鐵行業必須練好內功和外功,內功上對自身進行調整,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消費和投資結構以及地區發展結構上進行內部調整,改變失衡狀態;外功上積極採取維護我外貿利益和權利的措施,為應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摩擦進一步高發做更充分准備。只有這樣才能減輕鋼鐵行業外圍的矛盾和壓力。

⑤ 中美貿易摩擦案例

1.升級的貿易摩擦中知識產權問題成為焦點 自1989年以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就始終是熱點問題。在這段時間里,中美巨額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紡織品設限等熱點問題已被炒得沸沸揚揚,但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波特曼認為,中美貿易摩擦首要解決的應該是知識產權問題。實際上,中美兩國近年來就保護知識產權問題進行過激烈的交鋒,雙方為解決這一問題作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和美國貿易政策的調整,知識產權問題目前再次成為中美雙方貿易關系中需要通過磋商來加以解決的又一重大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中,真正有意義的是知識產權。發達國家通過對知識產權的壟斷和控制,可以輕易地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取利益。同時,美國以其自己的思維方式推行的「非專屬管轄」主張,即不考慮行為發生地、被指控方的國籍或與國家執行司法權有關的情況,僅以有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作為採取行動的依據,這就給其無限的進行干預的權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兩個貿易大國在今後的經貿交流中,知識產權糾紛的升級是可以預見的。

[1]趙瑾:中美經濟摩擦的焦點和主要問題[J].世界經濟2004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美曾不止一次地在貿易上迎頭相撞。背後有玄機,前景是互爭互利。 人民幣匯率爭端尚未平息,美國又開始向輸美的紡織品、彩電、鋼管、傢具等產品下手,貿易摩擦升級。布希出於明年總統選舉,有可能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而中國由於過於依賴對美貿易,可能會受傷,進而中國的增長。過去的20多年中,中美雙邊貿易獲得了空前的,從建交時的23億美元增加到今天的1470億美元(美方統計數字)。但其間兩國曾多次瀕臨「貿易戰」的邊緣。 1983年1月,中美談判未能就中國輸美紡織品配額問題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對中國的限制措施。中國政府回應強硬,包括停止批准自美國進口棉花、大豆、化纖的新合同,並削減從美國進口小麥、大豆等主要農產品。這場沖突的背後實際上是美國紡織業與農業利益的沖突,美國紡織業力主限制中國輸美紡織品的數量。最後,在農業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下,美國政府緩和了立場,並最終解決爭端。但是,中國仍然減少了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的數量。有趣的是,美國政府同時放鬆了對華出口管制的限制,以彌補農產品貿易減少的損失。 進入90年代以後,中美圍繞最惠國待遇問題發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經貿沖突。老布希政府以及後來的柯林頓政府,為了「保住」對華最惠國待遇這一兩國關系的根基,不惜在其他經濟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滿足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需要。這些問題包括中國勞改產品的出口、市場准入、紡織品轉運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問題。中國給予美方以一定的「理解」或「配合」,經過艱苦的談判,雙方達成了勞改產品出口、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雙邊諒解備忘錄。在談判過程中,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問題上,美國兩次威脅制裁,公布了高達10億美元的制裁清單。中方也不示弱,同樣公布了等額的反制裁清單。中國的反制裁行動起到了良好的反製作用,美國國內反對兩國「貿易戰」的利益集團出來「說項」、「滅火」。沸沸揚揚的「貿易戰」最終因兩國及時達成協議而「熄火」。 2002年,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策略地抵制了美國對鋼鐵業的保護措施,令美國當局對中國刮目相看。該年4月,小布希政府發動了「201」條款的臨時「保障」措施,對來自歐盟、日本和中國等國的鋼鐵徵收臨時性的附加關稅。中國與同是「受害者」的歐盟等各方積極協調立場,一紙訴狀把美國告上了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WTO最終裁定美國的做法違反自由貿易的有關規定,限期其撤銷決定。當時,中國的果斷做法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官員頗為「吃驚」,認為中國行為「過分」,沒有給美國「面子」。

⑥ 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歷史及原因分析雙邊關系對國際營銷影響

縱觀30多年中美貿易的發展歷程,中美貿易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是一波三折。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發達國家,既互為重要的貿易與投資夥伴,又對全球經濟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由於中美貿易的迅速增長和貿易不平衡的加劇,中美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中美貿易的正常開展,並成為當前中國出口貿易中一個重要問題。鑒於中美貿易對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溫並呈現出長期性,頻繁性,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對中美貿易及其經濟效應進行研究有助於深刻認識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並對促進中美品貿易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美國是我國最大貿易對象國,我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很高。中美貿易的發展和中美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對外貿易國際環境的基本動向。近年來,中美易摩擦不斷升溫,由於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日趨明顯和美國對外貿易赤字規模不斷擴大,美國不斷對我國政府施壓,要求我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推動人民幣升值;為抑制我國部分產品對其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先後對彩電、紡織品、鑄鐵鋼管、木製傢具採取了設限和反傾銷措施;另外還以我國履行「入世」承諾進展緩慢、保護知識產權不力等為理由,批評我國的貿易政策,要求我國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
正確地分析中美貿易關系發展和貿易摩擦的實質,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對我國合理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和有效解決對外經濟摩擦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美兩國分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貿易發展出現不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既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本身經濟的發展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所決定的。由於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外在表現,是各國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須結合中美兩國各自的整體經濟狀況以及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動態變化來考察這種貿易不平衡關系。然而,美國卻以種種借口對中國的出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在反傾銷、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反補貼、技術貿易壁壘、知識產權等方面造成中美之間的嚴重分歧和貿易摩擦。
本文對中美貿易摩擦進行系統闡述。首先通過中美貿易額的歷年統計對目前中美貿易關系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進行分析,其中中美貿易嚴重不平衡問題成為焦點所在,進而總結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摩擦的特點,主要集中在反傾銷,特保調查和「337條款」調查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幾個方面,使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嚴重阻礙雙方的貿易發展。而後對發生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1)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帶來的影響,2)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3)政治因素包括美國選舉以及美國利益集團的壓力,4)中國出口商品外貿依存度過大,5)中國企業對貿易摩擦的應對能力不強。在認識到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貿易摩擦,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1)積極的影響在於能夠加速我國產品的結構升級,有利於培養我國的競爭優勢產業,有利於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2)消極的影響在於破壞了中美雙邊的正常經貿關系,也擴大了美國的「中國經濟威脅論」,使得中美貿易摩擦逐漸出現政治化傾向,同時美國要求對中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中國產品的出口不利。最後,文章對中國方面應對貿易摩擦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即應結合發揮政府、行業、企業三方的作用積極應對;政府方面要積極通過雙邊對話磋商解決,並培養貿易談判專家,利用WTO規則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使其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要重視跨國公司的作用;行業方面也要不斷完善相關行業標准以幫助國內企業減少發生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行業間也要加強自律互律制度的建設,並建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在海外建立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從而對貿易摩擦的預防以及盡早解決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企業也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品市場多樣化,以實現生產國際化並拓展多元化市場,規避貿易壁壘給企業帶來的損害,也減少我國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從而減少美國對中國的約束力。
現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都深化了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摩擦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都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正確積極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基礎上,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和相關機制的正確認識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中美貿易關系。同時也要加強中美兩國政府及相關貿易部門的及時溝通協調,積極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盡可能降低兩國貿易摩擦發生的頻率,弱化貿易擦帶來的不利影響,推動兩國經濟貿易順利健康的發展,進而改善兩國雙邊貿易關系。

閱讀全文

與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