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文化產業主要包括六大門類:
一是新聞服務,主要范疇是新聞業;
二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主要包括書、報、刊出版發行,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版權服務;
三是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是指廣播電台、電視台及其他廣播電視服務,廣播、電視的傳輸和電影的製作與發行;
四是文化藝術服務,主要包括五個部分:文藝創作、表演及演出場所,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其他文化藝術服務;
五是網路文化服務,主要指互聯網信息服務,包括以下四類:互聯網新聞服務、互聯網出版服務、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和其他互聯網信息服務;
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主要指旅遊文化服務,娛樂文化服務;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
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⑵ 何為著作權對文化產業有何影響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著作權過去稱為版權。版權最初的涵義是right(版回和權),也就答是復制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布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布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生存發展的一大核心就是通過建立完整的版權機制和版權產業鏈保護作者的作品,並激勵作者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⑶ 如何理解文化產業
隨著文化及文化產業的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實力較量已經從硬實力擴展至軟實力,文化競爭成為當代國際競爭新的發展態勢。為增強本國的軟實力,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形成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爭奪文化市場份額。
就我國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較多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主文化品牌缺失。自主品牌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一國維系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碼。一般來說,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產品,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迪斯尼動畫、法國的時尚設計、韓國的網路游戲等等。相比之下,由於文化創新能力欠缺和文化傳播能量局限,中國在國際文化市場尚未形成有分量的自主文化品牌。第二,自主版權文化精品太少。我國是文化產品進口國,本土文化精品嚴重不足,電影票房收入70%依賴進口大片,少年兒童喜歡的動漫60%來自日本、30%歸屬歐美,網路游戲市場半壁江山被外國公司所佔領,暢銷圖書多為外國產品或中外合作產品。第三,盜版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目前,我國盜版現象依然嚴重,音像盜版率長期居高不下。從長遠來看,盜版行為的存在,阻礙了文化創新,不利於調動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打擊盜版、保護版權是我們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自2008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公布以來,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戰略主動期。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實施的成功與否將決定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走向。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時,也正值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升級和企業改造的關鍵階段,文化企業能否在正確的產業政策指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庇護下,逆向而動,謀求發展的轉機和勝機,事關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文化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力。唯有以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為後盾,以制度運用為重點,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才能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和版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具體而言:
首先,以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為後盾,營造文化創新社會環境。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賴於明確界定產權歸屬,規範文化產品市場,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知識產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同時也是世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規則。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當前,要以著作權法、商標法的新一輪修法為契機,完善相關產權制度,保障知識生產、傳播與利用的智力勞動過程,服務於文化成果社會化、產業化、產權化的發展目標。
其次,以知識產權制度運用為重點,構建創新政策體系。我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雖比較先進,但並沒有完全實現其預期的政策目標。究其原因,在於我們運用制度的經驗不足。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政策目標的實現有賴於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公共政策體系的建立;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將知識產權制度與國家的科技政策、產業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貿政策相互配合,並在有關政策出台時增加知識產權條款。
最後,以知識產權創造為目標,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群。知識產權創造是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目標,對一國文化創意產業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美國的矽谷地區、日本的關西地區、德國的巴登富騰堡地區、義大利的都靈及米蘭地區、法國的巴黎和英國倫敦等地區,都是通過知識產權創造來形成一大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產業群。因此,我們要提高文化創新能力,選擇關鍵的文化產業、重點的文化企業作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群,形成強勢自主版權和自主品牌。
⑷ 著作權保護制度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兩個方面:
1,錢,著作權保護和專利權保護一樣,都可以對作者或回者專利答人帶來利潤,這一點就會使得更多人湧入文化產業。同樣,也有利於文化產業的規范化。
2、面子,文化人好面子,著作保護制度意味著尊重,不會使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覺得嗷嗷郁悶。
3,就是從市場規范上面來講了,一個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證相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4.。。。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創作,著作保護就是涉及文化產業圈一個比較重要的領域,這個保護的本身有作用,它帶來的影響就是使人可以重新關注文化領域,根據注意力經濟學,關注的人多了,就開始快速發展了
⑸ 進行版權保護的好處
對版權保護可以有效防止侵權盜版,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著作權法的深入實施,各級版權行政部門不斷強化版權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內容。
對版權的保護不僅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而且我國版權保護狀況明顯改善,版權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為推動創新型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版權局已設立17家國家版權交易中心及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全國版權示範城市10個,全國版權示範單位74個、全國版權示範園區24個。與此同時,持續開展的版權產業國民經濟貢獻率調研為推進版權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35674.15億元,佔全國GDP的6.87%;3年後的2015年,這一數值已突破5萬億元,達50054.14億元,佔全國GDP的7.30%。這一組數據表明,我國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5)著作權法和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中國版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早在南宋時期的刻印本書上就出現了「不許復板」、「版權所有」等字樣。1910年,清王朝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著作權保護首入法統。遺憾的是,這部法律和後來民國政府制定的《著作權法》一樣都是一紙空文,未能通行。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到來,新中國的版權事業也開始探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建立,就把著作權法的起草工作提上日程。
1955年,成立了以新中國首任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為首的著作權法起草小組,著手制定著作權法。1957年,完成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權暫行規定(草案)》的起草工作,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一下擱置了24年。
1979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率領中國政府高級代表團訪問美國。中美就《中美高能物理協定》進行談判時,因為美方提出的版權問題而陷入僵局。中央領導意識到版權對外開放是一個大問題。
1979年4月,一份關於起草版權法並申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的報告,送到中共中央秘書長兼宣傳部長胡耀邦手裡,胡耀邦同志批示:「同意報告,請你們趕快動手,組織班子,草擬版權法」。中國《著作權法》起草工作由此重新啟動。
經過10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於1990年由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1991年6月1日正式施行。隨後,為了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又進行修訂,到2001年10月著作權法修正案通過。
《著作權法》頒布實施20多年來,在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科技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8年6月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把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十七屆六中全會特別強調「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懲處侵權行為,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正是黨和國家這些重大決策,推動版權制度完善和版權事業的發展。
⑹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1.文化產業的概念
關於文化產業,截至目前世界各國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徵(即系列化、標准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製品、視聽製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日本政府則規定,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包括傳統的演出業、展覽業、新聞出版業,以及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的休閑娛樂業、廣播影視業、體育業、旅遊業等。美國則根本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一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國文化部制定下發《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概念表述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產業分類仍分為提供文化服務的活動和從事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活動兩個大類。
2.文化產業的范疇及分類
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編制說明中特別指出,為反映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可將文化產業分為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個層次。
文化產業核心層: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文化產業外圍層: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顯然,上述分類方法並不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而是按照「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從文化事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的。
基於產業鏈構建原理,我們可將文化產業分為內容產業(上游產業,即內容的創意、設計與製作)、通道產業(中游產業,即文化傳播與銷售服務)、製造產業(下游產業,即文化產品及設備的生產製造)三大類。這一分類方法基本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即內容產業(上游產業)附加值最高、競爭力最強,而製造產業(下游產業)附加值最低、競爭力最弱。
⑺ 《著作權法》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著作權法》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著作權法》調整的范圍很廣,涉及到調整作者、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問題平衡創作者和使用者的關系,即要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必須給作者以限制,滿足公眾的需要。可以說,著作權(版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動每一個角落,但是包括許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師對著作權法存在誤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權法律常識和版權意識。
《著作權法》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15 年的世貿談判過程,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著作權保護)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問題,因為知識產權協議是世貿組織協議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著作權涉及更多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是財產權的問題。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版權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或者說經濟發展的火車頭。1997年美國版權產業凈產值佔美國國內總產值的4.3%或者為3484億美元。1998年,我國圖書、報刊、印刷、電子出版業的產值是1263.2億元,軟體為170億元,兩項相加為 1433.2億元,約佔全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8%。中國加入世貿必將深遠影響版權產業,這已是可以遇見的。
因此,《著作權法》頒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⑻ 論述 為什麼知識產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
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所謂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知識財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是指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等)、著作權(版權),也可以分為著作權、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所謂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在美國一般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其實國外的叫法更體現了其知識產權的特徵。
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內容產業、知識產業,其核心是智力創意、創造,其成果體現就是版權。如果沒有版權這個核心的東西,文化就無法產業化,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產業。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萊塢的電影,如果沒有版權,就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還不衰。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要走產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這樣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有標記、要創品牌。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標權的專屬和擁有。如夢工廠、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除了版權、商標權外,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沒有技術支撐,文化就無法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一方面是技術推進了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如紙的發明成為圖書這種文化成果的載體,後來有了膠片、磁帶、光碟、網路等這樣的載體,這些載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這種技術與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專利權的專屬和擁有。
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走文化產權化的道路。沒有法律對這種無形的文化產權進行確認和保護,文化就無從產業化,文化產業就無從發展。
⑼ 版權法是不是著作權法
上述的版復權版法及著作權法,《著製作權法》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著作權法》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