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物權法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即該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無權處分他人動產或不動產的佔有人,不法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產生原因
從事商品交易的當事人很難知道對方是否對其佔有的物品擁有所有權,也很難進行查證。況且在商機萬變的信息時代,在一般情況下,要求當事人對每一個交易對象的權利是否屬實加以查證,不太現實。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財產,而在交易完成後因出讓人的無權處分而使交易無效使其善意第三人退還所得的財產,這不僅要推翻已形成的財產關系還使當事人在交易中心存疑慮,從而造成當事人交易的不安全,法律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的干擾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雖然我國現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尚未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卻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理論基礎
關於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論基礎,多數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取得時效說。時效制度,以時間及時間之經過為其構成要件,而善意取得制度則與時間及時間之經過沒有聯系,所以,時效制度與善意取得制度是兩種各自獨立的制度。
(2)權利外形說。佔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讓人有信賴之基礎。
(3)法律賦權說。善意取得是由於法律賦予佔有人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
(4)佔有效力說。善意取得系由於受讓人受讓佔有後,佔有之效力使然。大多數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法律上承認佔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即贊成權利外形說。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善意第三人一般是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在很多時候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也是會受到法律保護的。
❷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哪些人
第三人就是指除了原告、被告以外的當事人。由於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可能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因而第三人要參加進來,但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按照《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定,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有兩種:
.是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有權提起訴訟的人,實際上這種與原告的地位一樣,只是一個具體案件已經有了一個原告,一個被告,而他不能同意任何一方的要求,而是以原、被告作為自己的被告,後參加進來的人,這種人稱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三兄弟中老大獨佔了父母遺留的三間房,而老二則以原告的身份向老大提出分一間半房的請求,而老三則認為遺產也有自己一份,因而也提訴訟。由於老二是原告,老大是被告,老三既不是原告,又不是被告,他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人,法院通知他參加或自己申請參加進來。這稱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甲從乙處購進一台機器,由於機器質量低劣,甲對乙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在訴訟中,乙提出機器系丙廠製造,應由丙廠承擔責任。此案件中,甲乙有買賣合同關系,乙丙之間存在購銷合同關系。丙與買賣合同關系提起的訴訟無直接利害關系。因此,他沒有獨立請求權。但由於機器是自己製造的,如果乙敗訴後,勢必會轉而向他提起訴訟,該案件的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此,法院通知他參加進來,將兩案合並一案處理,這就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從訴訟地位上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相當於原告,因此,享有原告的所有權利。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如:有權了解原告起訴,被告答辯的事實和理由,有權充分陳述自已的意見,也有權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後,有權提起上訴等。但是,由於對本訴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請求權,涉及原告、被告之間的實體權利的訴訟權利,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權行使。如:在一審中無權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申請撤訴等。
❸ 物權法的第三人保護制度
物權法抄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襲是物權法中的基本制度,為物權法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物權法之所以應對第三人進行特別的保護源於第三人的利益實為市場經濟交易秩序的化身,市場整體的整套常秩序就是由一個個第三人連接起來的。如果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社會的交易安全就得不到有效地維護,良好有效的交易秩序也就無由形成。
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所涉之第三人,一般指不參與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但與當事人法律關系的結果有密切利害關系的一切人。第三人的存在,使法律關系變得復雜化,出現了物權變動中當事人與第三人的利益沖突。因為據物權法中「一物一權」原則,第三人與物權變動中的當事人不可能同時享有物權,因此,如何對第三人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進行衡平處理,以使交易能夠安全快捷地完成,並使利益實現最大化便是擺在物權法面前的現實問題,而因為第三人利益為交易秩序之化身,保護第三人便是其中的突出問題。
❹ 物權追及效力中,如果第三人是惡意的,那物權人還需要給第三人賠償嗎
如果被告和第三人是惡意串通的,那麼物權人就不需要給第三人賠償了。
❺ 物權法中第三人
不知道你這個合同指的是什麼合同,應該是房地產買賣合同吧。按照現行的操作流程,A是不可能與CDE全部完成有效登記的,只能與其中一人完成登記。比如A和C完成登記過戶,則C來說,登記可以對抗第三人,這個第三人可以是與A簽訂買賣合同的任何人。如果這里指的是房產抵押合同,則可能A與CDE均完成抵押登記,這時就看登記時間的先後,決定權利的優先順序了。
實際上法律中的第三人指的就是對於某一個法律關系而言,在該法律關系之外的任何人,當然,這個「任何人」是沒有太大的討論意義的,有討論意義的往往是對法律關系的標的物同樣有利害關系的人。
❻ 物權法 第三人
這么和你說,你已經登記了,那個人就不可能是善意的,因為登記處會顯示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