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是說問一下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了以後會產生何種法律後果,對這種情況無所謂的,只要名字及款項正常交接都是可以的。
B. 案由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嗎
沒有這案由。
所有的涉及物權糾紛如下:
五、物權保護糾紛
32、物權確認糾紛
(1)所有權確認糾紛
(2)用益物權確認糾紛
(3)擔保物權確認糾紛
33、返還原物糾紛
34、排除妨害糾紛
35、消除危險糾紛
36、修理、重作、更換糾紛
37、恢復原狀糾紛
38、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六、所有權糾紛
39、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
40、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
(1)業主專有權糾紛
(2)業主共有權糾紛
(3)車位糾紛
(4)車庫糾紛
41、業主撤銷權糾紛
42、業主知情權糾紛
43、遺失物返還糾紛
44、漂流物返還糾紛
45、埋藏物返還糾紛
46、隱藏物返還糾紛
47、相鄰關系糾紛
(1)相鄰用水、排水糾紛
(2)相鄰通行糾紛
(3)相鄰土地、建築物利用關系糾紛
(4)相鄰通風糾紛
(5)相鄰採光、日照糾紛
(6)相鄰污染侵害糾紛
(7)相鄰損害防免關系糾紛
48、共有糾紛
(1)共有權確認糾紛
(2)共有物分割糾紛
(3)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糾紛
七、用益物權糾紛
49、海域使用權糾紛
50、探礦權糾紛
51、采礦權糾紛
52、取水權糾紛
53、養殖權糾紛
54、捕撈權糾紛
55、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
(2)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56、建設用地使用權糾紛
57、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58、地役權糾紛
C. 什麼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
依據《物權法》,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權利人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但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支付出讓金的合同。依據《物權法》第137條的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取出讓或劃撥等方式。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可以採用拍賣、招標或協議等方式,但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竟價的方式出讓、採取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土地界址、面積;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土地用途;使用期限;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解決爭議的方法。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是指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中,將出售、交換和贈與等土地使用權的轉移方式都統稱為「轉讓」,而《物權法》則將「轉讓」與互換、出資、贈與等並列,單指買賣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使用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剩餘期限。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D. 什麼是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
國有建設用復地使用權轉讓制 土地使用者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再轉移的行為。包括出售、交換、贈與等。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時,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的所有權隨之轉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所載明的權利和義務也隨著轉讓。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售(買賣)土地使用者(賣方)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移給他方(買方),由他方(買方)按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剩餘年期的價值支付轉讓金給土地使用者(賣方)的行為。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售後,賣方獲得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金,對該土地不再享有權利,也不再承擔責任。
E. 違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條件會產生什麼法律後果
民事方抄面可能導致轉讓合同無效,行政方面可能導致土地使用權被強制無償收回,刑事責任方面甚至構成倒賣土地使用權罪。
目前國內法律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有強制性規定,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根據合同法規定轉讓合同無效。
對於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根據國有土地管理法規,國土局可以無償強制收回。
另外,對於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在沒有進行任何開發的情況下非法轉讓,謀取不法利益的,會觸犯倒賣土地使用權犯罪。
F. 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是民事案件還是行政案件
您好,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糾紛要根據合同雙方的當事人確定糾紛的性版質。
如果雙方權是個人或企業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則屬於民事糾紛。
如果合同一方是代表國家的如土地局,市政動遷等,則屬於行政糾紛。
相關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出讓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當按照平等、自願、有償的原則,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十五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應當簽訂書面出讓合同。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第十六條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未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違約賠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G.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內容】版採取招標、拍權賣、協議等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
(二)土地界址、面積等;
(三)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
(四)土地用途;
(五)使用期限;
(六)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解決爭議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解析及延伸:如果允許口頭訂立建設用地出讓合同,極易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多次出台了該合同的範本,附在此,僅供參考。
H.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有哪些法律風險
取得建設用地是房地產開發最為重要的條件,有人將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與建築物形象的比喻為「麵粉」和「包子」的關系,個人認為非常貼切。由此可見建設用地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不符合法律規定勢必會對整個房地產開發產生致命的影響。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房地產開發中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中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一、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的方式
(一)出讓:1、招拍掛取得;2、協議取得;
(二)劃撥用地;
(三)轉讓:1、資產轉讓;2、股權轉讓;3、直接轉讓土地
(四)合作開發
以上土地取得方式中,(一)、(二)類屬於土地一級市場范疇,(三)、(四)類屬於土地二級市場范疇。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的法律風險
(一)無效的法律風險
1、未經法律授權的主體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法律風險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適格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二款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出讓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協議。
問題:區級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開發區管委會有無土地使用權出讓主體資格?
根據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只有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享有法定的土地出讓權,法律、法規從未賦予過省級人民政府、區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行使土地出讓權。土地出讓權本質上屬於行政專屬權利,法無授權不得行使。
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在這里應當屬於市級人民政府范疇,具有土地出讓權利。如果將直轄市人民政府歸為省級人民政府,下轄區級人民政府也無土地出讓權,必將導致直轄市范圍內的很多土地無法出讓,這並不是房地產管理法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立法的應有之義。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作為土地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認定無效。解釋施行前,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起訴前經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追認的,可以認定有效。因此:開發區作為出讓主體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原則上無效,但滿足兩個條件後可以認定有效(1)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人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時間是在解釋施行前;(2)起訴前經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追認。
最高人民法院對省級人民、區級人民政府土地部門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效力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其對開發區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態度可以推定:解釋施行後,無土地出讓權的主體與受讓人簽訂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當一律認定無效。
2、2002年《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 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法律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3條確立了土地使用權可以採取招標、拍賣或協議三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第四條規定 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計劃公布後,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至此,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有招標、拍賣、協議和掛牌四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各類經營性用地及經營性用地之外的土地有兩個以上的意向用地者的,必須以招拍掛方式出讓。該規定勢必限制了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用地。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下發了《關於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即「71號令」),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開競價出讓。也就是說,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各省區市不得再以歷史遺留問題為由採用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前盛行的以協議出讓經營性土地的做法被正式叫停。831大限
問題:《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合同是否有效?
個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法律,《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為部門規章,規章的內容與法律規定相抵觸,應當適用法律的規定,同時,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才無效。《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通過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合同雖然違反部門規章,或者也可以說是違反國家政策,但未達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程度。所以,違反該政策並不導致合同無效。但違反該政策可予以行政制裁,即合同有效但因存在違反國家的政策而不能實際履行,合同雙方均可申請解除合同,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施行後,將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上升為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今後,未通過招拍掛而以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地用地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合同。
【風險防範】在簽訂國有土地出讓合同時注意取得土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否則可能無效。尤其是在BT項目中政府部門以土地換項目的情況。
3、出讓合同中缺乏土地規劃條件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規劃條件是土地出讓的前提條件之一,非經規劃,土地不得出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39條規定:規劃條件未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合同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對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批准用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撤銷有關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應當及時退回;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該條規定明確規定因缺乏規劃條件而致使土地出讓合同無效,同時沒有任何補救辦法。因此出讓合同中沒有關於出讓土地的規劃條件必將導致出讓合同無效。
《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規劃管理辦法》第五條 出讓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應當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
出讓的地塊,必須具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規劃設計條件及附圖。
第六條 規劃設計條件應當包括:地塊面積,土地使用性質,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停車泊位,主要出入口,綠地比例,須配置的公共設施、工程設施,建築界線,開發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風險防範】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在與土地出讓部門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時應當注意確認對方的主體身份,出讓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主體均可能導致合同無效。【風險防範】審查土地出讓合同中應當嚴格把握合同中是否有關於出讓土地規劃條件的條款,沒有該條件的合同應慎重簽訂。
【風險防範】土地受讓人受讓建設用地後,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遵守出讓合同約定及法律、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變更土地用途應當同時取得規劃主管部門及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的雙重同意,否則可能導致合同被解除而土地開發無法繼續的法律風險。
二、受讓方違約,出讓方解除合同、收回土地的法律風險
1、受讓方變更土地用途,未經出讓和和規劃部門的雙重同意
土地用途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基本內容,確保土地用途不變是土地受讓人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土地出讓人監督受讓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重中之重。土地用途的審批許可權在於政府規劃部門。
問題:土地受讓人取的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後經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土地用途後,是否可以直接按照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後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8條規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須取得出讓方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相應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六條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所以,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後要變更土地用途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取得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2、取得出讓方的同意,並簽訂補充協議或重新簽訂出讓合同,調整土地出讓金。
2、未按土地出讓合同的約定按時足額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3、改變土地規劃條件;
4、未按時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等 情形的可能被土地出讓人收回土地。
以上第(1)(2)、(3)種收回為解除合同後收回,從法律規定的表述來看,該三種通過解除合同後被收回土地的,除非出讓合同約定不退還出讓金的,否則應該退還出讓金,由出讓人承擔違約責任。第(4)中為行政強制無償收回,帶有行政處罰性質。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出讓合同的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未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出讓金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並可以要求違約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五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必須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動工開發期限開發土地。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二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的除外。
【 風險防範】變更用途需經雙重同意;按時交納土地出讓金,資金周轉困難應及時申請緩交取得出讓人同意;改變規劃條件應當申請;囤地有風險、及時開發,因國家機關原因或不可抗力應注意保留證據
(三)出讓方違約的法律風險
土地使用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後,經常會面臨政府因規劃調整、征地拆遷安置未完成等情況而無法按時交出土地或已經交付的土地存在高壓線、地下管網及周邊化工廠等搬遷未能解決,未能達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的熟地條件,土地使用權人接收土地後勢必會產生高昂的費用或者根本沒辦法開發利用土地。土地出讓方不按照出讓合同約定的時間及條件交付達到開發建設條件的土地,當然構成違約,雖然土地受讓方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追索損失,但「撕破臉皮後」土地受讓人作為開發企業難以保證在今後的開發過程中不被土地出讓方「穿小鞋」,整個開發過程將「舉步維艱」。所以實踐中,很少發生土地受讓人起訴出讓人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
【風險防範】鑒於土地出讓方「惹不起」,受讓人應在獲取出讓土地前應做好盡職調查及現場勘察工作。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法律性質(民事還是行政?)
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是民事合同還是行政合同?相應的糾紛是民事糾紛還是行政糾紛?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是民事合同,產生的糾紛應當是民事爭議。有人認為是行政合同,產生的爭議,應當通過行政訴訟解決。個人覺得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本人在此持折中觀點。即:既不能簡單的把一個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民事合同糾紛,也不能簡單的把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行政合同糾紛。應當就合同爭議的具體內容具體評價。
民事:如土地受讓人未按約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改變土地用途屬於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土地出讓人可以基於雙方通過自願、平等、公平競價為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而簽訂的合同解除合同,收回土地,同時出讓人還可以要求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這完全符合民事合同及糾紛的基本形式;
行政:如土地受讓人因未按期進行或完成土地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的,土地出讓人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無償收回土地。《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7條第2款規定:未按照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利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予以糾正,並根據情節可以給予警告、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處罰。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國家對於閑置土地的行為採取的是具體的行政處罰措施對行政相對人的利用土地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同時,《閑置土地處理辦法》規定:滿兩年為動工開發的,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向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下達《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決定書》,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個人觀點:對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要看糾紛的具體內容,有些糾紛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有些糾紛明顯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應當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不能一概而論。
司法機關態度:按民事糾紛處理。
1、最高人民法院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納入民事案件案由的合同糾紛中予以規定並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定性為民事審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就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制定本解釋。)
2、最高法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歸為民事案件合同糾紛案由中予以立案處理。
I.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是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不動產糾紛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的合同標的為不動產,屬於不動產糾紛。
J.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可以主張預期利益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專合同內容】屬採取招標、拍賣、協議等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
(二)土地界址、面積等;
(三)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
(四)土地用途;
(五)使用期限;
(六)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解決爭議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解析及延伸:如果允許口頭訂立建設用地出讓合同,極易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多次出台了該合同的範本,附在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