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法中物權法的相關原理
房屋所有權歸王某所有。王某是善意第三人,且房屋已過戶,根據不動產以登記為所有權轉移原則,王某享有房屋的所有權。
本案中,林某雖首付8萬,但房屋沒有過戶,則此時許某仍然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因此他享有對房屋的處分權,他與王某的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
『貳』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什麼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原則,即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准繩。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所直接或者間接確立的、貫穿於物權制度中的法律實施之根本准則,包括守法准則、司法准則、執法准則和法律監督准則。它是民法基本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表達了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物權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二、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只能依據法律設定,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也不得變更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包括物權的種類法定、內容法定、效力法定、公示方式法定。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公示原則就是要求將物權設立、轉移的事實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使其他人知道物權變動的狀況,以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信原則是指一旦物權的取得和變動經過公示,當事人就有理由產生合理信賴,相信以公示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權利人和權利狀態是正確的。
3、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就是指的一個完整的、獨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權就是在這個物上只能設一個所有權,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4、區分原則
所謂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即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的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他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兩個區分的法律事實。
三、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立法的准則。
2、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3、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物權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
4、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學者討論物權法所涉價值判斷問題時,應當權衡的主要因素。
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物權法定原則、公示公信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區分原則,在物權法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叄』 根據物權法原理,本案應如何處理,為什麼
呵呵!這案子很簡單啊。首先王家與黃家共同修建的三間房屋是建立在王家的二層之上,即可認定王、黃共建的三層三間房屋的產權歸王家所有,因為共建的三層房屋的土地使用權屬於王家。其次甲、乙雙方並沒結婚,故共建的第三層三間房屋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來按照婚姻法進行分割。但是雙方只要有證據證明此房是黃家出資購買的所有房屋材料,黃家可以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家退還黃家修建房屋所承擔的材料款。
『肆』 《物權法》包含了哪些哲學原理
《物權法》作為一門部分法,其的制定和系統均體現了很強的哲學味道,如果一版定要說其權體現了哪些哲學原理,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點:1)系統的觀點,或者說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物權法》中,不僅涉及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分類,比如在動產物權中更涉及到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的分類和劃分,所以更為系統和整體,解決了部分難以解決的問題;2)發展的觀點。從《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來看,其從無到有,並經歷了好幾次大的修改,一次比一次更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因而是發展變化著的。3)其制定也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或充分發揮主動能動性等等。總體來說,只要稍微加以擴展和分析,《物權法》是可以體現馬哲里的所有原理的,祝LZ能好好分析,嘿嘿~
『伍』 物權行為是什麼意思
物權行為,「債權行為」的對稱。是指直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要式法律行為。
物權行為也稱為處分行為(本文將物權行為與處分行為混用),是指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的一種法律行為,它區別於合同行為(也稱為負擔行為)。
採用物權行為這個概念是個什麼感覺呢,拿買賣一本書為例,簽訂買賣合同是合同行為,在簽訂完買賣合同,至書交付完畢所有權完成轉移之間,存在著一個稱為物權行為的法律行為。
至於這個法律行為發生在什麼時候,是與合同行為同時發生呢,還是與書的交付同時發生,採用物權行為概念的人對此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從邏輯上講,物權法律關系與債權法律關系既然是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其成立也就需要不同的法律事實,債權行為只能引發債權債務關系,只有物權行為才能引發物權變動,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相反,且不說大陸法系是否真有國家或者地區採取所謂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尚需進一步研究,即使存在此種物權變動模式,從邏輯的角度看,也存在問題。
因為所謂債權形式主義意味著當事人的債權意思結合交付或者登記即可引起物權變動,但債權意思如何能引起物權發生變動,這在債權與物權嚴格區分的背景下是無法理解的。
(5)物權原理擴展閱讀
至於實際生活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問題,則涉及到物權行為是否客觀存在的問題。在他們看來,物權行為並非虛構的法學概念,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法律抽象。
例如,在當事人訂立買賣合同後而未交付標的物(動產)之時,無論是出賣人還是買受人都知道此時標的物仍歸出賣人所有,但是,一旦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雙方就都知道所有權已經發生了移轉。
可見,動產的交付並不僅僅是一個當事人履行買賣合同的事實行為,而是一個包含當事人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意思的法律行為。動產交付如此,不動產登記更是如此,因為在辦理登記的過程中,必須由當事人向登記機關提交申請。該登記申請,無疑是當事人移轉物權之意思表示的體現。
『陸』 請各位高手!幫我解決一下在民法中物權的一般原理中「物權效力」詳細內容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作用力和保障立。
1、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標的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亦即在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權具有排除在該物上再成立與其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的效力。
2、優先效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例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
3、追及效力。 又稱物權的追及權,是指物權成立後,其標的物無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物權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間支配該物。
4、妨害排除效力。又稱物上請求權或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物權人於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物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復其物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
『柒』 物權法第十五條體現什麼原理
物權和合同的效力區分,沒有辦理產權登記物權不生效,但是合同是生效的,物權與合同互不影響
『捌』 《物權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是不是不一樣,那基本原理是什麼
基本原則是物權法定,不允許個人私自設立物權,比如抵押合同中約定抵押物的價值明顯超出債務的范圍。基本原理就是物上請求權和排他性,這倆者講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原理講的是物權的效力,原則是物權的設立。
『玖』 物權與債權相區分原理是什麼啊
物權是確定財產的歸屬(靜態),債權是財產流轉(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