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質物轉讓,質權人對轉讓價款有優先權
當然了,質權人相關於就是優先權人。
質物是質權人在期的權益保障,當質物轉讓變現後應優先兌現質權人的權益。體現在合同的公平性原則。
⑵ 中優先受償權的情形有哪些
1、質權人就出質股權的價值優先於出質人的其他債權人受清償。2、質權人就出質股權優先於後位的質權人優先受償。我國《擔保法》對能否在同一質物上設定兩個或兩個以上質權未做明確規定,但就股權質押而言,我國《擔保法》並未要求必須轉移佔有,而是要求以進行登記為生效要件。所以,只要後順序質權人同意,在股權上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質權是允許的,這樣可以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充分發揮股權的擔保功能,但在實現質權時,前位的質權人有優先於後位的質權人受償的權利。3、質權人就出質股權所生孳息,有優先受償權。
⑶ 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並存時,按什麼順序受償
同一財產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如果抵押權已登記的,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動產不僅可以設定質押,還可以設定抵押。但動產質押和動產抵押成立的要件和效力並不相同。
動產抵押無需交付即可設定,辦理登記僅為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動產質押交付完成才能設定,是否登記對於質押的效力不生影響。
因此,債權人在選擇動產作為擔保物時,應當綜合考量抵押和質押的優勢和劣勢。動產抵押在未登記的情形下,沒有相應的權利外觀,故對於抵押權人而言風險較大。所以,建議抵押權人在接受動產抵押時,務必辦理抵押登記,以防不測。
(3)質權人就質物的優先受償權擴展閱讀:
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時,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已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的抵押權,未登記的抵押權平等清償。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得出,動產抵押辦理登記不僅可以取得對抗第三人效力的法律效果,而且還可以取得保全權利順位的作用。即動產抵押登記可以取得絕對對抗質押權的法律效力,也可以取得對抗後位抵押權人的法律效果。因此,動產抵押權人辦理抵押登記,意義重大。
在進行大型的動產(機動車、船舶、航空器、成批原材料)交易(買賣、設定質押)時,不僅要考慮交易的標的物是否為對方當事人所有或佔有,更要考慮動產上是否可能存在已登記的抵押權或者已經被登記在第三人名下。
因此,建議在進行大型動產交易時,應當對動產的權屬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查,以防交易發生不測。
⑷ 質權人喪失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
即物權法 第二百一十八條
質權人可以放棄質權。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出質,質權人放棄該質權的,其他擔保人在質權人喪失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但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提供擔保的除外。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質權放棄及其他擔保人責任承擔原則的規定。
●立法背景
放棄質權是質權人對自己權利處分的一種形態,其有權放棄質權。質權人放棄質權,因此可能對其他擔保人造成影響,其他擔保人要根據質權人放棄質權的情形決定是否免除擔保責任。
●條文解讀
一、質權的放棄
質權人放棄質權,是指質權人放棄其因享有質權而優先於普通債權人就質物受清償的權利的行為。質權人有權處分自己的質權,當質權人以放棄質權的方式處分質權時,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質權人放棄質權應當明示,質權人不行使質權或者怠於行使質權的,不能推定為質權人放棄質權。質權人放棄質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是質權人單方的意思表示,無須取得出質人的同意。質權因質權人放棄質權而消滅。
二、其他擔保人責任承擔原則
質權人放棄質權,不得有損於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有時.在同一債權上既有質權擔保又有其他擔保,在這種情況下,質權人放棄質權時,則直接影響其他擔保人的利益。為了確保其他擔保人的利益不因其放棄質權的行為受到影響,本條規定,在質權人放棄質權時,如果是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出質的,其他擔保人在質權優先受償的范圍內,不再承擔擔保責任;但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承擔擔保責任的,法律並不幹涉。例如,某項債權既有質押擔保,又有保證的,質權人放棄質權,必然會對保證人造成影響,因為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其質物所產生的質權被質權人放棄後,擔保責任則將由保證人全部承擔,加重了保證人的負擔。本著公平的原則,在質權擔保是主債權的全部時,質權人放棄質權的,保證人免除全部保證責任;在質權擔保的是主債權的部分責任時,質權人放棄質權的,保證人免除質權人放棄質權范圍內所承擔的擔保責任。
⑸ 抵押權和質權同時存在於一物上時,登記的抵押權應優先於質權受償。對不對啊
典權,在我國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理論上有討論,沒有約定回贖期限,可以隨時回贖。
《物權法》第二百三十八條,在同一財產上已經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抵押的,留置權優先受償。這里針對的只是動產,因為不動產不能用於留置。
《擔保法解釋》規定,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⑹ 為什麼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十九條: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質押轉移標的物的佔有,而抵押不轉移標的物的佔有.
(一) 動產質權與動產抵押權共存的情況。
該解釋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於質權人受償。」該規定中沒有區分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設定的時間順序對各權利的影響。由於《擔保法》本身並未規定這兩種權利之間誰更具優先性,因此該規定的含義明顯超出了《擔保法》關於抵押權與質權均具有優先性的規定,其它民事法律也無類似的規定,最高院的解釋屬擴張解釋,但筆者這樣規定有失偏頗。
先設定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後設定動產質權的情況。由於該抵押權在先且也登記在先,此抵押權優先於後設定的動產質權較合理。因為該抵押權已經登記,它具有一定的公示性,所以質權人在同意以此動產質權擔保時可以或者應當知道該動產已經被抵押,質權人在同意該動產質權擔保時應當預見到優先受償的難度。而且即使同是抵押權,登記的抵押權優於未登記的抵押權,先登記的抵押權優於後登記的抵押權。此時將該動產質權與抵押權放在並列的地位作比較,也可得出該抵押權優於該動產質權的結論。
先設定動產質權後設定法定登記的抵押權的情況。該解釋第七十九條將此種情況也納入了它的調整范圍似有不妥。首先,動產質權與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均具有優先受償性,《擔保法》本身並未規定誰更優先,該動產質權在該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設立前已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後設定的法定登記的抵押權產生的對抗力只能向後發生,否則出質人與其他債權人將動產質物惡意進行抵押登記,將如何應付?其次,該解釋規定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優於質權,上個重要理由是經過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具有公示性。但我國現行的登記制度並不完備,該公示性是應當打折的。而動產質權的形成也必須以付質物為生效的條件,交付同樣也具有公示性,現在從一定意義上講交付的公示性並不比登記的公示性弱。再者,因為質權的生效以實際交付為前提,質權人在佔有質物的過程中還負有保管質物的義務,所以質權人承擔的風險較大,並且質物實際交付後還可有效防止出質人惡意轉讓或者損壞質物。
(二) 動產抵押權與留置權共存的情況。
該解釋第七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在動產抵押中,由於抵押物實際上仍被抵押人佔有,該抵押物的狀況容易隨抵押人的意志改變而改變,該規定也未區分各權利形成的時間將其一概而論似有不妥。當然這樣規定有可操作性強的有利一面,《擔保法》的解釋者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先成立留置權後設定抵押權的情況。在此情況下,留置權優於動產抵押權本人持贊成的態度。首先,留置權是法定產生,且具有很強的公示性,在後設定的抵押權產生之前已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其次,留置物未交付給債務人之前,從一般法律意義上來說債務人還未取得該留置物的所有權,如債務人在該留置物上設定抵押權則該留置物屬於所有權有爭議的財產,即使將其進行抵押也無效。其三,即使抵押有效其也只應當產生向後的對抗力。最後,動產抵押無需轉移對動產的佔有即可設立,抵押權人無須承擔抵押物滅失的風險,而留置權則以實際佔有為前提,留置權人承擔的風險比抵押權人要大。此時,留置權如優先於抵押權還可以防止債務人惡意地將留置物取走。
先設定動產抵押權後成立留置權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來講很少見。但如果債務人將已經抵押的動產交給留置權人進行加工、添附或者與其它物品混合,原抵押物不能認定為當然地消失,而是改變了存在的方式,且多數情況下還升值了。由於加工、添附、混合後物品不能脫離原抵押物而存在,因此加工、添附或混合後的新物品中應當包含了已經被抵押動產的價值。雖然存在形式改變了,但是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價值共存。此時若債務人拖欠加工費等,則會產生以上情況。筆者認為,此時動產抵押人有權對加工、添附、混合後的新物品價值主張優先權。在該情況中,從保護留置權人的生產成本(有工資或勞動報酬在內)的角度看,留置權仍優於動產抵押權,本人持贊成態度,但留置權的價值內涵不僅僅是生產成本,仍包括留置要權人的盈利在內,這種盈利權與抵押權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還有,如果出現留置權人與抵押人合謀惡意將抵押物進行加工或以其它方式來製造一個留置權怎麼辦?這種惡意的行為顯然不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台灣《動產擔保交易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抵押權人依本條規定實行佔有抵押物是時,不得對抗依法留置標的物的善意的第三人。」筆者認為我國的擔保立法應當對惡意的留置權進行限制,增加留置權如優先於抵押權應以善意為前提的內容。否則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全面保護,況且此情況如產生,對抵押權人來講舉證之難是可想而知的
⑺ 質押權人對法院查封扣押物有優先受償權嗎請提供法律依據
有優先受償權。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40條:
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權、質押權或留置權的財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措施。財產拍賣、變賣後所得價款,應當在抵押權人、質權人或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後,其餘額部分用於清償申請執行人的債權。
第93條: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申請參加參與分配程序,主張優先受償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零八條第二款:
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參與分配,主張優先受償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條:
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六條第二款:
判處財產刑之前被執行人所負正當債務,應當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先行予以償還。
(7)質權人就質物的優先受償權擴展閱讀:
優先受償權的范圍限於有財產擔保的債權人。首先,債權人無論就動產,還是就不動產沒有抵押權,只要是有財產擔保的債權人,可以不依據破產程序得到優先受償。其次,優先受償權的特點表現為:
1、它是不依破產程序能夠對特定財產行使優先受償的權利。擔保權是優先受償權的基礎。這樣,破產法承認擔保權在原定人破產情況下仍有法律效力,擔保人可以不依破產程序從擔保物中優先受償。
2、優先受償許可權於在特定財產上得到。特定財產指進行債權擔保的財產。
3、優先受償權僅能在破產財產中擔任保權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擔保權。所以,其對象只限於破產范圍內的特定財產,對於其它財產都不能使用優先受償權。
4、債務人提供的財產擔保必須是在破產宣告之前一定期限內設定的。按我國《破產法》規定:在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六個月到破產宣告的期間內,破產企業對原來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