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張仃版權

張仃版權

發布時間:2021-07-21 01:58:37

① 當代有影響力的國畫名家有哪些

黃永玉,原籍中國湖南省鳳凰縣,出生於常德縣,土家族人,中國畫家,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張立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9— )江蘇沛縣人,號漁人,齋號漁人草廬、紫苑。196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從學於潘天壽、吳弗之、陸維釗等名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李可染基金會學術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台書畫院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張大林:中國花鳥畫家,1963年2月出生於山東省青州市,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北京知秋苑書畫院教授,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國當代張大林寫意田園畫派代表人物、中國花鳥畫研究協會理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授等職。在中央美術學院期間曾得到張立辰、田黎明、陳平、畢建勛等老師的指導。其自幼酷愛繪畫,8歲習畫,從事中國畫研究2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山水、人物,尤長四君子、葡萄和大雞,其畫風自成一格,既有傳統筆墨功底,又有質朴生活感情,富有哲思靈氣,充滿力量與生命。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並參加多項大展並獲獎。作品被多家權威單位和知名人士所收藏。中國外交部做國禮贈送外國友人。並入選《中國當代書畫選集》、《世界書畫家大辭典選集》、《中國青年書畫家藝術辭典選集》、《中國書畫家簡明辭典選集》、《國際篆刻大觀選集》等十餘部辭書。1997年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世界書畫家藝術協會聯合等十餘家權威單位聯合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並頒發證書。個人著有《張大林花鳥畫畫集》、《張大林花鳥畫小品集》《當代書畫研究——中國花鳥畫大家》等書籍。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人民日報、藝術中國報等多家報刊曾多次發表。 中央電視台、《榮寶齋》《中國美術》、《收藏界》《傳統與現代》《中國藝術名人》等近50家媒體都做過報道。 作品多次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2006年6月中國教育電視台《書畫課堂藝海星光》欄目邀請寫意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為花鳥畫講座教授。

霍春陽:1946年4月14日出生於河北清苑縣,1969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青年美協顧問,《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新華社新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央電視台書畫院特聘畫家,碩士研究生導師。

龍瑞,1946年生於成都,長在北京。筆名大龍、蜀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之後從事工藝美術設計10餘年。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研究生班,受教於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畢業後於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1985年調中國畫研究院為專職畫家,曾為該院業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會美術組主任、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郭怡琮:山東濰坊人。郭味蕖指教學習繪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為中國美術協會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加拿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何家英:1957年生於天津,河北任丘人,198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家津帖,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② 常德詩牆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常德詩牆是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於1991年採納市政協提案,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歷時10年修建的一座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
詩牆全長6華里,臨江而立,樓台點綴,氣勢恢宏。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六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267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台在內的948名書法家書寫,真、行、草、隸、篆集於一牆,精彩紛呈。其間刻嵌43幅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牆名和篇名,分別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沈鵬、啟功、顏家龍、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克家、方毅、陳天然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江山如畫」、「風景這邊獨好」的題簽。
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亘古展開的藝術長卷」、「名邦首創」、「中華一絕」;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國家版權部門認為它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2000年3月和4月,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詩人(新詩)分別組成考察團赴常德實地考察,都贊譽「詩牆堪稱『環球第一牆』!是我國當代文化建設極具創造性的偉大工程,開創了當代文化建設特別是碑林文化建設的先河」。
2000年9月5日,上海基尼斯總部正式對其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使它載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冊。

③ 美術發展方面的介紹

繪畫 有國 版 油 壁 雕 如果你願意,雕塑也可以單獨算一類別

繪畫專業. 原來有不少都進出版社.現在媒體這么發達,工作前景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學繪畫的,並不是說你就能當畫家.反過來說,學工藝的,未必不能成為一個畫家,藝術家.

繪畫專業現在的大部分出路,就是當老師,在學校或者私人開的美術班. 也有學軟體搞設計的.

雕塑專業的出路比較好. 除了可以當老師, 現在城市化進程很快環境雕塑的活比較多. 雕塑系有的學生,如果是國家級的美術學院,往往沒畢業,月薪都過萬了.

你說的陶藝. 其實是屬於工業造型里的.陶瓷屬於輕工業. 並非個人作坊里的小藝術品. 當然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但是陶藝 培養的人才主要是針對我們的日用品. 可別小看他! 中國對歐盟 的出口,就是這些小東西,換來的空中客車a380. 而且品位高的 批量生產的瓷器同樣可以賣出大價錢! 在美國,范思哲 就是一個華裔的設計師.你可以看看 時尚.看看這個牌子的一個小杯子小碗要多少錢? 都是流水線出來的

平面設計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說了.
我在這里主要提一下 多媒體 現在多媒體可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專業.很多時尚雜志 都出了電子版.就說明人們的閱讀方式在發生著改變.尤其是白領. 多媒體也可以做電視廣告.當然主要是針對互聯網的.

動畫專業,跟我們看的日本漫畫還是有區別的. 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說過 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 注重的是動作的效果和戲劇性.所以以前只有北影有這個專業.最近幾年開始有更多的高校開設了它. 據說中國近兩年動畫專業開設的學校,一下就超越全世界的數量了.可見 我們的這種擴張有點非理性

可能你不知道.各個國家都有對自己動畫市場的保護.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市場帶來豐厚的利潤. 在日本.美國,固定的時間段里是不允許播放外國的動畫片的。 美國主要是針對日本.因為美國這個動畫大國最近被日本漫畫搶走了很大的市場. 而日本的動畫大多是低成本的.(關鍵幀越少,成本越低)而美國迪斯尼 很多都是12 乃至24幀的高成本動畫.
你看看現在,晚上在9點以前.我估計你就很難再看到外國的動畫片了,如果有,那肯定是中國買了版權,或者合資的

並且,我們國家現在還缺少好的腳本人才.更缺少好的原畫. 我們的美術學院缺少科學的人體解剖學課程. 大部分是 連老師對解剖課程都不屑,注重寫生. 講靈感,講感性.
這是絕對培養不出來原畫人才的. 所以現在醒悟的國內原畫高手都在補 解剖這個重要的課. 到處收集國外的資料.

說到這里,你應該知道,動畫專業其實是相當專業的一個學科了. 如果考不上北影,青華,中央, 最次也要去中國傳媒大學.否則就不要選他.寧可學平面,然後自己在家研究.不少國外的flash 高手都是自己研究的.

工業造型. 學這個專業的人,90% 都夢想自己可以設計汽車.大家都是沖著這個來的.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造型太少了,即使有,也是學習日本或者美國的.有的時候 一輛高端的國產車 會讓人誤會是日本的,或者x國的.沒有自己的特色. 為了國家的明天,和未來,你可以選擇這個行業. 據說現在中國的汽車設計工作室數量快超越發達國家了.而發達國家的工作室都是跟著流水線的. 也不知道沒有自己流水線的工作室要做多麼出色的產品才能吸引工廠.也不知道多落後的汽車工廠會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 ...

環藝 是我唯一不建議你去學習的專業. 現在最大的市場就是家裝市場.而老百姓最棘手的矛盾是買得起房子.你想想,房子都要貸款,誰還會去捨得錢讓你去"設計" 所以現在 在這個領域掙錢的 往往是"包工頭" 而非設計師.所以有的設計師為了掙更多的錢,自己被著公司攬私活.吃裡爬外. 而你心懷大志.想做城市空間的規劃. 可能性幾乎為零. 政府的標不是給一般人的.中國,可以讓你設計的公共空間也不那麼多.畢竟我們是發展中國家. 而且還有青華... ...
據說現在不少木匠都自學3dmax,自己出效果圖. 裝修更是物美價廉. 所以我不建議你去趟這個混水了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你很喜歡純繪畫,就選一個你喜歡的專業

平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多媒體具有挑戰性.前景看好
動畫的專業化程度高. 目前國內的水平尚參差不齊.如果你一定要學這個專業,建議你考 中央,清華,北電,中國傳媒.這四個學校,其他的可以不用考慮
工業造型 和陶藝也不錯.

怎麼選還看你的興趣是最主要的

祝你心想事成 : )

④ 張大千 雙竹圖 墨竹

呵呵,張大千傳(88年或89年版的,最近有新版)上有那副畫,記得大概的樣子,竹子畫的很精到,與一般的應酬之作絕不相同。我在網上看了篇文章,你可以參考一下。

游戲的籌碼
——張大千與畢加索

李兆忠

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事情發生,錯位、誤讀乃至歪打正著,都不可避免,給後人帶來許多迷惑和懸疑。張大千會見畢加索,便是其中之一。

關於張大千與畢加索的這次會見,目前惟一可資證明的史料,就是張大千晚年以「擺龍門陣」方式自述的《張大千的世界》(台灣記者謝家孝筆錄,《徵信新聞報》1968年出版),而在畢加索那一方,迄今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記載。張大千講述當時的情形,已是古稀之年,距那次會見已過了十二年。事實證明,老人的回憶最不可靠,其誤差不僅是記憶上的,更有心理上的,甚至人格上的,歷史因此而顯得撲朔迷離。張大千的自述表明,會見畢加索之前,他對這位舉世聞名的現代藝術大師素味平生,會見之後,也沒有增加對畢加索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這並不奇怪,眾所周知,張大千藝術上一輩子固守中國傳統,對西方現代藝術素無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甚了了」。

據張大千自己交代,他會見畢加索,起因是《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代表畢加索致東方某畫家》,因為該文章以畢加索的口氣,罵他是「資本主義的裝飾品」,而他的習慣是「凡對我捧場獎飾的文章我可以不看,凡對我批評、挖苦我、罵我的文章我倒要仔細看,看人家罵得對不對」,看了這篇文章,他不僅不生氣,反而產生了「見見畢加索」的念頭。也許是張大千記憶上有誤,筆者認真查閱了當時的《大公報》,並沒有發現這篇文章。這無關宏旨,張大千是一個喜好結名流達官、善於經營的畫家,何況此時已積累了足夠的藝術資本,尤其那次史無前例的的敦煌之旅,使他名聲遠揚,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張大千儼然就是東方畫壇的代表,因為他最符合西方人心目中東方藝術家的形象。一九五六年夏,張大千應邀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覽》,在法國盧浮宮藝術博物館舉辦《張大千近作展》,特別是後一個展覽,為吸引觀眾眼球,主辦方特意將張大千的展覽放在盧浮宮東畫廊,同時在西畫廊舉辦「野獸派」藝術大師馬蒂斯的遺作展,這樣做的結果,客觀上將張大千與馬蒂斯置於東西繪畫雙星並列的位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大千自信堂堂地走進畢加索的別墅。

此舉確實顯示了張大千的氣度與胸懷,不像徐悲鴻將西方現代繪畫視若洪水猛獸,不遺餘力地抨擊,張大千則是以「萬物皆備於我」的心態對待西方現代藝術,一切復雜的問題由此迎刃而解。張大千有一段著名的畫論:「在我想像中,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初學時如此,到最後達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雖可能有點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畫面上才起了分別。」(見《張大千年譜》,李永翹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以下引張大千語均出此書)然而,在這種通達公正的背後,卻是當仁不讓的「大中華主義」。在盧浮宮西畫廊參觀馬蒂斯的作品時,張大千就認定,「馬蒂斯是學敦煌的,尤其是人物素描的線條。」耐人尋味的是,這套「西學中源」的邏輯,同樣也在畢加索那兒得到了套現。

讓張大千頗為得意的是,他是在沒有任何人引薦的情況下,自報家門會見畢加索的。當時的畢加索,聲譽之隆,脾氣之怪,架子之大,人盡皆知。難怪當張大千表示要「會會畢加索」時,周圍的朋友面露難色。趙無極,那位在法國畫壇已有點名氣的中國畫家不贊同,他這樣對張大千說:「萬一你去拜訪他,他不見你,碰了釘子,結果又被新聞記者知道了,報上一登,豈不是自討沒趣,丟人的不只是你張大千。豈不令所有來自東方的藝術家都沒有面子?」盧浮宮藝術博物館館長薩爾也不敢受這個托,怕吃力不討好。對此,張大千很不以為然,理由很充分:「藝術家只要互相尊重,有什麼不能見面的?畢加索架子大,我張大千去拜訪他,他就有面子了,萬一他謝絕我的約會,他總要說個理由。」既然如此,張大千決定自己行動,他找了一個姓趙的中國翻譯,看準時機,電話直接打到畢加索府上,事情出人意料的順利,畢加索約他第二天上午就見面,地點在法國南部一個小鎮的陶器開幕式會場上。然而好事多磨,由於會場上過於擁擠,根本無法會見,張大千與畢加索差一點失之交臂。幸虧趙翻譯身高力大,沖上去拉住畢加索責問,畢加索作了解釋後,約他第二天中午到自己的別墅會面。

然而,張大千能夠如此順利地會見畢加索,實在是齊白石起了很大作用。因為就在一個月前,一個中國文化代表團先行訪問過畢加索,畫家張仃是團里成員之一,他將一套榮寶齋木版水印的《齊白石畫冊》送給了畢加索,使畢加索對中國畫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後一直都在臨摹。因此,正如張大千回憶的那樣,落座甫定,畢加索就捧出五大本學習中國畫的習作,全是學齊白石的,請他指正。張大千沒想到,這位名揚世界的西畫大師竟是中國畫的愛好者,於是就向他講了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用筆技巧,毛筆的工具性能,不求形似重寫意等等,畢加索聽得頻頻點頭。接下來,輪到畢加索發話了,就是那段後來在中國藝術界廣為流傳、讓中國畫家振奮不已的話——畢加索開門見山問張大千:「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見張大千驚訝的樣子,他解釋道:「不要說法國巴黎沒有藝術,整個的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張大千隻好說你太客氣了,畢加索進一步強調:「真的!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除此而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就是何以有那麼多中國人、東方人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這番話仔細琢磨,頗有令人生疑的地方,畢加索盡可以贊美中國的藝術、日本的藝術、黑人的藝術,也不見得非要妄自菲薄,宣布「白種人根本無藝術」呀,這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畢加索顯然不是那種人。畢加索的原話果真是這么說的嗎?人們很容易發出這樣的疑問。遺憾的是這一切現在已無從證實,我們只能作這樣合理的推想:作為一個個性強烈、對西方現代文明充滿批判精神的藝術家,畢加索發出偏激之論並不奇怪,但說「白種人根本無藝術」這種話則不大可能,問題也許出在趙翻譯,出於中國人的立場,趙翻譯很可能無意中將畢加索的話作了曲譯,張大千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伸,於是畢加索對西方藝術的批判性話語,就變成了「白種人根本無藝術」。因為在張大千的意識中,他是很願意聽到這種話的,這正好符合他「萬物皆備於我」的文化心態,因此而「感奮不已」。

張大千的回憶中,有一個花絮也值得一提:畢加索陪同張大千夫婦參觀自己的古堡庄園時,一位畫商在一旁恭候,帶著幾幅要求鑒別真偽的畢加索作品,畢加索隨手遞給張大千,請他代為鑒定,張大千看了幾眼即分出真偽,令畢加索大為高興,在一旁的畫商更是驚得目瞪口呆。這個講述同樣令人生疑,張大千對畢加索的創作素無研究,對他的立體主義和魔術般的變形也不得要領,這從畢加索贈他們《西班牙牧神像》的過程上就可證實,此畫變形劇烈,方形人頭,大嘴嘻開,眼睛一大一小,鼻子歪在一邊,滿頭蝌蚪似的須發。張大千這樣講述贈畫的經過:「我們看畢加索的畫冊這段時間里,……翻到這幅畫時,我當時無以名之,只覺得是鬼臉殼子,足見畫得很怪,我太太忍不住要問:『這張畫是啥子喲?』畢加索說:『畫的是西班牙牧神。』否則我也不知道是西班牙牧神。外國人總是比較尊重女士們,他見我太太發問,總以為她對這幅畫感興趣羅,畢加索反問了一句,『畫得好不好?』我太太當然只有說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結果嘛,他認為我們最欣賞這幅畫,就把這幅畫送給我們了。我太太還懊悔呢,她說早知道這樣,我該挑一看來順眼的再表示興趣……」這證明,張大千對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確實不得要領,既然不懂,何以鑒定真偽?

從張大千的自述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其四太太徐雯波在這次會見起了重要的潤滑作用。不妨設想:當身穿長衫、美髯飄胸的畫家偕一位年輕貌美的東方佳人出現在畢加索眼前,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刺激和興奮。西方本來有「女士優先」的風氣,何況畢加索更是一個浪漫成性的人,一生緋聞無數。也許是這個原因,平時不輕易贈人作品的畢加索那天才一反常態,慷慨贈畫給這對素味平生的中國夫婦。留客人共進午餐後,畢加索還親自帶領他們參觀他的古堡庄園,那天張夫人帶著照相機,一向不喜歡別人給自己拍照的畢加索,這次應張夫人的請求,爽快地答應了。他讓張大千戴上一個馬戲團小丑用的大鼻子,讓張夫人斜戴一頂船形小帽,自己則拿一張報紙剪了三個孔蒙在臉上作面具,在眾人的大笑聲中,由趙翻譯為他們合拍了一張「化妝照」。其時,花園中有一位等待畢加索接見的義大利畫家,見此情景,湊上來想與畢加索合影,卻遭畢加索拒絕,這位畫家轉而請求張夫人,終於如願以償,看在這位東方佳人的面上,畢加索同意與他合影,當然是由張夫人代勞。

拜訪過畢加索之後,張大千回到巴黎,作一幅《雙竹圖》作為回禮寄給畢加索,在畫上張大千這樣題到:「畢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張大千爰。」他這樣解釋送這幅畫的原因:「因為我們在閱畫談畫的時候,畢加索特別提出來問我,中國畫的竹子怎麼畫法?我想他對我國畫竹的筆法一定很有興趣,所以我畫了一幅竹子送他。」而「外國人學我們中國畫不易學的,就是在下筆後墨分五色,互見層次的功夫。我繪贈畢加索的雙竹圖,右方一株竹,濃墨凸現,竹葉都是向上伸張的姿態,左方一竿竹,則是淡墨襯影,竹葉都是向下垂布的姿態,雙竹之間不僅顯出了距離,也更見了濃淡的層次。」與這幅畫一起,張大千還送給畢加索一套漢代畫像石拓片和幾支精製的毛筆。張大千與畢加索的交往就此劃上句號。此後畢加索的藝術動向與生活情況,都不在張大千的關注中,以至於十二年後張大千向記者講述時,並不知道畢加索當年的情人傑克琳已成為畢加索夫人(傑克琳是畢加索的最後一位夫人,他們一九六一年正式結婚)。可見他對畢加索的了解,始終停留在那次拜訪所獲得的印象上。

盡管如此,張大千從不懷疑畢加索的藝術才能與藝術功力。六年以後,張大千重遊巴黎,在義妹費曼爾經營的「大觀園」餐館里,見到了畢加索畫的中國畫《草上刀螂》。他後來這樣寫道:「這次我看到這幅畫,我不敢說,比起六年前在畢加索家裡看到他學的中國畫進步,我卻感覺到已經更加有中國畫的神韻。我一向說我不懂西畫,但我認為畫無論中西,都是點、線構成的,不要說畢加索亂畫,我們學畫的人,由他幾筆線條,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盡管有人批評畢加索標新立異,但藝術貴創造,他要有了深厚的造詣與功力之後,才能創新!」這是比較中肯的評判,符合張大千的胸懷。

張大千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數一數二的玩世大家,一方印章「游戲人生」,一副對聯「百年詩酒風流客,一個乾坤浪盪人」,概括了他的一生。張大千游戲人生,游戲藝術,游戲愛情,達到縱心所欲揮灑自如的地步。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張大千將三幅中國古代名畫(其中有顧閎中的《韓煕載夜宴圖》、董源的《瀟湘圖》)低價賣給大陸,以此表明自己愛國。而據確鑿的證據,張大千是在美國賣畫到處碰壁之後,才將這幾幅畫賣給大陸的,那時朝鮮戰爭剛結束,美國政府禁止國內博物館收購中國文物,而日本和港、台收藏家由於各自的原因,都不可能出高價收購名畫。在這種情況下,張大千因急需用錢才委託香港中間人將畫賣給大陸。而令人寒心的是,其中的《瀟湘圖》竟是假畫,張大千臨死前兩個月在給友人謝稚柳的信中承認是膺品,明知其假還賣,這跟「愛國」二字就扯不上了。據陳傳席《張大千賣畫報國內幕》,後來美國政府的限制政策松動,張大千收藏的中國名畫就不斷地賣給美國各大博物館,此後再也沒見他將收藏品低價賣給過大陸。另據張仃先生回憶,一九五六年夏在巴黎主持國際博覽會中國館總設計時,見過張大千,張大千手裡有一批中國古代名畫,想賣給中國大陸,由於漫天要價未被接受。指出這些並非為了揭短,而是為了更全面地認識張大千這個人。確實,像張大千這樣的玩世者是不可能將全部生命交付藝術的,當然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巨擘,這一點上他與畢加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光如炬的傅雷,當年一眼就看穿張大千的偽,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大千是另一路投機分子,一生最大本領是造假石濤,那卻是頂級的第一流高手。他自己創作充基量只能竊取道濟的一鱗半爪,或者從陳白陽、徐青藤、八大(尤其八大)那兒搬一些花卉迷人唬人。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級,仕女尤其如此。與他同輩的溥心畲,山水畫雖然單薄,鬆散,荒率,花鳥的taste(趣味)卻高出大千多多!一般修養亦非大千可比……」(《傅雷書簡》,三聯書店出版)聯系這一切,考量張大千有關畢加索的「龍門陣」,事情就更清楚了。對於張大千來說,畢加索不過是他手中的一個游戲的籌碼而已。

文章版權歸《書城》所有,轉載請與《書城》編輯部聯系

《張大千傳》楊繼仁著作,淘寶、孔夫子到處都有,通路書,不知道作者為什麼買不到?

閱讀全文

與張仃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