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美國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美國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發布時間:2021-07-21 01:42:23

『壹』 著作權集體管理的管理組織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貳』 我國有幾家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內同發起,是我國第一家著容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其會員主要是詞、曲作者和部分音像製作者和創作團體,主要管理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包括現場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廣播權和錄制發行權(包括製作廣播電視節目、背景音樂製作、音像製品製作、網路下載等)。

『叄』 音樂著作權協會是什麼組織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簡稱音著協(英文:Music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成立於1992年12月17日,是版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權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總部設在北京,下設會員部、作品資料部、許可證部、法律部、分配與技術部、財務與總務部,共6個職能部門,效力工作人員已逾50人,他們擁有法律、音樂、市場營銷、IT等多種不同專業背景,從而支撐起協會專業化、多層面、高水準、高效率、系統化的服務機制。

『肆』 快看看國外經驗是怎麼處理音樂版權問題

一般來說,在那個國家或者地區使用音樂,就需要找當地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解決播放音樂涉及的著作權問題。如果是原創作品,且沒有在本國加入本國的音樂著作權協會,需要做好版權登記,證明自己擁有權利。

『伍』 版權集體管理組織有哪些

最早成立的是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後面是音集協、文著協 中國攝影著作權辦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陸』 為何要開展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

什麼是音樂著作權?什麼是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為何要開展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下面來詳細看看關於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相關知識點。為何要開展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網路的普及,當前,版權與音樂產業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便來自於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音樂作品的傳播早已脫離了傳統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在人們之間分享與下載,而對如今層出不窮的盜版與非法下載,如何更有效的保護版權所有人的利益的同時,發揮作品的最大經濟價值,將更為全社會所關注。我國現實行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通過中國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對會員作品的版權進行管理與授權,並收取合理的管理、使用費用,這是現今世界對音樂版權管理的最普遍做法。什麼是音樂著作權?音樂著作權是指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復制權、廣播權、網路傳輸權等財產權利和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什麼是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是相對於音樂著作權人個人行使權利而講的。它是眾多的音樂著作權人通過一個統一的機構,並以這個機構的名義,共同向音樂作品的使用者行使自己的權利。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建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國家普遍成立有這樣的組織。為何要開展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與其他種類的作品相比,音樂作品更容易傳播,更容易獲得,音樂作品的使用更具有零散、廣泛、大量和即時特點。因此,音樂作者個人無法掌握音樂作品的使用情況並對之進行監督和控制。例如,一首歌曲在距作者居所遙遠的地方,甚至在國外被用於歌舞廳的一次演出,作者幾乎完全不可能知曉。另一方面,使用者也確實難於就每一次使用每一部作品向每一位作者取得授權,特別是在一次使用涉及很多作品和很多作者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出現要麼就不使用要麼就不保護的極端情況,有必要實行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在保障音樂著作權人權益的同時,也方便音樂作品的使用。

『柒』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什麼性質的組織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單一性或綜合性模式問題

理論上凡著作權都有被納入集體管理的可能,如果都按照不同的作品種類分別設立集體管理組織,甚至同一種類的作品又按照其不同的權利設立更細的集體組織,這樣表面上好象各司其職,實際上常常會引起一些混亂。雖然採用何種體制,要根據各國當地情況而定,這兩種制度都能證明同樣有效,但當存在多家協會時,每一特定類別的著作權都只能由一家單一機構管理。其根本關鍵是必須統一著作權的管理方式,使其一方面與復雜多樣的國際關系以及關於非確定作品目錄的合同相容,另一方面,與對基本上為個人權利的著作權的尊重相容。[⑤] 在國際上,有許多國家採用多種協會體制,如德國截止1998年有11家集體管理組織,同是有關音樂的有音樂作品表演權、復制權集體管理協會和音樂版本管理協會,涉及影視作品的協會有4家,其他如法國、英國、瑞士、西班牙、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也都採用多種協會體制,也有其他國家如比利時、以色列、義大利、烏拉圭、委內瑞拉等採用一個中央協會擔負不同類作品的各種權利的集體管理。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成立後,國家版權局又多次指示並幫助組建文字、攝影、美術作品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採用多種協會體制的。在我國,單從作品種類的角度看,似乎每一特定類別的著作權都只能由一家單一機構管理,如音樂作品、文字作品等各個協會都分別被賦予相對獨立的壟斷地位,但按筆者的理解,這種僅僅是某一協會對某一類作品的壟斷模式,在我們這樣一個知識產權發展歷史較短,國民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並不理想。理由是:首先,建立眾多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在設立和管理成本上顯然過於巨大;其次,在對外的關繫上,分散的集體管理組織的權威性和效率難以得到有效體現,這一點將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即使在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健全和法制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著作權人實現其利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德國音樂表演者和機械復制權聯合會(GEMA ),每年總收入超過10億馬克,但一半以上不是通過正常運作收取,而是通過法律訴訟從使用者手裡獲得的。[⑥] 可見我們沒有理由過於盲目樂觀,只有集中力量,在作品傳播技術發達而數量眾多的傳播媒介團體和使用者面前,建立全國統一的綜合性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才能在與使用者談判或訴訟方面將比分散的多種協會更具有權威優勢和代表性,同時在影響行政當局制定著作權保護政策上也無疑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第三,在對內的關繫上,分散的不同協會常不免難以整合不同類作品權利間的關系,這容易導致問題的滋生,因為許多情況下,作品並不是機械的相互獨立的概念,比如一首詩歌被譜上曲子,究竟是文字作品還是音樂作品?又比如戲劇作品和劇本是什麼關系?理論上至今仍有討論的餘地。這些在管理上僅管可能通過技術措施協調解決,但畢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前述強調的所謂壟斷與其說某一分散的單一協會對某一類作品的壟斷恐怕不如一個綜合的著作權管理組織對所有不同作品眾多的的權利壟斷更有效。綜上,筆者的意見是,統籌全體,改造音樂著作權協會、文字作品協會等,使其成為一個以音樂著作權為主要業務的統一的綜合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捌』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哪些

目前國內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版協會權、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 、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根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指為權利人的利益依法設立,根據權利人授權、對權利人的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進行集體管理的社會團體。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應當依照有關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並開展活動。」

『玖』 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是什麼性質的機構有哪些法定的職能

目前我們共有五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中國攝影著作內權協會、中國音樂著作容權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有以下法定的職能:
(一)與使用者訂立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許可使用合同(以下簡稱許可使用合同);
(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
(三)向權利人轉付使用費;
(四)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等。

『拾』 世界上第一個管理音樂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成立於哪裡

起源與發展

世界上的作者協會起源於法國。1777年,著名的戲劇家博馬舍(《費家羅的婚禮》的作者)創立了法國戲劇作者和作曲者協會(SACD)。但是,在著作權集體協會的發展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則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歌劇《卡門》的作者)於1847年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的一家音樂咖啡廳里喝咖啡時,發現該咖啡廳正在免費演奏他的作品,於是拒絕支付咖啡費,並到法院起訴咖啡廳,要求咖啡廳賠償使用費。法院最終判決比才勝訴,咖啡廳支付比才音樂使用費。隨後,在比才和其他一些音樂家的倡導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管理音樂作品著作權的組織,這就是現在的法國音樂作者作曲者出版者協會(SACEM)。此後,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英國以及北歐、東歐各國紛紛成立了類似的組織。1926年,18個國家的音樂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聯合組成了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CISAC)。到2004年,CISAC的會員協會包括109個國家的208家集體管理組織,代理超過200萬名各類音樂作者,成為真正世界性音樂著作權人的組織。同時,其他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也相繼設立,如德國文字與科學作品集體管理協會、法國多媒體作者協會等。其管理作品的范圍從最初的文學、音樂等領域逐步擴大到美術、攝影、電影、多媒體等領域,管理的權利也從傳統的表演權、復制權擴大到了廣播權、出租權以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
組織與任務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著作權法的重要手段。它是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獲得著作權人授權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名義向作品的使用者行使著作權。主要包括向使用者發放作品的使用許可並收取作品使用費,將使用費分配給權利人,對侵權者提出訴訟法律等。從世界各國的著作權保護實踐看,著作權人行使權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權利人個人可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自己直接行使權利。例如:個人的作品由出版社出版,個人的戲劇在舞台上演出。另一種情況,是在權利人個人無法或難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通過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組織行使和主張權利。例如,作者行使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一些發達國家規定的復印權、公共借閱權、製作多媒體的權利等等,使用者使用作品與鄰接權客體、作者獲得創作回報,均是通過集體管理組織的運行來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集體管理組織替作者主張權利、替使用者轉付報酬,法律規定的這些權利就很難實現。

隨著國際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各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逐漸建立起國與國之間的集體管理組織的相互代表協議制度,即兩國的集體管理組織根據協議各自代表對方在本國范圍內管理對方權利人的權利。CISAC就是管理各國集體管理組織的非政府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於1994年經國家版權局和外交部批准,參加了CISAC。到2004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已經與42個國家的集體管理組織訂立了相互代表協議。

相關鏈接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

1、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是我國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其會員主要是詞、曲作者和部分音像製作者和創作團體,主要管理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包括現場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廣播權和錄制發行權(包括製作廣播電視節目、背景音樂製作、音像製品製作、網路下載等)。

2、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籌)

該協會是1999年11月向國家版權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後於2000年5月成立的,但尚未經民政主管部門批准。該協會的籌備工作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和中國作家協會權益保障委員會共同負責。協會管理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字作品的法定許可報酬收轉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數字化復制權等。

3、中國音像著作權協會(籌)

國家版權局2001年11月5日批准中國音像協會負責籌備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工作。主要管理音像製品的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出租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及經權利人特別授權的部分復制權、發行權。(中國知識產權報)

閱讀全文

與美國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