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產權保護的特點
知抄識產權保護對象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1、依據知識產權與其他(一般)民事權利聯系和區別,知識產權的對象為包括商標、專利、版權(著作權)在內的以獨創構思為核心並附以載體表達的民事權利。
2、知識產權和其他(一般)民事權利的區別主要源於知識產權本身的特殊性,即知識產權的對象具有復制性、地域性、時間性:
(1)、復制性在於知識產權在載體上重復體現價值特點;
(2)、地域性源於各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對其管轄范圍知識產權的特殊規定;
(3)、時間性源於各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對其管轄范圍知識產權時間有效性限制。
4、知識產權本身融合了權利人的財產權、人身權(人格權和身份權),因此單純對比財產權和人身權,知識產權均有區別。
5、知識產權與所有權區別主要在於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更加排他,由所有權權利人自己意志行使即可完成,所有權是絕對權,具有排他性、永久性特點,而知識產權需要法律和法定程序的保障才能完成;且二者產生權利沖突時候,知識產權必然要讓渡於所有權。
『貳』 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知識產權,有人喜歡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或智力財產權。不要以為知識產權離我們有多遠,如果你是消費者,那麼你看電影、聽音樂、玩電腦、讀書籍,那都是在享受他人創造的智慧成果;如果你是生產商或服務商,那麼你的產品或服務要想有區別於其他商品或服務的內在素質,就不能不考慮要擁有專利、商標、版權或產地標識等權利,否則你的生意長不了。知識產權就是這樣活躍,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知識經濟的建立直接依賴於知識的創新、生產、傳播和應用。在這當中,無論是構造維護知識創新者利益的氛圍,還是有效地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利用,都離不開切實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知識產權制度對知識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知識創造的激勵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依法對授予知識產權創造者或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的排他獨占權,並保護這種獨占權不受侵權,侵權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了這種獨占性,就使得知識產權創造者或擁有者可以通過轉讓或實施生產取得經濟利益、收回投資,這樣才有繼續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和物質條件,從而調動知識創新者的積極性。據美國某研究單位統計,在美國的制葯工業中,如果沒有專利制度,至少會有60%的葯品研製不出來,因為葯品的研製需要高額的投入,而且周期也長,一般需要10年左右。而在日本,1940年至1975年35年間,僅創制了10種新葯,1975年日本開始對葯品施行產品的專利保護後,至1983年8年間就創制出87種新葯。因此,知識產權制度對發明創新起著極大的激勵作用。
此外,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同行或競爭對手要想得到這一知識產權或取得許可使用的權力,往往要付出高額費用,而在很多情況下,知識產權的擁有者不同意轉讓或許可。這就使得同行或競爭對手為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必須在已有知識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做出新的創造,並依法取得自主的知識產權,這種站在他人肩膀上不斷前進的循環往復,有力地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二、知識產權制度具有調節公共利益的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雖然保護知識創造者的利益,但並不等於壟斷。知識產權制度有兩大功能:一是保護功能,這使知識創造者的正當權益能夠得到保護,從而調動了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公開功能,也就是知識創造者在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要向社會公開自己創造的內容。保護與公開這兩者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正是通過知識產權制度以保護換取公開的調節,這就實現了公平、公正與合理。如對於技術發明來說,由於技術發明得到了法律保護,因此對技術發明內容向社會公眾公開也就不必擔心了。而這些智力成果信息,對知識的再創造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科技研究或立項之前,如果能充分利用有關信息,進行檢索,就能准確把握國內外的發展現狀,不僅能避免重復研究、節約費用,同時也有利於在研究生產中搶時間、爭主動。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介紹,在研究開發工作中如能充分利用專利文獻信息,不僅能提高研究起點,而且能節約經費60%,節約時間40%。又據歐洲專利局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十幾個條約成員國的研究開發工作如果不檢索利用專利文獻,每年就要多花350億馬克的經費。因此,知識產權制度既保護了知識創造者的利益,又兼顧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有利於調動人們各方面的發明、發現、創造的積極性,從而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知識產品。
三、知識產權制度具有保護投資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新的投入,才能有新的突破。一項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經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復雜過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付出艱辛的勞動。例如,一種新葯從研製開發到生產,需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和幾億美元的經費才能上市。而這種科技發明成果作為知識財產是一種無形財產,屬於信息財富的范疇,在經濟學上它作為「易逝財產」極易丟失,難以控制,因為復制這些知識幾乎沒有什麼成本。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種現象就更嚴重,愈是有市場前景的智力成果,就愈是容易被任意仿製或剽竊。因此,這種無形財產的流通需要法制化、規范化,使得知識產品的流通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正是適應了這個需要。知識產權制度通過確認成果屬性,保障作出主要物質技術投入單位或個人充分享有由此所產生的合法權益,通過保護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等專屬權利和制止不正當競爭,維護投資企業的競爭優勢,維護市場的公平和有序的競爭,並用法律正確規范人們的行為,促使人們自覺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使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他人智力勞動成果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機制,從而使其有更多的財力、物力和智力資源投向研究開發。
四、有利於促進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全球化的經濟。當今世界經濟、科技向著全球化的發展,既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表現。隨著信息網路的發展,知識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擴散速度大大加快,這為各國獲取知識成果、進行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同時,在知識成果貿易和知識含量高的產品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必須有一個各國共同遵守的規則。而知識產權制度就是這方面的規則。盡管知識產權法是國內法,由各國制定,但是,其中有許多共性的內容,如時間性、地域性、獨占性等。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許多國家加入了世界性的知識產權組織或條約,遵守共同的原則,如,國民待遇原則、優先權等。不僅如此,世界貿易組織還從發展世界貿易的角度制定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提出了在世界貿易發展中各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必須遵守的若干規定。如果沒有這種規則,沒有知識產權制度,知識成果的引進、合作、交流就難以進行。在當今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知識,都不可能靠自己創造,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是如此。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大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同時,從國外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引進外資,仍然是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日本在二戰後一片廢墟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經濟迅速騰飛,其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引進了美國等國的先進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引進知識成果和資金,國際間雙邊、多邊的知識成果的交流與合作,必將更加依賴於知識產權制度。
『叄』 知識產權是指依法享有對勞動成果的佔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利
表達的不對,概念不準確。
知識產權的法律定義: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財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據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MarkLemley教授,廣泛使用該術語「知識產權」是一個在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後出現的。(最近一段時間部分互聯網公司如:騰訊、阿里等,也將其簡稱為IP)
知識產權是關於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隨著科技的發展,為了更好保護產權人的利益,知識產權制度應運而生並不斷完善。如今侵犯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17世紀上半葉產生了近代專利制度;一百年後產生了「專利說明書」制度;又過了一百多年後,從法院在處理侵權糾紛時的需要開始,才產生了「權利要求書」制度。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產權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到處充滿了知識產權,在商業競爭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重要作用。
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植物新品種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
知識產權的特徵:
主要特點
⑴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⑵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⑶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⑷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⑸大部分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標權的獲得需要經過登記注冊。
專有性
即獨占性或壟斷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權利人獨占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嚴格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過「強制許可」,「徵用」等法律程序,才能變更權利人的專有權。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既不是人身或人格,也不是外界的有體物或無體物,所以既不能屬於人格權也不屬於財產權。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是一個完整的權利,只是作為權利內容的利益兼具經濟性與非經濟性,因此也不能把知識產權說成是兩類權利的結合。例如說著作權是著作人身權(或著作人格權、或精神權利)與著作財產權的結合,是不對的。知識產權是一種內容較為復雜(多種權能),具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兩方面性質的權利。因而,知識產權應該與人格權、財產權並立而自成一類。
地域性
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知識產權既具有地域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國際性。
時間性
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屬於絕對權
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例如是對客體為直接支配的權利,可以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為他種支配(但不發生佔有問題);具有排他性;具有移轉性(包括繼承)等。
法律限制
知識產權雖然是私權,雖然法律也承認其具有排他的獨占性,但因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與社會文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不宜為任何人長期獨占,所以法律對知識產權規定了很多限制:
第一,從權利的發生說,法律為之規定了各種積極的和消極的條件以及公示的辦法。例如專利權的發生須經申請、審查和批准,對授與專利權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規定有各種條件(專利法第22條、第23條),對某些事項不授予專利權(專利法第25條)。著作權雖沒有申請、審查、注冊這些限制,但也有著作權法第3條、第5條的限制。
第二,在權利的存續期上,法律都有特別規定。這一點是知識產權與所有權大不同的。
第三,權利人負有一定的使用或實施的義務。法律規定有強制許可或強制實施許可制度。對著作權,法律並規定了合理使用制度。
法律特徵
從法律上講,知識產權具有三種最明顯的法律特徵:
一是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外,依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
二是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即只有權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經權利人許可不得行使其權利
三是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各國法律對知識產權分別規定了一定期限,期滿後則權利自動終止。
專注於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蘭台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部的負責人表示,「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
知識產權的作用:
⑴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調動了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⑵為智力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法律機制,為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生產建設上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⑶為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則,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⑷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為現代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中國法律體系,建設法治國傢具有重大意義。
『肆』 知識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不是一回事
1、知識產權是關於知識所有的一種財產權。
包括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版 權、制止不正當競爭、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不圖設計、奧林匹克標志、傳統知識保護。
2、知識產權工作包括創造、運用、管理、保護。
2、知識產權制度定義:是保護人類智力勞動成果的一種法律制度。
以上3個概念清楚後,可以看出知識產權制度應該是比較確切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知識產權涉及到的一個工作環節(保護)方面的制度。
但是因為現在注重保護為多,而且概念里也突出了保護,在一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可以把「知識產權制度」 理解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伍』 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是什麼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內依法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獨占內權,並受容到保護的法律制度。沒有權利人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智力成果。實施知識產權制度,可以起到激勵創新,保護人們的智力勞動成果,並促進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作用。它是一種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一種激勵和保護機制,它的實施,有助於人們以創新成果改變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知識產權必然與法律聯系在一起,知識產權機制實質上是一種法律機制。從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法律機制及其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功能主要表現為激勵機制、調節機制以及規范與保障機制。
『陸』 知識產權的作用有哪些
知識產權的作用有哪些?
知識產權法確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償使用和轉讓,鼓勵智力成果的創造者推廣應用其成果,確定保護智力成果傳播者的權益,規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強制使用.若無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知識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可以斷定的是人類現在絕不可能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佔有如同財產的佔有,需要得到產權的確認.知識產權與物權等一樣是法律所確認和保障的獨占權、壟斷權.知識的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非磨損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無限增值性等使得其保護較之物權等的保護更依賴法律制度.
許多知識產權的內容如果沒有法律的保護,主體將一無所有.可以想見,若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產權無法得到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則這個時代的整個經濟基礎都無法得到保障.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知識的生產環節就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的推動力源於知識的不斷創新,知識的生產是創新的源頭,而知識的創新,要承擔高風險的成本,唯有激勵才有創新的動力.知識產權制度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確認智力成果的創造者對其所創造的智力成果享有專有權,而且用法律保護這種專有權的實現.知識產權保護在知識經濟社會的作用 無論是營造維護知識創新者利益的氛圍,還是有效地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利用,都離不開切實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上文已經討論過知識產權對所有社會形態產生的一些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起到相當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第一,鼓勵發明創造的作用.
在知識產權出現之前,發明創造是無償使用的.這就使得發明創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無法從中獲益.知識產權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發明創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在一定時期內擁有排他性的專利權,抑制了他人的擅自實施,任何要生產、銷售由知識所創造的成果的使用都必須得到有關的知識產權擁有人的許可並支付實施費.這就使得發明創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的勞動消耗或資金消耗能夠得以收回或獲利,並使專門從事發明創造工作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謀生職業,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從事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定點在不同的學界都是已經取得共識的.
第二,科技成果及時而廣泛應用的作用.
在知識產權出現之前,由於競爭的需要,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己的發明創造特別是關於某種產品的製造技術嚴加保密.從而導致科技信息傳播的遲滯,極不利於發明創造的及時推廣應用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在知識產權確立之後,發明創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要取得對發明創造的專利權,就必須將其發明創造的內容向社會公開,這使得科技信息得以迅速傳播,任何需要採用該項發明創造的人,都可以及時以合適的代價取得實施許可.
第三,促進科研開發專業隊伍形成的作用.
在知識產權出現之前,沒有形成發明創造成果實行有償使用、許可或有償轉讓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的機制,發明創造工作只能依附於實際生產才能成為謀生手段.知識產權制度產生之後,發明創造成果的有償許可實施.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有償轉讓的機制的形成,使得從事發明創造工作成為一種能夠賴以謀生的職業.
第四,節省科技研究開發的人力、財力、物力,縮短科技進步周期的作用.
知識產權出現之前,發明創造成果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的保密傾向,導致科技信息傳播遲滯和許多家傳秘方、家傳絕技失傳的消極後果,致使許多科技成果需要人們重新研究開發,從而造成科技研究開發方面的重復勞動,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上的浪費.專利制度產生之後,人們為了取得專利權必須公開發明創造的內容,這就一方面避免了他人在同樣的發明創造方面的重復勞動,節省了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人可以及早地在已公開的發明創造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發明創造,從而極大地加速了科技進步的周期.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要求和知識經濟發展的生命.
所謂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認為知識經濟以知識創新為基礎,圍繞知識的生產、傳播、轉移和應用組織起來的經濟形態.它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知識創新,因此可以說知識經濟的產生是知識創新的當然結果.知識創新決定知識經濟發展的成敗,而知識經濟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反過來也要求知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