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品包裝的設計圖屬於什麼版權作品設計圖包含文字,圖案,還有商品說明等內容。
您好!著作權的歸屬問題在著作權法中有著有明確規定,創作作品的公民就是作者,而著作權屬於作者。作者是著作權人享有相關權利。而產品包裝盒圖案著作權的問題應該根據著作權的規定,法律中明確規定著作權包含的種類,其中第三條規定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都屬於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可以進行著作權的申請。對於圖案同樣可以申請專利權。產品圖案的審計圖可以作為著作權的作品。
然而專利法又明確規定了外觀設計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但是外觀專利的申請有著嚴格的鑒定范圍;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不屬於現有設計。而專利的申請人對外觀專利有專利權的使用。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為准,簡要說明可以用於解釋圖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對於專利人的規定在專利法第六條做出了明確的解釋。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
第三條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四)美術、建築作品;
(五)攝影作品;
(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七)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第六條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二十三條 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不屬於現有設計;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外觀設計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第六條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六十條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可以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停止侵權行為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進行處理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九條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
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為准,簡要說明可以用於解釋圖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B. 包裝設計有和別人類似的圖案算侵權嗎
要看對方的圖案是否已經注冊成為商標。
侵權行為的界定
1、使用在相同或類似回商品(服務)上;
2、兩答商標相同或近似;
3、一般情況下,要求「被侵權商標」系注冊商標。
「相同或類似商品(服務)」請參見商標局譯制的《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
「商標相同或近似」概括說來從4方面判斷:音、形、義、整體結構。細說的話,就太繁雜,比如圖形近似標准、文字近似標准、字母近似標准、組合商標近似標准,都不盡相同。真正掌握,需要翻閱、理解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准等,還要有一定的實踐,費這些功夫還不如委託商標律師去辦。
《商標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五)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C. 外包裝設計登記版權如何保護
外包裝設計登記版權如何保護?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外包裝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專,那麼從完成設屬計開始就具有版權。在進行版權登記之後在法律上會受到更好的保護,那麼具體是如何保護的呢?這就需要從法律的角度上進行了解。外包裝設計登記版權如何保護外包裝上的圖案形象可以登記著作權。《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D. 抄襲了國外的包裝設計在國內有版權問題嗎
您好!
這種行為也是有侵犯版權的問題的,關於知識產權有一系列國際公約版,公約的締約國也有義務保權護其他締約國國民的版權、專利權等。
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國際公約包括《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即《羅馬公約》1961)等。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若是對回答滿意,希望能夠給予採納,多謝!
E. 新的包裝設計可否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出售有什麼法律依據嗎 重申一下 是包裝設計 不是產品創新哦、
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法第二條有對外觀設計的定義,你可以去看下是否是你表述版的想要保護的內容。權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F. 包裝設計元素是否侵權、
你代理一個產品,你索要了知識產權證明,作為一個經銷商,你盡到了對於知識產回權關注的義務。另外一答個廠家的包裝,你覺得看起來跟你代理的這個產品的包裝類似,說不定是這兩個廠家之間相互模仿呢。如果這個廠家發現包裝類似的情況,覺得侵犯了他的知識產權,他是可以起訴的,可以起訴產品生產廠家,也可以起訴經銷商。起訴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工商先查你的銷售的貨品,扣留你的貨品,然後廠家之間互相協商相關事情。跟你有關系,有的關系只是你經銷的貨品被扣,影響你的正常經營。如果最終確認侵權的話,賠償的問題跟你沒有關系,不會牽扯到你賠償的。
G. 包裝設計版權如何維護,包裝設計版權維權還是靠自身
版權亦稱「著作權」。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 依法對某一著作物回享受的權利。根據規定,答作者享受下列權利: (1) 以本名、化名或以不署名的方式發表作品; (2)保護作品的完整性; (3) 修改已經發表的作品; (4) 因觀點改變或其他正當理由聲明收回已經發表的作品,但應適當賠償出版單位損失; (5) 通過合法途徑,以出版、復制、播放、表演、展覽、攝製片、翻譯或改編等形式使用作品; (6) 因他人使用作品而獲得經濟報酬。上述權利受到侵犯,作者或其他版權所有者有權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
H. 食品外包裝版權問題
要看你們模仿的外觀設計是否申請了專利權,如果是同行業的外觀設計相似,就回涉嫌答構成侵權。
對方是一個國際品牌,如果我們能在國內注冊那個外觀專利,那會不會侵權?
1、申請完專利之後我仍然可以要到錢;
2、為定製產品修改設計,建議一次性收取設計費的10-15%;
3、你已經將食品外包裝設計交給對方,他申請專利就不再需要你同意,除非你制止。
建議:申請專利前,先收回設計費
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前三項規定了混淆行為,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1)假冒他人注冊商標;(2)擅自使用知名商標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標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