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物權法規定,物權的保護方式有哪幾種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擴展閱讀
物權取得
一、取得原因
1、法律行為.這是物權取得的最常見的原因,如買賣、互易、贈與、遺贈以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抵押權、質權等他物權.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
(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
(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
(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二、物權消滅的原因
1、法律行為.這又包括拋棄合同以及撤銷權的行使.拋棄就是單方消滅物權的行為;合同則是雙方約定物權存續期限或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行使撤銷權來消滅物權主要是在合同規定中,行使撤銷合同的權利,從而使用權合同規定的物權歸於消滅.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物權,主要有:標的物的滅失;物權的法定期限的屆滿;還有因兩主體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某種他物權,兩主體混同後,此種物權即歸於消滅.
2. 什麼是物權的設立啊
物權的設定是指所有權人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如地役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擔保物權,但是所有權無法設定
3.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
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所有權包括:集體與個人所有權,共有,特回別所有權
用益物權包括:建設用地答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海域使用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此外還規定有佔有
4. 取得時效在今年新物權法條文中的規定體現在那幾條
取得時效都是立即的。
估計你想問如果拾到什麼東西,在一定時間內沒有人找內你要回,是不是就歸你了容。
物權法中的「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中沒有時效的說法,即使你拾到,只要主人找到了任何時候都可以要回。
5. 物權法30條取得房屋產權是原始取得,還是繼受取得
物權的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襲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如因先佔、取得時效取得一物的所有權;後者是指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取得物權,如因買賣、贈與取得物的所有權。繼受取得又可分為創設與移轉兩種方式。房屋所有人在自己的房屋上為他人設定抵押權就是創設,出賣、贈與則是移轉。
這兩種取得方式的根本區別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原始取得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繼受取得必須要有原始所有人和受領人的意思表示,即雙方合意。
繼受取得一般通過事件的發生或民事法律行為的實施而取得物權。繼受取得正常和有效的行使往往需要以原所有人的所有權和原所有人轉讓所有權的意志為依據,從權能的行使來看往往受制於原所有人。
原始取得也稱最初取得,依這種方式取得的所有權是獨立的,或者是原來無所有權,或者與原所有人的所有權和意志無關。法律|敎育網編輯整理一般認為,前者包括勞動生產、收取孳息、沒收財產、先佔、拾得遺失物或發現埋藏物在沒有所有人的歸屬、添附以及善意取得等;後者包括徵收等行為。
6. 物權的物權取得
1,法律行為.這是物權取得的最常見的原因,如買賣互易贈與遺贈以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抵押權質權等他物權.
1,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5)因繼承取得物權;(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先後成立的物權之間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這種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
1、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這種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一般說來,兩個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一個物上,故而後發生的物權根本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物上,不得再同時成立其他人的所有權。如果物權在性質上可以並存,則後發生的物權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得以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先發生的物權優先於後發生的物權。例如在同一物上設立數個抵押權,先發生的抵押權優於後發生的抵押權。再如抵押權設立後再設立地上權時,地上權因抵押權的實行而消滅;但於地上權設立後再設立抵押權時,抵押權的實行不能使地上權消滅。物權相互之間以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對於其物的支配范圍,不得干涉物權的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不幹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成立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關於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一般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並依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間的優先順序。例外就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物的物權,一般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於所有權之後。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具有優先於所有權的效力。例如在一塊土地上設定地上權之後,地上權人在地上權的范圍內,得優先於土地所有權人而使用土地。
2、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
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例如甲同意將10噸水泥出賣給乙,乙就取得了請求甲交付該10噸水泥的債權。後來甲又將這10噸水泥出賣給丙,並交付給丙,丙就取得了已交付的10噸水泥的所有權,而乙只能請求甲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再如甲將其房屋借給乙使用,又為丙設定了典權;此時丙的典權優先,他可以優先於乙對房屋進行使用、收益。這是因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而債權的實現則要依靠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對物進行直接支配。基於兩者在性質上的不同,物權具有這種優先效力。但是這只是一般原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不動產租賃使用權在民法上屬於債權,如甲將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給乙,以後又將該房屋出賣給丙,丙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後,乙仍然可以對丙主張其租賃使用權。這在學理上稱為「買賣不破除租賃」。此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第65條的規定,抵押人將已經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
(2)、在債權人依破產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行使其債權時,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的債權。
例如,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此為別除權;在破產時,非為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此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全部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稱為物上請求權,有時亦稱為物權的請求權。
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權利的實現無須他人行為的介入。如果有他人干涉的事實使物權受到妨害或有妨害的危險時,必然妨礙物權人對物的直接支配,法律就賦予物權人請求除去此等妨害的權利。可見,物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的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對物權的享有與行使造成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1、物上請求權的性質
對於物上請求權的性質,向來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本身的作用,不是獨立的權利。有的學者則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純粹的債權,應適用有關債權的規定。還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是一種准債權,類似於債權而又不同於債權。所謂類似於債權,是因為物權的內容在於直接支配其標的物;而物上請求權是對特定人的請求權,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類似於債權的獨立權利。所謂不同於債權,是因為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在物權的存續期間不斷地派生;這種請求權雖然是對特定人的請求,但在破產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中較一般債權優先,因而又與債權不同。
從性質上說,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對此定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
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特定的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的權利,屬於行為請求權。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獨立於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債權有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2)、物上請求權產生物權的效用。
物權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於受到妨害時,物權人即有排除妨害的請求權。因此;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不斷地發生。
(3)、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
這是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效用的必然結果。物上請求權派生於物權。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於物權,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存在。因而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等請求權。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如第三人無權佔有某項動產時,出讓人轉讓所享有的返還請求權以代替現實交付,這是因為雙方已經有了物權移轉的合意,依此等方法而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並非將物上請求權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
2、物上請求權的行使
物上請求權的行使,不必非得依訴訟的方式進行,也可以依意思表示的方式為之:物權受到妨害後,物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侵害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包括請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等。例如,甲的汽車發生故障,停在乙的門口,擋住乙的通道,甲有義務排除妨礙,乙有權直接請求甲排除妨礙。
物權人直接向侵害人提出物上請求權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是物上請求權實現的有效途徑。實踐中,大部分妨害物權行使的行為,都是在侵害人應物權人的請求停止妨害行為而使物權恢復完全的支配狀態的情況下了結的。尤其是在情況緊急、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物權人直接採取一定的自我保護措施,有利於避免或減輕自己財產遭受的損害。
物權人在其權利受到妨害時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確認其物權的存在或採取其他的保護措施。實踐中一般都是物權人在直接向侵害人提出請求未得結果,仍不能實現和保護其權利時,才依法請求法院裁判,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同時就是對侵害人的民事制裁。
3、物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
物權人在其標的物受到損害,例如甲的汽車撞壞了乙的房屋時,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損失。傳統民法理論認為這是一種債權請求權,又稱為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請求權不是直接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而是以物權受到侵害後產生的物權人與侵權人間的債權關系為前提的。
物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可混為一談。物上請求權旨在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支配狀態,從而使物權得以實現。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目的在於消除損害。它是在不能恢復物的原狀時,以金錢作為賠償,補償物權人受到的財產損失。基於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必須是實際上受有損害,即標的物價值的減少或滅失;物上請求權則不以此為要件。
在物權因他人的違法行為受到妨害時,如果有標的物的實際損害,可以同時發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故物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可以並存的。
7. 物權的取得時效
物權的取得實效,我覺得那就是有一個相應的限制吧,或者是相應的一個比較規定就是這樣的了。
8. 急求物權變動與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
一、物權的變動的概念
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從權利主體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取得、變更和喪失。由於物權法律關系的特性,不特定的義務人僅負有不非法干涉物權之行使的不作為義務。所以,義務的適當履行表現為尊重物權的現狀,即在物權人取得權利時,尊重其權利;在其權利變更後,尊重其變更後的權利;物權如果消滅,義務人的義務也就不存在了。
1、物權的產生,即物權人取得物權。它在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形成了物權法律關系,並使特定的物與物權人相結合。物權的取得:
(1)原始取得,
(2)繼受取得。
2、物權的變更。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物權的變更,是指物權的主體、內容或客體的變更。但是嚴格來講,物權主體的變更是權利人的更迭,應屬物權的取得與喪失的問題。
(2)狹義的物權的變更,僅指物權的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
(a)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整體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范圍、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如典權期限的延長、縮短,地役權行使方法的改變,抵押權所擔保的主債權的部分履行。
(b)物權客體的變更,是指物權標的物所發生的變化,如所有權的客體因附合而有所增加,抵押權的客體因部分滅失而有所減少。
3、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喪失,可以分為絕對的消滅與相對的消滅。
(1)絕對的消滅,是指物權本身不存在了,即物權的標的物不僅與其主體相分離,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權利,如所有權、抵押權因標的物滅失而消滅,典權因期限屆滿而消滅。
(2)相對的消滅,則是指原主體權利的喪失和新主體權利的取得。例如因出賣、贈與等行為,使一方喪失所有權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權。嚴格地說,物權的相對消滅並非物權消滅的問題,而應當屬於物權的繼受取得或主體變更的問題。
物權的變動原因
物權法律關系作為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因一定的法律事實而產生或消滅。而作為主體所享有的權利,物權也因法律事實而取得或喪失。這些引起物權取得或喪失的法律事實,正是物權取得或喪失的原因,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即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了解這些原因,對於明確物權的歸屬、判斷財產的權利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物權的取得
能夠引起物權取得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1、民事法律行為。這是取得物權的最常見的法律事實。例如,因買賣、互易、贈與、遺贈等行為取得所有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典權、抵押權、地役權、質權等他物權。
2、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取得物權;
(3)因法律的規定取得物權(如留置權);
(4)因附合、混合、加工取得所有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
(二)物權的消滅原因
能夠引起物權消滅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1、民事法律行為。主要有:
(1)拋棄。這是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方法律行為。拋棄只要權利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生效力,故拋棄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拋棄的意思表示不一定向特定人為之,只要權利人拋棄其佔有、表示其拋棄的意思,即生拋棄的效力。但他物權的拋棄,須向因拋棄而受利益的人為意思表示;不動產物權的拋棄,還需辦理注銷登記才發生效力。原則上物權一經權利人拋棄即歸消滅;但是如果因為物權的拋棄會妨害他人的權利時,則物權人不得任意拋棄其權利。例如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承包經營權,因有對農村集體組織的義務,所以不能隨意拋棄,以免損害農村集體組織的權利。
(2)合同。這是指當事人之間關於約定物權存續的期間,或約定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為。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屆滿或約定物權消滅的合同生效時,物權即歸於消滅。例如,債務人將其土地使用權抵押後,經與抵押權人協商,另以價值相當的房產做抵押,消滅原來的土地使用權抵押。
(3)撤銷權的行使。法律或合同規定有撤銷權的,因撤銷權的行使會導致物權消滅。例如,承包經營權人沒有按承包合同的規定向集體組織交付承包收益時,集體組織可以撤銷其承包經營權。
2、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
(1)標的物滅失。物權的標的物如果在生產中被消耗、在生活中被消費,如油料燃燒、食物被吃掉、汽車報廢;或者標的物因其他原因滅失,如地震、大火導致房屋倒坍、燒毀。在這些情況下,由於標的物不存在了,因而該物的物權也就不存在了。惟應注意的是,標的物雖然毀損,但是對於其殘余物,原物的所有人仍然享有所有權。如房屋毀壞,房屋所有權雖然消滅,但所有人基於所有權的效力,取得磚土瓦木等動產所有權。另外,由於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性,在擔保標的物滅失或毀損時,擔保物權續存於保險金、賠償金等在經濟上為該標的物的替代物之上。
(2)法定期間的屆滿。在法律對他物權的存續規定了期間時,該期間屆滿,則物權消滅。
(3)混 同。這是指法律上的兩個主體資格歸屬於一人,無並存的必要,一方為另一方所吸收的關系。混同有債權與債務的混同和物權的混同,這里專指物權的混同。物權的混同,是指同一物的所有權與他物權歸屬於一人時,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例如甲在其房屋上為乙設定抵押權,後來乙購買了該棟房屋取得其所有權,則所有權與抵押權同歸於一人,抵押權消滅。另外,物權的混同還指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與以該他物權為標的物之權利歸屬於一人時,其權利因混同而消滅。例如,甲對乙的土地享有使用權,甲在其土地使用權上為丙設定了抵押權,後來丙因某種原因取得了甲的土地使用權,這時土地使用權與以該土地使用權為標的的抵押權歸屬於一人,抵押權消滅。
物權因混同而消滅,是為原則。但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物權雖混同也不消滅。同一物的所有權與他物權歸屬於一人時,如果對於所有人有法律上的利益,或對於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他物權就不因混同而消滅。例如,甲將其所有的房屋先抵押給乙,然後又抵押給丙,乙為第一次序的抵押權人,丙為第二次序的抵押權人,以後如果甲取得乙的抵押權或乙取得甲的所有權時,依混同消滅的原則,使乙的抵押權消滅,則甲就可能因丙升為第一次序的抵押權人受到損害,所以從甲的利益出發,乙的抵押權就不因混同而消滅。再如,甲對乙的土地享有地上權,並將該地上權抵押給丙,後來甲又取得了該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所有權與地上權的混同,如果使甲的地上權消滅,則勢必引起丙對抵押權消滅,所以甲的地上權不因混同而消滅,以免損及丙的利益。
另外,作為一般原則的例外,以他物權為標的的權利,其存續對於權利人或第三人有利益時,也不因混同面消滅。例如,甲與乙對於丙的地上權都有抵押權,甲為第一次序抵押權人,乙為第二次序抵押權人,以後甲因某種關系取得了丙的地上權,這時地上權與以該地上權為標的抵押權歸屬於一人。如依原則,甲的抵押權應該消滅,但這會影響到甲的利益,所以甲的抵押權不消滅。再如,甲將其地上權抵押給乙,乙又以該抵押權(連同主債權)為丙設定了權利質權,如果後來乙取得了甲的地上權,這是地上權與以該地上權為標的的抵押權的混合,乙的抵押權應該消滅。但如果這樣,就會導致丙的權利質權的消滅,這是有失公平的,所以乙的抵押權不消滅。
9. 因取得時效的經過取得居住權。這句話什麼意思
(1)居住權,用益物權的一種,指對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佔有、使用的權利。
(2)取得時效指財產的佔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即以所有人的名義),善意地、公開地、和平地持續佔有他人財產達到法定期間,即依法取得對該項財產所有權的法律制度。
(3)因取得時效的經過取得居住權,就是房屋及其附屬設施的佔有人,在滿足上述關於取得時效的要求前提下,經過法定的期間,就取得了房屋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可以對其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註:我國現行物權法還未規定居住權,經過取得時效取得居住權是居住權取得的四種方法(合同、法律規定、遺囑等法律行為、取得時效的經過)之一。
10. 物權變動的概念
(一)物權變動概念的具體化
概念 分類 舉例
物權人取得物權 原始取得即依版據法律直接權取得 生產、國家徵收、先佔(最先佔有無主財產)、取得時效、善意取得
繼受取得即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取得,雙分創高與轉移 轉移:買賣、贈予、互易繼承
創設:房所有人在房上設質權
物權的變更
廣義的概念 狹義的概念(取得) 舉例
物權的主體(實為物權取得、喪失)、內容或客體的變更 物權的內容或客體的變更 典權期限延長、抵押權因主債履行而減少、物因附合而增加
物權的消滅
概念 分類 舉例
物權的喪失 絕對的消滅即物權本身不存在 物的毀滅、典權因期限屆滿而消失
相對的消滅 買賣、贈予
(二)物權取得、消滅的原因
物權取得的原因
民事法律行為 比如:買賣、互易、贈予、遺贈等行為取得物權
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取得物權
(3)因法律的規定取得物權(如留置權)
(4)因附合、混合、加工取得所有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隱藏物取得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