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作權限制的幾種情況
想要知道著作許可權制的幾種情況,我們就要了解一下關於著作許可權制的有關知識點,下面來詳細介紹著作許可權制的幾種情況,具體有哪些條件,要注意哪些細節?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看看關於著作權行使范圍的限制、著作權行使期限的限制、著作權進行限制的原因。著作許可權制的幾種情況一、關於著作權行使范圍的限制合理使用,是指根據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必徵得著作權人同意而無償使用他人已發表作品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二、關於著作權行使期限的限製法定許可使用法定許可使用,是指依照法律的明文規定,不經著作權人同意而有償使用他人已經發表作品的行為。法定許可使用包括五種情形。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根據世界各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在行使上的限制主要分為:合理使用、強制許可和法定許可三種方式三、為什麼要對著作權進行限制著作權保護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鼓勵他們創作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積極性,同時還在於促進作品的傳播與使用,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果片面地強調作者的權利,使權利絕對化,則會限制和妨礙作品的傳播與使用。因此,世界各國著作權法在規定作者權利的同時,還相應地規定了作者對社會所承擔的義務,這些義務主要通過對著作權的限制來體現。著作權的限制主要是就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而言的。各個國家由於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法律傳統和著作權保護歷史的差異,在著作權的限制規定方面並不一致。總的來說,著作權保護水平高的國家,著作權的限制規定就少些著作權保護水平的國家,著作權的限制規定就多一些。我國著作權法根據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在對作者的正當權益給予保護的同時,對作者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作了限制。對著作權的限制通常分為哪些種類從廣義上講,對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的限制也包括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但是人們常講的著作權的限制是指著作權在行使上的一些限制,也就是在法律規定的特定情況下,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可以不遵守著作權法的某些規定。由此可見,對著作權的限制,實際上是一些例外規定。我國著作權法中的‘權利的限制’一節也是就此而規定的。根據世界各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在行使上的限制主要分為:1、合理使用;2、強制許可;3、法定許可三種方式。我國著作權法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主要規定了有關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兩種限制條款。
❷ 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期中什麼受時間限制
著作權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對於財產權,是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是可以進行轉讓的。對於人身權,是專屬於著作權人的權利,同時有些人身權的保護也是有時間限制的,那麼,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期中什麼受時間限制呢?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期中什麼受時間限制著作人身權中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可以獲得永久性保護。但著作人身權中的發表權的保護有時間限制。著作權人身權的內容:1、發表權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所謂公之於眾,是指披露作品並使作品處於為公眾所知的狀態。至於公眾是否知悉或關注被發表的作品,則無關緊要。作品是作者的思想、觀念、情感、理想、主張、價值觀的反映,是否披露應當由作者抉擇。著作權法規定這項權利專屬於作者,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行使這項權利,否則,屬於侵權行為。發表權有以下幾個特點:發表權只能行使一次;發表權通常不能轉移;如果因作品而產生的權利涉及第三人的,發表權往往還受到第三人權利的制約。2、署名權署名權是指作者在自己創作的作品及其復製件上標記姓名的權利,也稱姓名表示權。著作權法規定,署名權系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3、修改權修改,通常是對已完成的作品形式進行改變的行為,既包括由於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傾向的改變而導致的對作品形式的改變,也包括在思想與情感不變的前提下對純表現形式的改變。可見,修改是對思想或情感賦予新的表現形式的活動,包括局部的或全部的修改。因此,修改是再表現,與演繹派生創作不同,是對原作品的完善,是再創作活動。修改作品的權利理所當然的屬於作者。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出於社會利益的實際需要,修改權也可以由他人行使。比如,久負盛名的國際法著作《奧本海國際法》,奧本海生前修改過一次,但他死後卻由於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變化,由後人多次予以修改。修改權同著作權的其他權利一樣,不是絕對的。通常修改權不能對抗物權,比如,作者如果想修改物權已轉移給他人的美術作品,必須取得該物權人的同意。如果物權人拒絕,作者的修改權利則無從行使。4、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其中既包括作品的完整性,也包括標題的完整性。歪曲,按《漢語大詞典》解釋,是故意改變事物的真相或內容;篡改則是用作偽的手段對作品進行改動或曲解。作品完整權同修改權有密切聯系。在日本,其著作權法稱作品完整權為作品的同一性保持權。
❸ 著作權中的發表權可以多次使用嗎
一、什麼是發表權
發表權,又稱公表權,屬於著作人身權,指作者享有將作品公回之於世的權利。發答表權的內容,包括發表作品與不發表作品兩方面的權利。
發表作品權,含何時發表、何地發表、以何種方式發表作品。出版、公演、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都是發表的形式。不發表作品權,指作者對其作品享有不公開的權利。
二、發表權可以多次使用嗎
發表權,又稱公開發表權,指的是著作權人有權選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公開發
❹ 共有著作權的行使權是怎麼規定的
共有著作權的行使權來,著作權共有分自為了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這兩種類型,著作權共有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指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的主體對某一個作品的著作權共同享有。那麼共有著作權的行使權是怎麼規定的?Service共有著作權的行使權是怎麼規定的?在共有著作權關系中,任何一個或一部分權利主體不能行使全部權利並享受全部利益。各共有人權利的行使都受到其他共有人的制約。即使是在按份共有時,也不是按照其所持份額使用。每一個共有人行使其權利份額內的權利時,都會影響到其他共有人的權利。無論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共有著作權應本著協商一致的原則行使。如果各共有人對著作權的行使達不成一致意見,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顯然,這和一般共有所有權是大相徑庭的。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協商推舉代表人的辦法代表全體共有人行使權利。代表人的行為對全體共有人產生效力,但代表人行使代表權超出約定的許可權,其超出部分對共有人不發生約束力,對善意第三人卻有效。亦即此時應適用民法中財產權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以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❺ 關於著作權行使期限的限制
法定許可使用,是指依照法律的明文規定,不經著作權人同意而有償使用他人已經發表作品的行為。關於著作權行使期限的限製法定許可使用包括五種情形。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根據世界各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在行使上的限制主要分為:合理使用、強制許可和法定許可三種方式
❻ 著作權的限制包括哪些
您好,著作權的限制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對權利行使范圍的限制;二是對著作權行使期限的限制;三是著作權的地域限制。
關於權利行使范圍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由法律規定,他人可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也不支付報酬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世界各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的條件不同,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情況:
①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以個人使用為目的而使用)
②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作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
③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④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⑤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⑥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⑦國家機關為了立法、司法、執法的目的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⑧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⑨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收費用,也不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⑩對設置或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不管屬於上述何種情況,使用者都必須說明作品的來源及作者的姓名,並且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條件。一般講,除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紀念館、美術館使用外,已發表的作品才存在合理使用,沒有發表的作品不存在合理使用。
(2)使用許可
使用許可是指不需經作者同意,只需支付報酬即可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行為。這種著作許可權制方法,通常包括法定許可和強制許可兩方面內容。
① 法定許可法定許可指在著作權法規定的條件下,可以不需經著作權人同意,但事後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而使用作品的行為,即許可的付費使用。法定許可的條件是:使用人使用享有著作權作品時應支付報酬,也應註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出處。但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作品,不適用法定許可。法律規定法定許可目的是為了教育與科研,或為了公共利益。它是一種著作權的使用范圍雖已超出了合理使用的界限,但仍舊被法律所允許的使用方式。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二十三條所規定的報刊轉載權、廣播電視組織製作廣播電視節目等,即為法定許可。
② 強制許可強制許可是指當著作權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履行權利時,在國家有關管理部門依法一次性指定授權下,特定申請使用作品的人可不經著作權人同意,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但必須支付合理的報酬。強制許可是著作權管理部門向特定的申請人發出的,而法定許可則是明確規定在法律中的。法定許可適用於全社會,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而強制許可的適用范圍和成立的條件隨著國家的不同而不同。我國《著作權法》中沒有強制許可的規定。
著作權包含人身權和財產權兩方面。 (一)在財產權方面,有(1)自己使用並禁止他人使用作品的權利。對作品的使用方式包括:復制、發行、出租、展覽、放映、廣播、網路傳播、攝制、改編、翻譯、匯編。(2)收益權——獲得報酬的權利或許可權。(3)處分權。 (二)在人身權方面,有四項權利: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發表權只是著作權的人身權的一方面。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發表權包括:(1)作者有權決定作品發表或不發表,何時何地發表以及什麼形式發表。(2)作者有權禁止他人發表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在著作權的具體權能中,發表權非常特殊。因為其只能行使一次,作品一旦發表就進入了公共領域,就不再存在公開與不公開的問題,因此也就不存在侵害其發表權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未經作者許可,第三人擅自將其作品予以公開不構成作品的發表,此時的作品仍然作為未發表作品予以保護。
❽ 著作權的行使方式
著作權的抄行使方式包括許可襲使用、轉讓和繼承。
著作權行使是指作者和作者以外的著作權人依法對作品的各種利用。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可由作者自己使用,也可由作者以外的人使用。除了通過繼承、贈與方式取得著作權使用作品之外,作者以外的人對作品的使用包括四種情形:(1)他人通過許可合同,被許可使用作品;(2)他人通過著作權轉讓合同,取得著作權而使用作品;(3)他人根據法律規定,依法定許可使用他人作品;(4)他人通過合理使用的方式,使用他人作品。影視製作者在製作影視作品過程中,經常需要使用他人作品。影視作品完成後,也需要他人使用才能獲得預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❾ 著作權行使范圍的限制有哪些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指根據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必徵得著作權人同意而無償使用他人已發表作品的行為。那麼著作權行使范圍的限制有哪些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著作權行使范圍的限制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