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李白《清平調》的疑問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145.aspx
李白《清平調》三首賞析
清平調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桿。
2. 清平調的作者是誰
清平調·其二
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雨巫山枉斷腸。
問漢宮誰得似,
憐飛燕倚新妝。
3. 怎樣賞析李白的詩歌《清平調其一》
李白的《清平調•其一》如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註解:
1、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2、檻:有格子的門窗。
3、華:通花。
4、群玉山:神話中的仙山,傳說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瑤台:傳說中仙子住的地方。
這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時所作的三首詩。講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
丹,因命李白作新樂章,李白奉旨作了這三章。
其一賞析: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首句以雲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
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復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採用雲、花、露、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供參考。
4. 李白《清平調》三首到底是寫誰的
寫的是楊貴妃,這是唐明皇召喚李白為楊貴妃所作,按照要求,擇清調與平調,即《清平調》填詞,故「清平調」也是詞牌名。
《清平調詞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言樂府詩。第一首歌頌楊貴妃的美艷,集萬物之美於一身,美如仙女下凡。第二首,通過歷史人物趙飛燕來烘托楊貴妃的美。第三首,直接歌頌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
原文: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譯文:
其一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妝。
其三
名花伴著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春風中消解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著欄桿。
(4)清平調的版權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735年,李白去拜見賀知章見到了玉真公主,寫了恭祝玉真公主能夠早日得道成仙的詩句,玉真公主很是受用。當時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認為他是一個被貶到人間的仙人,於是兩個人就經常在唐玄宗旁邊誇獎他。
742年,在他們倆的誇獎下,唐玄宗看了李白的作品,覺得不錯,於是召李白進宮。唐玄宗見李白對答如流,非常的贊賞,於是就讓李白供奉翰林專職給皇上寫詩文娛樂。
743年,唐玄宗與楊玉環同賞牡丹花,唐玄宗帶了很多人助興,其中有16名梨園弟子,還有一個著名藝人李龜年。
梨園是唐代訓練樂工的一個機構,主要職務就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同時選了一些跳舞子弟們在梨園里邊學習音律。《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懂得音律,又酷愛作曲,梨園弟子當中,如果有人有錯誤,他都能察覺出來。梨園裡面的藝人,就是皇帝的梨園弟子。
李龜年是唐代時的一個樂工,非常善於唱歌和演奏各種樂器,而且善於作曲,經常為皇帝唱歌,深得唐玄宗的恩寵,他們的感情是非常人能及的。古代有句話叫: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唐玄宗懂音樂,對李龜年來說可謂是知己。
唐玄宗覺得,陪著貴妃楊玉環去賞名花牡丹,這么有雅興的事情,不能演奏陳詞濫調,應該有新曲,於是派人把李白叫去寫歌詞,梨園弟子伴奏,李龜年演唱。李白來了之後,一口氣兒寫了《清平調》三部分,皇上一看好極了,然後就用了左樂28調中的清平調。創作完成後,伴奏響起來,李龜年開始演唱。
5. 我需要李白的《清平調》整首的意思。
意思是:絕代佳人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名花長使君王帶笑觀看。動人姿色似春風能消無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貴妃雙依欄桿。
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
唐代: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注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傾國:指絕代佳人
得:使
春風:代指君王
(5)清平調的版權擴展閱讀:
簡析
這一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揉合,融為一體:首句寫名花與傾國相融;二句寫君王的歡愉,「帶笑看」三字,貫穿了三者,把牡丹、貴妃、明皇三位一體化了。
三、四句寫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貴妃賞花,所有胸中憂恨全然消釋。人倚闌干、花在欄外,多麼優雅,多麼風流!全詩語言艷麗,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無怪乎深為玄欣賞,貴妃喜愛。
6. 清平調的樂曲背景
2013年適逢她60歲冥誕,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在北京首體盛大舉行紀念演唱會。一首由鄧麗君唱前半段,間奏後,王菲接唱完整的「清平調」,在眾人驚 呼中化作一波坡18年遲來的激動掌聲。這首歌,也是當年鄧麗君繼「淡淡幽情」唐詩宋詞選輯後,第二章節最重的歌曲,可惜只留下半首的試唱盤帶。
北京首體演出後,王菲再次慎重進錄音室,並邀請合作多年的夥伴梁榮駿監制,重新以厚重瑰麗飽和的弦樂重新編曲,錄制這首由鄧麗君與她跨時空對唱的「清平調」。希望能在更完善的環境中,製作成一首完整的單曲永遠流傳。
為表達對一代歌後的景仰,王菲與所屬經紀公司表示,此單曲未來所有收益,全數義務捐贈公益團體。在此,感謝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鄧麗君小姐寶貴的音檔製作外,「清平調」正式問世,代表兩代歌後惺惺相惜的美麗傳承。
7. 清平調 (其一)的解釋
一、解釋
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艷動人,以至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春風駘盪,輕拂欄桿,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樣。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見到你,那麼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台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二、原文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三、作者
唐朝李白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准備表演歌舞以助興。
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首詩。
二、賞析
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
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
「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8. 清平調的拼音版
一、清平調詞三首
qīng píng diào cí sān shǒu
唐 李白
táng lǐ bái
1、其一
qí yī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yún xiǎng yī shang huā xiǎng róng ,chūn fēng fú kǎn lù huá nóng 。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ruò fēi qún yù shān tóu jiàn ,huì xiàng yáo tái yuè xià féng 。
2、其二
qí èr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yī zhī hóng yàn lù níng xiāng ,yún yǔ wū shān wǎng àn cháng 。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jiè wèn hàn gōng shuí dé sì ,kě lián fēi yàn yǐ xīn zhuāng 。
3、其三
qí sān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míng huā qīng guó liǎng xiàng huān ,zhǎng dé jun wáng dài xiào kàn 。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jiě shì chūn fēng wú xiàn hèn ,chén xiāng tíng běi yǐ lán gàn 。
9. 清平調的原唱是誰啊
鄧麗君 後期是王菲
10. 清平調詞三首的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准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