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的物業管理條例與物權法的區別
《物權法》平等保護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
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著國計民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部法律首次明確了平等保護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
《物權法》分5編19章247條,內容大到山脈、草原、江河湖海和地下礦藏的歸屬,小到居民住宅的停車位、電梯、水電管線的歸屬和維護。其中涉及的房屋產權、物業管理、業主權利、相鄰關系......這些民生熱點,樁樁關系著百姓的生活。對於個人而言,明確規定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保護陽光權;小區車庫車位首先要滿足業主需要;不動產將施行統一登記制度,辦理房產證將進入快車道;土地承包期限屆滿可按歸家規定繼續承包等。
《物權法》明確規定應收賬款可以進行質押融資,對企業而言,擴大了抵押質押內容,凡法律、法規沒有禁止抵押質押的均可以抵押質押,企業動產也可以融資,這從一定程度上擴大企業融資范圍,將一定程度促進企業發展。另外,還規定了單位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補償費,禁止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國有財產。
據悉,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即將施行的《物權法》的有關規定不一致,將於2007年10月1日停止執行。
新《物業管理條例》
確立服務職能 明確業主權利
和《物權法》同日實施的新的《物業管理條例》,明確賦予了業主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決定權。在新條例賦予業主的七項決定權中有五項,業主表決人數從過去的2/3降到1/2,只要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1/2的業主同意就可以。大大提高了業主在決定小區事務中的自主性。尤其對於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人數上的變動,為業主更換不滿意的物業公司,維護自己的權益提供了便利。新《物業管理條例》將"物業管理企業"修改為"物業服務企業",將"業主公約"修改為"管理規約",將"業主臨時公約"修改為"臨時管理規約",明確了物業服務的主從關系。新條例實施以後,物業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將成為業主大會、物業公司的一個正式監督部門。
㈡ 《物權法》與物業管理問題
本人推測一下,僅供參考:
1.因為最先與物業服務企業簽定物業服務契約的一定是版開發商,所以被解權聘物業服務企業可能主張合同相對性,主張除開發商外,業主大會無權對其進行解聘。
2.也因為最先與物業服務企業簽定物業服務契約的一定是開發商,所以物業服務契約實際上是由開發商與物業服務企業完成,所以很難保證他們不惡意串通損害業主利益,所以《物權法》實施前,若業主大會按照物業服務契約解聘物業服務企業可能會有很多障礙,所以才有《物權法》此規定。通過《物權法》此規定我們可以看到公權力為公平干預契約自由的目的,也可以感受到一絲經濟法的味道在。
㈢ 物權法與物業管理條例的沖突
這兩個位階不同,物權法處於上位,當然依據物權法處理。
㈣ 物業管理條例與業主個人物權發生矛盾如何解決
我國消防法規定公共走道不得堆放物品。
為此物業管理條例也有此規定,放在公共走廊的物品是否是物業管理人員拿走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不在個人視線范圍的個人物品不能證明是這個人的,如果此物品沒有在物業場所出現就沒有後面的事情,只能報警處理。
業主明知公共部位不能放置物品事先沒有和物業公司協商臨時找地兒放置,而放在公共走道是違法行為,物業公司可以按照無主物品處理,不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物業公司的處理方式簡單,業主不能證明桌子是自己的也不能拿走,必須由當地警方作出認定。
㈤ 物權法解釋業主與物業的關系
從合約上來說,物業公司和業主是對等的契約關系。物業依據合約,提供服務產品。業主根據合約,承擔產品費用。
根據《物權法》和其它法律法規,業主是物權所有人,物業公司是業主通過招投標等程序,為業主的物業提供養護、管理、維修等工作
㈥ 業主與物業管理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什麼民事性質行政性質還是平等主體
根據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合同法以及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的法律法規要求和規定,我們理解業主與物業管理企業之間屬於平等主體。所謂平等就是物業公司是根據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按照合同法、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業主大會與業主委員知道規則等法律的內容和條款來判定的。雙方是依據合同的約定,針對小區的公共建築物、場地場所、公共設備設施及附屬設施所開展的一項服務工作。業主是花錢買服務,物業公司是付出勞動和辛苦得到相應的報酬。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主體。
㈦ 《物權法》與《物業管理條例》之間有什麼關聯
在《物權法》出台前,《物業管理條例》(下簡稱《條例》)是調整物業糾紛的主要法律依據。《條例》雖然對業主大會的設置及職能,物業服務的相關內容等作出具體規定,但由於欠缺制度設計的理論基礎,面對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條例》並沒有起到解決糾紛的理想作用。《物權法》為建築物區分所有和物業服務提供了基本法位階的法律依據和科學的理論依據。《物權法》出台後,《條例》作為下位法應依照《物權法》的原則性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物權法》也為《條例》留下充足的空間細化其關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原則性條款,使之更加明確並具有可操作性。
《物權法》體現的原則是對國家、集體、私人物權的平等保護,專設一章規定了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從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出發明確規定了業主的權利、業主委員會的職能、業主和物業服務機構的關系等問題。 《物權法》是基本法律,屬於上位法;《物業管理條例》是行政法規,屬下位法。《物權法》做出了新的規定,作為下位法的原《物業管理條例》勢必要做新的修改與《物權法》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部分內容因與《物權法》抵觸而無效。 從法理上講,應當是先有物權,後有物業管理基本規則。也就是說,必須先由《物權法》把業主的基本物權確立下來,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制定物業管理的基本規則。物權沒有確立,就很難確立適當的物業管理規則。有了《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也必須與其保持一致。
㈧ 新《物業管理條例》與《物權法》之間的關系
2007年我國出台了《物權法》,與《物業管理條例》關系密切的是第六章業主的建築物內區分所有權的核心思想容是:
業主是管理物業管理區域的主體但是業主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國務院2003年出台的《物業管理條例》隨即根據《物權法》76條也進行了修改,強化了業主自治的物業管理模式。
物業管理企業變成物業服務企業,強調物業公司以服務業主的職能,在業主大會的授權下實施物業管理。
《物權法》是國家法律,《物業管理條例》是政府規章,《物權法》的法律效力比《物業管理條例》強,從此我國有了物業管理的專門法律。
㈨ 新《物業管理條例》與《物權法》的關系
2007年我國出台了《物權法》,與《物業管理條例》關系密切的是第六章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回有權的核心思想是答:
業主是管理物業管理區域的主體但是業主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國務院2003年出台的《物業管理條例》隨即根據《物權法》76條也進行了修改,強化了業主自治的物業管理模式。
物業管理企業變成物業服務企業,強調物業公司以服務業主的職能,在業主大會的授權下實施物業管理。
《物權法》是國家法律,《物業管理條例》是政府規章,《物權法》的法律效力比《物業管理條例》強,從此我國有了物業管理的專門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