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林地使用權概念及法律出處

林地使用權概念及法律出處

發布時間:2021-07-19 12:22:56

Ⅰ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Ⅱ 林權發證的基本概念

(一)林權 是指對林地、森林、林木依法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具體包括林地的所有權;林地的使用權;森林、林木的所有權;森林、林木的使用權。林權也和其他物權一樣,必須依法登記確認,才有法律效力。
(二)林權發證 林權發證是指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森林、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三)林權發證的法律、政策依據 林權發證是一項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其政策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湖南省〈林業條例〉、國家林業局〈林木和林地權屬登記管理辦法〉、〈湖南省林地林權登記換發證實施辦法〉等。
(四)發證機關〈森林法〉第三條規定:「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處。」

Ⅲ 林權的概念

法律確認的對森林、林地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對森林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理權以及對林地的使用權。中國森林主要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廠礦、農場、牧場等單位,在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種植單位所有。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集體所有。農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和集體組織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農民個人所有。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國家所有、集體所有的山林樹木,或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門、單位的林木,由縣或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林權證書,登記造冊,確定和保障其所有權。

Ⅳ 關於林地所有權與使用權

使用權不能繼承,除非權利人仍然同意由死者家屬使用.

Ⅳ 林權的概念分析

一種權利的概念,應反映權利的本質,並符合概念界定與運用的目的和規則要求。針對現行制度的不足,對林權的界定應當明確表明權利調整的對象以及設立林權的規范目的。
(一)關於林權概念中的「林」
現行法律體系中與「林」有關的事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森林資源。釐清這幾個概念在法律文件中涵義及其相互關系是界定林權概念的基礎。
1.森林。法律用語上的森林,因其往往成為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而更注重范圍的特定性。例如:《印度尼西亞林業基本法》第1條第1款規定「森林是指任何林木所覆蓋的成片土地,並與其環境構成整個有生命的天然群落,經政府確定為『森林』者。」《聯邦德國林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將森林定義為每塊有林業植物的地產。業經間伐的或透光的地產、林道、森林區劃帶和保險帶,林中空地和疏林,森林草地、野生動物飼料地,森林林場以及其它和森林有關的為森林服務的面積均為森林。」中國台灣地區《森林法》規定,「森林系指林地及其群生竹木之總和。」上述森林定義的共同點是:森林不僅僅由林木組成,而是由土地、植物、動物組成的整體。我國《森林法》第4條規定,森林分為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五類。《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2款規定:「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相比之下,中國《森林法》對森林涵義的解釋較為狹義並更關注於「林」。綜合各國立法,「森林」應當理解為特定范圍內林地與喬木林、竹木林的總和。
2.林木。林木應是生長在林地上的樹木和竹子,即指活立木,不包括樹木或者竹子採伐後形成的材料。我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3款規定:「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
3.林地。林地即用於經營林業的用地,它是森林的基礎和載體。中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4款規定:「林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在中國《土地管理法》上,林地是指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編為林業用地的農用土地。4.森林資源。經濟學意義上的森林資源是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來源的自然要素之一。法律意義上的森林資源,是指特定范圍的森林整體和森林中的林地、林木,是人力可以控制、支配的特定的自然資源的組成部分。中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1款明確規定:「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對上述概念的分析可見:第一,林木、林地、森林,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在法律上,都可以成為獨立的權利客體。但是,它們之間又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林木是森林的主體,林地是林木生存的基礎,林木又展現了林地的價值,因此,三者可以成為同一的整體而成為法律調整的對象;第二,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雖然是其他特別法律調整的對象,但當它們與特定的森林、林木、林地結合並共同形成森林生態環境時,也當屬森林資源的范疇。第三,在中國的現行法律中,森林資源在外延上涵蓋了森林、林木、林地,是三者的上位概念。由於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資源對於氣候變遷、水源涵養以及動植物生長等具有巨大的影響,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確保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有必要將森林資源作為獨立的自然形態和法律關系客體,對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內的森林資源實行一體化和全面的權利設計和制度安排。因此,林權概念中的「林」,當指「森林資源」。
(二)關於林權的規范目的
1.保障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森林資源經濟利益的追求。民法對以土地資源為核心的自然資源的法律制度設計,主要是通過物權制度確認其財產價值,並圍繞物權的移轉和保護建立債權制度和侵權行為制度。現代社會強調對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承認和法律保護,但並不因此否定對自然資源經濟價值的追求。森林資源所具有的多元價值功能可以通過不同法律的立法分工在有所側重的前提下協調實現。隨著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其稀缺性表現地更為明顯。在無法滿足各類主體的所有需求時,為了定紛止爭,就有必要設置權利機制。「在共享的資源里,存在為獲得利益的使用權、決定誰有權利用的權利、決定管理規則的權利和讓渡所有權利的權利。」[12]這些權利反映的是平等的主體之間在對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它是民事領域的基本法律關系,因為「民事主體為自己設定、受讓權利,不過是將其作為實現自己利益的工具。」將林權作為一種財產性的民事權利在法律上加以明確,解決的恰恰是森林資源的經濟利益分配問題,即在森林資源的所有和使用過程中,林權的設置可以使各類主體實現自己的利益主張:國家集體作為所有者,通過讓渡森林資源使用、收益等權利實現林業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和資源良性循環;其他各類社會主體通過參與森林資源使用權的流轉,通過自己的生產或經營行為獲取收益。
2.實現非所有權人對森林資源所享有的權利。《憲法》第9條、《物權法》第48條明確規定了森林資源所有權的歸屬。在此基礎上,迫切需要在立法上進行規范、學理上進行分析的是非所有人對森林資源的利用問題。這也是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與最終的目標,即在明晰所有權的基礎上,通過對非所有人所享有的有關森林資源的權利設置,促進森林資源的使用、流轉,提高資源的效用。就是通過他物權的模式,將抽象的森林所有權落實到具體的民事主體之上,創設出可流轉的森林資源使用收益權。通過法定的方式賦予非所有人對森林資源享有獨立的、排他的支配權,由此既滿足非所有人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的需求,又實現所有人的經濟利益。總之,作為民法規范的林權,其規范目標是特定的森林資源財產價值的分配和實現,並以保障「收益」為最終目的。這一規范目的應當是通過創設用益物權來實現。

Ⅵ 林權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林權的法律法規有《憲法》、《森林法》、《土地改革法》、《森林專法實施條例》、《土地屬管理法》。

Ⅶ 林木所有權和林地所有權的意思和區別

一、所有權屬性不同:
1、林木所有權權利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林地所有權主要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
二、概念不同:
1、林木所有權是指對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使用權是指根據合同或有關規定,使用他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權力;使用權不是所有權,也不是所有權中的使用權能,而是從所有權中分離出來的由非所有人行使的權能。
2、林地所有權也稱林權,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法律確認的對森林、林地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對森林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理權以及對林地的使用權。中國森林主要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廠礦、農場、牧場等單位,在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種植單位所有。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集體所有。農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和集體組織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農民個人所有。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國家所有、集體所有的山林樹木,或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門、單位的林木,由縣或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林權證書,登記造冊,確定和保障其所有權。

Ⅷ 林地使用權歸誰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專消滅,經屬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據此,山林的使用權登記在你名下,就歸你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六條規定:「改變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朋友使用你的山林使用權屬於使用權變更,依法應當辦理變更登記。由於沒有辦理變更登記,使用權變更沒有法律效力,山林的使用權仍然屬於你。

Ⅸ 林權的法律規范

(一)林權現象的產生 中國法律明確規定森林資源屬國家和集體所有。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林農、林場職工等各類非所有人利用森林資源並獲取收益的事實,尤其是在林區,森林資源更是當地群眾賴以為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這些事實上的利益主張依民法的基本原則和社會觀念,完全可以認為是「特定主體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資格」,因此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發展為權利現象,如林業生產中所謂的林木採伐權、林下資源採集權、林業資源補償權、景觀開發利用權、林業資源抵押權等等,這些權利現象作為民事利益的具體體現在現實中存續並運行著。誠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說法律只保護權利,中國《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其中,「民事權益」當指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但是,這些有待權利化的民事利益往往邊界不明,法律保護和救濟的方式不足,難以對抗行政權利的干預並極易造成法律調整的錯位。由此可見,林權法律問題來源於實踐,在立法上有效規制林權及其行使規則是現實的需要。
(二)現行法中的相關規范檢視
中國尚無任何一部法律完整、明確地界定林權的內涵、外延。現行法中有關森林、林木、林地或森林資源權屬的規范散見於不同法律部門、不同效力層次的規范性文件中。對這些規范的檢視與反思,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和科學界定林權概念。
1.《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的農村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於農業的土地。」該法第23條又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法》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一章沿襲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內容,在該法第124條、125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於農業的土地,依法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同時,該法第127條重申了各級政府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草原使用權證,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定。從文義解釋的層面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的上述規定,可以推斷出:「林權」即「林地承包經營權」,亦即林權是對「林地」的權利。
2.《森林法》第3條規定:「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森林法實施條例》第15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的經營者依法享有經營權、收益權和其他合法權益。防護林和特種林的經營者有獲取森林生態補償的權利。」這是我國現行法律中與「林」有關的權利歸屬和利益分配的最直接的依據,許多學者探討林權的法律問題時,都以此為法律依據。但是,《森林法》僅對森林資源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權屬作了原則性規定,《森林法實施條例》並未針對《森林法》上述規范對象作具體規定,該條例第15條中「經營權」、「收益權」、「補償權」均指向「林」,既未涉及「地」也不包含「資源」。同時,「經營權」、「收益權」、「補償權」也並不當然涵蓋全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森林法》與《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與「林權」有關的規范並不完全一致,從中亦無法得出林權的涵義和內容。
3.林業部發布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處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以下簡稱林權爭議),必須遵守本辦法。」第6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這條規定說明林業行政部門所理解的林權包含兩方面內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權。這一推論在林業部《林木和林地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第1條立法宗旨中得到確證。

Ⅹ 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對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作了哪些規定

《森林法》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用材林、內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容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的使用權可依法轉讓。除此之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目前國家尚未制定具體的流轉辦法,有的省份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可按照地方性法規進行流轉。 國家尊重森林經營者的經營目標,保障森林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但在林木採伐上有具體的法律和政策規定。按照《森林法》的規定,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採伐;除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外,採伐林木必須申請採伐許可證,按許可證的規定進行採伐。按照《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申請採伐林木者,需向當地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提交包括採伐的目的、地點、林種、林況、面積、蓄積、方式和更新措施等內容的申請文件,由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按照法定的發證許可權,在批準的採伐限額和年度木材生產計劃內審核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

閱讀全文

與林地使用權概念及法律出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