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物權法物權是什麼概念
物權,即權利主體對物的權利。物權法是調整財產支配關系的法律,是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最基本准則,是我國制訂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意義上講,物權法主要回答三個問題:一、物的主體是誰,誰是物的主人;二、權利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怎樣的義務;三、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要承擔哪些民事責任。
2.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2)物權概念是指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物權行為的概念
物權行為,是指以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為目的的法律行為。由此可見,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的一種,而法律行為根據其法律效果可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其內容的法律行為,亦稱債權行為或債務行為。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負擔行為與物權行為的關系,可分為三種:一是僅存在負擔行為而無處分行為。不以物權變動為目的的債權合同,如承攬合同、居間合同等。以物權變動為目的債權合同,在合同未履行的情況下,亦屬此類。二是僅存在處分行為而無負擔行為。主要為不因債權合同而導致物權變動的情形,如物之所有權的拋棄。三是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並存。如乙公司與丙公司簽訂辦公樓買賣協議,該買賣協議即為負擔行為,而雙方所辦理的產權轉移登記即為處分行為。
4. 物權指的是什麼
權利人在法定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與債權共同構成民法上的財產權制度。分自物權與他物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等。
5. 物權變動的概念是什麼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物權變動是物權法上的一種民內事法律效果,和其他容民事法律效果一樣,物權的變動也是由一定民事法律事實引起的。
就物權的發生(設立)來看,物權一旦設立,特定主體即享有該物權,產生了支配關系,不特定主體則應負擔相應的義務,由此在特定權利主體一方和不特定義務主體一方發生了物權法律關系;就物權的變更和轉讓來看,物權一旦在主體、客體或者內容上發生了變化,也相應地引起支配關系的變化;就物權的消滅來說,物權的消滅可以引起物權法律關系的終止,從而結束民事主體對特定物的支配關系。
6. 什麼是物權什麼是標的
目前我國法律中還沒有物權這一說法,只有財產權的概念。財產的所有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里的財產當然包括了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物權在法律上的定義是什麼?至今還沒有見到過。一般來說,物是指有形物,而無形的則是權。利如房屋是有形物,而相鄰關系則是權利。法律上的物都有財產的屬性。沒有財產屬性的物就不會產生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太陽月亮是物,沒有財產上的意義,沒有所有人,也就沒有法律上意義。擋了別人家的陽光,並沒有侵犯具體的物,但也是侵權,這個權是由財產的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一切有形的物都是有所有人的,包括個人,法人,國家。沒有財產意義,沒有所有人,就不存在侵權問題,也就沒有法律意義。
資源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例如微波通道,衛星空間軌道,這些是無形的資源。顯然,資源也具有財產屬性,也可以有所有人,所以在法律上是有意義的。物權不能解釋資源和無形財產,因此不如財產權准確。作為民法,還是講財產權不要講物權為好。
至於什麼叫標的? 答案如下:
拍賣標的,是出賣人(委託人)與拍賣人、應買人之間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由
於拍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和透明性,因此,大多數可用於買
賣的物品或權利均可以作為拍賣標的。
在國外,拍賣標的五花八門,包括書籍手稿、名人簽名、繪畫、熱照、汽車、名人日
常用品、稀有的歷史或自然物品、島嶼、城鎮、土地、森林等都可以作為拍賣品,甚至連
人的身體器官也能作為拍賣標的。
我國拍賣市場開放的時間雖然不長,拍賣交易也不大普及,不是所有物品都能拍賣,
但拍賣物品的種類也發展很快。《拍賣法》第六條規定:「拍賣標的應當是委託人所有或
者依法可以處分的物品或者與財產權利」。本條雖然是對委託人委託拍賣物品所有或處分
權利的規定,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拍賣標的的分類方法,即作為拍賣標的的物品主要分為
兩大類:分別是有形物品和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
有形物品大體包括:藝術品,例如陶瓷、刺綉、書畫、玉器、首飾等;收藏品,如珠
寶、翠玉、郵票、獎牌、古舊像機、古舊鍾表等;生活用品,如電器、車輛、房屋、裘
皮、傢具等;娛樂物品,如樂器、玩具、體育用品、寵物、奇花異草等;生產用品,如機
器、設備、原材料、產成品或整個企業。
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化或科技成果、專利、圖文資料、稿件等;使用權,
包括土地使用權、車輛運營權、出版權、冠名權等;符號,包括電話號碼、商標商號
等。
凡屬上述類別的物品和權利,只要是委託人委託並為法律所允許的,均可以作為拍賣
標的。
保險標的指保險所要保障的對象。如財產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各種財產本身或其有關的利益或責任;人身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人的身體、生命等。
先了解在法律的概念上「標的」與「標的物」的關系,
事實上此二者是有區別的,只是很抽象罷了。
例如買賣汽車,買賣契約的「標的」是「汽車的所有權」,買賣契約的「標的物」是「汽車」。
■也可以指有紀念性的東西。
如各大學均有「標的物」。
在台灣,台灣大學的標的物之一 :[傅鍾],
即紀念傅斯年校長..等。
■在投資方面,指的是特定的商品或是契約合同 , 或股票、債券、期貨、信託、土地、房產....等概念。
■特殊風景區的景點也可稱之為「標的物」。
(如台灣北部的野柳,有許多著名 標的物....
■於競拍會場或網上拍賣等特殊物品也可稱之。
7. 物權包括哪些
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物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5)有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物權的存續有沒有期限。有期限物權是指有一定存續期間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無期限物權則是指沒有預定存續期間,而永久存續的物權,所有權屬於無期限物權。
(6)民法上的物權(普通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
這是以物權所依據的法律的不同進行的區分。民法上的物權是指在民法典中規定的物權,我國還沒有民法典,《物權法》上的物權就是民法上的物權。特別法上的物權則是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別法所規定的物權。
(7)本權與佔有
佔有以對物的實際控制、佔領為依據,因此不論佔有人在法律上有沒有支配物的權利,都可以成立。佔有人基於佔有制度,在事實上控制物,並在法律上享有排除他人妨害其佔有的權利以及其他效力,乃是一種與物權的性質相近的權利,故應為物權的內容。
本權是與佔有相對而言的。對標的物不僅有事實上的控制力,而且有權利為依據,該依據之權利,即為本權。
(8) 意定物權和法定物權
以物權發生原因為標准,意定物權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的物權,比如買賣轉讓。法定物權指非依當事人意思,而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物權,物權法上的留置權、海商法中船舶優先權等都是典型的法定物權。
8. 什麼叫物權《物權法》的內容包括什麼
什麼叫物權?
簡單講,就是對物的權利,這里的物,主要指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的物,它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礦藏、河流以及土地附著物。不動產的這個概念,如果給它下定義的話,就是土地和土地附著物,它這里的土地是個大概念,我前面講的土地、森林、礦藏,埋藏在地底下的,這些都是大土地的概念。土地附著物,它包括比如說居民的住宅,學校、醫院、工廠的房屋、體育場館、公園等等。這個土地附著物講的是,和土地不能分離、建立在土地之上的這樣一些東西。所以,像房屋、建築物、陵墓等等,都屬於土地附著物。動產這個概念,講的是機器設備、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不動產以外的物。給動產下定義,是先講清楚不動產,哪些屬於不動產,簡單講,就是土地和土地附著物。講清楚不動產以外,所有的我們能看到的這樣一些東西,都屬於是動產。
所以,從《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特別是物的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可以說包羅萬象。制定《物權法》,它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講它的政治性,就想講到《物權法》是既關繫到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也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為什麼?無論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剛才講到的這個不動產和動產,都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企業的生產經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是我們的《物權法》的調整對象,都和《物權法》上的物權、和《物權法》上的這個物,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麼什麼叫《物權法》呢?
簡單講,《物權法》就是有關物權的法律。《物權法》作為一部法律,它的條文很多。現在通過的《物權法》,共有五篇、十九章、二百四十七條,那麼多內容,實際上主要的是回答三個問題,或者說它的基本內容有三個。
第一,就是它要解決這個物賦予誰,誰是物的主人。第二,它要解決這個權利人對物有哪些權利,他人有哪些義務。第三,它要解決就是物權的保護,如果侵害了物權,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物權法》的基本內容就是回答這三個問題,《物權法》的總則,因為整個《物權法》,它共分五編,它的第一編就是總則。《物權法》的總則,是概括地回答這三個問題。《物權法》的分則,特別是第二編所有權、第三編用意物權、第四編擔保物權,這三編內容是分別從所有權、用意物權和擔保物權的角度,來回答這三個問題。講清楚了什麼叫物、什麼叫物權、什麼叫《物權法》,以及《物權法》它的基本內容
9.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物權是權利人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其特徵如下,物權具有直接支回配性及權利答,無人無需藉助他人的行為就能實現自己的權利。物權具有排他性。接同業標地物上不得同時成立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質。權物權具有直接支配性,即權利人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待定的義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