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著作權的保護和產生和保護注重作品的什麼
作者的思想、理論、觀念等思維
⑵ 著作權的問題
中國目前對知抄識產權部分的保護還不夠完善。
從理論上講,再繪者對利用他人的繪畫作品是要支付一部分費用的,可以比照專利權部分的;但從實質上講,它又很象學習借鑒,就像看過一本好書由此又引起讀者的以此基礎的又創作一樣,但又比這種高,是一種轉換了形式的利用。
說簡單一點就是,依中國現在的法律對此情況沒有詳細的和確實可依的措施,連司法解釋也沒有。這個僅存在繪畫攝影行業內部慣歷上,再繪者由此畫獲得利益,應當支付攝影者一部利益。
⑶ 科學發展對著作權內容有什麼影響
第一,科學發展會豐富文學作品內容。第二,科學發展會使得產權保護變得更加艱難,尤其是網路傳播,盜版變成了簡單的復制粘貼。第三,科技的發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產權技術保護手段,比如通過關鍵詞查詢某一作品的網路傳播狀況,搜索結果可以作為是否被非法轉載提供依據。第四,科學發展使得一起的新思想,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系統,都成為了著作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基因解碼內容,軟體著作權等。
⑷ 關於著作權法的問題...
細則中規定的也不細,主要靠行政執法機關自由裁量。但是作出處罰應該寫明理由。
⑸ 什麼是著作權
著作權right
著作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對科學研究、文學藝術諸方面的著述和創作等所享有的權利。又稱版權。世界上第一部著作立法是英國1709年的《版權法》。中國於199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著作權的主體因創作成果而享有著作權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少數情況下也可以是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還規定非法人單位也能享有著作權。就自然人來看,包括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的專業人員及業餘人員;成年人、未成年人以及少數創作了作品(如繪畫、書法、表演)的少年兒童。著作權主體還有個人(獨立創作作品)和集體(兩人以上的作者合著作品)之分。合著中,有的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其中各組成部分不能獨立存在,全體合著人是版權主體;有的是各組成部分可以分別存在(如歌詞與歌譜),全體合著人或各組成部分的作者可分別成為整部作品或組成部分作品的版權的主體。就法人來看,作為著作權的主體有編輯刊物、辭書等集體作品的編輯出版單位;也有制定寫作計劃,組織人員創作並以法人名義發表作品的機構。著作權的主體還可分為原始的或繼受的主體。前者是直接以創作活動完成作品的人,享有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益的完整著作權利;後者是依據合同、繼承等方式承受著作權利的人,只享有獲得財產權益的部分著作權。
著作權的客體 表現創作活動的某種客觀形式。它首先是創作,而不是抄襲。其次,必須使作品的內容運用一定形式加以表現,包括文字形式(論著、創作、翻譯、註解等);口頭形式(演講、報告、說唱等);其他形式(樂譜、繪畫、書法、雕塑、舞蹈、電影、攝影、錄像、圖表等)。
著作權的產生、內容及消滅 就世界多數國家而言,著作權根據作者創作出作品的事實而產生,即「無手續主義」。但有些國家規定,只有在著作完成注冊手續後,著作權才能產生。作 者享有的著作權可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兩個方面:人身權由作者終生享有,作者死後,其人身權利可由作者家屬或作者遺囑指定人加以保護。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和維護作品完整權。財產權通常是作者在他人依合同利用創作成果時(出版、上演、製片、廣播等方式)所取得的報酬,主要是稿酬收入,也可包括贈書、贈票、上演稅、獎金等酬勞。多數作品的作者可以終生享有財產權利,作者死後可由繼承人享有若干年。各國立法對此規定20年至90年不等,以規定50年的居多。
著作權的保護 著作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如發生剽竊等情況,應視作侵權行為。著作權受到侵犯時,作者可以通過訴訟程序請求排除妨害、恢復人身榮譽、賠償財產損失。
著作權的國際保護 為了保護著作權不在國外受到侵犯,一國可以通過同其他國家締約等方式而享有國際保護。
公約及形式 最早的雙邊版權協定出現在19世紀初的西歐。1886年簽訂了第一個多邊協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其後,雙邊協定的重要性下降,但在非締約國之間以及在締約國與非締約國之間,仍然廣泛地訂有雙邊協定。在多邊協定中,影響最大的是《伯爾尼公約》和195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簽訂的《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的規定比較具體、詳細,規定作品享有著作權不依賴於任何手續;規定的保護期也較長,並有追溯力。《世界版權公約》則容許有手續,規定的保護期較短,沒有追溯效力。《伯爾尼公約》以西歐國家為主,《世界版權公約》則具有較大的普遍性。
國際版權保護的形式還有:一個國家根據互惠原則宣布對某個外國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實行版權保護;一個國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保護外國作品。此外,國際版權公約的非締約國還可以利用「同時出版」的辦法使本國作品在締約國受到保護。多數版權協定都規定,在締約國和非締約國同時(例如在30天內)出版的作品就被看作是在締約國首次出版的作品而予以保護。因此,一個既未參加《伯爾尼公約》,又未參加《世界版權公約》的國家,通過上述辦法可以使本國作品在兩個公約的所有成員國中享有版權。
此外,還有一些區域性和專業性的多邊保護協定。
主要原則 ①「國民待遇」原則。即一個締約國把其他締約國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當作本國國民的作品加以保護。這是現在的雙邊和多邊協定中幾乎普遍採用的原則。②一個締約國給予其他締約國的作品以「起源國待遇」,即給予這些作品以相當於作者所屬的國家或作品首次出版的國家給予的版權保護。一些泛美公約曾實行過這一原則。③一個締約國給予其他締約國的作品以「第三國待遇」,即甲國給予乙國的作品以丙國作品享有的版權。根據這一原則,所有締約國國民的作品都享有同等的版權保護。
中國民法中的著作權中國《著作權法》於1990年9月頒布,1991年6月1日起施行。同年5月30日,國家版權局發布了國務院批準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6月4日,國務院發布《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保護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並於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民法通則》對著作權及其保護,已有了原則性規定。為實現著作權的國際保護,中國於1992年加入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著作權的內容 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①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②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分,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③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④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⑤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著作權的取得 中國《著作權法》採取「無手續主義」,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享有著作權。
著作權的保護期 ①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②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③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50年內未發表的,著作權法不再保護。④電影、電視、錄像和攝影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50年內未發表的,著作權法不再保護。
侵害著作權的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和行政處罰責任兩種。其中,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行政處罰責任則是由國家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
⑹ 什麼是著作權
著作權亦稱版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屬於無形財產權。
著作權法中的人身權不同於民法概念上的人身權。這種權利是與作者人身密不可分的。中國的著作權法規定,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主體,這自然也就承認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可以享有人身權。但這個問題在世界各國的版權法中存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數保護作者人身權的國家,在版權法中規定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作者,也就是只有自然人才能享有人身權。因為人身權是作者人格的一種反映,而承認法人有意志則是近些年的事情。
(6)著作權的產生和內容受什麼影響最大擴展閱讀:
國內最早由來
中文最早使用「著作權」一詞,始於中國第一部的著作權法律《大清著作權律》。清政府解釋為:「有法律不稱為版權律而名之曰著作權律者,蓋版權多於特許,且所保護者在出版,而不及於出版物創作人;又多指書籍圖畫,而不是以賅刻模型等美術物,故自以著作權名之適當也。」
此後中國著作權法律都沿用這個稱呼。如今華人社會通常還是使用版權一詞,不過大陸地區及台灣地區對於著作相關權利的正式稱呼均已不再使用版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凡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
⑺ 著作權的內容是什麼
上述的版權版法及著作權法,《著作權法》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著作權法》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
⑻ 著作權的取得和產生需要哪些條件
著作權的取得和產生需要哪些條件,著作權又稱為版權,是知識產權中重要的包括對象。那麼著作權的取得和產生需要哪些條件?著作權的取得著作權的取得和產生需要哪些條件?就條件的性質而言,可以分為實質條件和形式條件兩種。所謂實質條件,是指法律以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作為取得著作權的惟一的法律事實,大體有兩種標准。一種標準是只要特定的思想或情感被賦予一定的文學藝術形式,這種形式無論是作品的全部還是其中的局部,也不問該作品是否已經採取了一定物質形式被固定下來,都可以依法被認為是受保護的作品。另一種標準是,除了具備作為作品的一般條件,即表現為某種文學藝術形式外,還要求這種形式通過物質載體被固定下來,才可以獲得著作權法保護。形式條件是指作品完成之後,是不附加其他條件就享有著作權,還是附加一定的條件或是再履行一定的法律手續才能獲得著作權。目前主要分為三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以作品的產生為條件自動取得著作權。第二種做法是,除了作品創作出來以外,還須履行登記手續才能獲得著作權。第三種做法是以加註著作權標記為取得著作權的條件,此外無須再履行其他手續。我國著作權法採用自動保護原則。作品一經產生,不論整體還是局部,只要具備了作品的屬性即產生著作權,既不要求登記,也不要求發表,也無須在復制物上加註著作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