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
知識產權是一種新型的民事權利,是一種有別於財產所有權的無形財產權,權利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區別於財產所有權的本質特性,知識產權的客體即知識產品是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所在。
知識產品之無形是相對於動產、不動產之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處分形態:
第一、不發生有形控制的佔有,由於知識產品不具有物質形態,不佔有一定的空間,人們對它的佔有不是一種實在而具體的占據,而是表現為對某種知識、經驗的認識與感受。
知識產品雖具有非物質性特徵,但它總要通過一定的客觀形式表現出來,作為其表現形式的物化載體所對應的是有形財產權而不是知識產權。
第二、不發生有形損耗的使用。知識產品的公開性是知識產權產生的前提條件。由於知識產品必須向社會公示、公布,人們從中得到有關知識即可使用,而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可以被若干主體共同使用。
上述使用不會像有形物使用那樣發生損耗,如果無權使用人擅自利用了他人的知識產品,亦無法適用恢復原狀的民事責任形式。
(1)知識產權客體形態的代表性學說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客體的本質
權利的客體是指權利所依附的對象。知識產權客體為智力成果,這些智力成果分別體現為發明創造、作品、商業秘密、資料庫。若對這些智力成果進行研究,不難發現本質是信息。以我國知識產權法所保護的知識產權客體為例。
我國專利權的客體有三種: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及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一件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核心是其技術方案,即發明人對其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這些技術措施正是發明人在專利申請中向社會公眾公開的一種信息,不論其是復雜的產品構造設計,還是簡單的物質配方。
外觀設計也是這樣。這些信息,可能是該領域的技術人員多年孜孜以求的,或認為是在理論上根本行不通的但在實踐中的確可行的,即所謂克服技術偏見的信息,社會公眾依據這些公開的信息,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便可實施這些專利。
因此,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在本質上均為一種信息。
商標權的客體為商標。商標是商品或服務來源的標志,商標在商品、服務與其製造者和提供者之間建立了特定聯系,向社會公眾直接傳遞商品或服務來源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何人為該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或提供者及其商業信譽如何,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及聲譽如何等等。
著作權的客體為作品。作品的類型有多種,但不論何種類型的作品,作者創作的主要是向讀者提供某種信息。
這些信息或許是令人振奮的、頹廢的、發人深思的等等。作品必須能傳播文藝或科學思想,它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而不是一種實用工具和手段。人們從作品中獲取其欲得到的信息,作品只是信息的外殼,其實質仍為信息。
制止不正當競爭權的客體為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不正當競爭有多種行為,但最為典型的是混淆、詆毀及誤導三種行為。
依據巴黎公約的有關規定:所謂混淆行為,是指不擇手段地對競爭對手的營業所、商品或工商業活動造成混淆性質的一切行為;詆毀行為,是在經營商業中,損害競爭者的營業所、商品或工商業活動的信譽的虛偽說法。
誤導行為,是指在經營商業中使用會使公眾對商品的性質、製造方法、特點、適用性或數量易於產生誤解的表示或說法。
此三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本質為,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針對本人、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競爭對手或其商品或服務向外界傳播不恰當、不合適或不真實的信息,從而侵犯了競爭對手的正當競爭的權利。
商業秘密權是制止不正當競爭權中的一種,其客體為商業秘密。依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3款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國家工商局在《關於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中對何謂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進行了列舉,即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信息。
從以上規定中,可以看出,商業秘密的本質就是符合特定條件的秘密信息。
資料庫權尚不是個法律上已經確立的概念。本文使用的資料庫權,是指資料庫的開發者或投資者對該資料庫享有的著作權,也可是依資料庫保護的特別法所享有的特別權利,如《歐共體資料庫法律保護指令》第3章賦予資料庫的開發者的禁止他人提取權或再次使用權。
資料庫權的客體是資料庫。資料庫是按一定目的收集起來的數據的集合。資料庫在英文當中為「Database」,其中的」Data」來源於拉丁文「Lat Datum」,意為「資料」、「信息」。因此,資料庫的更確切的名稱應為「資料庫」或「信息庫」。
從資料庫一詞的詞源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料庫的本質仍為信息。
B. 知識產權的三大特徵是什麼
知識產權的特點
()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2)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3)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4)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5)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專有性,即獨占性或壟斷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權利人獨占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嚴格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過「強制許可」,「徵用」等法律程序,才能變更權利人的專有權。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既不是人身或人格,也不是外界的有體物或無體物,所以既不能屬於人格權也不屬於財產權。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是一個完整的權利,只是作為權利內容的利益兼具經濟性與非經濟性,因此也不能把知識產權說成是兩類權利的結合。例如說著作權是著作人身權(或著作人格權、或精神權利)與著作財產權的結合,是不對的。知識產權是一種內容較為復雜(多種權能),具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兩方面性質的權利。因而,知識產權應該與人格權、財產權並立而自成一類。
■地域性,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知識產權既具有地域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國際性。
■時間性,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 ,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知識產權屬於絕對權,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例如是對客體為直接支配的權利,可以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為他種支配(但不發生佔有問題);具有排他性;具有移轉性(包括繼承)等。
■知識產權在好幾方面受到法律的限制。知識產權雖然是私權,雖然法律也承認其具有排他的獨占性,但因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與社會文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不宜為任何人長期獨占,所以法律對知識產權規定了很多限制:
△第一,從權利的發生說,法律為之規定了各種積極的和消極的條件以及公示的辦法。例如專利權的發生須經申請、審查和批准,對授與專利權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規定有各種條件(專利法第22條、第23條),對某些事項不授予專利權(專利法第25條)。著作權雖沒有申請、審查、注冊這些限制,但也有著作權法第3條、第5條的限制。
△第二,在權利的存續期上,法律都有特別規定。這一點是知識產權與所有權大不同的。
△第三,權利人負有一定的使用或實施的義務。法律規定有強制許可或強制實施許可制度。對著作權,法律並規定了合理使用制度。
C. 學界對知識產權的概念和客體有哪些觀點
1、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概括的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其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領域內,主要基於腦力勞動創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
廣義概念上的知識產權包括下列客體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人類一切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品名稱和標志,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和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活動而產生成果的一切權利。
狹義概念上的知識產權只包括版權、專利權、商標權、名稱標記權、制止不正當競爭,而不包括科學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
2.知識產權的客體
在我國,知識產權的客體一般認為是無體物,從而認為無形性是其基本屬性。其實,知識產權的客體與對象是一致的,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物質產品(即民法意義上的有體物或物權的客體)相並存的一種民事權利客體,非物質性是其基本屬性。知識產權客體的不同學說關於知識產權的客體學說可謂紛繁多樣,目前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看法,目前學界對此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智力成果說」、「精神財富說」、「支配行為說」、「利益關系說」、「信息說」、「無形財產說」等等。傳統理論中有關知識產權客體的通說是「智力成果說」。
D. 屬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的有哪些
屬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的有:
商業秘密;
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地理標志。
E. 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特徵:
1、專有性,即獨占性或壟斷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權利人獨占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嚴格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過「強制許可」,「徵用」等法律程序,才能變更權利人的專有權。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既不是人身或人格,也不是外界的有體物或無體物,所以既不能屬於人格權也不屬於財產權。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是一個完整的權利,只是作為權利內容的利益兼具經濟性與非經濟性,因此也不能把知識產權說成是兩類權利的結合。
2、地域性,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知識產權既具有地域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國際性。
3、時間性,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 ,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4、知識產權屬於絕對權,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例如是對客體為直接支配的權利,可以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為他種支配(但不發生佔有問題);具有排他性;具有移轉性(包括繼承)等。
5、知識產權在好幾方面受到法律的限制。知識產權雖然是私權,雖然法律也承認其具有排他的獨占性,但因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與社會文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不宜為任何人長期獨占,所以法律對知識產權規定了很多限制:一是從權利的發生說,法律為之規定了各種積極的和消極的條件以及公示的辦法。二是在權利的存續期上,法律都有特別規定。三是權利人負有一定的使用或實施的義務。
F. 知識產權的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在知識產權法中,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是,一個人在法律上對其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泛指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及商業中,所使用的標志、名稱和圖像。
知識產權可以分為兩大類
· 一種是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排他性權利,例如文學作品(小說、詩歌和戲劇)、電影、音樂、藝術作品(繪畫、攝影和雕塑)等。
· 另一種是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業標志依法享有的排他性權利,包括發明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地理標志等。
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智力成果,是一種無形財產。
知識產權的特徵如下
·專有性:知識產權的權利主體,依法享有獨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權利,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
·地域性:知識產權只在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地域范圍內有效,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由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
·時間性:依法產生的知識產權,一般只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有效,但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不同,只有進行國際申請時,才會統一保護期限。
·絕對權: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可以直接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為他人支配(在不發生佔有問題的情況下),具有排他性和轉移性等。
·法律限制:知識產權雖然被法律承認具有排他的獨占性,但由於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在社會中與文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密切聯系,不適合被任何人長期獨占。所以法律對知識產權規定了各種積極和消極的條件,對其進行了法律限制
G. 知識產權客體
知識產權的客體即是所謂知識產權的對象、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或版者知識產權的標權的。不同於物權的客體,物權的支配對象是具體的物,即有體物,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所感知、並能夠為人所控制的物。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是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智力成果不具有物質形態,不佔據一定的空間,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客觀上無法被人們實際佔有的控制的無形財產。
H. 知識產權保護形有哪些形態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財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形態類型主要包括:
(1)著作權與工業產權;
(1.1)著作權又稱版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主要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通常我們說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指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和作品登記。
(1.2)工業產權則是指工業、商業、農業、林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由此看來「產業產權」的名稱更為貼切。主要包括專利權與商標權。
(2)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
(2.1)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
(2.2)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
I. 簡述知識產權客體的特點
權利的客體即權利指向的對象。比如著作權的客體就是作品。
知識產權客體的專特點:
1.無形性:
這里屬不能把作品理解為書籍,紙張只是文字的物質載體,而文字本身是無形的,可以以紙為媒介傳播,也可以以網路技術為媒介傳播,它失一種具有獨創性的表達。
2.價值性:
智慧成果之所以受保護是因為它有價值,它凝聚了勞動。專利技術有其工業實用的價值,文學藝術作品也有其價值,商標亦是如此。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
J. 簡述知識產權客體的法律特徵是什麼
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這是知識產權區別於物權的原因所在。具體而言,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專利權的客體是發明創造,而商標權的客體則是商標。
2、專有性,又稱之為壟斷性,即同一智力成果或者商業標記上只能有一個知識產權。例如兩個以上的人作出同一種發明只能授予一個人以專利權;兩個人就同一類產品就相同或相類似的標志申請注冊商標的,商標局只能為其中一個人注冊而不能為兩個人均進行注冊。
3、地域性。地域性的含義有二:其一,知識產權只在產生的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地域范圍內有效,這種地域性隨著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而逐漸消失;其二是知識產權的授權和轉讓是與地域相聯系的。即知識產權的授權和轉讓必須明確地域范圍,僅授權某些地域范圍內行使知識產權,那麼被授權人超出此地域范圍行使該項知識產權即為侵權行為。
4、時間性。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過了這一時間該知識產權保護的智力成果就進入公共領域由全人類共享,任何人都可以無償地加以使用。不過商標權的時間性純粹是基於管理上的需要而設,商標所有人可以不斷地續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二十三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