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版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權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
2.公民的基本權利: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與人格權,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監督權,包括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並依法取得賠償的權利;
(6)社會經濟權利,包括勞動權利,勞動者休息權利,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利,因年老、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社會保障與物質幫助的權利;
(7)社會文化權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權利,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保護權,包括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權利;
(9)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
(10)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利和利益受國家保護。
⑵ 哪些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公民的基本權利如人身權、財產權、教育權、勞動權、休息權等。
⑶ 產權和使用權有什麼區別
有產權會有使用權,有使用權不一定有產權。
產權和使用權區別:
1、產權:所謂的「產權」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是「所有權」,包含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
產權包括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產權具有經濟實體性、產權具有可分離性、產權流動具有獨立性。
產權的功能包括: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協調功能。以法權形式體現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
2、使用權:不改變財產的本質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願而轉移給他人。
房屋的使用權,是指房主按照住房性能對房屋進行事實上的利用。同樣通過一定法律契約,非房屋所有權人也可獲得房屋的使用權。房主將房屋租給他人使用,並不失去對房屋的所有權。
土地使用權是指單位或者個人依法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 集體土地使用權 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以及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組織和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權。
產權是財產所有權的簡稱,表明財產的法律歸屬,有了產權,就可以依法使用支配處置這些財產,並取得相應的利益。
就房地產而言,大產權也叫完全產權,即該房產在法律上歸誰所有,房產證就是憑證。
小產權也叫不完全產權,即只有使用權(長期),但沒有所有權憑證(房產證 ),所以法律上產權歸屬不明確,在買賣時存在潛在的風險,價格自然也便宜一些。
⑷ 使用權是什麼意思
使用權意思是不改變財產的所有權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專依法律、政屬策或所有人之意願而轉移給他人。如我國國家財產的所有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的授權,對其所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有使用權。
⑸ 基本權利和權利的區別
第一,人權是個體和群體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了其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權利;而公民基本權利是通過憲法所確認的公民從事某種活動的可能性,人權的主體是人,他的外延比公民和人民要寬泛,公民基本權利是更加政治化法律化的人權。第二,從產生看,人權觀念是人性反對神性的產物,由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創立的;公民基本權利是憲法創立和實施後公民所享有的。第三,內容不同,人權相對更抽象,公民基本權利更具體明確。第四,人權有個體和集體人權之分,而基本權利是公民個人所享有的
人權是人生而就有且普遍享有的權利。它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斗爭中,適
應資產階級利益的需要,針對封建社會的君權神授、等級特權等提出的進步口號。公民權是由國
家憲法和法律所確認的,並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權利。而基本權利是由一個國家憲法確
認並予以保障的權利。公民權、公民基本權利與人權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權是公民基本權利的
基礎,公民基本權利是人權的重要的政治法律體現。二者的不同點在於1)人權是人的個體和
群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其自由的生存、活動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權利。而公民基本權利
是國家通過憲法所確認的公民從事某種行為的可能性。人權的主體是人,它的外延比公民和人
民要寬泛。而公民基本權利則是一種更加政治化、法律化的人權。公民基本權利相對人權的范
圍要小。(2)從產生上看,人權觀念是人性反對神性的產物。近代的人權理論是十七八世紀資
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創立的。公民基本權利是憲法創制並實施後公民所享有的權利。(3)人權和
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不完全一樣。人權,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參政權和社會權。但這些權利大
多是原則的和較抽象的,而公民基本權利則更具體、明確。(4)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
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人權多指個人人權,而基本權利則是公民個人的權利。
「二戰」後,隨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發展,人權的內容已從個體人權發展到集
體人權;從人身、政治權利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權利。1945年,《聯合國憲章》把保護人權、反
對戰爭、維護和平作為聯合國的宗旨。1948年聯合國簽署了第一個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關於
人權問題的國際文件——《世界人權宣言》。該宣言闡明了人人應享有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社
會權利、經濟權利和文化權利。它是「所有人民和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准」。1966年聯合國大
會又通過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確立了
完整的國際人權的權利體系,是國際社會保障人權的重要法律文件。聯合國系統內各組織召開
的國家會議、聯合國各機構以及各專門機構通過了多項有關人權和基本自由方面的建議、公約、
決議,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除聯合國及所屬機構的國際人權組織及國際人權法律外,歐
洲、美洲、亞洲、非洲等區域亦展開了區域性人權保護活動,成立了諸多區域性人權保護組織,制
定了許多區域性人權保護的公約和決議。
由此可見,對人權的尊重與保護盡管由於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傳統不同,在各國國內法中有
著不盡相同的具體內容,但人權的國際保障則是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的共同准則,各國都不同
程度地將國內保障人權的活動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並作為共同的神聖義務。
保障人權,首先要保護國內的個人人權,但亦不得忽視國際的集體人權。我國憲法規定了我
國公民廣泛的政治權利;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宗教信仰自由,少數民族的權利,殘疾人的人權
保障等多項內容。國家為我國人權的實現從制度上、法律上、物質上提供了保障。全體公民都能
平等地依法享有人權。我國政府積極參加各種人權活動。先後參加並簽署了《國際兒童權利公
約》、《禁止酷刑、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
視公約》、《男女同工同酬公約》、《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的國際公約》等有關人權的國際公約。
1997年10月,我國政府簽署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98年10月又簽署了《公民
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2001年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了我國政府
加入《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2004年3月14日全國人大第十屆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二章中增加了「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的宣示性條款。這一規定體現了我
國的憲法精神,對於我國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確保人權和公民權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者們普遍認識到人權保障是憲法的核心價值,強調人權是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憲政的宗旨和目的。有學者指出人權和公民權問題,不僅是憲法和憲法學的主體內容,而且是憲法和憲政的核心和實質所在,是憲法學的理論基點和邏輯起點。
(一)關於人權和公民權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人權與公民權的關系,是人權的源與流、人權的自然形式與其法律形式的關系,體現著現代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元結構的憲政格局;而公民基本權利是法定化人權——公民權的集中體現,是基本人權法律化的載體。有的學者則側重研究了二者的區別:第一,兩者的主體不同。人權的享有者是「人」,只要是一個人,那麼人權便與之相伴,不附帶任何條件。而公民權的享有者必須是國家承認的「公民」。享有公民權利的前提是擁有公民資格。公民資格本身是一種參與政治的資格。因此,只有當一個人獲得明確的公民資格身份時,他才能享有公民權利。第二,兩者的來源不同。人權隨「人」而來,先於國家和憲法而存在。公民權則是來源於憲法,因憲法而產生了國家權力和公民權的劃分。人權是不斷被認知,其實它原本就存在;公民權利是不斷被確認,是因為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發生新的調整。第三,兩者所受限制不同。人權行使的原則是不違反明文禁止的規則;公民權則須嚴格遵守憲法(包括憲法性法律)的明文規定。第四,普適程度不一。人權不分多數與少數,不分強者與弱者,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地享有;公民權是一種成員權,可以存在國家和文化差異。
(二)關於人權與基本權利的關系。學者們普遍認識到,所謂人權是指人作為人應當享有的權利。人權主要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權利,從權利的形態上看,屬於應然權利。它不考慮各國具體制度和現有的物質條件,僅以人性為根據。因此,人權的主體應該是普遍的人、抽象的人,不分國籍、種族、民族、宗教、性別、年齡、職務、財富、教育等外在身份的人。但是,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人權在受到各國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同時,也被同時賦予一種國內法上的「有限」地位。這首先表現在憲法和法律以保障自己本國的公民的人權為主,從而使「人權」轉變為「公民權利」。其次,關於人權的內容,作為道德和應然層面的人權的內涵是非常廣泛的,一切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都應該包括在內,但是作為憲法和法律保障的人權是較為具體和明確的,從憲法上來講,是指在人權體系中,那些具有重要地位,並為人們所必不可少的權利,即所謂的基本權利。所以,當人權進入憲法和法律的保障范圍後,人權就由一種應然權利轉變為一種法定權利,因此可以說,基本權利就是人權在憲法上的表現形式,基本權利與人權的差別除了前面講過的主體不同和內容不同之外,還包括:(1)產生時間的不同。人權產生的時間早於基本權利;(2)表現形式的不同。人權通常以宣言的方式出現,表明其為一國或特定人群的政治主張和宣示,如《世界人權宣言》,而基本權利是獲得國家法律認可的權利,其表現形式通常是一國的憲法。(3)法律效力不同。由於人權僅為某一國家和群體的政治宣示,故其並不具備法律效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國基本權利內容的評價標准和體系,但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力。而基本權利則具有法律約束力。
(三)關於基本權利。本次年會學者們提交論文和研討表現出一個突出特點是注意從憲法規范的層面研究法定化的具體人權,即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了憲法學研究人權的特點。
1.在基本權利理論方面,本次研討中表現出了憲法學者們的智慧,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有學者針對傳統基本權利的防禦權功能,側重討論了基本權利的受益權功能和國家相應承擔的給付義務。指出基本權利的受益權功能是指公民基本權利所具有的請求國家作為某種行為,從而享受一定利益的功能。受益權功能所針對的乃是國家的積極義務,也就是國家要以積極的作為,為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提供一定的服務或者給付,所給付的內容可以是保障權利實現的法律程序和服務,也可以是對公民在物質上、經濟上的資助。在這種意義上,受益權功能又可以稱為「給付權功能」、或者「分享權功能」,相對應的國家義務可以稱為「給付義務」。
有的學者討論了基本權利競合的成因和解決方法問題,指出由於基本權利規范的特殊構造與基本權利憲法案件的復雜性所致,一個基本權利主體的一個行為可能同時被數個基本權利所保障而構成基本權利的競合。釐定基本權利的競合關系是憲法案件進一步思考的先決問題;對於不同的基本權利競合類型,可以分別採取特別法排除普通法、推定權利優先、核心接近理論等方法,最終確定案件系爭行為究竟屬於何種基本權利保障范圍之下。
有的學者在研究《歐盟憲法條約》第二編《聯盟的基本權利憲章》基礎上,提出《歐盟憲法條約》以社會中的人而非假設的自然狀態下的人為起點,確立共同價值而非天賦權利為基本權利的哲學基礎,從而將自由權與社會權一統於人的尊嚴、自由、平等和團結諸項價值之下,修正了歐洲社會長期將自由權與社會權用兩個不同文件分別予以闡述的歷史,並通過法律形式賦予所有權利以司法救濟的完全權利品格。對基本權利進行這種方法論上的解讀無疑為我們深化對基本權利的認識拓寬了視野。
在本次研討中,有的學者對基本權利分類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法,概括出了新的基本權利圖表;另有學者則對政治權利的規范譜系作了界分。
2.在關於基本權利的其他方面,有學者針對「憲法不應該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的觀點展開討論。認為根據社會契約論和西方國家憲法文本,不能得出憲法不應該規定公民基本義務的結論。憲法主要規定權利而普通法律主要規定義務的觀點既有悖於法理,也不符合中外立法實踐。新中國的憲政思想深受馬克思主義及我國傳統觀念雙重影響,其共同之處在於集體價值和個人對社會義務的體認。中國憲法規范模式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的憲政理念和制憲經驗。
此外,在本次研討中,生命權、財產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宗教信仰自由、良心自由、遷徙自由、少數民族和農民弱勢群體等的集體權利都進入了學者們研究和討論的視野,反映了我國的憲法學者更趨於理性。他們逐步由關注這些基本權利的應然性價值轉向保障這些權利的具體制度構架和具體實施。
⑹ 什麼規定的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我國憲法第二章規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權利:(1)平等權,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即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3)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5)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6)勞動權、休息權、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力時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7)受教育權,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8)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9)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10)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廢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11)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賠償的權利。
在我國,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有:(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2)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3)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4)勞動的義務;(5)受教育的義務;(6)保衛祖國、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7)依法納稅;(8)夫妻雙方有義務實行計劃生育,父母有義務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義務贍養扶助父母。
⑺ 基本權利與一般權利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 平等權 (2076) 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在現代憲政國家中,平等權首先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體內容有: 1、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習慣、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任何人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的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處罰。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包括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守法上的平等。而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在立法上,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無法平等。另外,法律面前的平等只是法律范圍內的平等,而不是事實上的平等。 二、 政治權利和自由 (661) (一) 政治權利概念與范圍 (200) 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可能性。它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公民參與國家、社會組織與管理的活動,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為基礎;另一種是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自由。通常表現為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簡稱政治自由。 (二) 政治權利的保障 (145)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公民行使政治權利提供了政治基礎;我國制定了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實現的普通法律,如《行政訴訟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等等為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憲法注重政治權利實現的物質保障,如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 (三) 政治權利的內容 (331)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選舉或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在我國,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但是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 言論自由是公民對於政治和社會的各項問題,有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語言的方式有口頭的和書面的兩種方式。我國公民的言論自由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不得利用言論自由煽動群眾反對政府,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寧;不得利用言論自由對他人的人格尊嚴進行侮辱誹謗。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出版自由也要按法律的規定享有和行使,除了遵守對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定外,它不得利用出版物來傳播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我國現在施行的是預防制和追懲制相結合的管理辦法,預防制是事前干預的辦法;追懲制是事後發現違法予以追究的辦法。 結社自由是公民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組織或參加具有連續性的社會團體的自由。公民因結社的目的不同而分為營利性結社和非營利性結社,非營利性結社又分為政治性結社和非政治性結社。各國法律通常對政治性結社予以嚴格限制。1998年10月國務院通過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就是行使結社自由應遵循的主要法律。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是公民表達其意願的重要表現形式,直接反映了公民的憲法地位。 ①集會自由是公民有為共同的目的,臨時集合在一定場所,討論問題或表達意願的自由。集會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和擴展,通過集會可以擴大言論的影響,更好地實現言論自由的影響。集會和結社也不同,集會是臨時性的聚集,而結社是長期的、持續性的結合,並且具有固定的組織、章程和制度。 遊行自由是公民有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以集會、遊行、靜坐等方式表達其強烈意願的自由。 示威自由是公民為了強烈的意願而聚集在一起,以顯示決心和力量的自由。 ②集會遊行示威自由的共同之處是它們都是自由表達意願;而不同之處則是表達意願的程度、方式和方法有所差異。由於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行使,多發生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參加或觀看的人數眾多,情緒感染性強,對社會影響較大,所以公民在行使這些自由權利時,機要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又要注意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與權利。 ③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集會遊行示威法》,該法對立法的目的;集會遊行示威的概念和標准;主管機關和具體管理程序和措施,如申請和獲得許可的程序,對集會遊行示威的場所、時間、行為的規范;以及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等作了明確的規定。該法是實現憲法賦予公民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重要依據和法律保障,同時也是對濫用此項自由權利行為的必要限制。 三、 監督權 (789) 監督權是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的權利。公民根據監督權客體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適宜的方式。 (一) 批評、建議權 (251) 批評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有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建議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權利。批評建議權的行使有利於反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 (二) 控告、檢舉權 (356) 控告權就是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機關進行揭發和指控的權利。檢舉權是指公民對於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向有關機關揭發事實,請求依法處理的權利。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控告人往往是受害者,而檢舉人一般與事件無直接聯系;控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要求依法處理,而檢舉一般是出於正義感和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 (三) 申訴權 (194) 就是指公民的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作出的錯誤的、違法的決定或判決,或者因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而受到侵害時,受害公民有向有關機關申訴理由,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申訴權有訴訟上的申訴權與非訴訟上的申訴權。 (四) 取得國家賠償權 (248)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國家賠償法》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 四、 宗教信仰自由 (286)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個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願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由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又按宗教信仰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也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本質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相對立的。我國憲法之所以規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因為:①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②宗教信仰屬於實現范疇的問題,對待公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採取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決不能強迫命令,粗暴干涉。③宗教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國際性、民族性和群眾性的特點。正確處理好宗教問題,對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和國際間的交往,都有重要意義。 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受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1999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取締邪教組織、防範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國家依法打擊邪教組織,有利於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邪教具有反社會、反政府的特徵,其歪理邪說與宗教教義是相對立的。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它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五、 人身自由 (649) 人身自由是以人身保障為核心而構成的權利體系,是公民參加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和享受其它權利的前提條件。 (一)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81)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指公民的人身(包括肉體或精神)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①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決定,或者非經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部門執行,不受逮捕。②禁止非法拘禁或者以其它方法限制、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③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司法機關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或者依法不享有搜查權的組織和個人,對公民的身體強行搜查,都屬於非法搜查。 (二) 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172) 公民的人格,就是公民作為人所具有的資格。從法律上講就是指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自主的資格。人格權主要指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人身權等。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三)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65)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機關、團體或者個人,非經法律許可,不得隨意侵入、搜查或者查封公民的住宅。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察人員需要對被告人及有關場所進行搜查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我國刑法規定,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138) 憲法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隱匿、毀棄、拆閱或者竊聽。 在一定條件下,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為了國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公民的通信進行檢查。 六、 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 (326) (一) 社會經濟權利 (518) 是指公民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保障。社會經濟權利作為憲法保障的一項內容始於1919年的魏瑪憲法。 1、公民財產權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2、勞動權 勞動權是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勞動就業權是勞動權的核心內容,是公民行使勞動權的前提。勞動報酬是公民付出一定勞動後所獲得的物質補償。 3、勞動者的休息權 休息權是勞動者有休息和修養的權利。休息權是勞動權存在和發展的基矗休息權是勞動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重要權利。 4、物質幫助權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物質幫助權是指公民因失去勞動能力或者暫時失去勞動能力而不能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生活保障,享受集體福利的一種權利。主要有生育保障權、傷殘保障權、死亡保障權與退休保障權等具體權利構成。 (二) 文化教育權利 (264) 1、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公民在教育領域享有的重要權利,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等方面教育訓練的權利。它包括公民按能力受教育的權利、享受教育機會的平等、受教育通過不同階段和不同形式得到實現。在我國,受教育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2、文化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七、 特定主體的權利 (251) (一) 保障婦女的權利 (146) 憲法第48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婦女權利的保護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 (二) 保護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 (139) 現行憲法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三) 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益 (139) 現行憲法第5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華僑是指僑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歸僑是指已經回國定居的華僑;僑眷是華僑在國內的眷屬。對華僑的保護,適用國內法保護和外交保護兩種方式,以外交保護為主。對歸僑、僑眷權利的保護,《歸僑僑眷權益基本權利和義務具有母體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權利和義務。 第四,基本權利和義務具有穩定性和排他性。
⑻ 財產權為什麼不是基本權利
財產權為什麼不是基本權利?財產權財產他他肯定是有部分屬於你部分,不屬於你,因為你因為你只有我那部分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