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民事訴訟法》施行後,抵押權如何實現
新《民事訴訟法》施行後,抵押權實現的方式主要三種:
1、由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2、抵押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
3、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實現抵押權。
《民事訴訟法》抵押權的實現方式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六條 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提出。
第一百九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物權法》關於抵押權的實現方式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五條 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債權人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協議。
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
依據我國法律規定,抵押權的實現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①抵押權必須有效存在。抵押權設定如果無效或者已被撤銷,則不能實現。
②必須是債務人履行期限屆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是否屆滿是決定債務人是否履行債務的時間標准。
③債權人未受清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債權人未受清償,表明債務人未按期履行義務,無論債務是遲延履行,還是拒絕履行,債權人都可以行使抵押權,使債權得到清償。
④債務未受清償不是由於債權人造成的。只有在因債務人方面的原因未能清償債務而使債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權人才可以行使抵押權。如果債權人未受清償是由於其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則抵押權人不能行使抵押權。
❷ 最高法院:執行程序中抵押權人如何應對抵押物上
執行程序中,來抵押權人自可以直接申請參與被執行人財產拍賣款的分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零八條 被執行人為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在執行程序開始後,被執行人的其他已經取得執行依據的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能清償所有債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參與分配。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參與分配,主張優先受償權。
❸ 法院怎樣執行抵押權人未經審判程序確定的抵押權
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不動產上存在抵押權的案件,而這些案件只是就主債權進行確認,對不動產上的抵押權不進行確認,或案外人沒有經過法院對不動產上抵押權的確認,對不動產上的抵押權主張行使優先受償權。能否支持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優先受償權,怎樣保護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優先受償權,在執行實務中存在不一致認識,筆者就此結合實踐作如下分析。
有關擔保物權的實現,我國過去司法實踐中的做法是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屆滿後,擔保物權人可以在訴訟時效屆滿後的2年內行使擔保物權。但《物權法》第2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擔保法就抵押權實現的該部分規定已經失效。那麼在執行中,如果發現抵押權人雖然在人民法院審理主合同時沒有主張抵押權,但只要是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抵押權人的抵押權仍然有效,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就抵押物的變現價值享有的優先受償權。關於案外人直接持未經審判確認的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向法院申請優先受償的,法院應根據《物權法》第202條和相關司法解釋,對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進行書面審查,並區分以下兩種情況分別進行處理:
一、經審查,認為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合法有效,且被執行人或抵押人對債權金額、抵押的效力無異議的,法院在處置不動產後,應充分保障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如果申請執行人對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有異議的,法院應告知案外人通過訴訟確認抵押權的效力。但法院應將處置不動產後的款項提存,待抵押權效力確認成立與否後進行分配。
二、經審查,認為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效力難以認定,或者被執行人、抵押人對債權金額、抵押的效力有異議的,法院不得從變現不動產所得價款中直接實現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應當告知抵押權人另行訴訟,但法院對所得價款的分配程序需待訴訟有結果後方得繼續進行。
❹ 訴訟程序和實現擔保物權程序可以同時啟動嗎
分情況:
特殊程序標的與普通訴訟程序不重合的,可以回同時答存在。
特殊程序標的與普通訴訟程序重合的,如果申請人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又就相關權益爭議提起訴訟的,需二選一;申請人不撤回起訴的或申請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則應裁定不予受理實現擔保物權申請。
在人民法院受理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後,被申請人就相關權益爭議又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實現擔保物權申請。
以上僅供參考。
❺ 法院怎樣執行抵押權人未經審判程序確定的抵押權
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不動產上存在抵押權的案件,而這些案件只是就主債權進行確認,對不動產上的抵押權不進行確認,或案外人沒有經過法院對不動產上抵押權的確認,對不動產上的抵押權主張行使優先受償權。能否支持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優先受償權,怎樣保護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優先受償權,在執行實務中存在不一致認識,筆者就此結合實踐作如下分析。 有關擔保物權的實現,我國過去司法實踐中的做法是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屆滿後,擔保物權人可以在訴訟時效屆滿後的2年內行使擔保物權。但《物權法》第2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擔保法就抵押權實現的該部分規定已經失效。那麼在執行中,如果發現抵押權人雖然在人民法院審理主合同時沒有主張抵押權,但只要是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抵押權人的抵押權仍然有效,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就抵押物的變現價值享有的優先受償權。關於案外人直接持未經審判確認的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向法院申請優先受償的,法院應根據《物權法》第202條和相關司法解釋,對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進行書面審查,並區分以下兩種情況分別進行處理: 一、經審查,認為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合法有效,且被執行人或抵押人對債權金額、抵押的效力無異議的,法院在處置不動產後,應充分保障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如果申請執行人對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有異議的,法院應告知案外人通過訴訟確認抵押權的效力。但法院應將處置不動產後的款項提存,待抵押權效力確認成立與否後進行分配。 二、經審查,認為借款合同及抵押證明材料效力難以認定,或者被執行人、抵押人對債權金額、抵押的效力有異議的,法院不得從變現不動產所得價款中直接實現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應當告知抵押權人另行訴訟,但法院對所得價款的分配程序需待訴訟有結果後方得繼續進行。
❻ 擔保物權特別程序能否適用公告送達
□李宏玉 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條、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了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此舉以兩個新條文的形式明確了擔保物權的實現可以通過簡易快捷的非訟程序進行,在程序上為擔保物權的實現提供了保障。這一修改做到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融洽銜接,有利於充分發揮擔保物權制度的功能。但對於基層法院民事審判一線的法官來說,目前僅有的兩個法律條文,相對紛繁復雜的各類糾紛適用難度依然很大。譬如,當抵押權人申請至法院要求實現抵押權,但被申請人即擔保人下落不明,法院應否通過公告方式進行送達? 關於此送達問題,大致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制度設計的出衷本就是為盡快實現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便捷高效、節約訴訟成本的宗旨;且諸如申請認定財產無主、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等特別程序案件雖規定了公告程序,但其公告更多的是偏向於公而告之,而不是指向特定的人,故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不適用公告方式進行送達。另一種觀點認為,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同樣能通過公告進行送達。筆者贊成後一種觀點。 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能通過公告進行送達,這是因為,首先,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案件具有非訟性,法院只需對擔保物權實現條件是否成就進行形式審查(即對是否具備擔保合同、擔保物權證書、債務是否已屆履行期等進行審查),而非實質性審理(如對債務擔保的范圍、期限進行審理),並以法官獨任審理為原則,實行一審終審。在被申請人未參與的情況下,不能給予被申請人陳述意見的機會,難以衡平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的權益。其次,通常作為抵押物的不動產本身價值較高,所擔保的債權金額較大,關繫到債權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故應當以相應的當事人參與程序為保障。最後,不排除有的申請人惡意隱瞞被申請人信息,以虛假材料及權利憑證騙取法院裁定的現象出現。只有被申請人參與程序,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此類道德風險。 反之,當事人下落不明,不採取公告送達的方式,法院在通過形式審查認定有生效的擔保合同和擔保物權證書、債務已屆清償期或符合實現擔保物權的其他約定條件時,直接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若申請人確實存在提供虛假材料及權利證書的情況,債務人、第三人難以在之後的執行程序中為己維權。新民訴法在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了執行異議和執行異議之訴,但執行異議僅能對法院工作者執行行為在程序上提出異議;而執行異議之訴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首先得由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之後才能按審判監督程序辦理,如若案外人與申請人串通不提出書面異議,作為當事人的被申請人在法院適用特別程序時因某種原因(如外出)未到庭,則很有可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財產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法院執行完畢。
❼ 民間借貸中實現擔保物權的程序和條件是什麼
設立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是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亮點之一。該規定與《物權法》及國際通行慣例接軌,大大簡化了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節約了訴訟成本,提高了訴訟效率。
(一)擔保物權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實現意義重大卻後勁不足
擔保物權是以確保債權實現為目的而設立的物權,因此,擔保物權的實現是擔保物權最重要的效力,也是擔保物權人最主要的權利。在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債權人未受清償或出現當事人約定的實行擔保物權的情形時,擔保物權人實現擔保物權的方式,不僅關繫到擔保物權人的利益,而且關繫到整個交易秩序的安全與效率。在現如今嚴峻的民間借貸的大環境下,擔保物權人的權益很難得到有效而快捷的保護。而《物權法》第195條第2款規定抵押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被譽為擔保物權實現制度的一項"革命性"規定,但該規定出台後一直無法得到程序法的配合,抵押權人單純依靠提起抵押合同訴訟來實現抵押權,因而訴訟成本高企的尷尬局面並未隨著《物權法》實施而得到明顯改觀。
在2013年新民事訴訟法施行之前,我國擔保物權主要通過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得到實現。但是此種方式需經過較長的訴訟周期(尤其在當事人為逃避債務躲避送達的情況下),並以主債權標的確定訴訟費用(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訴訟費用往往由於標的較大導致訴訟費用較多),擔保物權被法院依法確認後,如債務人不履行判決確定的義務時,擔保物權人才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強制執行程序中,由法院聘請評估機構對擔保物權進行評估,聘請拍賣公司拍賣擔保物,這樣,擔保物權的實現必須交納訴訟費、評估費、拍賣費和申請執行費,最終導致擔保物權的實現成本大大超過無擔保債權,使擔保物權人不能及時受償,擔保制度不能發揮應有功能,甚至給債務人提供了轉移、揮霍財產的可能,降低了擔保債權的可受清償程度。
(二)省略訴訟程序促使擔保物權提前實現
抵押權人直接申請法院採取強制拍賣措施以實現不動產抵押權的方式為德國、日本、韓國等國所採用。《德國民法典》第 1147條規定:"就土地和抵押權所及的標的向債權人所為的清償,以強制執行方式為之。"如果所有權人不自動履行債務,那麼債權人需要一個強制執行名義,因為他僅能通過強制執行的方式從土地中獲得清償,任何形式的私人執行都被禁止。
為了解決如何在程序上按照《物權法》實現擔保物權的問題,達到減低公力救濟成本、切實保護當事人權益的目的,新施行的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第196、197條明確規定:"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根據該規定,擔保物權人可通過申請法院拍賣、變賣的非訴方式實現擔保物權。申請人應當提交申請書並附相關證據材料(如主合同;擔保物權合同;抵押權登記證明或者他項權利證書、權利質權的權利憑證或者出質登記證明;能夠證明實現擔保物權條件成就的有關證據材料,例如證明債務已屆清償期、合同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情形發生等證據材料;人民法院認為需要提交的其他證據材料)。必要時,法院亦可以依職權調查相關事實並詢問相關當事人。對於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申請,法院即可裁定對抵押財產進行拍賣或變賣。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依法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被申請人提出異議,法院應該進行審查,經審查被申請人的異議確實成立的,則裁定駁回申請。法院作出准予實現擔保物權的裁定生效後,主債務或擔保債務未自動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則應按執行金額收取執行申請費,並由被執行人負擔。同時,基於實現擔保物權案件設在新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特別程序中,第十五章的一般性規定當然適用於該程序,故關於審限應當適用以特別程序審理案件的審限規定,即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看到,新民事訴訟法將申請拍賣、變賣擔保財產作為非訟案件,將實現擔保物權單列為一種案件類型,就有關擔保物權存在與否及擔保債權范圍和數額等問題適用非訴裁定予以解決,相比僅能通過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得到實現的方式,在及時保護擔保物權人利益、維護市場(尤其是金融借款信貸業務)交易安全和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越性,能夠充分發揮非訟程序迅捷解決糾紛的職能。
三、實現擔保物權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一)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主體
依據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的申請人包括"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實踐中,如何理解"擔保物權人"和"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適用范圍?考慮到該程序的設立主要是針對物權法等實體法中對擔保物權實現而作出的程序性規定,對於"擔保物權人"和"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適用范圍應當以物權法等實體法為依據來確定。根據我國物權法相關規定,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的主體僅限於"抵押權人"、"出質人"和"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擔保物權人"主要就是指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的"抵押權人",物權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的"出質人"和物權法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的"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就是"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在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也有意見認為,對於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人不應該僅限物權法規定的上述三類主體,還應當包括上述三類主體相對應的主體,即與"抵押權人"相對應的"抵押人"、與"出質人"相對應的"質權人"、與"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相對應的"留置權人"。對此,我們認為,民事訴訟法的上述規定僅是對物權法等實體法中規定的實體權利的實現作出的程序性規定,該程序規定的依據來源於實體法,應當按照實體法的規定來確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主體。因此,對於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主體應暫以物權法的規定為准,不宜做擴大性的解釋。至於抵押人、質權人、留置權人是否可以成為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主體,留待今後的審判實踐逐漸探索。
此外,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是否僅以物權法為依據,換言之,物權法之外的其他實體法是否也可以作為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的依據?我們認為,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立法本意,除了物權法規定的三類申請主體外,我國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建設工程承包人也可以作為申請主體。另外,我國的海商法、民用航空器法等法律中規定的船舶抵押權人、民用航空器抵押權人等,也可以作為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的申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