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著作權法的不完善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我是法律的門外漢,對我國的著作權現狀曾有所耳聞,但是對我國的著作權法完全不了解。最近因為工作的關系,接觸到了部分相關工作,才真正認識到我國的著作權現狀之糟糕。
我的boss大人曾在國內多家核心期刊發表過專業論文,近日boss大人受新加坡某出版社(該出版社總部在英國)邀請,准備出版一本英文著作。目前准備活動已經進行到了最後一部分,因為著作中涉及很多參考文獻,其中大量使用了boss大人本人曾發表過的論文和他的學生的畢業學位論文中的內容、數據和圖表,該家國外出版社要求boss大人向這些引用的文獻的版權所有者獲得版權使用授權申請。
當時我完全不了解新加坡和中國的著作權相關法律法規,也因此開始了長達幾個月的漫長工作。
首先,國內大部分出版社都表示論文著作權優先屬於作者,並允許作者免費使用。但是在面對一些不夠專業也不是很願意合作的出版人,我還是遇到了很多刁難。在面對該出版社的制式版權授權表格時國內某位核心期刊的主編表示「看不懂,不知道在說什麼」。而我接觸的將近80%的出版社則表示「以前從來沒辦過」。對此,我或許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假設,此前很多作者是否也在類似事件上碰過釘子,因此打擊到了他們出版著作的積極性呢?
而在索取學位論文的版權時,我卻遇到了很多麻煩。似乎,我國並沒有明確規定這些學位論文的版權歸屬,或者說我詢問的所有機構和個人都不了解。有稱其版權屬於作者個人的,也有認為是作者和導師共同享有,也有認為是屬於高校。至少,到目前我還沒有明確得知這一 著作權歸屬問題。
僅以個人經歷,熱烈呼籲我國盡快完善著作權法。
❷ 完善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引入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方便著作權人實現權利,進一步與國際著作權制度接軌
著作權歸著作權人,著作權應由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修改前的著作權法第四條第二款就是這樣規定的:「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著作權法修改後,在這方面增加了集體管理組織的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由此條我們可以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得到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幫助權利人實現著作權或權利人著作權受侵犯後代行救濟權。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指眾多的作者通過一個統一的機構,即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共同行使他們的權利。在西方,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驗。我國1990年著作權法制定時,就有專家提出將集體管理組織寫進,鑒於當時許多人對這個組織不夠了解,且我國又缺少相關實踐經驗,故未寫入。但在實踐領域,相繼出現一些對某一方面著作權進行集體管理的組織,如1992年成立的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1998年成立的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均在各自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修改後的著作權法規定了權利體系完善的著作權,體現於著作權法第十條。這些權利中,有些由著作權人自己行使,如發行權、改編權、展覽權等;但有些權利著作權人無法或很難控制,如復制權。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報刊轉載等形式的作品使用制度,一旦作品在大范圍內被多次轉載,其作者獲得稿酬權利是很難得以有效保護的;再如音樂作品的廣播權,作者不可能知悉所有播放其作品的電台、電視台,其相應的財產權也難以實現,等等。對此,在知識產權制度發達的國家,作者往往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實現自己的權利,由集體管理組織代表作者去履行義務許可、收取費用,已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作者權利的手段。在這次著作權法修訂中,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在立法上是一大進步。
通過專業性集體管理組織來行使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對權利人來說,可節約權利實現或救濟的成本,使權利得到充分的維護;對國家而言,也便於實施著作權管理,同時與世界知識產權制度接軌;從整個社會來看,有利於維護權利人的創作積極性,激發創造性,促進科技文化進步。
二、擴大行政處罰范圍和行政處罰種類,強化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力度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知識產權法律規定了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雙軌制」〔2〕。有人主張在知識產權保護中,應強化司法保護,淡化行政保護,以防止行政力量對知識產權的過多干預〔3〕。但是,知識產權糾紛數量多、影響大、專業性強,全通過司法解決是困難的,而行政保護具有速度快、程序簡便的特點,能及時處理糾紛,節約成本;並且行政保護具有主動性,對維護知識產權法律秩序、促進公平競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國際知識產權組織也承認並支持對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故修改後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均規定了行政保護,並且予以強化,在著作權法修改中主要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1、擴大行政處罰范圍
與原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比較可以看出,修改後的著作權法新增了以下行政處罰情形(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使不以營利為目的,向公眾傳播著作權人的作品,也可給予行政處罰,並且這種傳播方式不限於復制、發行,還包括表演、放映、廣播、匯編以及通過信息網路傳播等方式;(2)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或者未經錄音錄像者同意,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3)未經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或者故意刪除或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且不限於美術作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行政處罰在著作權領域所涉程度和廣度均得以加強,這一方面是基於著作權客體范圍的發展變化,新的權利客體需要行政救濟;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當前盜版活動猖獗,雖經多年整治,仍未遏制其泛濫勢頭,且這越來越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聲譽,不利於我國與世界知識產權的交流,需要發揮行政機關主動、迅速的執法作用。
2、擴大行政處罰范圍
原著作權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主要是沒收非法所得和罰款;修改後,新增了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及沒收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即除侵權所得外,侵權製品及實施侵權行為的資料也予以沒收,這一方面增強了處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消除侵權人後續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能收到較好的打擊效果。
三、完善司法程序,採用過錯推定原則,規定法定賠償制度
1、 規定了臨時保護措施
為及時制止侵權行為,保存有可能的證據,為認定侵權打下基礎,WTO知識產權協議要求成員國司法當局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如臨時禁令、證據保全措施等,這也是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國家的普遍做法。
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侵權構成應具備「有損害後果存在」的要件,因此,在立法中不存在對即將發生的侵權的司法救濟,也不存在針對此類行為所採取的臨時禁令措施。民事訴訟法第74條規定:在證據可能或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與人可以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有關實體爭議的訴訟中採取。基於此,在以往的著作權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由於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侵權行為不能及時制止,侵權證據滅失,侵務人得不到應有處罰、權利人得不到應有保護的後果,削弱了司法保護力度。著作權法修改後,增加訴前禁止令、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的規定,突破了傳統侵權構成理論,是立法上的又一重大進步,這樣可避免侵權行為的進一步發生和擴大;及時保全和固定侵權證據,便於法院查明案件;有力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2、確立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按此規定,在著作權領域,如果權利人發現侵權行為,提起訴訟後權利人要提出證據證明侵權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但著作權侵權行為有自己的特點,侵權行為數量上日益增多,方式上越來越專業化,領域涉及也越來越廣,這給被侵權人舉證帶來相當大困難。如著作權人要訴數年來久治不除的盜版行為,就要舉證證明成立盜版行為。但事實上,盜版行為被權利人發現後,盜版行為人往往不提供盜版製品的來源,以各種借口來掩蓋盜版製品的非法性,權利人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舉出有力反證的,這種舉證責任的分配給侵權事實認定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易使權利人在主張自己權利時存在畏難情緒,怕無功而返,甚至搭上一筆不小的訴訟費用。這種對權利人不利的局面在著作權法修改後得以扭轉。修改後的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該條採用了倒置的舉證責任,要求復製品或其他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發行者以及出租者在其利用製品時,必須履行注意義務,確保其行為的合法性,否則就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著作權法所確立的過錯推定原則,對著作權的實施,對完善著作權糾紛訴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3、細化賠償規定,增加法定賠償數額
修改前的著作權法對賠償問題僅作出原則性規定,修改後予以細化。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列出了幾種賠償數額確定方法:(1)按權利人的實際損失賠償;(2)按侵權人的違法所得賠償;(3)按法定賠償數額賠償。法定賠償數額確立後,即使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違法所得難以確定,人民法院仍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侵權情節、侵權范圍等,在法律規定的限額內判令侵權人予以判賠,避免了過去那種「贏了官司輸了錢」的尷尬局面,將對權利人的保護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同時,該制度的確立,也豐富了我國民事賠償制度。
知識產權隨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而快速發展的特性,決定了著作權法的修改不是一勞永逸的,但修訂後的著作權法,無論是在立法內容亦或是在立法技術上均達到了國際水平,面對撲面而來的知識經濟浪潮,面對國際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日趨完善,相信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完全可以滿足時代要求,能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❸ 版權保護的意義有哪些
在目前版權保護被越來越多的作者、行業人員所重視,似乎一牽扯到版權,就是要積極的去保護。盡管聽了很多版權保護的知識,但實際上很多人對版權保護卻不是那麼的了解。那麼,版權保護的意義有哪些?版權保護的意義有哪些1.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著作權調整的范圍很廣,涉及到調整作者、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問題平衡創作者和使用者的關系,即要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必須給作者以限制,滿足公眾的需要。可以說,著作權(版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動每一個角落,但是包括許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師對著作權法存在誤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權法律常識和版權意識。2.著作權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15年的世貿談判過程,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著作權保護)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問題,因為知識產權協議是世貿組織協議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著作權涉及更多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是財產權的問題。3、防止別人盜竊自己的作品搶先進行著作權登記據為己有。別人一旦把自己的作品進行搶先著作權登記,反而使自己的權利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護,陷入被動。別人搶先進行了版權登記,反而使自己的作品不能進入市場銷售。這就是保護版權的意義。
❹ 版權保護的取得進步
近年來,中國對著作權法體系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了著作權的法律內容,增加了作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從立法層面上解決了網路著作權的保護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大衛·盧埃林教授認為:「中國著作權法的完善,尤其是2001年對著作權法的修訂,對保護創作成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作用。」
商業軟體聯盟的統計顯示,過去幾年,商業軟體產品的盜版率在中國已呈穩步下降趨勢,與2003年相比,盜版率下降了10%。「為保護製造商權利,中國政府在完善法律、加強執法力度和促進企業合法化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贊揚的。」微軟公司助理總法律顧問湯姆·魯賓表示。
2005年以來,中國加大了打擊網路環境下侵權盜版活動的力度。國家版權局協調有關部門,連續3年開展了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專項行動。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在出席「2007國際版權論壇」時介紹,目前,在中央8個部門共同開展的網路文化環境整治活動中,有關部門共查處網路侵權案件608件,關閉非法網站280餘家,沒收用於侵權盜版活動的伺服器110台,有效遏制了網路侵權盜版活動的蔓延,在全社會形成了保護網路知識產權的強大聲勢。
對於中國互聯網的版權保護,凱普林格爾評價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所做的努力是非常令人驚訝和嘆服的。盡管中國還有一定數量的盜版存在,但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在版權保護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決心和所做出的努力。」 雖然我國在版權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不可否認,電腦軟體的盜版率依然很高。在市場上,很大比例的商業軟體仍被非法拷貝。在軟體保護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對在某些領域出現的盜版較為嚴重的現象,國家版權局正在努力加大對侵權盜版活動的處罰力度。對此,湯姆·魯賓先生認為:「有效地保護版權對中國軟體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網路環境下的盜版侵權,特別是非法下載音樂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立法和司法機構都在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努力。「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社會問題等諸多因素外,加強國際合作非常重要。」湯姆·魯賓說。
2007年6月9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在中國正式生效。與會者認為,這將更有利於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發展以及國際合作進程的推進。
除了更有效、更嚴格的法律保護外,知識產權中的技術保護措施也非常重要。大衛·盧埃林提出:「網路版權權利人應與權威機構攜手合作,尋找從技術上保護知識產權的手段,從源頭上杜絕網上擅自復制的侵權行為。此外,制定實施合理的定價上網工程,鼓勵用戶下載授權版本,也是抑制網路侵權的措施之一。」
❺ 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完善了什麼規定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白陽 史競男) 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完善了網路空間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特別是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和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等,為創作者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一步「撐腰」。
著作權維權「得不償失」,是當前著作權保護的一大難點。新修改的著作權法規定了一系列懲罰措施,大幅提高了侵權違法成本。對於故意侵權,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賠償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權利使用費難以計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百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新修改的著作權法還對「作品」的定義作出了調整,將現行法律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表述修改為「視聽作品」。這意味著著作權保護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網路短視頻等新類型作品將獲得有力的法律保護。
❻ 如何看待版權保護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版權又叫著作權,版權在我國是受到保護的。版權保護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版權保護十分重要,是現代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呢?版權保護的重要性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什麼是版權?版權又稱著作權,包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什麼是版權保護?版權保護,又稱著作權,最終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權法的實質是一種控製作品使用的機制。如何看待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如何看待版權保護的重要性?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❼ 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
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關於版權保護的意識正在不斷提高,原創者,行業從業人員都在積極的為版權保護做努力。那麼版權保護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下面為大家介紹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可以分為以下內容:一、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著作權調整的范圍很廣,涉及到調整作者、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問題平衡創作者和使用者的關系,即要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必須給作者以限制,滿足公眾的需要。可以說,著作權(版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動每一個角落,但是包括許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師對著作權法存在誤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權法律常識和版權意識。二、著作權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15 年的世貿談判過程,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著作權保護)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問題,因為知識產權協議是世貿組織協議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著作權涉及更多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是財產權的問題。三、防止別人盜竊自己的作品搶先進行著作權登記據為己有。別人一旦把自己的作品進行搶先著作權登記,反而使自己的權利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護,陷入被動。別人搶先進行了版權登記,反而使自己的作品不能進入市場銷售。這就是保護版權的意義。版權保護的三個意義大致為以上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