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法中的公示什麼意思
1、民法上的公示,是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一個重要特點。
2、公示,意思有兩種:(1)登記:指的是基於法律行為不動產物權變動必須完成登記,設立登記、移轉登記、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2)交付:指的是基於法律行為動產物權變動必須完成交付。
②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涵是什麼樣
根據我以往學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物權的內容法定:物權的內容必回須法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答不得約定物權的法定內容之外的內容,也不得增設法定內容之外的內容。物權的法定內容法律僅設定了四種(使用、收益、處分、佔有)。
物權的類型法定:物權沒有約定的類型,不能約訂擔保物權,只能具體言明是抵押權或是質權等物權,具體分為: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築用地使用權)、他物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物權的效力是法定:每個物權的設定的效力必須是法定的,法律規定有的物權是以合同訂立為效力之時,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有的物權是以交付作為效力成就之時,如質權設立。
物權的公示方式是法定:法律明確規定物權的公示方式,一、交付公示成立,如所有權的轉移。二、登記公示成立,建築用地抵押權的公示必須以登記作為公示方式。
③ 物權公示的法律思考
最新《物權法》(草案)的思考
最新的全國人大法工委的《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 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對此條規定,本人與部分人的意見一致,認為這里規定的「物權應當公示」不妥。確立物權公示原則的目的在於保障交易安全,對於沒有交易要求的物,不應當適用物權公示原則。建議修改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公示。對於不動產登記的規定,本人認為草案的規定基本上有利於明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防止並減少糾紛。但十九規定異議登記須經權利人書面同意,本人認為在實踐中幾乎不可能實現。還有,第十九條中「以人民法院裁定予以異議登記」的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上沒有立法依據,法院不好操作。覺得應該修改十九條。
有關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幾點結論
總結上述分析,對於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可以提出以下幾點結論性意見
⑴物權公示為權利公示,不動產登記則為不動產物權之得失變更的登記行為,其或者為對已經取得的物權以及物權的不復存在進行「宣示」,或者為對依法應當取得的物權進行「確認」,但其並非一種權利創設行為。
⑵不動產物權登記與不動產(尤其是土地)的行政管理性質上非屬同一,兩者必須分開。
⑶登記機關的職能,主要在於對依法已經取得或者依法應當取得的不動產物權予以公示,故對於當事人據以取得物權的法定根據(法律行為、行政命令以及
審批文件、法院判決等)可以僅僅具有形式上的審查義務(有關文書是否真實、完備)而無實質上的審查義務(合同是否為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行政審批和
法院判決是否合法等)。
⑷不動產登記公信力之有無以及強弱,應當取決於登記制度完備之程度。以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現狀和預期,不宜賦予不動產登記以絕對的公信力。
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不動產登記機構
⑴登記價值的沖突和平衡
便民是第一價值取向:登記除所具有的物權公示 功能外,雖然還有行政監督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是從屬的、外在的,而不是本原的、固有的,行政機關完全可利用法院登記的信息實施其行政監管的職能。效率是第二價值取向,必須建立統一的登記機關,「多頭登記」已成為眾矢之的,並被認為是導致中國登記狀況十分混亂的主要原因。成本是第三價值取向。
⑵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的考慮
登記機構定位的考慮主要是針對不動產物權本身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當前設置統一登記機關的成本和可行性也是必須考慮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掉當前登記體制下容易滋生腐敗低、效率和不專業的最為根本的弊端。這是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基點。其中不動產登記的技術性問題不是最為艱難的問題,不應成為取捨各種方案的決定性因素。
⑶不動產機構設置的方案
目前國內的學術界和實務界就不動產機構設置的方案歸納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認為應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種,認為仍然應由不動產所在地的行政主管機關管轄,但在現有基礎上進行適當地非實質性改變的統一性整合;
第三種,對不動產登記實行公證部門的實質審查和登記機關形式審查的分離;
第四種,成立獨立於現有不動產行政主管部門的實行垂直管理體制的不動產登記機關。本方案也細分為兩種,或是由統一的不動產登記機關向不動產主管部門派出登記人員進行登記或者統一納入獨立的登記體系;
第五種,認為應創立具有服務功能的中介性質的登記機構體系;
當前各種方案的比較學分析
第一種方案分析:登記制度的設計首先必須符合國情,中國司法機關本身受行政權力影響及大,在法院本身還在極力尋求獨立的過程中由法院負責登記會增加法院負擔,有可能要犧牲法院的中立性 再者牽涉到推動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的艱巨長期問題。
第二種方案分析:在中國目前,登記機關屬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行使登記權,即使採用形式審查原則,也不夠超脫。換而言之,由行政機關行使不動產物權的登記權,不利於行政機構的職能轉變。由行政機關作為登記部門,難以消除政出多門、分散林立的弊端,也就是難以確保登記部門的統一性,容易造成登記效率的低下以及登記出錯的弊端。
第三種方案分析:中國的《物權法(草案)》對不動產登記實行了實質審查原則。《物權法(草案)》排除了公證部門僅介入不動產實質審查,由專門的不動產登記負責形式審查後登記模式的可能。
第四種方案分析:建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管理機構,目前看來不現實,專門重新設立一個獨立的行政機關負責登記,必要性不大,而且也不符合行政機構精簡的原則和發展方向,不確定因素也較多。
第五種方案分析:建立具有服務功能的中介機構進行登記,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不動產登記的民事行為性質,通過將不動產審批機關和登記機關的職能剝離理論上是可以實現行政機關的干擾的。應該是一種可以試點的模式。
統籌折中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出於中國機構改革的復雜性和不動產登記制度的考慮,可以實行過度性和試點性及試驗性模式相結合方案,以迎接不動產法或者不動產登記條例的出台,恐怕這個過程不會很短。
令以及審批文件、法院判決等)可以僅僅具有形式上的審查義務(有關文書是否真實、完備)而無實質上的審查義務(合同是否為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行政審批和法院判決是否合法等)。
④ 如何理解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內涵
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保護版
當事人對公示的信權賴利益。
所謂公示,是指
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共識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所謂公信,是指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者存在瑕疵,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以從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也依然承認其行為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示公信原則是
物權法的三大原則之一。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這樣才有物權變動的效力。通常,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公信原則是指:任何因為基於對公示行為的深信,而從事相關交易行為,即使公示錯誤,其交易行為也有效。
⑤ 公示公信原則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保護當事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 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共識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所謂公信,是指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者存在瑕疵,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以從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也依然承認其行為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⑥ 簡述物權公示的內涵
物權公示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對物權的享有與變動均應採取可
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方式的原則。
物權公示原則的價值也就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⑦ 簡析物權法定原則的內涵
您好!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此即物權法定原則。由於物權是支配權具有,排他效力、優先效力和追及效力,為了維護交易安全,故適用法定原則。狹義的物權法的原則包括種類法定與內容法定。廣義的物權法定原則還包括效力法定與公示方法法定。我國採用廣義的物權法定原則。
1、種類法定。
又稱「類型強制」,指哪些權利屬於物權,只能由《物權法》或其他法律作出規定。違反物權法定創設的所謂「物權」,不具有物權的效力。
2、內容法定。
又稱「類型固定」,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①物權的內容由法律確定,當事人不得約定與物權的法定內容不相符合的權能內容。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某一所有權不具有處分效力。
②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違反物權法關於物權內容的強行性規定。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流質契約」。
3、效力法定。
《物權法》未設明文。效力法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當事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效力來確定物權的效力。例如:《物權法》第158條規定,未登記的地役權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當事人如果約定未登記的地役權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則當事人的約定對於善意第三人「不算數」。
②當事人不得改變法律關於物權效力的規定。例如:《物權法》第202條,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如果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約定,抵押權人可以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完成後兩年內行使抵押權,則抵押權的效力必須「縮短至」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法律|教育網編輯整理
4、公示方法法定。
《物權法》未設明文,物權法定原則應當包含公示方法法定。例如,《物權法》第228條規定,以應收賬款質押的,登記機關為信貸徵信機構,如果當事人在「公證機關」進行出質登記,則權利質權「未設立」。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⑧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是法定的那麼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這是物權法定原則的基本內涵之一。
1、物權的種類法定是指:
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
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
2、物權的內容法定是指:
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
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8)物權公示的內涵擴展閱讀:
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基本原則:
第四條 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 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 物權公示原則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七條 取得和行使物權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原則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⑨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什麼
物權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通過一定方式表現出來,使外界公眾知道物權發生了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