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建房"的定義出自哪個法律條文
這位仁兄,所謂「自建房」只是普通人的通常理解,無論是開發商建造商品房、還是擁有農業戶口的人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平房(農村的瓦房)、或者是單位集資為職工建的「福利房」,總之這些房屋都歸屬於「建造房屋」,在法律層面上所有的房屋都只被稱為「建造房屋」,所有建造的房屋都必須經過審批,包括土地使用性質、建造面積、層數等,開發商開發樓盤更是有一套嚴格的審批手續,法律上只承認經過合法審批而進行建造的房屋。具體體現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自建房屋仍然要經過審批,即合法的建造,自建造行為成就時(也就是房屋主體結構封頂的時候)建造的人對該房屋享有所有權。它的特點是無需在房產部門登記自動享有所有權,但不登記不能進行所有權的轉讓,即使轉讓後進行了登記,也不發生無權轉讓的效力,這被規定在《物權法》的第31條。
仁兄所稱的「自建房「,是不是指農村自己建造的平房,即使是自己建造的平房,仍然需要進行審批,未經審批的即使建造了也不想有所有權,不受法律保護,超出審批范圍(即未按照審批要求)建造,通說認為超出的部分是不想有所有權的,未超出的還是享有所有權的。
回答了這么多,不知道有沒有回答道點上,你問的太籠統,我也只能根據相關規定,回答一些很關鍵的問題。
㈡ 物權法關於宅基地屬公但房屋自建的規定
物權法明確規定宅基地執行宅基地方面的規定和其他相關政策,物權法和土地法之間不存在抵觸,任何人不要強行亂用,沒有意義
㈢ 物權法一百一十七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徵收的規定。
●立法背景
徵收是國家以行政權取得集體、單位和個人的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徵收的主體是國家,通常是政府部門,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從集體、單位和個人取得土地、房屋等財產,集體、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在物權法上,徵收是物權變動的一種極為特殊的情形。徵收屬於政府行使行政權.屬於行政關系,不屬於民事關系,但由於徵收涉及所有權人的所有權喪失的一種方式,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同時又是國家取得所有權的一種方式,因此外國民法通常都從這一民事角度對此作原則規定。
●條文解讀
徵收導致所有權的喪失,當然對所有權人造成損害。因此,徵收雖然是被許可的行為,但通常都附有嚴格的法定條件的限制。徵收土地是世界各國政府取得土地的常用辦法,但在土地私有制國家裡,徵收土地的含義與我國有所不同,即表現為一種強制購買權,只有在正常收買無法取得土地時再動用徵收權。其特點是:(1)只有為了公共目f自,可以徵收,非公共目的,小得動用徵收權;(2)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有的還需議會批准;(3)必須是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的項目,也有一些教會、學校等建設可以徵收土地*(4)按市價予以補償。由於徵收本不屬於民法規范,同時徵收的情況極為復雜,外國民法通常規定得較為簡單,但都原則性地規定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和公半補償的內容。如法國規定,任何人不得被強制轉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並在事前受公正補償時,不在此限。義大利規定,不得全部或部分地使任何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但是,為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宣告徵收並且給予合理補償的情況不在此限。德國基本法規定,剝奪所有權只有為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被允許。剝奪所有權只有依照法律或者法律的原因進行,而且該法律對損害賠償的方式和措施有所規定。該賠償必須在對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利益進行公平地衡量之後確定。對損害賠償的高低有爭議時可
㈣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合法建造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發生效力與登記發生效力的區別。
你好,不屬於一個分類,依行為取得物權還是依據事實取得。
不必糾結,凡是需要不動產物權登記的,都是登記取得。
㈤ 新建房屋建成後,未經登記,取得物權嗎
新建房屋只要各項審批手續完備,自建成之日起取得物權。
㈥ 對《物權法》第30條的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物權法》第二條明確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向人們明確宣明:物權法所保護的物權應當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法律的明文規定或認可是權利人得以享有並行使物權的前提。
反過來說,如果一項對物的權利並沒有被明文規定在相關法律中,也沒有經過法律的認可,那麼它就不會受到物權法的保護。
至於說違反法律規定而對物取得的權利,其本質上根本就不是物權,所以就更不會受物權法的保護,判斷違章建築是否會受物權法保護,顯然應當建立在這一基點之上。

(6)物權自建成取得擴展閱讀:
能夠引起物權沒立或者消滅的事實行為,舉例來講:如用鋼筋、水泥、磚瓦、木石建造房屋或者用布料縫制衣服,用木料製作傢具,將縫制好的衣物拋棄或者將製作好的傢具燒毀等等。
本條規定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就是指房屋建成之時、衣眼製成之時、書櫃完成之時或者衣服被拋棄之時、書櫃被燒毀之時,這些物的所有權或為設立或為消滅。
這些因事實行為而導致的物權的設立或者消滅,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而不需要遵循一般的物權公示方法(不動產為登記,動產為交付)即生效力。
㈦ 國家物權法對農民自建的房子是如何規定的
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權
第一百五十二條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專享有佔有和屬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第一百五十三條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第一百五十四條宅基地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滅失的,宅基地使用權消滅。對失去宅基地的村民,應當重新分配宅基地。
第一百五十五條已經登記的宅基地使用權轉讓或者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