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專利費和反壟斷的關系
這正是保護知識產權的體現,因為是你發明的東西,所以你可以壟斷,並且國家給予你保護,當然你交給國家專利年費是被保護的前提;
還有,如果你的專利對社會有很大的價值,國家可能會強制某些企業實施您的專利,但是會給你一定的使用費,這樣便於好的專利的普及。
專利保護是有限期的,發明專利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均為10年。自申請日起算。
你即使一直交專利費,也只能壟斷10年或20年。而且專利費也是逐年遞增的。
另外,其實技術更新是很快的,一個技術10年不被淘汰不更新很困難,所以通常交幾年年費後,感覺沒有必要再保護了,不交年費就停止保護了。
2. 專利和壟斷的區別是在哪
可以認為,專利是有限度的技術壟斷。
3. 知識產權中為什麼會產生反壟斷法
內容提要: 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在於通過賦予專有權利使得研究、開發的利益獲得內部化,從而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但對權利的濫用也可能妨礙市場競爭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並最終背離了知識產權制度建立的初衷。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許可行為的再調整有助於彌補知識產權法價值功能上的不足和界定知識產權行使的適當邊界。該制度的引入對塑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為我國民族工業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有著特別的意義。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關系,近年來得到學術界比較熱烈的關注和討論。但現有研究結論中也存在著含糊或舛誤之處。其一是將知識產權界定為「合法的壟斷(權)」。立論者並沒有明確這是何種意義上的「壟斷權」。從文義上看,如果是財產權意義上的壟斷權,為什麼不將其他的財產權形式統統稱為壟斷權?如果是反壟斷法意義上的壟斷權,為什麼會有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的再調整?其二是認為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僅在例外情況下才適用反壟斷法的規定。這種觀點多來自於對日本等國的反壟斷法認為該法不適用於行使知識產權法規定的權利的行為的法律條文的片面理解。這種理解與美、歐、日本的反壟斷立法、執法現實並不一致。其三是沒有從理論上梳理反壟斷法對行使知識產權行為調整的界限。大凡探討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關系的學者,都會提到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於1995年聯合發布的《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和歐共體委員會1996年通過的《技術轉讓協議集體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5條第3款的第240/96號條例》,為什麼國外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立法等會集中在知識產權許可領域?從上述三點疑問看,知識產權的性質,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都有著進一步澄清和解釋的必要。筆者在本文中試圖從知識產權許可角度對知識產權的性質、反壟斷法規制知識產權許可行為的理論基礎加以梳理,對反壟斷法和知識產權在調整知識產權許可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反壟斷法調整知識產權許可的適用邊界等問題加以分析、論證,希望在此基礎上對反壟斷法律制度在調整知識產權許可行為中的基本功能作出合適評價,進而對我國相關制度建設產生借鑒意義。
一、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許可調整的理論基礎
一般認為,知識產權法是調整因知識產品而發生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和,知識產權是知識財產法律化、權利化的表觀,在性質上屬於無形財產權。 [1] 作為無形財產權,知識產權人對其權利的客體享有的權利並不多於其他形式財產權人相應的權利,相反,知識產權的行使還有合理使用、臨時過境使用、強制許可等制度限制。所以,如果從權利人對其權利客體的專有性角度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知識產權人對其知識產品的壟斷權,同樣可以將其他形式的財產權界定為壟斷權,從這種意義上對知識產權的性質加以界定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認為:知識產權與任何有形和無形財產一樣適用相同的原則,既不特別受到反托拉斯法的審查,也不特別受到懷疑,而是適用統一的標准和法律原則。這種觀點的提出反映了反托拉斯執法部門對知識產權性質認識上的深化,避免了將擁有知識產權直接視為壟斷或直接判定為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的做法。
但是,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財產性質和權利的排他性特徵使得其行使過程中必然與反壟斷法發生關聯。從權利客體上看,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財產具有不可損耗性、可復制性等特點,對同一項知識產品的利用並不妨礙其他人作相同的利用。為了保證知識產品利用的效率,國家通過知識產權法要求權利人公開知識產品內容但賦予了權利人排他性實施、許可、轉讓等專有權利。權利客體無形財產的性質和權利的排他性特點決定了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可能進入到反壟斷法的審查范圍。因為,在知識產權許可過程中,權利人可以通過簽定不同類型的許可證協議,來限制不同的被許可人實施專利的范圍和區域,進而會產生分割市場的實際效果。而促進商品、服務、資本等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保證反壟斷法所維護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基本需要。在實施許可協議的簽定時,權利人還可能基於權利授予方的有利地位,在使用費收取上採取差別取價、概括或整批授權並回收使用費等做法,或者對被許可方的生產數量加以限制、固定被許可方的銷售價格、在技術改進方面訂立對技術改進的限制條款或回授條款以及在授予權利的同時附加搭售條款等等。這些行為都可能產生排除或限制競爭的不良後果,從而會受到反壟斷法的關注。另外,權利人還可能通過一些與知識產權許可協議內容相關的策略性行為達到限制競爭的目的,如針對競爭對手提起不必要的專利訴訟等。所以,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主要是知識產權許可行為)由於進入到市場交易和市場競爭領域,其權利行使的方式、方法影響到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往往會進入到反壟斷法的調整范圍。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市場是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的交匯點,知識產權行使中的限制市場競爭效應是反壟斷法對相應行為進行調整的理論基礎。
二、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在調整知識產權許可中的協調與沖突
在20世紀初期以前,知識產權人在行使權利時幾乎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這種狀況隨著知識產權立法的發展、完善(如在知識產權司法中確立了權利濫用的原則)和反壟斷法的出現而有所改觀。 [2] 專利權人權利行使的范圍受到專利法和反托拉斯法的雙重界定。如從美國立法情況看,美國聯邦法院分別在1917年和1948年發展出「專利權濫用」和「著作權濫用」的原則。1988年美國國會還通過了調整知識產權濫用的專門立法《專利權濫用修正法》。同時,美國國會1890年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1914年通過的克萊頓法都可以對專利許可行為進行調整,其中克萊頓法更明確規定在從事搭售或其他排他性行為進行反托拉斯法調整過程中不論特定商品是否授予了專利。1977年的《國際經營活動中的反托拉斯實施指南》、1988年的《國際經營活動中的反托拉斯實施指南》、1995年的《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還對專利許可行為的反托拉斯法規製作了特別規定。
在對知識產權許可行為的調整過程中,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之間相互協調和補漏,體現了法律調整上的一致性。首先,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有著共同的精神、價值追求和進行協調立法的共同理論基礎。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都以促進技術創新和增進消費者福利為目標,都必須保證商品、技術和研究開發市場相互之間的平衡和市場競爭秩序的維持。而且,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可以在公共政策的理念之下進行協調,因為從知識產權法的司法實踐中發展出來的知識產權濫用原則本身就體現了公共政策的要求,如創新政策、競爭政策、表達自由政策等。 [3] 而反壟斷法作為公法,是競爭政策的重要載體。其次,從具體法律制度看,無論是知識產權法,還是反壟斷法,在立法中都沒有排斥另一方法律的適用,相反採取了「積極禮讓」或者容納對方的法律規范等做法。如在反壟斷立法中,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的反壟斷法等都明確規定了反壟斷法不適用於依據知識產權法行使權利的行為。在知識產權法中,許多國家在許可證貿易協議的禁止條款中都規定了對搭售等壟斷或限制競爭行為的禁止。再次,從對具體行為的調整看,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相互補漏,共同界定知識產權行使的合適范圍。如在反托拉斯法制訂前,無論是否涉及專利,維持轉售價格在普通法中都被視為是有效的約定,但在反托拉斯法制訂後,此項行為被視為當然違法,按照《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的規定,利用專利維持轉售價格也要受到反托拉斯執法部門的嚴格審查。
但是,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在調整知識產權許可行為過程中,也存在著沖突之處。如盡管就精神和價值追求而言,兩法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一致性,但是也存在著私法與公法性質上的不同,存在著對執法機關而言的保護私權、私益,還是保護公權、公益的兩難選擇。在美國專利法院成立前,審理知識產權上訴案件的區域性上訴法院之間對專利有效性的觀點就分立為兩派:一派認為專利是技術進步的核心,另一派則主要把專利看作是抑制競爭的工具;在專利法院成立後,人們又傾向於認為專業性法院比普通法院更可能認同其所負責實施的那個法律制度從而對一方當事人進行偏袒。 [4]
三、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特殊調整
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有著精神和價值追求等方面的一致性,也存在著內在的沖突與緊張。考慮到知識產權制度的積極社會功能,反壟斷法在調整影響到市場競爭機制運作的知識產權行為時,既原則上適用反壟斷法的規定,又制定了一些豁免措施,表現出對行使知識產權行為的特殊規制。具體而言,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反壟斷法僅調整會產生限制市場競爭效果的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產生限制競爭效果的行為不屬於反壟斷法的調整范圍。如發明人在獲得一項專利後,可以對其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行使製造、使用、銷售等專有權利,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專利權人是否具有支配市場的力量,都不會產生反壟斷法上的問題。反壟斷法主要調整知識產權許可中可能限制競爭的行為。
第二,反壟斷法在調整知識產權許可行為時,對知識產權法明確規定屬於知識產權人的權利范圍的行為,不再進行調整。如根據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權人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內,分別授權給不同的人使用其所有的專利,由於專利法已經明文規定這一項權利,因此美國法院一般均視本項規定屬於反托拉斯法適用例外的規定,允許專利權人在授權契約中規定被授權人所可以使用的專利的區域。 [5] 顯然,如果僅按照反壟斷法的一般理念,這種做法屬於反壟斷法所調整的劃分地區市場的限制競爭協議范疇。
第三,許可方在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中出於維護自己的品牌的需要或者為了確保最低回報等目的對被許可方所作的產品質量、價格、生產數量等限制並不當然違反反壟斷法,如歐共體委員會通過的《技術轉讓協議集體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5條第3款的第240/96號條例》中的白色條款部分中規定的要求被許可人就被許可的產品生產必須符合最低要求的質量規范、被許可人有義務生產最低數量的產品或對被轉讓技術進行最低次數的使用活動、被許可人有義務盡最大努力使用被轉讓的技術等條款均被視為不產生限制競爭影響的條款。這也是美國、日本等國的通行做法。此種限制的目的在於保證知識產權人獲得足夠的利益回報。
第四,反壟斷法在評價已經構成典型的限制競爭行為的知識產權許可協議條款時,仍然會進一步考慮到該行為對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利益、促進技術創新等正面價值,而不是僅僅套用反壟斷法中的通行做法。如1996《技術轉讓協議集體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5條第3款的第240/96號條例》列入黑色條款的內容的行為數量較1984年的專利集體豁免條例和1988年的技術秘密轉讓集體豁免條例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並且涉及到技術轉讓的傳統上屬於當然違法的限制競爭協議如價格約束、禁止競爭、禁止出口、限制客戶等行為雖然被列入了黑名單,但仍然可能通過個別申請獲得個別豁免。 [6] 在美國反托拉斯法執行中,司法部在20世紀80年代前,對知識產權許可協議採取較為嚴格的執法,以70年代的「九不」原則為代表,將搭售、轉售對象限制、轉售價格維持、強制性整批授權等行為一律視為不法,但到80年代中期以後,司法部開始更多地用「合理原則」 評判這些限制,考慮知識產權的特殊性及其正面價值。維持轉售價格等行為在反托拉斯法執法中一直適用「本身違法」原則,但在涉及知識產權的場合,法院僅在商品投入流通渠道,並且為零售商擁有所有權後,才不得繼續維持轉售價格。
第五,反壟斷法適用時會考慮到許可人的市場地位以及是否同時是被許可一方的競爭者。如在搭售協議中,銷售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力,是考量協議是否違法的重要因素,在其他限制條款中,如果許可方同時參與競爭,則協議性質可能由縱向限制競爭協議轉化為橫向限制競爭協議,將適用更為嚴格的反托拉斯法審查。
四、反壟斷法調整知識產權許可的制度對塑造公平競爭法制環境的正面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結論,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盡管有保障知識產權人合法權益,以達到鼓勵技術創新進而實現消費者福利的功能,但如果對知識產權過度保護也可能誘使權利人濫用權利從而阻礙後續的技術創新活動或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因而知識產權法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競爭政策等多項公共政策的需要。公共政策考量對於抑制知識產權濫用,平衡先發和後法的技術創新者、技術創新方和技術使用方、經營者與消費者等多方的利益,促進社會實質公平和社會整體效益的實現等都有積極作用。此外,國外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律制度對塑造我國公平競爭法制環境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從完善我國國內立法角度看,在知識產權立法方面,我國在短短二十年間走完了西方幾百年才走完的立法路程,知識產權保護已經達到了較為成熟的保護水平。造成這種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立法既有內在的動因,也有外在的壓力。如有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引進知識產權法的根本動機是來自對外開放政策的驅使,中國需要對外貿易,吸引外資以及從西方獲取迫切需要的技術和設備。」 [7] 國內學者則認為,「與其說是來自知識產權保護自身的需要,毋寧說是由於外來經濟和政治壓力的結果。」 [8] 中、外技術力量對比的失衡甚至引起了「警惕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移植的陷阱」的呼籲。 [9] 相反,在反壟斷立法方面,雖然反壟斷法被相繼列入八、九、十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但至今尚未出台。缺乏反壟斷法作為知識產權正當行使的監護者,這樣的法律制度是不完整的,既不利於引導知識產權人正當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合理預期,也不利於知識產權許可法與被許可方締結權利義務較為平衡的的契約,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知識產權權人濫用享有專利權所形成的優勢地位,還可能妨礙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從而背離了知識產權制度建立的初衷。
從應對國際競爭角度看,由於我國目前主要是技術輸入國,許多民族工業處在成長階段,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匱乏,在比較高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下,就可能面臨國外企業的知識產權使用費追索和知識產權訴訟(如我國DVD產品在國外打開市場後所面臨的巨額知識專利使用費追索和2003年我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面臨的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製造商思科系統公司和思科技術公司的起訴)。在華跨國公司還可能在知識產權許可中通過拒絕許可、搭售、價格歧視、掠奪定價、過高定價等方式達到打擊競爭對手、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目的。怎樣規制濫用知識產權進行限制或不正當競爭的相關企業,達到平衡保護知識產權許可方和被許可方的利益,為民族企業贏得一個公平的發展空間,都是我國將來的反壟斷法典的重要使命。
4. 市場壟斷、行政壟斷、獨占壟斷、知識產權壟斷哪個屬於合法壟斷
知識產權壟斷。當然這個是針對個人來說的,由於知識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易於復制和共享,若無賦予知識創新者一定期限內壟斷權的知識產權制度,則會導致創新的動力不足。為激勵創新,鼓勵創造者對社會和知識進步做出貢獻,授予壟斷權是達致此目的之必要手段。但是目前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來攫取高額利潤,進行專利戰略,就是不恰當的了。
5. 專利 如何放棄獨占許可
提交申請文件(一式兩份,一份是原件)
1.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變更申請回表。備案變更的,在答變更後變更內容一欄註明變更事項。備案注銷的,在變更後變更內容一欄註明「注銷備案」。變更申請表須由許可方、被許可方、被委託人共同簽章。
2.《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證明》原件。
3.委託書原件。委託書應當由許可方、被許可方以及被委託人共同簽章。委託書應當寫明委託許可權、委託事宜、專利申請號、發明名稱、委託人及被委託人姓名。委託書無固定格式,由當事人自行簽訂。
4.被委託人身份證復印件。
5.合同變更或者解除、履行完畢的相關證明。
6.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原備案證明遺失的,需提交有許可人及被許可人共同簽章的對證明遺失的確認申明。
就這樣具體的與代理事務所溝通。
6. 知識產權的特點是什麼
(1)獨占性。是指專利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具有排他性質,任何回人要實施專利,除法律另有規定的答以外,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並按雙方協議支付使用費,否則構成侵權。(2)時間性。是指專利權只在授權有效期限內有效,期限屆滿或終止失效後該發明創造就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專利權的期限是由專利法規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個國家授予的專利權只在授予國或地區的區域范圍內有效,對其它國家或地區沒有法律約束力,每個國家或地區所授予的專利權,其效力是互相獨立的。
7. 為什麼說 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
為什麼? 就為我們做的很多東西里邊精密部件高科技部件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每專做一個東西, 可能一個或者幾個部屬件是需要買的 用他們的東西還要交使用專利費什麼亂七八糟的 所以就有了你的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 你能不能明白
8. 目前各國對知識產權進入技術標准都需要進行反壟斷審查是正確還是錯誤
正確的,我已經查過
9. 專利技術算不算壟斷,專利的收費是專利人自己設定的嗎!
專利技術是屬於專利權人的(也許是其自主研發的,也許是其購買的專利權),專利技術價值體現在應用該技術能生產製造產品(或者服務),通過銷售產品(服務)實現收益。專利分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發明的保護期是20年,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是10年。每一項專利,專利權人每年要向國家專利局(現在是知識產權局)繳納年費,不繳費就失效了,不受法律保護。所以,你若用別人的專利必須付費。一種是買斷方式,就如同買賣二手房,產權過戶給你,專利所有權歸你,他不能再用了;另外一種是支付專利使用費,即通過簽訂專利許可使用合同,在一定期限內你使用。許可使用既可以是產權人自己用,也可以允許你用或者其他人使用。只允許你用是獨家許可,比同時允許他人用收費要高。注意你若取得專利許可使用權,通常你無權利再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畢竟你不是專利權所有人,沒有權利,否則觸犯法律。看看關於《中花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實施細則,你就知道你的權利義務了。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72527
http://www.chinanews.com/cj/news/2010/01-31/2101119.shtml
10. 為什麼要強調知識產權的壟斷性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法定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雖然各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權利范圍有不同的觀點,但一般而言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與鄰接權,同時還包括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商業秘密】以及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
知識產權是一種權利壟斷,知識產權人因此而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首先,知識產權人取得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利潤。知識產權人所據有的智力成果一般是他人所未曾知道的,這使得知識產權人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這種優勢地位轉化為經濟利益便成為知識產權人的壟斷利潤。其次,知識產權的壟斷具有合法性。知識產權是法律設定的,知識產權制度是法律規定的體現。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功能是將智力成果的壟斷性授予知識產權人,賦予知識產權人在一定地域和時間內排除他人使用該智力成果的權利。法律對知識產權壟斷地位的維護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的:一,國家通過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限制;另一方面法律直接賦予權利人反不正當競爭權。正是基於法律的規定,使得知識產權這種壟斷性區別於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後者是通過競爭,在競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種客觀經濟現象;而前者是對一種成果的法律確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因此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是可以通過壟斷後的再競爭來打破的,而知識產權這種壟斷一旦形成,在法定期間內便排除了瓦解的可能性。再次,知識產權的無形性使得知識產權人之外的使用人因不慎而侵權的可能性大大高於有形財產的使用人,知識產權人之外的使用人必須支付一定費用來確定自己所使用的智力成果是否會侵權,即使該智力成果是通過自身的研究獲得的。
沒有合法的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信息產生;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不可否認的是知識產權具有促進競爭的一面,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常常是初始權利人為競爭的目的或在競爭過程中創造的。知識產權的合法壟斷權力,造成進入壁壘,從而為權利人帶來壟斷利潤,受知識產權帶來壟斷利潤的引誘,人們產生了為擁有壟斷權力而競爭的激勵,鼓勵人們創新。不過這種競爭只能是在不與在先存在的享有知識產權的智力成果相沖突的前提下進行的。但是知識產權畢竟是一種私法上的權利,不能違背私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平等基本原則。知識產權人在獲得巨大壟斷利潤的同時,也應當考慮到私法關系其他主體的權益。不尊重知識產權與不尊重其他主體的權益同樣是對法律的違背。因此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更應當限制處於優勢地位的知識產權人所實施的反競爭行為。所以要強調知識產權的壟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