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版權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版權

發布時間:2021-07-16 16:46:51

㈠ 想知道: 北京市 中央電視台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 在哪

在北京,以音像資料館命名的有兩處,一處是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一處是北京音像資料館。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也就是俗稱的國家音像資料館。國家音像資料館的位置非常好找。坐地鐵是最便捷的,乘一號線南禮士路下車D2出口出來後,向西約500米,可見光大銀行,繞過銀行後拐彎向南行進100米,就到達了目的地。國家音像資料館的位置很醒目(真武廟路二條),是一幢二十層以上的高樓,但樣式很零亂,名稱倒是很醒目,「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中英雙排的大字赫然在列。小廣場有門衛把守,但只相當於保安,只管車輛出入,不管人員進出,也不用出示證件。

㈡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的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視頻介紹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宣傳片A30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宣傳片B30

㈢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的擁有160萬小時素材的電視內容資源庫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坐落於北京市復興門外大街南側,是亞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視音頻內容資源寶庫。經過十年的跨越發展,在「大數據」時代到來之時,實現了全業態、全流程、全覆蓋管理的「媒資夢」。
【全業態】自2010年整合重組以來,音像資料館已經發展成為中央電視台業務形態最為全面的部門之一,融合了職能管理、節目創作、技術保障和經營開發等四大業態。【全流程】媒體資產管理鏈條從節目選題立項開始,一直延伸到播後存儲管理和內容應用開發,實現了與節目製作播出緊密耦合的全流程管理。【全覆蓋】音像資料館是中央電視台管理區域最廣、作業地點最多的部門之一,17個磁帶庫房、6個圖文資料庫和閱覽區、28個高標清上下載工作站,6個編目區,4個數據流帶庫和1個公共檢索大廳,以及多個嵌入式資料服務點,覆蓋了中央電視台現址、新址和音像資料館大樓的所有工作園區。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依託「一流服務立館、優秀文化建館、豐富內容興館、先進技術強館」的管理理念,推進節目資料社會化服務和產業開發,打造出了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央視媒資管理服務品牌。 音像資料館始終把一流服務放在首位,以內容為核心,以技術為依託,全年365天24小時竭誠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對外服務項目 視音頻資料銷售服務
視音頻資料數字化轉儲及編目服務
視音頻資料託管服務
視音頻資料修復服務
視音頻資料代銷服務
其他衍生產品及服務 一站式、全流程、多媒體資料保障服務 音像資料館存儲了中央電視台從1958年開播以來採制的所有新聞、晚會、賽事、直播、專題片、紀錄片、影視劇以及各類欄目的節目內容和拍攝素材,共計160萬小時。
10000小時的膠片素材;1500000小時的標清素材;90000小時的高清素材 強大的內容分發平台
音像資料館內容分發平台及門戶網站系統整合了編輯製作、轉碼傳輸、存儲遷移、數據介面、流媒體發布、CMS、內容發布、在線交易、數據統計、運營管理、遠程監控、動態維護和版權保護等先進技術,提供包括視音頻圖像篩選、內容加工整理、數據交換傳輸、在線交互服務等端到端的內容資產增值業務的全面技術解決方案。為媒資新業態的發展和內容資源產業的保值增值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權威的視音頻內容數字化轉儲編目機構
領先的視頻資料修復技術
專業的視音頻內容編輯製作媒體 中央電視台經過五十五年創造、積累的精彩畫面、珍貴資料可以成為您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嗎?您曾經參加過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錄制嗎?那些開心的微笑和精彩瞬間可以成為個人收藏嗎?

㈣ 中國音像資料館的詳細資料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系統概述

中央電視台的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是中央電視台自彩電中心工藝系統建設以來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一項電視工藝系統建設項目。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位於西城區真武廟二條九號,原國家廣電總局灰樓舊址。北鄰光大大廈,西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總佔地面積7050M2,建築面積44829 M2,建設總高度為72.20M,地下2層,地上17層。土建工程於1999年9月8日正式開工,2002年8月30日通過竣工驗收。2000年3月成立工藝設計工作組,2002年9月進行工藝系統方案徵集招標,2003年7月開始安裝工藝系統設備,2003年9月1日整個工藝技術系統完成設備安裝、系統集成和功能聯調。

中央電視台是國家電視台,始建於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經過幾代電視人的艱苦努力,中央電視台目前已擁有相當數量的節目資料和素材資料。這些音像資料是中央電視台最為寶貴的財富,而且還是中央電視台在未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持續有力的發展和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資本和信息基礎。隨著事業的發展,節目製作播出的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數量也越來越多。同時,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復制和保護。中央電視台現有的磁帶庫在磁帶存放、磁帶管理、磁帶保存等方面都已無法滿足需要。從各方面業務需求來看,中央電視台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和最具影響的電視媒體,其音像資料存儲和管理業務根本不能僅依靠現有的設施和系統來承擔。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建設既承擔著搶救音像資料的歷史責任,又肩負著改善音像資料存儲環境、提高音像資料管理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提供現代化信息服務的現實重任。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一期工程的建設,在組織實施上是以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中央電視台部分)工藝設計工作組為系統總設計和總集成,委託專業技術公司負責各分項系統的設計集成,首次在我台的工程建設中採用技術咨詢顧問和工程管理顧問為工程的設計和實施提供技術咨詢支持和工程建設實施管理的模式,為巨大復雜系統工程的建設摸索出了成功實施的經驗。

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工藝系統的建設採用了大量的高新技術,在應用系統中首創了基於工作流的三層結構;用於近線存儲節目數據的大型數據流機械手磁帶庫的規模和容量在世界廣播電視媒體業界位居第一;在國內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應用軟體中首次採用了國家廣電總局最新制定的《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規范》作為音像資料編目的標准。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對內為中央電視台節目製作播出提供音像資料信息支持與服務,對外為廣大媒體和受眾提供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的查詢、檢索服務、視聽服務和信息服務。同時具有以下功能:

◆按照現代化的音像資料管理流程,科學有序地整理和存儲原始音像資料;

◆對於正在運行的音像節目和素材資料進行實時入庫處理並妥善存放;

◆ 對音像資料進行智能化管理,提高音像資料的管理水平、質量和效率;

◆充分體現庫存音像資料的價值,直接或間接地為節目製作和播出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務;

◆採用現代高新技術對音像資料信息進行存儲和保存。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工藝系統的建設是由中央電視台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工藝設計工作組負責總設計和總集成。參與系統集成、軟體開發和工程建設的公司有:北京中科大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運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長天應用軟體有限公司、國際精華株式會社、中視遠圖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管理公司為美國匯特集團;技術咨詢公司為北京新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工程開通了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到中央電視台的光纖網路和通訊系統,系統實現了對電視音像資料的原始介質庫存管理、音像資料的預處理、上載、轉碼、提取關鍵幀、內容編目加工、檢索查詢、視聽審看、遠程服務和信息發布、節目資料下載、用戶安全認證等全部功能。建設了網路中心/通訊中心機房、計算機中心機房、數據流磁帶庫、AV中心機房、數據上載機房、編目工作區、查詢檢索工作區、自助審看區、專業視聽審看間、原始介質磁帶庫、四聲道同聲傳譯室和480平方米報告廳等機房和工作區。

目前,一期系統具備20萬盤原始錄像磁帶存儲能力,在線數據存儲量45TB,近線數據存儲量400TB。10個人工上載工作站和一套自動化機械手上載系統,每日上載數據量為130小時,館內設有80個編目工作站可完成每天上載數據的編目整理工作。在公共檢索大廳開通了10個查詢檢索終端,在自助審看區開設了10個單/雙人審看席,在3個標准視聽室中可以審看高清晰度的電視節目;系統可以進行各種規格和格式的錄像帶復制及光碟製作。在報告廳可以播放高清晰度電視資料,設有四通道同聲傳譯系統以適應國際性學術交流研討的需要。大規模數據流磁帶庫設有10台磁帶驅動器,可存儲5500盤數據流磁帶,數據流存儲量1000TB。系統現階段存儲容量為10萬小時,最終設計目標存儲容量為100萬小時。

㈤ 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使用什麼系統管理資料

中央電視台是國家電視台,始建於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經過幾代電視人的艱苦努力,中央電視台目前已擁有相當數量的節目資料和素材資料。這些音像資料是中央電視台最為寶貴的財富,而且還是中央電視台在未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持續有力的發展和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資本和信息基礎。隨著事業的發展,節目製作播出的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數量也越來越多。同時,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復制和保護。中央電視台現有的磁帶庫在磁帶存放、磁帶管理、磁帶保存等方面都已無法滿足需要。從各方面業務需求來看,中央電視台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和最具影響的電視媒體,其音像資料存儲和管理業務根本不能僅依靠現有的設施和系統來承擔。

㈥ 央視音像資料館是屬於中央電視台嗎

央視音像資料館隸屬中央電視台總編室下邊的一個部門。

㈦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怎麼樣

經常能路過,資料都是和中央電視台或者影視行業有關的東西,這方面的東西還是挺全的,如果想找資料,可以來這里,可以挑戰一下試試能不能找到想找卻找不到的資料,估計不太可能

㈧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的中央電視台媒體內容資產管理發展史

音像資料是電視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之一。中央電視台自1958年成立,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這既是中央電視台的資源寶庫,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全人類視聽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使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是中央電視台始終堅守的責任。為此,中央電視台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媒體內容資產的管理,將其列入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於1998年做出了建設現代化音像資料館的英明決策,並在2010年頻道制系列改革中,將原節目資料管理處和原音像資料館整合重組成為新的音像資料館。
音像資料館作為中央電視台直屬單位,是全台節目資料的歸口管理部門,也是實施全台內容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節目資料收集、存儲、管理、數字化、服務和開發等職能。音像資料館擁有17個原始介質磁帶庫、1個數據流帶庫、1個圖書資料庫,以及11個資料數據下載點,業務覆蓋中央電視台現址、新址以及資料館大廈等全台所有工作園區。全館設有24個上載通道、200個編目工位,每天完成300小時節目資料的轉儲編目任務,年節目資料處理量達10萬小時。經過幾年的超常規發展,音像資料館已建成亞洲最大、世界前列的視音頻資料庫,館藏節目數據達58萬小時、磁帶170萬盤。憑借超大的數據規模、專業的編目隊伍、高端的技術系統和一流的服務品質,音像資料館已成為展現中央電視台先進媒體資產管理手段和豐富節目內容資源的窗口,平均每年接待來館參觀、學習達1000多人次。同時,音像資料館還直接服務於黨和國家大局工作服務,為中央領導和部門提供節目資料服務。
自2004年音像資料館正式開始試運行,中央電視台媒體內容資產管理工作進入全方位升級和推動階段,在幾年時間內實現了四次質的飛躍。第一次飛躍是以資料的收集為序幕。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成功收回分散管理的磁帶41.6萬盤,大大豐富了我台的資源儲備,從根本上緩解了音像資料管理的資源統一配置和有效使用的問題。第二次飛躍是以資料的保護和搶救為主題。依託音像資料館的先進工藝系統,對節目資料進行大規模數字化加工,並通過網路實現遠程異地下載,實現了節目資料保存、管理和再利用的革命性變化。第三次飛躍是以資料的全面利用為標志。從2005年實現節目資料遠程下載,音像資料館支持台內節目制播,平均每年下載節目資料1萬多小時。在2008年奧運會等大型報道活動以及紀念建黨90周年大型文獻片《旗幟》的創作中,大量使用節目資料。第四次飛躍是以資料的市場價值開發為導向。在大規模回溯清理庫存節目版權信息的基礎上,在台內推行節目資料有償使用,並嘗試開展社會化有償服務,實現了節目資料使用的無償到有償,是央視媒資管理與市場接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飛躍。
音像資料館將本著「一流服務立館、優秀文化建館、豐富內容興館、先進技術強館」的理念,適配中央電視台建設國際一流媒體的發展戰略,從支持制播、服務社會兩個維度,做大做強中央電視台媒資事業,使媒體內容資產管理成為中央電視台擴大傳播能力的主要抓手之一和事業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1999年9月,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開始土建工程。
2002年9月,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大樓建安工程竣工並交付使用。
2003年9月,工藝系統一期工程全系統功能進入試運行磨合階段。
2004年,啟動大規模清理回收節目資料工作。
2004年5月,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一期工程正式生產運行。
2004年6月,正式開展節目資料數字化和編目生產,並擬定《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電視節目編目細則(1.0版)》。
2004年10月,音像資料館正式加入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FIAT/IFTA)。
2005年10月,推出《中央電視台媒體資產節目資料管理總則》和 17個《實施細則》。
2005年12月,前任台長趙化勇啟動第一單數據下載,數字化節目資料開始在全台應用。
2006年12月,音像資料館實現規模化生產,完成年度10萬小時的編目生產任務。
2007年7月,正式推行國際版的製作。
2007年,成功回收滯留在日本長達28年之久的《長江》膠片所有資料。
2008年6月,全面實行《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編目細則(3.0版)》。
2008年7月,制定《中央電視台節目資料有償使用管理辦法》。
2009年10月,音像資料館代表中央電視台成功承辦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2009年北京年會。
2010年7月,台分黨組決定,將原節目資料管理處與原音像資料館整合重組成新的音像資料館。
2011年3月,承接中宣部組織實施的「紅色歷史文化數字工程」項目。
2011年5月,原台長焦利到音像資料館進行實地考察,並強調要加大音像資料館的建設力度,提高全台節目資源的統一歸口管理的水平。
2011年7月,台分黨組決議通過《中央電視台媒體內容資產管理五年戰略規劃》,並批准實施節目資料社會化有償服務。
2011年8月,啟動徹底回收節目資料工程。
2011年9月,音像資料館科組建制進行調整,由原來的13個科擴充為15個科。
2011年11月,啟動特藏節目資料數字化轉儲和編目項目。 2006年9月1日,榮獲2006年度全國百佳學習型組織榮譽稱號(中國職業經理聯合會,《世界華商》周刊,中國培訓師協會,九一中國企業學習節組委會頒發)
2008年1月,榮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7年度消防先進集體稱號(國家廣電總局治安消防綜合治理委員會頒發)
2009年,國際電視資料聯合會年會上,中央電視台媒體資產管理工作榮獲 「國際電視資料成就獎」
2009年,電視節目資料膠片搶救整理及數字化項目被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評為「王選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9年,音像資料館牽頭組織編寫的《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編目細則》項目榮獲「廣電總局科技進步獎軟科學類」二等獎
2010年10月,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第十三屆(2009-2010年度)論文徵集與評選活動最佳組織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頒發)
2010年10月,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第一屆節目資料管理創新評析活動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頒發)
2010年,「電視節目資料膠片保護修復及數字化工程項目」 榮獲廣電總局「科技成果應用與技術革新」一等獎
2011年,榮獲數字出版先鋒稱號(阿帕比 2011方正數字出版產業峰會頒發)
2011年1月18日,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頒發)
2013年10月,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第十六屆(2012-2013年度)論文徵集與評選最佳組織獎
2013年10月,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信息資料工作委員會第三屆節目資料製作評析活動特別節目獎

㈨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的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副主任劉珊細說節目資料社會化服務

2013年11月18日,中央電視台正式啟動了節目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至此,建台五十五年來積攢的超過150萬小時珍貴節目資料歷史性地實現了向社會公眾開放。
近段時間,節目資料社會化服務宣傳片相繼在中央電視台第1套、2套、3套等8個開路頻道以及中國網路電視台、「CCTV看點」移動新媒體平台高頻次播出,相關消息和平面廣告在我報連續刊登。廣大讀者和電視觀眾紛紛致電我報和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詢問珍貴影像資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怎樣才能查找和購買到所需的素材?
為了集中、細致地解答社會各界的關切,記者獨家專訪了央視音像資料館主管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副主任劉珊,六問中央電視台節目資料社會化服務。

㈩ 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的介紹

音像資料館是中央電視台內容資產的歸口管理部門,是支持節目制播、滿足節目製作需求、實現節目資料資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是服務社會各類用戶、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促進內容資產保值增值的專業機構;是深度開發節目資源、促進央視事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基地;是展現中央電視台現代化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是亞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視音頻內容資源庫,目前已擁有1萬小時膠片素材、150萬小時標清視頻素材、9萬小時高清視頻素材,此外還擁有1.7萬小時的音頻資料。自2003年建館以來,運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自主開發搭建了亞洲一流、世界領先的集節目資料數字化存儲、加工、修復、管理和應用於一體的媒資管理系統,實現了存放在膠片、磁帶、硬碟等各類介質上的視音頻資料永久性、高質量、無衰減的數字化保存。經過10年的大規模數字化加工,已形成92萬小時的節目資料數據,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節目資料視音頻資料庫。每年接待上千家國內外同行來館參觀學習。為了順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對節目資料的使用需求,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將通過現代化的媒體內容資產管理手段和便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務模式,竭誠為國內外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閱讀全文

與中央電視台音像資料館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