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朋友做電影網站,被北京市公安局的人抓了,說是電影版權侵權問題,要帶回北京調查。我想問下這事情,
這應該是屬於帶回去做傳喚調查,應該是被人舉報侵權了。公安局裡有經濟調查科就是專門負責這方面的。罰款賠償是避免不掉的了,不過只要能不去坐牢,賠錢是小事的,可以重新再來啊。
Ⅱ 短篇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如果賣給影視公司,能得多少錢
如果是大公司,你的短篇小說又會被拍成大片的話(%0.000000001的可能,因為短篇很難擴大為影片),大概幾百萬甚至幾千萬。
如果小公司的話,而且也不是大片只是普通的文藝片(可能性極高),可能只有幾十萬,甚至是幾萬。
而且我對你說的事表示懷疑...怎麼會有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而且你真有這么牛?
還有,那不叫版稅,版稅是每賣出一本書作者得到的錢。那應該叫 版權費
Ⅲ 北京華代影視版權事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500萬元法定代表:李偉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西城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紅蓮南路28號6-1幢20255
法定代表人:劉燕軍
成立時間:2013-04-15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2015799184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四區12號樓4號二層
Ⅳ 北京版權工作站是做什麼的
我個人認為發布影視類作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避免版權的問題:
1、要想知道如何避免版權問題,我們得先從了解什麼是版權開始。影視版權,就是電影的著作權,是指電影作品的個人作者或者公司對其作為製片人所依法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含電影發行權、電影放映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復制權、、、等權利。
2、在法律上來說所有影視作品未經擁有版權的個人或機構同意都不能私自剪輯做其它用途,如果私自剪輯來謀取利益或其它用途會存在法律風險,如果版權方一旦追究法律責任不僅要刪除還有可能賠償巨額的損失費,建議大家不要嘗試越過這個雷區。
3、在今日頭條這個平台上目前重點推薦和支持原創的創作者,對影視版權也是比較重視的,在影視作品審核方面一旦發現有涉及到侵權的的作品都不會審核通過並提醒創作者,在已發布的影視作品一旦有被投訴侵權的經調查確認後會對創作者進行相應的處罰,比如:扣分、禁言、封號、、、
4、作為影視創作者不要想著投機取巧,通過搬運別人的作品進行簡單的剪輯加個片頭、水印就是自己的作品了,在今日頭條這個媒體平台如果審核到不是原創的影視作品,一般都不會有什麼推薦量,沒有推薦就沒有播放量,沒有播放量就沒有收益,一切都是白忙活還要承擔封號、投訴等風險。我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大家以我引以為戒。
5、建議自媒體創作者所發的每一個影視作品還是堅持原創的好,這樣可以得到今日頭條平台的大力支持,原創的影視作品容量被推薦和漲粉絲,收益也是偽原創的好幾倍,容易通過相關認
Ⅳ 我老公和我爸…在北京賣碟片被抓…600多張…以侵犯著作權罪被刑事拘留…我爸只是跟去的什麼都不懂…兩...
就是 一個字練 還是一個字 苦練
Ⅵ 中國哪些單位能提供電影版權版權
看電影屬於那個公司了 如果是外派的話就屬於電影的發行公司,買給中國的只不過是拷貝而已 國產片應該也是一樣的
電影版權,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所具有的權利,或者說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所具有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版權所有人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的集合體。電影版權的權利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了基於電影作品而依法享有的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的人身權,以及基於電影作品的利用而帶來的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放映權、改編權等財產權。
電影版權的存在,是版權所有人最龐大、最有效的資源,也是電影交易的基礎和關鍵。電影版權收益具有很強的連鎖性和帶動性,通過資源的科學細分和合理有序的開發,版權交易和收益形式可以多途徑、多渠道、多方面地實現,版權所有人可以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就目前業界的運作經驗,電影版權收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銀幕營銷的直接收益,即影院放映的票房收人,是電影的第一收益和主要收益。根據好萊塢電影產業成熟的經驗,銀幕放映一般可以在電影總收益中佔到20%-30%;在電影市場體制不完善的國家,影院收人在電影總收益中所佔比例可能會超過50%;而在電影市場不成熟和盜版嚴重的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電影僅局限於銀幕放映,票房收人甚至佔到了總收益的90%以上。一部電影如果運作得當,可能創造的票房收益是非常可觀的,比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就不斷創造票房奇跡:1997年《泰坦尼克號》,除了本土票房6億多美元,日本票房2.2億美元,中國票房3.2億人民幣(佔全年電影票房總收人14.4億人民幣的五分之一多),全球票房突破18億美元;1997年《星球大戰》,迄今票房4.6億美元;1982年《E.T.外星人》,本土票房4.35億美元;1999年《蜘蛛俠》,本土票房 4. 03億美元;2003年《指環王3》,全球票房高達9.7億美元。2004年,中國電影市場也強勁復甦,《功夫》、《十面埋伏》、《天下無賊》三部影片分別創下了國內票房1.7 億、1.53億、1.3億人民幣的票房佳績。公映期間,高票房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為後面的非銀幕營銷拓展廣闊的市場空間。
其次,電視播映的經濟收益也是電影版權人相對穩定和穩妥的版權收益。電視播映權的開發也可以多樣化,可以多階段、多渠道地向國際國內各電視播出平台進行交易。電視播映費一般比較穩定,但有時根據影片投資規模、時間效應和觀賞效果的不同,也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就國內CCTV一6電影頻道來說,一部影片的電視播映權費用高則數百萬人民幣,低則三五十萬人民幣。2002年《英雄》的電視首播權異常高,花費了至少600萬人民幣。
再次,電影後產品(也稱「衍生產品」或「相關商品 」) 也是非常重要的版權收益。電影後產品的開發,主要指以影片主體或者與影片相關的人物形象、名稱和事件進行相關商品的生產、發行、銷售或其他形式的開發,包括音像製品、暢銷書、服飾、玩具、游戲軟體、漫畫、海報以及推廣授權等。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說過,電影與相關產品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一條滲透了許多媒體和市場的食物鏈,誰能在許多不同市場的同一主題下順利投資,誰就將成為底家。事實確實如此,當年《泰坦尼克號》的後電影產品開發總收人超過15億美元,這數值大體相當於當年日本汽車工業和機械製造業收人總和,一幅1平方英尺的海報就創下31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星球大戰》三部曲自20世紀70年代公映以來,除全球票房累積超過18億美元之外,其玩具、游戲、書刊等相關主題產品銷售總額高達45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隨著《星戰前傳》三部曲的熱映將繼續提升。包括錄像帶、VCD、DVD, CD, HDVD等在內的音像製品,是電影後產品最穩定的收益部分。很多時候音像版權費幾乎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救命稻草,收益要高於影院收人,比如《玉觀音》影院票房不好,但音像版權費卻高達680萬人民幣。近兩年,中國內地電影自《英雄》音像版權拍賣獲得1780萬,國外音像版權1 ,000萬美元的天價紀錄之後,音像版權費用一度高開高走,比如《手機》獲得500萬人民幣版權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