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法上優先權與物權法有何關系
在我國物權法及未來的民法典中,對優先權應當如何定性以及應當如何對其進行規定,學界有多種不同的意見,立法機關的態度也有所游移。本文試對此談些認識,就教於方家。
一、優先權的意義與立法例
(一)優先權的意義
優先權又稱先取特權,其為一種特殊的權利,而非指擔保物權的優先受償效力。在學說與立法上,因對優先權的性質有不同的界定,所作的定義也有不同:
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之一種的學說與立法上,一般認為優先權系由法律所直接規定的特種債權的債權人,就債務人的全部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
否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通常認為優先權是立法上基於特殊性政策考慮,為保障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實現而賦予權利人得就債務人的一般財產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一種特殊權利。
無論對優先權的性質作何種界定,人們所共同認可的是:優先權系法律為保障某些特定權利的實現而規定的一種特殊權利,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其立法理由在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或因應客觀情事之需要。有學者概括優先權的功能有四:其一,保證人權的功能;其二,實現公平和對社會弱者以特別保護的功能;其三,保護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的功能;其四,保護經濟秩序和實現某些社會觀念的功能。此一認識,堪值贊同。
(二)優先權的立法例
優先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羅馬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有為事而創設的,有為人而創設的;為人而設者又有為債權人利益而設與為債務人利益而設之分;其設立方法,有由於習慣者,有以告示為之者,亦有以皇帝敕令為之者。羅馬法中優先權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如喪葬費用之支付、妻之嫁資之返還、被監護人或被保佐人對於監護人或保佐人之損害賠償、建築資金貸與人對於借用人借款之償還、存款人對於銀行存款之償還、國庫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捐稅徵收等等,均有優先權的存在。優先權的位次,依照習慣與法令的規定而確定,與債權發生之先後無關;優先權原則上有從屬性,隨債權之移轉而移轉,但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定的優先權,如妻、被監護人、被保佐人、國庫等的優先受償權,不隨債權而移轉,其中一些後來演進為法定抵押權。
羅馬法雖為近現代民法之淵源,但各國在繼受羅馬法優先權制度上卻有著不同的態度。法國民法典中基本上沿襲了羅馬法上的優先權制度,其將優先權與抵押權一並規定於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第十八章,均視為擔保物權,明定「優先權,為按債務的性質,而給予某一債權人先於其他債權人甚至抵押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第2095條),並對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一般優先權和特殊優先權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第2099~2104條)。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法國法系國家,多受其影響而於民法典中規定有優先權,但具體規定有所差別,甚至有的變更了其性質。[4]德國民法典雖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但卻並未有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以德國民法典為藍本的德國法系國家也多未於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惟日本民法典為其例外。日本民法典中,將優先權易名為「先取特權」,於物權編中專設一章分四節對其概念與屬性、種類、順位、效力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其內容大半仿效的是法國民法典。[5]義大利民法典上,也有關於先取特權的詳細規定。
可以說,由於客觀情況的需要及立法政策上的考慮,各國法律上無論是否在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也無論其民法典或特別法中規定的優先權為何種性質的權利,關於優先權的具體規定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解決有關問題所不可缺少的。但因立法政策上的差別及對某些權利性質的認識不同,法律技術上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方法也有差異:同一問題的處理,有的規定為優先權,有的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別留置權;有關優先權的事項,有的於民法典中規定,有的於特別法中規定,還有的規定於訴訟法等法律之中。
我國台灣與大陸的法律尤其是民商事特別法及訴訟法上,有許多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但均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
二、優先權的種類
根據各國立法規定的情況,學界通常將優先權分為一般與特別優先權,特別優先權又因標的的不同而再分為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知識產權優先權。
(一)一般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是指以債務人的一般財產為標的的優先權,優先權人得以債務人的不特定的一般財產(全部財產或全部動產)優先受償。根據國外立法上的通常規定並結合我國立法情況,一般優先權主要有下列四種:
第一,為司法費用等而設的優先權。此屬於所謂為全體債權人利益的公益費用優先權,如訴訟費用、保全費用、破產清算費用等,應從債務人財產中優先受償。我國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破產法》)第34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也規定:破產費用(包括破產財產的管理、變賣和分配所需的費用、聘任工作人員的費用,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以及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產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費用),應當從破產財產中優先撥付。
第二,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僱工工資、養老保險費用等的優先權。依我國《破產法》第37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的規定,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也處於優先受償的順序。
第三,為特定債務人的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殯葬費用、債務人及其家屬的必要生活費用的優先保留。我國法律上對此問題也有規定,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22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為強制執行時,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和生活必需品。
第四,為國家利益而設的國庫稅收優先權。對此,各國法律上幾乎都有規定,但有的規定於民法典,有的規定於訴訟法,也有的規定於稅法。我國的《破產法》第37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均規定,破產企業所欠稅款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清償。
(二)動產優先權
是指於債務人的特定動產之上成立的優先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基於默示設定質權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不動產出租人就租金的清償對承租人置於該不動產中的動產有優先權;旅店主人、承運人等營業主人對有關費用的清償而就客人所攜帶的行李或其他物件、托運之貨物等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因公務人員的瀆職所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對其任職的保證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等。
第二,基於債權人的勞務或財物加入債務人財產而使其增值或增加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勞務提供人就其勞務工資而對所產生的製成品或孳息有優先受償權;動產出賣人就其出賣財產的價金之受償,對其出賣的動產有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的權利;耕地出租人就其租金而對承租人當年耕作之收獲有優先受償權;種籽、肥料出賣人就買受人利用該種籽、肥料所獲得的收益有優先受償權,等。
第三,基於保存費用支出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有保存、維持、修繕費用之支出而使債務人受有利益的,債權人就此費用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
第四,基於正義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受害人對於加害人就損害賠償責任保險所得之保險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上述諸多動產優先權,並非均為各國立法所普遍認可,如出賣人對所出賣貨物的優先受償權,不少國家即未予承認;其中的某些權利,有些國家立法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留置權,甚至在自助行為中作出規定。我國立法上,對上述諸多權利,有的規定為留置權,有的允許當事人為自助行為或從其他角度作出規定,也有些未予承認。對於各國立法上普遍承認的船舶優先權、航空器優先權等,我國的《海商法》及《民用航空法》中也作有規定。
(三)不動產優先權
不動產優先權是指債權人得就債務人的特定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國外立法上規定的不動產優先權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不動產保存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保存人就不動產的保存費或實施不動產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
第二,不動產施工人的優先權。即工程師、建築師、承攬人及施工工人就其因不動產施工而發生的債權,在該不動產上成立有優先權。
第三,不動產出賣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出賣人就其出賣價金之受償,在其出賣的不動產上有優先權。
第四,購買不動產之資金貸與人的優先權。即貸與資金購買不動產的貸款人,就其貸款本息的受償,對債務人購買的不動產有優先權。
上述諸項不動產優先權,也並非各國立法均予承認,也有的被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殊留置權。我國《合同法》第286條也規定了建築承包人施工費用的優先受償權,但對這種權利的性質應定性為優先權,抑或法定抵押權,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傾向於優先權的認識。此外,在我國的政策上,還承認在破產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上成立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權。
(四)知識產權優先權
對此類優先權,立法上作出明確規定的尚屬少見,在我國物權立法中,有學者認為應當增加列入,具體種類包括:
第一,技術合同優先權。研究開發人或讓與人因履行技術開發合同或技術轉讓合同而產生的對委託人或者受讓人的債權,就委託人或受讓人因合同取得的知識產權享有優先權。
第二,著作權優先權。著作人對因使用其作品而產生的債權,就債務人因使用作品而獲得的著作財產權及相關的財產權利享有優先權。
第三,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優先權。因履行商標轉讓合同或使用許可合同而發生的的轉讓人或許可人對受讓人或被許可人的債權,就其依合同取得的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享有優先權。
第四,職務發明人和職務作品作者的優先權。該發明人或作者依法應得到的獎勵或報酬,就其作出的智力成果享有優先權。
三、優先權的效力
優先權的核心效力,乃就標的物之價值優先受償,此無異議。當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優先權時,應按法定之順序,依次受償;位次相同時,則按比例受償。另外,優先權的成立與行使,還可能與標的物上的其他擔保物權人、取得優先權標的物的第三人及債務人的普通債權人發生沖突。上述問題也均與優先權的效力相關,在此一並簡作說明。
(一)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在同一標的物上因不同的事由而成立數個優先權時,即發生各優先權之間實現的順序問題。優先權的順序一般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但也有未明確規定順序的情況。優先權的順序的確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1.一般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一般優先權的競合,通常不發生沖突問題,因為立法上多對各種優先權之位次已作有明確規定(如法國民法典第2101條,日本民法典第306條)。我國現行法上對此也有一些規定,但不完善。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作如下順序規定:第一,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而對債務人的財產實行保存、清償、分配、訴訟等而發生的費用;第二,勞動保險費用及最近一年內的職工工資。以上兩項優先權,優先於其他所有債權人(包括有其他擔保物權擔保的債權,法律另有特別規定的除外)。第三,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的必要的喪葬費用及最近六個月內的醫療費用;第四,供給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最近六個月生活必需品的費用;第五,上列第二項以外的職工工資和其他勞務費用。後三項優先權,僅優先於普通債權人。
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各國立法規定未盡一致,但仍有一般規則可循。[9]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對於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租賃優先權;動產保存優先權(但如其發生在後,則優先於前者);動產買賣優先權。對於不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保存優先權;不動產建設優先權;不動產買賣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與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理論上多認為一般優先權優先於特別優先權。但法國最高法院的的判例則有以債權之性質決定其優先權之位次的作法,即認為某些特別優先權也可優先於一般優先權。[10]《日本民法典》第329條第2款中則明確規定一般先取特權與特別先取特權競合時,特別先取特權先於一般先取特權,但公益費用的先取特權,對於受其利益的全體債權人均有優先的效力。日本法上的這種規定,似更為合理。
(二)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效力關系
關於一般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關系,前已有說明,這里僅說明其他幾方面問題:
第一,特定動產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同一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或者質權的,抵押權或者質權與第一順序的優先權處於同一順位。但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登記的動產,其相互之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上的規定,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器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優先權的效力優先於抵押權,船舶優先權還優先於留置權。
第二,特定不動產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也有不同,但一般規則是: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的,其相互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優先權和不動產建設費用優先權,無論有無登記,一概優先於抵押權。
第三,特定知識產權優先權與知識產權質權並存時的順序。一般規則是,應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
(三)優先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關系
由於優先權不採公示原則,其他債權人難免受其影響,立法上為補救此一缺陷,對於優先權的效力作出了必要的限制。依法國、日本民法有關規定和解釋,一般優先權人應先就債務人的動產受償,不足清償時,得就債務人的無擔保的不動產受償,還不足時,始得對有擔保的不動產受償。對於不動產特別優先權,則一般要求採取優先權的的保存方法,即進行優先權登記,否則,不能優先於其他有擔保的債權人。[12]我國學者的主張,與此略同。
(四)優先權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當債務人的財產被第三人取得後,享有優先權的債權人對於該標的物有無追及權,立法上多未規定,而理論上頗有爭議。《日本民法典》第333條對動產先取特權的追及效力作了明文限制:「先取特權,在債務人將其動產交付於第三取得人後,就其動產,不得行使。」法國民法中對此未作明文,理論上有不同的主張,但以否定說為通說,惟實務上認可有關於稅務署的稅款徵收優先權的追及力以及為確保戰爭特別捐的徵收而對不動產的追及權。我國學者也主張,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也允許有所例外,對於已依法登記的優先權則應承認有追及力,已如前述。
四 、關於優先權的特徵與性質的討論
(一)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
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如何,學界因對其性質的認識不同而有不同之概括。根據各國立法上規定之情況,筆者認為優先權具有下列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優先權為法定的權利。優先權是法律根據立法政策,為維護特殊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而賦予特種債權的債權人的權利,其作用是對個別的特殊債權加以特別保護。各國立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均為法定的權利,當法定要件具備時當然發生,其種類也由法律以列舉的方式明文規定,不容當事人任意約定設立或者排除其適用。從法定性這點看,優先權與留置權類似,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留置權的法定性表現為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下發生,其成立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動產為前提。而優先權並不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為前提,其標的也不限於動產,在適用范圍上及標的物與債權的牽連性等條件上也不同於留置權。
第二,優先權是不以佔有或登記為要件的權利。優先權的成立無須權利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也無須以登記的方式為公示。無須公示即可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是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由於無公示,優先權的存在可能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法律上也常對其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如有的立法上規定某些優先權人慾取得優先地位和對抗效力,應當進行登記。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的財產,優先權因登記而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第三,優先權的位次多由法律直接確定。當同一財產上發生數個優先權時,其順序由法律根據各種因素和利益需求的強度直接規定其順序,同順序的優先權則按債權的比例受償。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發生競存時,其順序一般也由法律直接規定。這與擔保物權的順序確定規則是有所不同的。
此外,基於優先權固有之旨趣,它還具有物上代位性、不可分性、優先受償性等。肯認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也均認為其對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至於優先權是否具有追及效力,觀點上有分歧。一般說來,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並非優先權全無追及效力,如不動產上存在的優先權可以對抗無擔保的債權人,並可以追及至沒有登記的第三人;特別法上規定的船舶優先權,自產生之日,隨船而行,而不論船舶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變更,故有極強的追及性。[14]也有學者建議,一些因登記而有對抗力的優先權可具有追及效力。[15]但如此一來,法定的無須登記的優先權將會和依登記設立的抵押權等擔保物權在制度設計上發生混同。
(二)關於優先權的性質
關於優先權的性質如何,是立法與理論上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各國立法上對優先權的規范模式之不同,即根源於對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的不同認識。以法國、日本為代表的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學說與立法,認為優先受償權是物權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權與債權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債權為相對權,並無排他性與優先受償效力,債權人之間居於平等地位,不因其債權成立的先後時序而在效力上有所差別,而法律上既然賦予某些特種債權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無論基於何種理由,事實上就肯定了其具有物權的性質。同時,雖然抵押權等擔保物權也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但與優先權產生的背景、設定的條件、公示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應當將優先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擔保物權看待。[16]以德國為代表的否定優先權的物權性的國家,在學說與立法上認為優先權的實質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賦予特種債權人以優先受償之權利,但此不過是推行社會政策和基於社會公益的結果,並不改變該特種債權的債權性質。因此,德國法系國家雖在特別法上對某些特種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並不承認其為一種擔保物權。在我國台灣與大陸的立法上,雖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但學者之間對其性質的認識也頗有不同。在我國的物權立法中,有學者主張應明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並對其作出了較為完善的制度設計。
對於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尤其是典型擔保物權)的問題,筆者持否定的觀點。主要理由是:
其一,擔保物權是民法或者是私法上為擔保特定債權實現而設立的制度,而各國法律上所規定的各種優先權,並非盡為私法上的制度,諸多規定屬於稅法、勞動法、訴訟法等公法上的制度,具有優先受償效力的諸多權利(如稅款、司法費用、勞動保險費用等),其本身是否屬於民法上所講的「債權」,值得懷疑。
其二,包括擔保物權在內的各種典型物權,由其特性所決定,貫徹公示原則;非經公示,或者不能設立,或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優先權的設立,法律上並無公示方面的要求,此與物權的基本理念不合。有學者認為法律的規定即為優先權的公示方式,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三,擔保物權系在債權之外而設立的另一種權利,以約定設立為其成立的一般方式,其順序原則上也以設定的先後而定。而優先權則系對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之效力的加強,並未形成另外的權利;而且優先權的設立及順序均為法定,這也與擔保物權的功能有所不同。
其四,擔保物權在對其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的同時,尚具有相對獨立性,而優先權應系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的效力,無獨立性可言。
其五,擔保物權原則上得為擔保將來的債權而設立,具有融資性,而優先權只能用於保障既存的債權,無融資性可言。
基於以上基本認識,筆者認為,優先權只是法律上基於特殊政策性考慮而賦予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一種特殊效力,以「保障」(而非「擔保」)該項權利能夠較之普通債權而優先實現;優先權並非單獨存在的一類權利,而僅是對某些權利的法律效力的加強,其性質仍未完全脫離其所強化的權利本身的性質;優先權的種類繁多,存在的法域也不盡相同,難以在民法典中作出統一規定,盡管民法典中可能需要對某些特殊的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其與抵押權、質權等典型擔保物權在立法目的、特性、成立要件、基本規則等方面仍有重大差別,故不宜與擔保物權相提並論。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被法律賦予優先受償效力的特種債權,其性質和特點畢竟與普通債權也有了相當差異,而具有了物權的某些效力特點。鑒於優先權既不同於普通債權,也與典型擔保物權的特性不完全相同,因此可將其定位為准擔保物權。[18]
五、我國物權法上是否應當規定優先權
此一問題,在我國物權立法中頗有爭議。梁慧星教授主持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以下簡稱為梁稿)中未規定優先權(但其增設了讓與擔保),而王利明教授主持擬定的建議稿中(以下簡稱為王稿)則將優先權單列為一節而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並列。在全國人大法工委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和民法草案審議稿中,均未規定優先權,而2004年8月的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則擬將其納入擔保物權的類型之中;2004年10月的物權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中,復又舍棄了優先權。其中多次反復,足見此一問題在學界和立法機關中存在較大爭議。
對於在擔保物權一編中增設「讓與擔保權」或「優先權」的主張,本人均持否定態度。梁稿和法工委稿中關於「讓與擔保」或 「讓與擔保權」的制度設計,在設立方式、擔保功能和價值、效力等方面均與不動產抵押權、動產抵押權和權利質權制度有較大重合,不宜復設,有關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完善抵押權、質權制度來解決,至於實踐中的「按揭」和合同法中規定的「融資租賃」問題,亦非物權法不加規定就無以解決。王稿中對「優先權」所進行的頗為系統、細致的制度設計,以及法工委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的規定,可為將來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時借鑒,但對其明定 「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之建議(法工委負責同志曾有將其「掛靠」在物權法中的提法),筆者亦不贊同。基於前面的分析,本人認為:優先權無疑為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我國法律也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的規定,但是否一定將其作為典型的擔保物權來定位則值得推敲;優先權雖具有與物權相當的強大效力,但其為法定權利,在客體的特定性、設立的公示性、有無從屬性和融資性等方面與抵押權、質權仍有較大區別,不宜作為典型擔保物權對待,將其視為「准物權」的一種(准擔保物權)來定位或許更為允當。我國立法傳統上已承襲了德國法上的物權與債權的二分,在物權法上並擬採用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的規則,此與法國和日本法上並不強調物權與債權的分野、物權變動采公示對抗主義的模式具有重大之不同。因此,整體而言,在不改變權利分類的基本框架和物權法立法模式的前提下,我們不宜採用法、日等國的模式而將優先權或先取特權規定為擔保物權。如果將優先權規定於物權法中(哪怕是以「掛靠」的方式),無疑給人以它屬於典型擔保物權之一種的認識,這將會對物權的基本特徵把握和物權體系的整體構建帶來巨大的沖擊,此一對現有體制的「變革」措施所產生的立法成本不可小覷。因此,筆者主張:有關優先權的制度,可以而且應當在相關法律的規定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物權法上也可就某些優先權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競存時的順序問題作出必要的規定,但不宜採用將其與典型擔保物權並列規定的方式;關於優先權的種類和其他具體內容,仍以維持現行法上散見規定的作法為宜。
❷ 民法總則的樹狀結構
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民法總則,該法將於2017年10月1日施行,這為我國民法典編纂走出了重要一步。民法屬於私法,關乎每個人,故有人形象得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未來的民法典,從目前的消息來看,將包括民法總則、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就民法總則而言,其規定的是民法各編共通的基本規則,學者稱之為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現將《民法總則》各章分述如下。
一關於基本規定第一章基本規定共12個條文,其中第5條至第9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10條規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則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據。有的基本原則屬於倡導式原則,比如第9條的綠色原則,法官不能根據該條規定來確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這一章中,最具意義的有兩個條文。一是第8條用國際上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詞代替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在第10條規定習慣可以作為法源,但遺憾的是,在無法律或習慣可供適用時,並沒有規定法官可以基於公平正義理念,依據法理作出判決。
二關於民事主體《民法總則》共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三種民事主體。對於自然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個主要變化。一是自然人的稱法取代了《民法通則》的公民一詞,因公民是系指一國之民,而自然人不分國籍,民法適用的對象為我國法域內的所有居民而不論國籍,故自然人一詞更精確。二是在第16條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兒可以分得遺產,這在《繼承法》第28條已經作出規定,但本條規定則不限於繼承,還包括接受贈與、向侵權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等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均視為有權利能力,也就是說,胎兒在未出生前,就可以向有關義務人主張權利,包括在娘胎里就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不需要等待出生後再提起訴訟。三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這個條款並不是媒體誤讀的保護打醬油的權利,恰恰相反,下調年齡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利。四是在監護一節,規定對於監護有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這條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必須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先行指定的前置程序之弊端,因為在實踐中,這此組織往往不願意指定監護人,這導致指定監護制度形同虛設。五是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當然,《民法總則》即使未規定成年監護制度,成年人預先安排自己老年時變痴獃等無生活自理能力時的監護人,根據私法自治原則,也沒有必要認定無效。六是更加詳細的規定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相關情形和程序。對於法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點變化。一是區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其中營利法人包括公司等企業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不向出資者、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利潤的法人。其中的社會服務機構,可能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在特別法人中,《民法總則》一方面在第96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另一方面又在第101條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兩者什麼關系需待釐清。二是明確了法人(不再局限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種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在民法理論中,侵權責任包括侵害權利、違反善良風俗故意致人受損、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所產生的侵權責任,其中清算義務屬於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違反清算義務致人受損,屬於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構成侵權行為。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需要明確的是,法人的分支機構規定在「法人」一章的第74條,沒有規定在「非法人組織」一章,這說明立法者並沒有將法人的分支機構作為非法人組織,這與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人組織的概念是不同的。
三關於民事權利民法總則的兩個核心概念是權利與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的立法例中,並不會詳盡列舉民事權利的類型。但我國的《民法總則》獨樹一幟,共用20個條文列舉了民事權利的類型,包括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民法總則里詳細列舉權利清單,僅僅起到宣示性作用,難以單獨作為裁判規則。盡管如此,在民事權利一章中,也有進步的一面,比如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這是我國用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確規定徵收需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即使《物權法》也沒有使用「公平、合理」這兩個詞。另外,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這條規定是對權利行使之限制的規定,具有裁判規則的特質,法官可以拿來適用。最後要指出的是,由於立法機關擬不再規定債法總則,故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這兩種債規定在民法總則之中,但由於只有兩個條文,不足敷用,可以想見,今後會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予以補充,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制度。
四關於法律行為作者不願意使用民事法律行為一詞,蓋因法律行為一詞本就是德國民法的產物,不存在行政法律行為、刑事法律行為,所以也沒有必要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但立法機關考慮到法理學者的感情,予以妥協,加了多餘的「民事」兩字。法律行為是權利得失變更的重要法律事實,譬如物權、債權常因法律行為而創設或消滅;又如,婚姻關系始於結婚這個法律行為,終於離婚這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包括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前者如合同,後者如結婚、收養。民法總則既然是民法各編通用規則的提取,即所謂的提取公因式,那麼法律行為一章的相關規定都應該可以適用於身份行為。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民法總則里的法律行為主要適用於財產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有如下修改。一是第139條規定意思表示可以通過公告方式作出,這對於無法尋找相對人有利。比如表達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相對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報紙公告的方式作出,無須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但是,第139條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這是不符合法理的,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告發布後兩個月後生效。二是關於無效法律行為的種類上,共有如下幾種: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44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第146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一款)、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二款)、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4條)。對比合同法第52條,你會發現,少了三種情形。一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三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對此,作者認為,合同法第52條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無效,已經被《民法總則》第153條第二款的違背公序良俗無效所替代。對於另外兩種情形,由於《民法總則》居於一般法的地位,而《合同法》是特別法,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及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法律行為,仍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認定無效。三是關於可撤銷法律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增加了第三人實施欺詐、脅迫的情形,另外對於撤銷權消滅的情形亦作了類型化規定。
五關於代理對於代理制度,與《民法通則》相比,變化不大,仍然將代理限定在直接代理,不承認間接代理。主要變化是將職務行為作為代理之一種。《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兩條即所謂的職務行為。作者認為,職務行為,本質上屬於代理行為,故理應作為代理行為之一種,但《民法通則》將之不當得規定在法人一章。《民法總則》撥亂反正,在代理一章的第170條規定,「1、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2、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自此,職務行為回歸代理制度。
六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的民事責任一章,是一個大雜燴,糅合了多種情形。作者嘗試分析之:(1)第176條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這條是眾所周知的法理,無特別規定之必要。(2)第177條、第178條分別規定了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這里的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屬於債的范疇,本應規定在債法總則里,但由於立法機關不再另行規定債權總則,故將這兩個條文放置於「民事責任」一章,體例的缺陷在這兩個條文中表露無遺。(3)第179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是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排他性權能的體現;返還財產是物權請求權之行使;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是債法責任。(4)第181條和第182條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制度,這兩條即學理上的自衛行為,在「台灣民法」,與禁止權利濫用(即大陸《民法總則》第132條)同屬於權利之行使的范疇,作者認為可以參照「台灣民法」,規定在「民事權利」之第132條以下,因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屬於保護自己或他人之利益免遭危害而設,屬於權利行使之界線。第183條以及第184條的「好人法」,類型上亦可分別歸類於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5)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言這條是全國人大代表會議表決前臨時加上去的,這個規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死者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英雄烈士,普通人也應受保護,無特別規定之必要,且即使規定,也應當規定在「民事權利」一章的人身權下。二是該條規定的原告是誰語焉不詳,是否是英雄烈士的近親屬?還是有關國家機關,比如檢察院?如果是後者,規定在民法之中並不合適,如果是前者,則根據侵權責任法即可,也無在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必要。(6)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此條文語意不明。(7)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刑民交叉是中國式法律問題,不知這一條的規定能否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七關於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期間統一規定為三年,不再規定特殊短期訴訟時效(如前者規定租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另外,根據第188條的規定,訴訟時效適用的客體為民事權利,但自第190條開始,採用了請求權一詞,因此,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當屬無疑。而請求權,有基於物權者,有基於人格權者,有基於債權者。何者適用訴訟時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只有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6條的規定,除機動車、船舶等需要登記的動產外,其他動產的返還請求權,雖然屬於物權請求權,但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❸ 物上請求權的效力
物上請求權也稱物權請求權,推薦閱讀下文,期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如要引用請註明出處。
劉凱湘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
物權請求權基礎理論研究(下)
三、物權請求權的效力
(一)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
迄今為止的幾乎所有論著都是從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特別是基於所有權的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和妨害防止請求權的角度去分析各個請求權的構成要件,而沒有從宏觀層次上歸納和總結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的確立對於物權請求權理論的完善十分重要,對於現實生活和司法實踐中物權人運用和行使物權請求權也至為重要,對於相對人就物權人的請求提出抗辯理由同樣十分重要。作者在考察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和特徵的基礎上,歸納出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如下:
1.須有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
物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物權的存在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此要件有如下幾層意義:
(1) 權利人享有的須為物權。至於是自物權還是他物權,他物權中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則在所不問(僅影響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如抵押權不可能行使返還請求權)。若權利人享有的不是物權,而是人身權、知識產權、債權,則不能提出物權請求權。 [16]若權利人不是物權人而僅為佔有人,享有的是佔有權,也不能根據物權請求權的規則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只能依據佔有保護的規則行使佔有保護請求權(如需受較短消滅時效之限制等)。
(2) 權利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在所不問。若權利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則由其監護人或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在學理上與實務上均當無障礙。若權利人被宣告失蹤,也可由其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本身不具有單獨轉讓性,但並非與權利人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得由權利人的代理人、財產代管人等代為行使。
(3) 權利人以享有物權為已足,是否實際佔有物在所不向。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恰以失去對物的佔有為條件。
(4) 權利人須為物之現時物權人。曾為物權人而現已喪失物權者,自不享有物權請求權;依法律行為將取得物權但現時尚未取得者,也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乙通過合同約定將一幅土地的使用權由甲轉讓給乙,合同已生效,但尚未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此時丙在該幅土地旁擅挖壕溝,危及土地之效用,此時僅得由出賣人甲向丙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買受人乙因尚未成為該幅土地的物權人而不得徑向丙行使物權請求權;若因甲怠於行使請求權而致土地效用受損,乙只能基於債權請求權請求甲折減相應之土地轉讓金或由甲恢復原狀後再行轉讓。
2. 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
這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實質要件。所謂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應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 須有妨害之事實。妨害之謂者,於物權人行使權利、支配物有不利影響也。若相對人之行為對物權人行使權利毫無影響,甚或有有利之影響,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對與乙共棟之牆實施加固作業,則乙不得以妨害為由請求甲排除妨害。當然,相對人的行為是否果有利於物權人,應以誠信原則參酌諸因素確定之。
(2) 須妨害之事實足以影響物權人對物的正常支配。一般而言,妨害應是處於持續狀態,並使物權人無法或難以依正常方法與效用支配物,物權的完滿狀態受損。如偶有妨害,或雖有妨害但未達到影響物權人正常行使權利之程度,則物權人應予合理的容忍,而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當然,何謂正常行使,何謂合理容忍,當視個案的具體情形依誠信原則確定之。例如,新房裝修而發出的噪音,緊鄰的餐館發出的烹炒油煙味道,因缺乏車庫而在家屬院中機動車的臨時佔道停放,嬰兒在夜間發出的啼哭,工地施工而臨時將工料堆放於鄰地的閑置場所,等,均可認屬於物權人應予合理容忍之情形。
(3) 須妨害為現時之妨害或未來可能之妨害。若曾有妨害但現已消失,則盡管曾經影響物權人權利之正常行使,但物權人現在不能主張請求權,這並非因適用時效之結果,而是因妨害已不復存在,便失去了請求權的前提性條件。如果妨害事實已經消滅但妨害結果仍在,則仍可提出物權請求權,或提出賠償損失的債權請求權,例如,甲因施工而將水泥等物料臨時置於乙之緊鄰閑地,當時乙基於合理容忍義務未請求排除妨害,但後來乙耕種該地時發現因水泥的污染而致土地不能正常生長莊稼,則乙此時或得行使物權請求權,請求甲將土地之利用價值恢復原狀,或得行使賠償損失請求權,請求甲賠償其土地地力減損和莊稼受損之實際損失。
3. 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
若物權人自願限制其權利之行使,並使相對人產生合理之信賴,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將房屋租與乙,則在租賃期內甲不能完滿地支配該房,但甲不得對乙行使物權請求權。
4. 須有相對人之出現
妨害出現後,尚需有相對人,物權人始能行使物權請求權,因物權請求權的內容為請求特定之相對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若沒有或找不到相對人,縱有物權之正常行使受有妨礙之事實,物權人也無法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洪水過後,由上游漂流而下的大樹樁橫嵌在居於下游的甲之土地中,致甲無法正常耕作土地,妨害事實客觀存在,但因不知樹樁主人為誰,也即無相對人,物權人無從行使物權請求權。
綜上所考,須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須有相對人之出現,乃物權請求權之一般構成要件。
❹ 物權中有可能產生哪些財產上的權利沖突
物權法上的權利沖突規則2008-11-2 【大 中 小】
——中國法律經驗的總結和評析
關鍵詞: 物權/債權/權利沖突/優先效力
內容提要: 物權法中的權利沖突表現為物權和債權的沖突以及物權之間的沖突,解決前一沖突的規則通常是物權優先於債權,但根據法律的特別安排,租賃權等特定債權能優先於物權;解決後一沖突的規則通常是順位,即根據物權設定先後次序來排列同一財物上負擔的限制物權的實現順序,此外,還有限制物權優先於所有權等根據物權特性以及當事人意思表示來決定物權地位的特殊規則。
由於物權的客體通常可反復利用,但又具有稀缺性,在負載某特定物權之外,它還可能成為債權或者其他物權的標的物,一旦客體的價值有限,就會導致這些權利產生沖突,物權法學理中所說的物權優先效力就是解決這些沖突的基本規則,其重要意義毋庸贅言。物權法上的權利沖突,主要表現為物權與債權的沖突以及物權與物權的沖突,由於物權和債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這兩類沖突的性質也完全不同,分別要適用不同的規則,解決前一沖突的規則屬於外部規則,後一規則是內部規則。不過,任何一部物權法都沒有集中規定這些規則,它們分散於同一物權法的不同部分、甚至於不同的法律中,我國同樣如此。本文主要根據我國法律文本和實踐,總結相關經驗,以供適用和檢討。
一、解決權利沖突的外部規則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債權是特定人之間的請求權,沒有直接支配物的權能,正是因為物權的直接支配功能,導致其與債權無法兩立時,能排斥債權而優先實現,這就是通常所謂的「物權優先於債權」。但這並不絕對,法律中的權利無非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工具,當特定債權被賦予特殊價值時,它將排斥物權,從而形成例外。
(一)原則:物權優先於債權
學理上一般把物權優先於債權的規則細化為以下兩種情形:(1)在某財產既為債權給付的標的物,又為物權的客體時,無論物權成立時間先後,物權優先於債權;(2)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上存有限制物權,就出賣該特定物所得的價金,限制物權人有優先於一般債權人受償的效力。[1]情形一又可以細分出以下規則:
第一,當非同一權利人的所有權和債權共同指向某物時,只要所有權人不受該債權約束,由於所有權是完全物權,具有強烈的對抗力和排他性,而相對性的債權只能約束特定當事人,要承受所有權的排斥,故所有權優先於債權。
第二,某特定財產既是不以租賃為內容的債權給付(如買賣、借用)的對象,又是限制物權的客體,則無論成立時間的先後,限制物權優先於債權,債權人既不能請求除去該物權,也不能請求物權人交付或者移轉該財產。
第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擔保法解釋》)第66 條、《物權法》第190 條第2 句,某特定財產既是限制物權的標的物,又是租賃合同的客體,由於租賃合同具有物權化的特點,此時,應參照物權之間的內部效力規則,成立在先的物權能排斥成立在後的租賃債權。
第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 條,在一物兩賣等同一財產被處分數次的情形,先通過公示取得物權者,即使其債權成立時間在後,也能排斥成立時間在前的債權。
情形二之下的規則大致包括:
第一,根據《擔保法》第56 條、《物權法》第170 條、《企業破產法》第109 條,債務人的財產設定了擔保物權,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時,擔保物權人就標的物變價後的價金,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償。
第二,在某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後,又設定典權等限制物權,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若無人應買或者所出價金不足清償所擔保的債權,執行法院可除去典權,重新估價拍賣,所得價金於清償抵押權所擔保債權後,如有餘額,典權人可以優先於一般債權人而受償。[2]
(二)例外:債權優先於物權
在特定情形,法律為了維護債權人的群體利益,給予特殊保護,使其優先於物權,形成債權優先於物權。
1.租賃權
租賃權是承租人基於租賃合同而對標的物進行使用、收益的債權。在傳統民法中,出租人是獨立的物權人,與其相比,要依賴於他人之物才能生存和發展的承租人被視為弱勢之人,特別是為了保護住房承租人的生存利益,不至於讓其承租利益因標的物所有權的移轉而受新主的排斥,遂有「買賣不破租賃」制度的產生,這也是租賃權物權化的標志。
在我國,該規則早先表現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下稱《民法通則意見》)第119 條第2 款:「私有房屋在租賃期內,因買賣、贈與或者繼承發生房屋產權移轉的,原租賃合同對承租人和新房主繼續有效。」該規定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意旨,體現出對承租人生存利益的特別保護。之後,《合同法》第229 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使得無論何種標的物的租賃權均可物權化,如此一來,反倒模糊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政策定位,因為與住房租賃等不動產租賃相比,動產租賃並不包含保障承租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讓它與不動產租賃權一樣被物權化,難言合理。[3]
為了在擔保關系中體現出租賃權的物權化,《擔保法》第48 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應當書面告知承租人,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這與《民法通則意見》第119 條第2款和《合同法》第229 條規定的租賃權只要有效成立即可對抗新主所有權的規則不同,抵押人是否履行書面告知承租人義務,似乎成了租賃權能否物權化的前提,租賃可否破除買賣完全控制在抵押人之手,這就失去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意蘊。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看來,抵押人書面通知承租人的義務是為了落實《民法通則意見》第118 條規定的承租人優先購買權而為的制度措施,並非影響租賃合同效力的因素,[4]故而,《擔保法解釋》第65 條將《擔保法》第48條修改為「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其實,如果著重考慮租賃權的物權化特色,當它與抵押權共存於同一財物上時,應適用權利沖突的內部規則,成立在前的租賃權當然可以對抗成立在後的抵押權,反之亦然,《擔保法解釋》第65-66 條體現了這一點,值得贊同。
這一立場同樣反映在《物權法》第190 條:「訂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財產已出租的,原租賃關系不受該抵押權的影響。抵押權設立後抵押財產出租的,該租賃關系不得對抗已登記的抵押權。」
不過,它不是《擔保法解釋》第65 條至第66 條的翻版,其特點在於:(1)明確了租賃權對抗抵押權的時間點,即抵押合同的訂立,此時,依據不經公示,物權不變動的規則,抵押權並未設定,成立的僅僅是抵押合同之債,而從抵押合同成立到抵押權通過登記而設定之間還有一段時間,這樣,即使租賃權在抵押登記之前存在,但只要它後於抵押合同成立的時間,也不能優先於抵押權,這對租賃權的物權化限製得更為嚴格;當然,依據不經公示,物權變動不得對抗第三人的規則,抵押權因抵押合同的成立而設立,之前的租賃權可以優先於抵押權。(2)明確了可優先於租賃權的抵押權范圍,即已經登記的抵押權,雖已成立但沒有登記的抵押權縱然設定時間在前,也不能對抗租賃權,其原因應當是登記為承租人提供了相關信息,讓其明知抵押權存在的事宜,進而在信息完全充分的基礎上作出是否承租的判斷,一旦判斷肯定,承租人就要承受抵押權存在的事實,這實際上將因抵押合同成立而設立的、同時也沒有登記的抵押權排除之外。這樣一來,將租賃權優先於抵押權的時間點設置為抵押合同成立之前,反倒沒有什麼道理,因為只要沒有登記,租賃權就能對抗抵押權,抵押合同其實對租賃權的優先效力不產生實質影響,實不如將該時間點設定為抵押登記之前。
2.職工勞動債權
勞工在近現代社會也被視為典型的弱勢群體,法律給予特殊保護,其中的典型表現之一就是優先保護勞動債權,比如,根據《海商法》第22 條第1 款第1 項和第25 條第1 款,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權優先於船舶留置權和船舶抵押權。不過,在《企業破產法》頒布之前,職工債權和擔保物權在破產清算時,何者為優,存在相當激烈的爭論,因為優先保護前者是以人為本,優先保護後者則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如何取捨,難以決斷,這可謂是《企業破產法》最難以選擇的難題。[5]《企業破產法》第132 條最終確立了擔保物權優先的一般規則,但也有例外。
3.購房消費者的債權
購房消費者是另一個弱勢群體。鑒於我國房地產價格與居民收入不成比例,房地產市場交易不規范,房地產商占據了強勢地位,購房消費者難以知悉所買房屋的具體負擔情況等現實,最高人民法院特別保護購房消費者對房地產商享有的請求移轉房屋所有權的債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下稱《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批復》)第1 條至第2 條,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後,買受人的請求權可以對抗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以及其他債權人就該房屋所享有的抵押權。據此,只要購房消費者交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購房款,其請求權即可對抗其他物權,至於其是否佔有房屋,在所不問。不過,該房屋上的抵押權應沒有通過登記公示,否則,視為購房者自願承受該權利,或者購房者懈怠保護自己的利益,根據《擔保法解釋》第67 條,購房消費者的債權不得對抗抵押權。
4.預告登記的債權
預告登記的對象是債權,它是債權物權化的重要表現。[6]《物權法》第20 條明確規定了預告登記,此前,我國一些地方性法規也規定了該制度,比如,《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中預告登記的對象是預購商品房和房屋建設工程的請求權,經過預告登記,債權人能排除其他人取得將來的房屋物權。需要說明的是,預告登記債權之所以有優先效力,基本上是為了防範原因行為和物權變動之間的時間差對物權受讓人的風險而設,這不同於以上幾種優先性債權所蘊涵的保護弱者的社會政策考量。
5.其他債權
在我國,法律賦予優先效力的債權至少還有:(1)《海商法》第22 條第1 款第2 項至第5項、25 條第1 款規定的船舶營運中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以及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等債權;(2)《民用航空法》第19 條第1 款、第22 條規定的援救該民用航空器的報酬、保管維護該民用航空器的必需費用等債權;(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 條規定的被拆遷人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請求權。
二、解決權利沖突的內部規則
一物上存有數個有沖突的物權時,物權法通常採用「時間早者權利先實現」的規則,[7]我國也不例外。當物權公示能決定物權變動時,物權的標志就是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交付,它們出現的時間將影響物權的實現順序,公示在前的物權具有優勢地位,該規則被稱為順位,主要適用於同一物上的數個限制物權之間、或者限制物權與預告登記之間。一般規則通常伴隨例外,順位規則也不絕對,比如,不同特性的物權之間會遵循其他規則,限制物權即可優先於所有權而實現。
(一)順位規則
順位的基本內涵,就是在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之外,按照限制物權設定的前後順序決定其實現順序。在不動產物權(如房屋抵押權)和權利物權(如專利權質權),順位以登記為標准,在動產物權則以交付為標准。[8]至於當事人約定的設定物權的合同,在其內容尚未被登記之前,僅僅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拘束力,不能影響第三人的權利義務狀況,不能成為確定順位的標准。由於不動產物權之間的沖突在實踐中更常見,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基礎的順位更富有法律技術含量,本文以下主要討論不動產物權的順位規則。
在不動產物權,順位得以建立的物質基礎是登記簿,為了使物權能夠有序地在登記簿中得以表現,就必須整理物權在登記簿中的存在空間,相同性質的物權應在同一欄目之中,這樣,就可以按照欄目簿頁空間上的前後位置,來排列物權實現的順序,即物權登記空間位置在前者,有優先順位,反之,順位在後。
不同類型的物權則應位於不同的欄目,這導致它們之間不存在物理意義上的登記空間前後排列順序,而應依登記時間順序為標准來確定順位。登記時間通常以登記簿記載的登記時間為准,而且,基於物權公示的推定效力,無論登記簿中記載的時間是否真實,法律都推定其真實可靠,這樣,登記時間在先的順位優於登記時間在後的順位;記載時間相同的,順位相同,此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公平衡量權利人之間的利益關系。[9]雖然登記簿記載的時間存在先後順序或者相同,但是,如果登記簿註明登記申請日期或者登記機關收到登記申請日期先後的,或者提出順位主張的當事人能夠證明登記申請日期先後的,則應以登記申請日期的先後順序為准。[10]這一標準是對順位更為細致的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登記時間和申請時間的計算單位,但根據《擔保法解釋》第58 條第1 款,當事人同一天在不同的法定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物登記的,視為順序相同,由此,該計算單位應是「天」,即同一天遞交的登記申請如果都符合法律要件,則應在同一天登記,這些權利的順位相同,根據《擔保法》第54 條第1 項、《物權法》第199 條第1 項,抵押權順位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然而,這種規則並不符合客觀上存在的先來後到的順序,即使兩項登記申請在同一天,但只要申請到達登記機關的時間有先後,就將導致順位也有先後之別,不宜用「天」為基本計時單位來模糊處理。對此,我們宜借鑒德國的經驗:兩項登記申請雖在同一天,但在不同時間到達土地登記局,應在登記簿中通過順位附註方式清楚標明,先提出申請的權利優於後申請者;[11]或者借鑒瑞士經驗,登記機關在接受登記申請時,宜清晰標注申請到達的鍾點並按照先後順序編號。[12]
(二)特殊規則
根據物權的不同特性以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可以適用不同於順位規則的特殊規則,主要為:
1.限制物權的優先效力
限制物權的有效存在,是所有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也是所有權人自願承受負擔的表現,故而,所有權要受到限制物權的限制,只有在限制物權消滅後,所有權才能恢復其本有狀態,因此,所有權總是滯後於限制物權。
2.登記物權的優先效力
當某物上有數個物權存在,其中有登記外觀的物權優先於無登記外觀的物權,具體而言:
第一,基於登記的對抗效力,原因行為成立即導致物權變動,但不登記者不得對抗第三人,那麼,根據《擔保法》第54 條第2 項和《物權法》第199 條第2 項,登記的物權能對抗沒有登記的物權。另外,盡管同一物上的數個未登記物權的原因行為的有效成立時間會有先後順序,但由於未登記的物權不具有對抗力,無論成立時間先後,它們相互之間不能對抗,而是處於同等地位,就此而言,《擔保法解釋》第76 條和《物權法》第199 條第3 項修改《擔保法》第54條第2 項按照抵押合同生效時間排列未登記抵押權的先後順序的規定,改為各抵押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受償,值得贊同。
第二,與登記的公開性、穩定性和公信程度相比,動產佔有顯得更隱秘、不穩定,也不那麼公信,動產物權的設定也不如登記物權那樣明確,當事人完全可以在設定登記物權後再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以移轉佔有的動產物權的設定在先為由,對抗登記物權,[13]故而,在同一物上既有登記抵押權也有質權時,根據《擔保法解釋》第79 條第1 款,登記的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不過,基於登記的對抗效力,未登記的物權不能對抗第三人,據此,未登記的抵押權不能對抗動產質權,而不宜按照權利產生的時間先後來排列它們之間的順序。
3.法定物權的優先效力
法定物權是無需當事人約定,只要符合法律規定要件即可當然產生的物權。與意定物權包含的由私人進行計劃安排的特性不同,法定物權則是立法者根據社會公益或者特定社會政策而作出的強制性安排,具有優先效力,比如,根據《物權法》第239 條、《海商法》第25 條第1款和《擔保法解釋》第79 條第2 款,留置權優先於抵押權和質權。
法定的不動產物權屬於非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產物,適用登記的宣示效力規則,故而,無需登記即可設定,並能排斥登記物權,比如,根據《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批復》第1 條,建築工程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權優於抵押權,這也是學理上通常所謂的費用性擔保物權優先於融資性擔保物權。但是,費用性擔保物權雖然無需登記就直接排斥他人利益,而無論先前已經存在物權是否登記,這將使既有的融資性抵押權失去意義,並導致其他物權人或債權人採用措施來排除風險,從而產生諸多經濟成本。[14]為了擺脫這種困局,可能比較好的出路,還是藉助登記,將費用性法定抵押權公示於眾,使得其他人能獲取較充分的信息來決策安排計劃。[15]
4.意定順位的優先效力
前述的順位為依據法律規定的標准和規則確立的法定順位,意定順位則是按照當事人的意思排列的物權順序,它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能排除法定順位規則。我國法律沒有直接規定意定順位,但從《物權法》第194 條第1 款第2 句,也可推導出相關意思,即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可以協議變更抵押權順位,從而打破抵押權原有的順位。當然,意定順位要發生效力,意思表示必須有效,而且,意定順位必須在登記簿中顯示出來。
此外,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81 條和《瑞士民法典》第813 條第2 項,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礎上,不動產所有權人可在登記簿上為先設立的限制物權提供一個後順位,為將來設定的其他限制物權保留一個先順位,這被稱為順位保留,它也打破了法定順位規則。順位保留之所以產生,源於實踐中的客觀需求,比如,不動產物權人在為土地開發借貸而設定抵押權之前,要為另一項較為次要的利益設定另一物權(如為購買汽車貸款設定抵押權),為了保障重大利益,就要為前者保留優先順位。我國交易實踐同樣存在這樣的需求,故我國將來的《不動產登記法》宜借鑒和規定順位保留制度。
注釋:
[1]參見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35 頁;溫豐文:《台灣民法典物權優先效力規定之施行經驗》,載《月旦民商法》第3 期,2004 年3 月,第132 頁。
[2]參見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 頁。
[3]參見蘇永欽:《關於租賃權物權效力的幾個問題》,載《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338 頁以下;張雙根:《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的客體適用范圍問題》,載《中德私法研究》2006 年第1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 頁。
[4]李國光、奚曉明、金劍鋒、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2-253 頁、第284 頁。
[5]參見餘力:《新「企業破產法」面臨最後抉擇》,《南方周末》2004 年12 月23 日,第21 版;李曙光:《破產法進入三審關鍵之爭:擔保債權與職工債權孰優先》,《21 世紀經濟報道》2005 年5 月30 日,第34 版。
[6]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418 頁以下、第341 頁。
[7] Vgl. Schmid/Huerlimann-Kaup, Sachenrecht, 2. Aufl., Verlag Schulthess, 2003, S.18.
[8] Vgl. Rey, Die Grundlagen des Sachenrechts und das Eigentum, 2. Aufl., Verlag Staempfli, 2000, S.141.
[9] Vgl. Mueller, Sachenrecht, 4. Aufl., Verlag Hezmanns, 1994, S. 398-399.
[10]參見《瑞士民法典》第972 條第2 項;《日本不動產登記法》第6 條第2 項第2 句、第47 條;《澳門物業登記法》第6 條第1 款;《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第11 條第2 句、第13 條第3 款第1 句。
[11]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418 頁以下、第341 頁。
[12] Vgl. Schmid/Huerlimann-Kaup, Sachenrecht, 2. Aufl., Verlag Schulthess, 2003, S.92.
[13]李國光、奚曉明、金劍鋒、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2-253 頁、第284 頁。
[14]參見蘇永欽:《法定物權的社會成本》,載《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65-271 頁。
[15]參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審理商品房按揭合同糾紛案件的幾個問題》,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14 卷,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14-117 頁。(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常鵬翱
❺ 房產抵押性質
房地產抵押的性質
隨著中國各項經濟建設的發展,尤其是房地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抵押已為越來越多的債權人(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所運用作為債權擔保的形式。債權人基於房地產抵押而享有的權利稱為房地產抵押權。房地產抵押權具有物權性和價值權性兩大基本性質。
(一)房地產抵押權的物權性
關於抵押權的性質,在學理上有不同的觀點,有主張抵押權為物權者,有主張抵押權為債權者,有主張抵押權為物上債務者。從立法上來看,對於抵押權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三種立法例:第一,將抵押權放在民法典的物權法中,視抵押權為限制物權中擔保物權的一種。德國、日本及中國台灣為例;第二,將抵押權制度規定於民法典的債權法部分。法國、前蘇聯為例。中國民法通則也將抵押權規定於第五章民事權利的債權一節;第三,制定專門的法律對抵押權進行規定。如中國《擔保法》。
房地產抵押權為擔保物權,其在性質上為物權。房地產抵押權具有物權特有之支配性、對世性、追及性及優先受償性,從而使其在權利內容上、權利實現方式上、權利范圍上、權利保護方法上區別於債權。
(二)房地產抵押權的價值權性
房地產抵押權乃對於所抵押之房地產拍賣價金的優先受償權,其在本質上為價值權。價值權性不僅是包括房地產抵押權在內的抵押權的本質特性,也是所有物的擔保的共同屬性。
房地產抵押權的價值權性,是指房地產抵押權是對所抵押房地產的價值支配權,其所支配的對象不是房地產實體,而是其價值。
房地產抵押權的價值權性使其區別於土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權利人對標的物使用價值的支配權,其給予權利人的利益表現在對於標的物實體的支配,通過這種支配而獲得標的物的效用。房地產抵押權則是對標的物價值的支配權,權利人得通過對抵押物價值的把握而實現擔保債權的目的。
房地產抵押權既不需要所有權的轉移,也不需要對抵押物實體的支配,而是在於對抵押物價值的把握,能夠同時滿足現代經濟社會對債權擔保和擔保物經濟效用發揮的雙重需要。因此可以說,相對於質權和留置權,房地產抵押權是一種純粹的價值權
❻ 什麼是典權
典權在法律上的性質,也就是究竟屬於何種物權,目前有不同意見:
一是用益物權說。所謂用益物權是指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價值為內容的物權。主張典權是屬於用益物權而非擔保物權的理由主要是:⑴典權的發生是基於典物所有權派生出來的權利,以對標的物的使用價值的支配為內容,目的在於對標的物為使用收益,這與擔保物權的內容為對標的物的交換價值的支配、目的在於擔保主債的履行有明顯不同。⑵出典人在典物價格低落時,只需要拋棄回贖權,就可以對不足部分的典價不負清償責任,而這也與擔保物權的主債務人在擔保物的價值不足清償債務時,仍負清償的責任不同。⑶典權並不具有擔保物權的屬性,亦即典權不具有不可分性、從屬性、物上代位性等屬性。
二是擔保物權說。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權的實現,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的動產、不動產或權利為標的而設定的,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權利人有權就該財產變價並優先受償的一種限制物權。主張典權屬於擔保物權的理由主要是:⑴民間設定典權多因經濟困難而到典當行融通資金,並出典不動產作為借款的擔保物,所以就社會作用來說,典權應該是擔保物權。⑵典權的取得與返還,依存於典物,典物的提供不能說沒有擔保的作用。⑶出典人雖然沒有義務提出典價回贖典物,但這只是法律賦予出典人任意選擇回贖與否的權利,並不否認出典人有償還典價的義務;何況出典人不為回贖的時候,乃是以典物的所有權代替典價,將其所有權移歸給典權人,作為償還典價的方法,並不是說出典人沒有償還典價的義務。再就典價作為金錢而且需要償還的關系來說,實質上出典人所負的金錢債務,無論名稱如何,跟金錢債務並無不同,可見典權具有擔保物權性質。
三是雙重權利說。 雙重權利說主張典權兼具有擔保物權及用益物權二者之性質。其主要理由在於:(1)在法制史上,典與質並無嚴格區別,所以從沿革解釋來說,典權原本就兼有擔保物權與用益物權的性質;(2)典權人雖具有使用收益的權能,但典權人大多是富有之人,其設立典權乃在期待取得典物的所有權,使用收益僅為其次要目的,所以從社會作用來說,典權不能認為是單純的用益物權;(3)雖然說典價是使用收益的對價,而不是以借貸為前提,但典是受金錢的融通而運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以典為純粹的用益物權,則典權的回贖權將難以說明。因為如果以典價作為設定典權的對價,則典權消滅的時候,應該沒有返還對價的必要,所以回贖的時候,需要由出典人提出原典價,這跟營業質的回贖無異。
在上述三種學說中,用益物權說為通說
❼ 物權請求權
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如下:
1.須有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物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物權的存在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此要件有如下幾層意義:
(1) 權利人享有的須為物權。至於是自物權還是他物權,他物權中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則在所不問(僅影響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如抵押權不可能行使返還請求權)。若權利人享有的不是物權,而是人身權、知識產權、債權,則不能提出物權請求權。[16]若權利人不是物權人而僅為佔有人,享有的是佔有權,也不能根據物權請求權的規則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只能依據佔有保護的規則行使佔有保護請求權(如需受較短消滅時效之限制等)。
(2) 權利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在所不問。若權利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則由其監護人或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在學理上與實務上均當無障礙。若權利人被宣告失蹤,也可由其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本身不具有單獨轉讓性,但並非與權利人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得由權利人的代理人、財產代管人等代為行使。
(3) 權利人以享有物權為已足,是否實際佔有物在所不向。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恰以失去對物的佔有為條件。
(4) 權利人須為物之現時物權人。曾為物權人而現已喪失物權者,自不享有物權請求權;依法律行為將取得物權但現時尚未取得者,也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乙通過合同約定將一幅土地的使用權由甲轉讓給乙,合同已生效,但尚未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此時丙在該幅土地旁擅挖壕溝,危及土地之效用,此時僅得由出賣人甲向丙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買受人乙因尚未成為該幅土地的物權人而不得徑向丙行使物權請求權;若因甲怠於行使請求權而致土地效用受損,乙只能基於債權請求權請求甲折減相應之土地轉讓金或由甲恢復原狀後再行轉讓。
同時也說明可以被行使。
❽ 何種判決能夠引起物權變動
從訴的類型看,可以分為三種,即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形成之訴,與其對應的裁判則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形成判決。給付之訴,是指當事人請求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之訴,其主要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對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及履行存在爭議,法院在確認當事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基礎上判令義務人履行義務。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間存在或不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之訴,其主要特徵是,法院對雙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以及存在的范圍進行確認,並不判令另一方履行一定的民事義務
。形成之訴,又稱為變更之訴,是指當事人請求法院改變或消滅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現存的民事法律關系之訴。形成之訴具有如下特徵:(1)雙方當事人對現存的法律關系無爭議,只是對這一法律關系是否變更或如何變更有爭議。(2)雙方當事人只要求法院對某一法律關系加以變更,不要求解決權利的承受或義務的承擔問題。(3)在法院的變更判決生效之前,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仍然保持不變。
根據上述分析可見,由給付之訴、確認之訴而作出的給付判決、確認判決不涉及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變更,只有形成之訴導致的形成判決才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更。進言之,形成判決是對原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內容予以變更的判決。當客體為現存的物時,形成判決則是基於一定的原因明確物的歸屬權以及確定物權內容的設立和變更後的新狀態。因此,法院的裁判文書中只有具有形成判決性質的判決書才能適用《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由此直接引起物權的變動而無需登記或交付。
此外,法院的裁定書如果具有明確的對需要登記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因拍賣成交或以物抵債之裁決內容的,也應適用《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關於具有物權變動內容的法院調解書能否適用《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而無需登記或交付問題,筆者持否定意見。因為,調解協議簽訂的過程中,法院只充當中間人,對當事人之間達成的協議內容是否合法作出肯定與否的判斷,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並不作出具有法律評價性質的意見,其公權力的介入僅體現在確認協議的合法性上,不具備物權應當登記或交付的公示作用。至於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一效力,乃是指調解書對當事人的羈束力和執行力而言。
❾ 中國民法是否有關於買賣不破租賃條款
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條 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本條是關於租賃物發生所有權變動時租賃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本條的規定體現了租賃合同的一個特點,即租賃權的物權化特點。所謂物權化是指在租賃關系存續期間,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佔有使用可以對抗第三人,即使是該租賃物所有權人或享有其他物權的人也不例外。 本條主要規定的是租賃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動時,租賃合同的效力問題。在租賃合同中有一個基本的制度叫「買賣不破租賃」。買賣不破租賃是指當出租人在租賃合同有效期內將租賃物的所有權轉讓給第三人時,租賃合同對新所有人有效。關於這個原則,各國民法都有所體現,但不盡相同,有的國家規定,只有對不動產租賃或經過登記的動產租賃才適用該項原則。如義大利民法規定,如果在租賃物轉讓前已有明確的租賃契約,則租賃契約得對抗第三買受人。在買受人善意取得佔有的情況下,前款規定不適用於不在公共登記處登記的動產。有國家規定,買賣不破租賃只適用於不動產。如法國民法規定,如出租人出賣租賃物時,買受人不得辭退經公證作成或有確定日期的租賃契約的房屋或土地承租人。日本民法也規定,不動產的租賃契約進行登記時,爾後對於其不動產取得物權者,也生效。有的規定,不論是動產租賃還是不動產租賃,都適用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規定,出租人於租賃物交付後,縱將其所有權付讓與第三人,其租賃契約,對於受讓人仍繼續存在。我國合同法規定不論動產租賃和不動產租賃都適用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 買賣不破租賃並不限於出租人出售租賃物的行為,還應包括租賃物抵押、贈與以及遺贈、互易甚至將租賃物作為合夥投資等情況,上述情況都會涉及租賃物的所有權變動問題。 適用買賣不破租賃的條件是:第一,租賃合同已成立並生效;第二,租賃物已交付承租人;第三,所有權發生變動是在租賃期間;第四,出租人或租賃物的所有人將租賃物的所有權讓與了第三人。具備上述條件,即使買受人不知道該租賃合同存在,租賃關系仍然能夠對抗該買受人。 本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里所說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是指,租賃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動後,其設定在該租賃物上的租賃合同仍然存在,在承租人與受讓人之間無須另行訂立租賃合同,受讓人在受讓該租賃物的所有權時就與承租人產生了租賃合同關系,成為一個新的出租人,繼承原出租人的權利和義務,受讓人要受該租賃合同的約束。如果出租人沒有將所有權變動的事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向原出租人支付的租金效力及於受讓人。 http://www.lvshi100.net/news.php?NewsID=5887
❿ 物權法定與法定物權
物權法定是指一個權利如果認定是物權必須有法律規定
留置權的成立是達到法定事由而成立而不是源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而抵押權,質押權是因當事人合意訂立合同實現 屬於意定物權
區分標準是成立標準是來源與法律的直接規定還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新出台物權法已經取消了典權的規定,典權已經不是法律意義的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