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贓款

物權贓款

發布時間:2021-07-15 12:36:26

A. 民法中關於贓物的善意取得是怎樣的還有公安追回贓物的時候什麼情況應該怎樣做對贓物的處理方法

贓物符合要求的,還是可以善意取得的。
195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中提到: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應認為已取得所有權。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不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不能取得所有權。其所受損失,可以斟酌具體情況由失主和不知情的買主分擔。
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B. 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嗎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佔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根據我國法律和司法實踐,對於贓物、遺失物等不適用於善意取得。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贓物,即使買受人購買贓物時出於善意,也不能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根據《民法通則》第79條的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動物,應歸國家所有或歸還失主,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1]所以如果所有人因為被盜、遺失等原因而喪失對其財產的佔有以後,不問財產幾經轉手,所有人都有權請求最後佔有人返還。如果最後佔有人是善意的,也支付了一定的金額。所有人在取回該物時,應該償還佔有人的損失。因為佔有人在保管該物時付出了一定的代價,而且最後佔有人往往在佔有該物時出於善意並非惡意。如果不對善意佔有人的利益加以保護反而使其正當的利益受到損害,必然會造成不良後果。同時,根據我國司法實踐,如果受讓人是無償取得某項財產的,則不論其取得財產時是善意還是惡意,所有人都有權要求受讓人返還原物。

C. 物權法與贓物

原來的合同無效,這是正確的。
商家可以按照不當得利,要求小偷還錢!

所有權人的原物返版還請求權不權收時效限制。
這里您所說的原物返還請求權的一年的期間,只是適用於所有人之外的佔有人。

對與所有權人來說,佔有是其物權中的一個權能,物權不受時效限制,因此作為其權能之一的佔有自然不受時效限制。
具體依據我暫時沒時間找,不過其正確性毋庸質疑,前些日子,我在萬國輔導班上,老師的說法也是跟我一致的。我讀的是民商法專業,歡迎交流

D. 明知是贓款拒不交還的人是否構成犯罪,應當如何處理

因為是贓款贓物,所以對窩藏行為要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刑法312規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窩藏的,處三年以下徒刑,拘役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E. 《物權法》的贓物善意取得是什麼意思

依據《中華人民抄共和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同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物權法已經明確將贓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之外。我國的司法實踐一項都認為,對於贓物是不能適用善意取得的。

F.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

物權類1200001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與濟南市電信局侵權損害賠償一案的復函21995010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春林與銀川鋁型材廠有獎儲蓄存單糾紛一案的復函31994090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淄博食品廠訴張店區車站事處財產交換一案請示的函41994032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經濟日報社與段惠民、第三人成都實用信息公司財產侵權案如何處理的復函51990110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對有關獎券糾紛問題的復函61989122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淮北市青龍山鎮洪庄行政村訴青龍山鎮人民政府塌陷區水面使用權糾紛一案的電話答復7198804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劉士庚訴定州市東趙庄鄉東趙庄村委會白銀糾紛一案的批復81988040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掘獲過去地主埋藏的銀元歸誰所有問題的批復9196402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地主王維新與農民換房並挖出銀元銀錁等財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節錄)10195807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11195111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權應否保護的問題的復函擔保物權類12005053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2200411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出口退稅託管賬戶質押貸款案件有關問題的規定3200404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認定保證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後又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問題的批復4200402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信源支行與成都宗申聯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請示的復函52003122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如何適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請示的答復62003112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甘高法[2003]183號請示的答復7200310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在訴訟時效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等問題請示的答復820030904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公室對湖南高院關於《合同法》生效前承包人的工程款與抵押權的受償順序問題的請示報告的答復函9200306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外國企業派駐我國的代表處以代表處名義出具的擔保是否有效及外國企業對該擔保行為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的請示的復函102003043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南昌市商業銀行象南支行與南昌市東湖華亭商場、蔡亮借款合同擔保糾紛案請示的復函11200302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錦州市商業銀行與錦州市華鼎工貿商行、錦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華通信設備安裝公司借款糾紛一案的復函122003010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船舶抵押合同為從合同時債權人同時起訴主債務人和抵押人地方人民法院應否受理請示的復函132003010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與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存單質押糾紛一案請示的答復14200211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及擔保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的適用和保證責任方式認定問題的批復15200211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已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向其他保證人行使追償權問題的批復1620021122最高人民法院對《關於擔保期間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方式及程序問題的請示》的答復17200210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中國銀行中銀發[2002]45號請示的答復18200210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廣西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信達資產公司南寧事處借款合同擔保糾紛一案請示的復函192002080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擔保法生效前發生保證行為的保證期間問題的通知20200206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工業企業以機器設備等財產為抵押物與債權人簽訂的抵押合同的效力問題的批復212002020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西安市第三奶牛場與咸陽市中陸城市信用社、西安新業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抵押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22200108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沈陽市信託投資公司是否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答復232001081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能否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所有的船舶行使留置權的請示的復函242000120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52000080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因法院錯判導致債權利息損失擴大保證人應否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26200002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展期貸款超過原貸款期限的效力問題的答復2719990630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能否作為保證人問題的復函281999030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口魯銀實業公司典當拍賣行與海南飛馳實業有限公司、海南萬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內江房地產開發公司抵押貸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29199809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確認企業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關保證合同效力問題的通知301996103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與四川省農村信託投資公司擔保借款糾紛一案中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應否承擔保證責任的復函3119951106最高人民法院對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借款擔保合同糾紛請示問題的答復321995050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株洲鋼廠與湘潭亨發工貿公司等購銷合同糾紛一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331995041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經濟合同糾紛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34199504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中國農業銀行湖北省分行國際業務部申請宣告武漢貨櫃有限公司破產一案中兩份抵押合同效力問題的復函351994121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銀行貸款抵押財產執行問題的復函(失效)相關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20020306)361994090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詐騙犯罪的被害人起訴要求詐騙過程中的收取擔保費用的保證人代償「借款」應如何處理的請示的函371994041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381994032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人有多個債權人而將其全部財產抵押給其中一個債權人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391993120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應否免除問題的復函40199307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貴陽第二城市信用社向中國北方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函是具有擔保性質的答復411993070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公司與長城公司的保險合同的效力及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函421993040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農業銀行哈爾濱市分行道里事處訴民革哈爾濱市委及三棵樹糧庫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中三棵樹糧庫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的復函431992102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電子器材公司與招商銀行擔保合同糾紛一案指定管轄的通知441992090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職工利用本單位公章為自己實施的民事行為擔保企業是否應承擔擔保責任問題的函4519920418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庭關於同一抵押物設立數個抵押權依次受償問題的函461992040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保險單能否用於抵押的復函47199110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機構不履行其義務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復函48199110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是否可直接判令保證單位履行債務的復函491991083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惠州恆業公司訴恩平旅遊實業公司購銷合同糾紛一案中銀行是否負擔保責任的函501991060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借款合同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新的《財產抵押還款協議》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請示的答復5119910427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購銷合同當事人延長履行期限後保證人是否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電話答復521991013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靈山縣公安局對其工作人員擅自以所在單位名義對外提供財產保證,應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答復531990052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洪紹武賀建玲債務擔保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541990040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南省軍區訴鄭州市花園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貸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法律適用和擔保協議效力問題的復函5519890717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國家機關作為借款合同保證人應否承擔經濟損失問題的電話答復56198810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不能擔任保證人」的時效問題的答復57198810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作為保證人的合夥組織被撤銷後,債權人未請求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是否不視為債權人放棄請求權的批復581988100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能否作經濟合同的保證人及擔保條款無效時經濟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591988032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分支機構作為經濟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保證人其保證合同是否有效及發生糾紛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失效)相關文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6019880109關於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延期還款協議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批復(失效)相關文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6119870205關於專業銀行、信用社擔保的經濟合同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問題的批復(失效)相關文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62195706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擔保人是否應代債務人償還欠款問題的批復63195308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重慶市針織業聯營社對外擔保的責任問題的解答意見的復函6419530206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執行保證債務問題的答復651952042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償付抵押債務應依照司三通字第16號通報第四項之規定處理的復函661951090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抵押權問題的復函671951071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請示抵押權問題的答復681951070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擔保財產與抵押財產性質及各債權人在受償時有無區別的問題的批復

G. 贓物的歸屬問題咨詢

因為丙買的是贓物,而贓物是不能夠隨意買賣的,丙雖然不知情,但他仍然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這裡面涉及一個收贓的問題,當然丙的損失可以找甲賠償。

H. 物權法的贓物善意取得

在我國,以盜竊或其他方式取得贓物的案件時有發生。當盜贓物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商品交易流通領域後,許多與案件無關的第三人在不知道並且事實上通常很難知道其來源的情況下購買或接受該物品。在此情況下,只要贓物仍然存在,是無限制地追繳,還是合理地保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我國新制定的《物權法》對此並未做出明確規定,這實屬一大缺漏。因此,有必要對盜贓物之善意取得制度做出明確規定,以保護權利人的權利和市場的交易安全。
目前,物權法已經明確將贓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之外。我國的司法實踐一項都認為,對於贓物是不能適用善意取得的。
在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所松動,該解釋第11條規定:「行為人將詐騙財物已用於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
1997年1月9日公安部頒布《關於辦理利用經濟合同詐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公通字[1997]6號規定:「行為人將詐騙財物已用於歸還債務、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被害人因此遭受損失的,可依法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解決。」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I. 關於物權法草案:贓物是否一追到底

在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中,歷來不承認贓物可以善意取得,凡是贓物都是一追到底。有人認為,犯罪分子偷來的贓物拿到公開市場買賣,買受人並不知情,如果一追到底,對於買受人不公平。因此,物權法草案現在規定,如果是在公開市場或通過拍賣得到的贓物,就給予一定的保護。對此,有人提出,這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購買贓物的行為,不利於社會穩定。那麼—— 網開一面不會縱容購買贓物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檢察院副檢察長 徐曉陽 筆者認為,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規定本身不會縱容購買贓物的行為,更不會對社會倫理和社會穩定形成負面影響。 首先,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規定是利益保護權衡選擇的結果。如果立法者從維護高度穩定的秩序出發,自然更多地傾向於維護原所有者的權益;如果立法者著眼於維護交易安全,則更多地會側重於維護買受人的權益。其次,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表述是對「民事服從刑事」原則的修正。實踐中,「民事服從刑事」的原則根深蒂固。在傳統的觀念中,「追贓」是刑事行為,「善意取得」是民事行為,依此邏輯,「民事」要服從「刑事」,「善意取得」要服從於「追贓」。應當說這一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絕對化;再次,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表述是對原有司法規則的升格。全面地考察司法規則和法律文件,我們可以發現在「一追到底」與「網開一面」始終存在沖突和搖擺。一方面,「一追到底」作為基本原則理應堅持,另一方面,在「兩高」和公安部的司法解釋或聯合文件中,已經包含了肯定善意取得的內容。因而,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表述,只是由司法解釋性規則升格為基本法條。最後,「徹底追贓」總體上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實現。就刑事司法的總體而言,徹底追贓尚存在相當的困難。 此外,正確適用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規定,不會導致對購買贓物行為的縱容,社會倫理和社會穩定也不會因此遭受損害。全力追贓仍是一項基本司法要求,對原所有者的權益保護仍是一個基本關注點,善意取得是例外,在追贓司法實踐中涉及面較窄。在立法層面上,物權法草案規定的例外情形是拍賣和從公共市場取得,特別強調「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的條件。在「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面前,買受人不可能也不應當意識到交易風險,讓其承受買贓的損失,顯失公平。「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違規買贓再轉手賣贓,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對此,伴隨司法實踐,需要「兩高」的司法解釋,予網開的「一面」以更明確嚴格的限制。在司法層面上,贓款贓物具有證據價值,全力追贓體現執法為民精神。物權法草案的此種規定,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追贓的原則和要求,相反需要我們以更嚴格的精神更深入地追贓。 嚴格規定贓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符啟林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只是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有所體現,但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存在著不同的態度。司法實踐和理論界對於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一直存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贓物不適用該制度,否則不利於保護原所有人的所有權。另一種觀點認為,從贓物作為商品的角度講,若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則不利於保護交易安全。 筆者贊同後一種觀點。從民法理論上講,所有權屬於靜的安全,交易安全屬於動的安全,前者旨在保護原所有人的權利,後者則重在保護善意第三人取得利益的行為。在無權處分財產中,這兩種安全往往會發生沖突。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於維護交易安全。在廣泛的商品交易活動中,從事交易的當事人不可能對市場上交易的商品進行逐一調查,往往無法判斷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如果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動產,而在交易後,由於無權處分行為致使交易無效,並使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交換活動時,會擔心買到的商品,今後可能要退還,從而造成當事人存有顧慮,不敢輕易交易,不利於商品流轉,也不利於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反之,如果承認善意買受人可以即時取得所有權,則交易當事人就不必為交易的安全擔憂,從而能放心大膽地進行交易,這將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同理,在復雜的交易活動中,要求一般交易者判斷讓與人是否有權處分已是不易,要求他們判斷交易標的是否是贓物則更不現實,要求他們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也是不公平的。盡管贓物不是依原所有人的真實意思被他人佔有的,但在其進入流通領域後,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對善意第三人來說,該商品與其他基於原所有人的真實意思而脫離佔有的物並無不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善意取得制度不利於保護原所有人的利益,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只有完善保護交易安全的制度,才能維護商品經濟交換的正常秩序,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要兼顧靜態安全,應在立法中對贓物善意取得構成要件進行嚴格規制,以達到動態安全與靜態安全保護的平衡。 讀者發言贓物應該一追到底 汪家闊(河南信陽) 徹底追贓有利於保護刑事受害人的權益,在我國市場交易秩序尚不規范的情況下,如果不徹底追贓,極有可能引起鼓勵銷贓的惡果。 李寶乾(北京科技大學) 因為贓物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物,對於受害人和司法機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不允許一追到底的話,這對於受害人是不公平的。另外,贓物也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重要證據,有時甚至可能是最關鍵的證據,因此,對於贓物應該一追到底。 劉志華(江蘇南通) 如果要在追繳贓物時適用「善意取得」理論,就必須有完善的物權法「善意取得」規定,否則就很有可能導致有些人利用「善意取得」進行贓物交易,使非法利益正當化。而我國目前的「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定卻不完善,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一追到底的做法。 贓物不能一追到底 胡傳仁(河南潢川) 首先,我國雖沒有專門制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但從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可看出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利益給予保護的精神。其次,實踐中,司法機關往往注重對贓款贓物的追繳而忽視了對善意購買贓物者利益的法律保護,此舉不僅破壞了交易的安全,而且不利於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也容易出現違法辦案、執法不公的情形,影響警民關系。 張貴才(山東費縣) 只要是善意依法取得的財產,無論財產先前的性質如何,都應當平等保護。被害人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請求賠償經濟損失,以維護自身權益,沒有必要在已經通過合法形式進行交易的「贓物」問題上糾纏不休。 胡偉(江西樂安) 財物被盜、搶,不能及時追回歸還給所有權人,從某方面說明了國家對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有關國家機關辦案效率不高。因此,國家應對被盜、搶的財物的公民給予一定的救濟,而不應對善意取得的財物一追到底。 夏思揚(重慶綦江) 筆者認為,對於善意取得的普通贓物或種類物不能一追到底。但是,對於特定物或特別物,如結婚紀念物、信物、祖傳珍寶等等,只要被害人提出要一追到底的,就要追回。

閱讀全文

與物權贓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