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權法第28條的理解與適用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理解和適用如下:
非依法律行為進行的物權變動,一般有如下幾種:
第一,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發生的物權變動;
第二,因繼承或者受遺贈而取得物權;
第三,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和消滅物權。
而《物權法》第二十八條主要規定的是第一種情形,即基於公權力的行使而使物權發生變動的情形:
1、因國家司法裁判權的行使、仲裁裁決而導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基於國家司法裁判權的行使、仲裁裁決而產生的生效法律文書,即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以及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調解書等法律文書的生效時間,就是當事人的物權設立、變動的時間。
這里需要說明兩點:
第一,導致物權變動的人民法院判決或者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等法律文書,指直接為當事人創設或者變動物權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等。例如離婚訴訟中確定當事人一方享有某項不動產的判決、分割不動產的判決、使原所有人回復所有權的判決即屬於本條所規定的設權、確權判決等。
此類設權或者確權判決、裁決書、調解書本身,具有與登記、交付(移轉佔有)等公示方法相同的形成力。因而依據此類判決、裁決書、調解書而進行的物權變動,無需再進行一般的物權公示而直接發生效力。
例如甲乙二人向法院訴請離婚,家中電腦經判決為乙所有,那麼自法院判決生效時起,電腦的所有權歸乙,盡管此時電腦仍處於甲的佔有使用之中,未有交付(現實佔有的轉移)並不影響所有權的移轉。
第二,由於法院的判決書或者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等,所針對的只是具體當事人而非一般人,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來說公示力和公信力較弱,因此根據本法第31條的規定,對於依照法院判決或者仲裁裁定而享有的物權,在處分時,如果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不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2、因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使而導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因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使而導致物權變動的情況,主要指因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產生的物權變動。
國家徵收,是國家取得財產的特殊方式,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國家徵收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進行公告,這已起到了公示作用,而且集體所有土地被徵收,即成為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按照《物權法》第9條第2款的規定,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因此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生效之時即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以下為《物權法》第二十八條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規定。
❷ 繼承等設立,轉讓,變更或消滅的物權從什麼時候起
(1)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版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權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2)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4)依照前面三項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16081242
❸ 基於合法建造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條件有哪些
業主並非當然就是專有部分的所有權人。
根據《物權法》及司法解釋,業主應該包括三類情況:
1. 依法登記取得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
2.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因合法建造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
3. 基於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商品房買賣民事法律行為,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尚未依法辦理所有權登記的人。
前兩種情況下的業主就是專有部分的所有權人,兩者可以劃等號,但是第三種情況下的業主是司法解釋明確為「可以認定為業主」的情況,認定其具有業主身份並不等於承認其當然享有該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因為:
《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第三十一條又規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開發商基於合法建造原始取得房屋所有權,現將該房屋通過買賣合同處分給業主,雖已交付房屋買方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在辦理登記手續之前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買方即業主並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出現可以認定為業主但並非所有權人的情況。
❹ 對於法院已經裁定判決房屋所有權歸屬,能否依據裁定生效判斷房屋所有權轉移
對於法院已經裁定判決房屋所有權歸屬,並不是根據裁定生效判斷房屋所有權轉移,只有根據法院的執行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去房屋登記機構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後才能判斷所有權轉移生效。
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辦理材料:
1、《房屋所有權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身份證明;
3、房屋所有權證;
4、證明房屋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材料;
5、門牌號碼使用證;
6、增值稅發票、完稅證明;
7、商品房提交維修基金合同書和專用發票;
8、其他必要材料(視具體申請登記事項而定)。
(4)轉讓合法建造房屋物權擴展閱讀
《房屋登記辦法》
第三十五條
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生效的法律文書、合法建造房屋、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房屋所有權,權利人轉讓該房屋所有權或者以該房屋設定抵押權時,應當將房屋登記到權利人名下後,再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或者房屋抵押權設立登記。
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生效的法律文書取得房屋所有權,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要求房屋登記機構予以登記的,房屋登記機構應當予以辦理。房屋登記機構予以登記的,應當在房屋登記簿上記載基於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生效的法律文書予以登記的事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以及所有權可不登記的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一條 申請登記應提供的必要材料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十四條 登記效力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❺ 在<物權法>里關於房屋搭建的問題
在一定規模內(<300m2,低於30萬元)可以不用申請施工許可。不過相關地下設施應該了解清楚.
同時,在行使你的物權時不要侵犯了他人的相關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公布(全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3:57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 胡錦濤3月16日簽署主席令公布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物權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十五章 一般規定
第十六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七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八章 留置權
第五編 佔有
第十九章 佔有
附 則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七條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八條 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二十條 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第二十二條 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六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九條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一條 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三十二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第三十三條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第三十四條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第三十五條 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第三十六條 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第三十七條 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本章規定的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三十九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四十條 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第四十一條 法律規定專屬於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
第四十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第四十三條 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四十四條 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四十五條 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六條 礦藏、水流、海域屬於國家所有。
第四十七條 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第四十八條 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條 無線電頻譜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一條 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二條 國防資產屬於國家所有。
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三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四條 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五條 國家出資的企業,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
第五十六條 國家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五十七條 履行國有財產管理、監督職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加強對國有財產的管理、監督,促進國有財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財產損失;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違反國有財產管理規定,在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 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
(一)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
(二)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
(三)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四)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第五十九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於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
下列事項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經本集體成員決定:
(一)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
(二)個別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之間承包地的調整;
(三)土地補償費等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
(四)集體出資的企業的所有權變動等事項;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六十條 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一)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二)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三)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第六十一條 城鎮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本集體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六十二條 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第六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
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六十四條 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
第六十五條 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私人的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
第六十六條 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
第六十七條 國家、集體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業。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投到企業的,由出資人按照約定或者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並履行義務。
第六十八條 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的權利,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
第六十九條 社會團體依法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受法律保護。
物權法規定:小區車位車庫應首先滿足業主需要
❻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合法建造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發生效力與登記發生效力的區別。
你好,不屬於一個分類,依行為取得物權還是依據事實取得。
不必糾結,凡是需要不動產物權登記的,都是登記取得。
❼ 如何繼承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
一、合法的未登記房產所有權的設立必須經過登記才有物權效力
《物權法》第30條「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據此可知,合法建造的房屋竣工後,所有權人就取得了該房屋的物權。《物權法》第9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明確指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經依法登記後才具有物權效力。物權效力包括物權的優先效力、追及效力、排他效力和物上請求權等。根據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將物權變動的事項登載於特定國家機關的簿冊上,其目的是使第三人在物權變動時,知道權利狀態,維護交易安全。因此,不經過登記,合法建造房屋所有權的設立和取得後的物權變更、轉讓(包括繼承)等均無法進行,物權效力無法發揮。
二、初始登記是合法的未登記房產具有物權效力的首要前提
(一)初始登記是對合法建造房屋的首次登記,是所有權設立的本登記,是辦理房屋其他登記(除預登記)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初始登記,其他登記(除預登記)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根據《物權法》第16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和《房屋登記辦法》第24條「房屋登記簿應當記載房屋自然狀況、權利狀況以及其他依法應當登記的事項」。筆者認為,房屋登記簿記載的是房屋從產生到滅失自然狀況和權利狀況變化的全過程。如果沒有初始登記,房屋登記簿的記載就不完整,就不能准確反映房屋權屬變化的軌跡。
三、不能把對合法的未登記房產的繼承作為初始登記來做
有的同志提出,根據《物權法》第29條「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此案中合法建造的自建房雖然沒有辦理房屋初始登記,但繼承人已經取得了物權。為了方便群眾,登記部門可以憑土地證、規劃證、繼承公證書等材料直接辦理初始登記,將房產登記到繼承人名下。筆者認為不妥,理由如下:
(一)違反《房屋登記辦法》的規定。此案中繼承人取得被繼承人合法建造的房屋所有權的途徑是繼承。繼承人不是合法建造房屋的首個權利人。根據《房屋登記辦法》第20條規定,房屋登記機構予以登記並將申請登記事項記載於房屋登記簿必須符合「三個一致」的要求:一是申請人與依法提交的材料記載的主體一致;二是申請初始登記的房屋與申請人提交的規劃證明材料記載一致;三是申請登記的內容與有關材料證明的事實一致。雖然繼承人可以代位申請,但直接將房屋所有權人登記為繼承人是不符合這「二個一致」的要求的。因此,繼承人不具備作為初始登記權利人的條件,不能成為房屋初始登記的權利人,唯一具備條件的是房屋的被繼承人。
(二)影響國家稅收、將來國家必定要開征遺產稅,如果將合法建造的沒有登記的房產直接登記到繼承人名下.就無法認定此房產為遺產,勢必造成國家稅收的損失。
(三)不利於國家即將出台的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實施。如果可以將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直接登記到繼承人名下,勢必會助長合法建造的自建、自住房不登記、不辦證的情況。造成個人住房信息不完整,房屋登記簿不能真實反映房屋的權屬變化狀況。
四、如何繼承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
房屋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房屋產權的證明。根據《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權利人已經死亡,就無法享有民事權利,因此,為已死亡的人辦理產權證的確不妥。但我們不能將記載於登記簿與房屋發證混為一談。原權利人已死亡,現在的權利人為其繼承人,為原來的已死亡的權利人發放房屋產權證已沒有任何意義。《物權法》第14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明確不動產登記是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而不是發證。一般來講,不動產從產生到滅失,權屬狀況要發生多次變化,登記簿上記載的不同時期的權利人有死亡是正常現象,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權利人死亡登記簿就不可以記載或必須將其從登記簿中刪除。也就是說,登記簿可以記載死亡人的房產信息。因此,房產登記部門可以憑繼承人的代位申請材料和繼承公證書等相關材料將被繼承人生前對此房產擁有物權的情況記載於房屋登記簿中,作為此房產的初始登記,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和登記證明,同時為繼承人辦理房屋繼承的轉移登記。
❽ 合法建造房屋的物權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這里所說的事實行為是什麼意思
您好!
這里的事實行為是指您建好了您自己的房屋,那麼這個房屋就是屬於你的,不用再去辦理登記。但是如果您要將此房屋轉讓給別人,您應當先把這個房屋登記在自己的名下,然後再進行轉讓。
❾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生效條件是什麼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本條是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以及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登記,最基本的效力表現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例如,當事人訂立了合法有效的買賣房屋合同後,只有依法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轉讓登記後,才發生房屋所有權變動的法律後果;不經登記,法律不認為發生了房屋所有權的變動。 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本條第2款所規定的,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二是本章第三節規定的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一些特殊情況,即主要是非依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的情形:第一,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生效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第二,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第三,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和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❿ 違法建築能用物權法第9、30、34條連用嗎
《物權法》第9、30、34條可以連用,但並沒有保護違法建築的內容。
第九條規定所有權可不版登記的,是「依法屬權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違法建築既不是國家所有,也不是自然資源,不屬於「可不登記」的對象;第三十條說的是「合法建造、拆除」,與違法建築沒有關系;第三十四條說的「權利人」是指擁有物權的人,而違法建築還沒有取得物權。
附:《物權法》第9、30、34條摘錄: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以及所有權可不登記的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三十條 因事實行為而設立或者消滅物權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四條 返還原物權請求權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