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各階段的談判代表分別是誰
1991年9月,日內瓦國際機場。國家版權局副局長劉杲率中國版權代表團走下了回飛機。答
此時的中美知識產權談判正如火如荼。
1991年11月20日,離301條款調查程序的最後期限只剩6天,中國時任外經貿部副部長,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代表團團長吳儀肩負國家和人民的重託,率團再次赴美同以卡拉.希爾斯為首的美方代表團進行談判。時任中國專利局局長的高盧麟也在該論談判中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直接進入談判第一線。
1992年1月17日,吳儀和希爾斯在《中美知識產權備忘錄》上簽字。雙方代表暢飲慶祝談判成功的香檳酒,為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中美貿易戰頻頻舉杯。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上,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各項議題均獲通過,並規定成員必須以「一攬子」的方式接受。
❷ 中美知識產權談判歷時20個月,雙方終於在1995年3月正式簽署協議。對此,外電評論說: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了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反映了當專今世屬界國與國之間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B是正確選項。A、C在材料中並未體現。D的觀點是錯誤的。各國對外政策的出發點應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
❸ 中美將就知識產權達成協議,這會對各自的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會進一步促進兩國的經濟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所達成的知識產權的協議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科技實力非常的雄厚而中國作為發展的最快的國家,可以實力的發展也是非常的迅速。
對於美國和中國來說兩個國家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國家不僅僅在軍事實力還是在科技實力上。兩個國家都是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如果兩個國家的友好交流合作會促進兩個國家的發展。
❹ 中美知識產權分歧
樓上的回答來有道理,除此之外源還有觀念上的差異,中國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在人們的思想中沒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概念.而美國人認為,按勞取酬天經地義,對社會做的貢獻越大,取得的報酬就應該越多.
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行為上的差異,中國人認為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算不上侵犯他人的利益,於是當地的領導機關為了當地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利益,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保護.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
經濟水平和利益的差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與美國有了貿易順差,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原接受的事實,美國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應歸功於對外國技術的採用,是侵犯知識產權的結果,所以美國必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確保他的利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還很貧困.總體技術還很落後,技術還是需要進口.要購買他人的技術必需花大量的外匯.中國當然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這種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必然會產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
❺ 誰有中美知識產權談判達成的協議文本。。。。。
我有~~~你要花錢來買
❻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❼ 中美知識產權分歧有哪些
經濟水平和利益的差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與美國有了貿易順差,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原接受的事實,美國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應歸功於對外國技術的採用,是侵犯知識產權的結果,所以美國必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確保他的利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還很貧困.總體技術還很落後,技術還是需要進口.要購買他人的技術必需花大量的外匯.中國當然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這種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必然會產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
❽ 在1992年前美國版權受中國法律保護嘛
受的,我國與美國簽有條約,要相互承擔義務.
❾ 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常常針鋒相對,你認為兩者的矛盾可以調和嗎
你能否提供一下這個案例。
我認為是不可調和的,只有利益的平衡問題,沒有永久的和諧
❿ 我需要一篇關於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論文 不需要太長 1000字即可 文章通俗易懂
中美知識產權問題:
在世界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 ,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 相互作用。在 21 世紀 ,中美兩國對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顯示。中國從1979年開始對內搞活經濟、 對外開放的同時進行法制建設 ,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方面 ,用 20 多年時間走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 100 多年所走過的立法路程 ,而且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美國依賴其政治、 經濟、 軍事實力、 甚至法律制度對世界施加影響 ,企圖使當今時代成為美國時代。正如有學者指出的: 「對美國法律的接受就等於承認現在是美國時代。 」 〔1〕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方面 ,美國依託其科技發達的優勢 ,要求擴大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范圍 ,甚至影響了一些國際公約的部分內容 ,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中國 ,提出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責難 ,並通過貿易報復的威脅來使其知識產權產生域外效力 ,甚至提出了所謂的 「國際化標准」 問題。美國常常以人權問題干涉中國的內政 ,以知識產權問題威脅或遏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 ,以所謂的觀念自由來企圖 「西化」 中國。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方面 ,中美在貿易上經常發生爭端。由於兩國在歷史文化、 經濟結構、 法律制度、 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實力等方面的不同 ,知識產權的制度也必然存在著重大的差異。由於兩國經常因知識產權問題引發糾紛 ,人們希望對於中美兩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進行比較 ,以深層次了解兩國之間紛爭原因 ,通過比較而得出相應的啟示。
1,中美兩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平等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經歷了 20 多年的敵對階段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後 ,才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但是從 1989 年「六四」 以後 ,則出現了多次嚴重的問題。中美關系受到政治、 經濟、 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中國的對美政策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對美關繫上致力於發展兩國正常的外交關系。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使得中國的政治、 經濟、 文化得到較快的發展。有西方學者認為 ,在一個已成為多極的世界中 ,中國是一個大國 ,它將對美國目前為全球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提出挑戰 , 「中國是亞洲惟一行動自由的國家 ,亦是該地區惟一能夠真正與白宮主子和五角大樓的老闆們平起平坐的國家。近年來 ,人們看到歐洲各國的商務代表及政治領導人不停地穿梭於北京。他們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爭取合同;嘴上只掛著一個口號:不要得罪中國人。中國為什麼不利用這種意外收獲呢 ? 現在該輪到他們將 『不平等合同』 強加給其夥伴了。 」 〔2〕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 ,嚴格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各項原則 ,在「增進了解 ,擴大共識 ,發展合作 ,共創未來」 的戰略方針指導下 ,中國積極發展對美關系。在中國普通百姓的眼裡 ,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 ,但同時美國又是一個霸氣十足的國家。(二)美國的對華政策11美國政治陣營思潮影響下對華的敵對政策美國長期以來的反共宣傳 ,將社會主義和法西斯、 獨裁等同起來 ,形成了某些美國人的中國觀中 ,視中國為 「壞國」,甚至認為 「一個新的邪惡帝國正在出現 ,它的國名是中國」 。 〔3〕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和傳統觀念 ,促使美國應驗這樣一個預言:將中國當成一個不可避免地抱有敵意和危險的國家來加以對待。因此 ,美國希望通過和平演變 ,使中國成為其政治上的同盟。美國的 《紐約時報》 在1997年 1 月 30 日發表一篇題為 「柏林牆與中國」 的社論中說道: 「柯林頓總統本周預言 ,自由終將在中國取得勝利 ,就像當年自由使柏林牆倒塌一樣。 」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各種手段 ,使得中國成為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體系的一員。甚至有自由主義者聲稱: 「把中國與俄羅斯吸收到世界資本主義的懷抱 ,是促進大國關系穩定、 世界繁榮與和平的最佳途徑。 」 〔4〕 出於政治陣營需要 ,美國對華的政策長期以來是 「謀求促進中國出現從共產主義到民主制度廣泛的、 和平的演變」 。 〔5〕政治上的敵對態度 ,必然造成美國對中國各方面的敵視 ,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也必然地產生不切合實際的指責情緒。21美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對華遏制和利用政策1990 年以來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以所謂的人權、 貿易逆差、 敏感武器擴張、 知識產權保護不得力、 中國產品傾銷、 市場准入等問題為借口 ,多次提出議案試圖取消或者有條件地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當西方其他國家政府都在積極主動地幫助本國工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 ,美國政府才意識到 ,用取消最惠國待遇來制裁中國最終會導致自己在中國市場中喪失希望所得到的利益。布希總統明確提出: 「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 ,中國是一個競爭對手。 」 〔6〕美國認為 ,通過尋求中國加入全球經濟貿易體系 ,不但可以使中國享受到 「公共財貨」 ( Publicgoods)所帶來的好處 ,從而緩解其對既存秩序的 「不滿」,而且可以藉助多國的力量來束縛住中國這條正在騰飛的巨龍 ,使其 「融入國際社會」 。因此 , 「遏止」 與 「利用」,有條件地同意中國加入世界組織和當今國際體系 ,並准予中國在其中發揮一定程度的作用 ,是美國長期以來在經濟上對華的政策導向。31美國的霸權外交政策美國以武力和 「良知」 為基礎的霸權主義和德行並非自今日始 ,從這個民族誕生的那天起就與整個美國民族不可分離。美國相信的是 「上帝、 金錢和槍桿子」,軍事上的強大導致了政治上的霸權 ,也必然導致在經濟領域的蠻橫無理。18 世紀歐洲的啟蒙主義思想的傳入 ,以及艱苦卓絕的反英獨立斗爭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權宣言以及先於歐洲創建的共和國體制 ,使美國人有理由認為自己就是 「上帝的選民」,形成了強烈的種族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美國的價值觀縱深滲透 , 「經濟、 安全、 人權」 成為其未來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當今世界似乎沒有一處不關乎到美國的利益」 。 〔7〕美國所強調的 「市場民主」 和 「世界新秩序」,都是必須以符合美國利益為前提的 ,可以說美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迫切渴望做包括政治、 軍事、 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全球綜合的主宰。在多極發展的世界中 ,面對著美國的霸權 ,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 ,它們越來越想把老卡頓的著名斥責 「見鬼去吧 ,美利堅 !」 變成自己的斥責。 〔8〕「中國威脅不了美國 ,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成威脅自己的對手」 。 〔9〕但是在美國人眼裡 ,總認為中國需要美國的程度大於美國需要中國的程度。柯林頓 1998 年 6 月訪華期間在北大發表演講時說 ,中國在 21 世紀成為一個強國具有什麼意義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經濟上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文化方面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將能夠在解決世界問題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 或者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能夠以某種形式或方式主宰你們的鄰國 ,而不管鄰國是不是願意 ? 這是每一個偉大的國家都必須作出的決定。 〔 10〕美國害怕中國的強大 ,但矛盾的是美國又擔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