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為什麼熱衷於知識競賽
我們為什麼熱衷於知識競賽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作為舉辦單位,他們可能要通過知識在企業或單位推廣某些知識,知識競賽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通過娛樂方式讓員工進行學習並掌握這些知識。另一方面作為參與者,通過這種知識競賽方式學習知識更輕松、刺激,也更願意去參與了。
⑵ 知識產權方向的哪個學校好一點 知乎
你好!因為兄弟之間屬於平等關系,而家長跟子女之間是不可能做到平等的!回往往家長會答表現的比較權威一些,所以也不可能出現人們所講的「朋友式」的關系!愛作為最高級的情感表達,也不會例外!也是會受到彼此的身份、角色、地位不同的影響的!望理解!
⑶ 周幽王為什麼要廢太子知乎
因為周幽王寵幸褒姒,為進一步討褒姒的歡心,他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生怕幽王會加害宜臼,便讓他趁夜逃出鎬京(西周都城,今陝西咸陽市),去投奔外祖父申侯以保全性命。
申侯見到投奔而來的外孫,得知幽王無故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宜臼,氣憤極了,發誓要推翻周幽王,為女兒和外孫討回公道。考慮到本國兵力不足,便決定向戎人借兵。當時,戎人兵強馬壯,早有東侵之意,現在申侯主動來借兵,正合其意,於是兩下里一拍即合。不久,兵合一處,浩浩盪盪,向鎬京殺來。所以廢掉了申後和太子,並意圖加害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便聯合犬戎等勢力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
⑷ 知乎上的文章我能隨意分享嗎不會侵權嗎
知乎上的文章未經許可不得分享,否則屬於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
⑸ 杭州有哪些大專比較好
杭州比較好的大專有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旅遊職業技術學院,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杭州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等。
⑹ 重點大學畢業在一線城市怎樣 知乎
2020年大學生就業情況分析
十年間,高校畢業生的人數持續增長。2010-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706萬人。
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與高校大規模擴招不無關系,1999年,我國政府做出了大學擴招的重大決策。隨後的十幾年間,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據國家統計據數據,全國高校(普通本科及大專院校)在校生人數從1999年的408.59萬人激增到2017年的2753.6萬人。
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學普及率的提升,中國高考人數一直在持續變化。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高考人數的頂峰時期為2008年,高達1050萬,到2013年下降到912萬,2014、2015年分別增加到939萬、942萬。
但事實上,適齡上大學的學生人數並未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出生率整體呈現下降的態勢。1987年為23.33‰,到了2004年只有12.29‰,降幅達到了一半。此後盡管有波動,但是整體穩定在12‰左右,2017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
進入大學的人數增加,出生人口卻並未明顯上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顯然與高中畢業的人數增加有關。「近年來,很多職業高中招的學生越來越少,更多的學生轉向了普通高中。而新招的高中生,就是3年後讀大學的學生,高中學生多了,適合讀大學的學生也就會增加。」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稿),到2020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大學文化程度人口翻一番,達到2億人。
但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好像並沒有意識到現在就業緊張的情況,很多大學生都要求有企業開出較高的薪酬待遇以及業余福利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就是說,大學畢業生對於現在的薪酬待遇期望普遍都是在8000+以上。但是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能不斷地開出高薪的企業實並不多,除了金融行業以及IT互聯網行業外,其他行業基本都很少能夠達到月薪1萬以上的。當然,如果努力的話,做銷售也是可以,但是這不是普通的大學生都能做的。
2019年政府報告提到,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就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將「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涉及人數眾多,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無疑是穩就業的重點。
解決「被就業」問題,除了需要加大執法力度、改革和優化對就業率的考核體系外,社會應正確看待高校「就業率」,不可將「就業率」看作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水準的唯一標准。
各高校要轉變觀念,嚴格落實有關規定,與其「臨時抱佛腳」提高就業率,不如保質保量做好大學生職業規劃相關課程。在設置專業之時,提高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讓更多學生具備就業的技能。
如此,大學畢業生就不會為了在畢業時找到一份工作而著急焦慮,才會更從容對待擇業、就業,進行更加理性的就業選擇和人生選擇。
⑺ 廣州奧凱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怎麼樣
從2000年開始,作為中國信息、情報行業里的領跑者,奧凱咨詢一直在致力於研究如何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情報的解決方案。從國內、國外科研、市場基礎信息數據的提供到企業如何規劃競爭情報系統。奧凱咨詢提供的服務涵蓋了資料庫銷售、市場調研和信息管理咨詢這三大版塊。
在資料庫銷售方面,奧凱咨詢是美國THOMSON集團Dialog資料庫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合作夥伴,全面負責Dialog數據在中國大陸區域的代理銷售與技術支持。Dialog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信息檢索系統,包括逾600種資料庫,可獲取科研、商業、技術等最全面的信息。
在市場調研方面,奧凱咨詢是國家統計局下屬的持有「涉外社會調查證」的百強企業之一。迄今為止,已經為國內外眾多著名企業以一對一的方式完成了多種中國市場全面、精準的分析報告,並包含未來的策略建議。在多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奧凱咨詢推出信息管理學院,旨在幫助企業培訓高素質的信息情報人員及診斷企業信息管理難題。
廣州奧凱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於2000年8月成立,專注信息情報解決方案,立足知識產權服務業,為科技強國而不懈努力!
公司使命:提供信息與情報全面解決方案,推動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戰略。
公司願景:領航中國知識產權服務業。
文化原則:愛、正直、坦率、雙贏。
公司精神:認真負責、積極向上。
文化氛圍:誠信、創新、分享、快速。
奧凱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知識產權信息化建設、咨詢研究服務及國際資料庫平台,為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等數百家用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2012年,奧凱榮獲國家首批「知識產權服務品牌培育機構」榮譽稱號。領航中國知識產權服務業!
奧凱擁有一支包括律師、情報分析專家、軟體開發、專利代理人等在內的年輕、激情洋溢、專業的團隊,並擁有國內外知名知識產權專家的指導。致力於提供一流的知識產權服務解決方案!
奧凱總部設於廣州,在華東、華北地區設立區域辦事處,並積極開拓奧凱全國市場布局。
2012年,奧凱成立下屬全資子公司廣州奧凱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為全國用戶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國際合作
ProQuest公司位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市,起源於1938年由Eugene B. Power創立的University Microfilms (UMI) ,已有超過70年的歷史。作為世界一流的信息收集、組織和發行商,為全球16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政府機構和商業客戶提供增值信息服務。 ProQuest公司可提供期刊、報紙、參考書、參考文獻、書目、索引、地圖集、絕版書籍、記錄檔案、博士論文和學者論文集等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格式採用網路、光碟、微縮膠片及印刷版等。 ProQuest下屬眾多著名品牌,包括 UMI、Chadwyck-Healey、SIRS 和eLibrary等。現在ProQuest的品牌系列中又加入了 Serials Solutions、RefWorks、COS、 Dialog和ebrary等品牌,公司將以與圖書館管理員合作的傳統負責形象為依託,不斷擴大業務。
⑻ 中國科技為什麼被美國掐脖知乎子
不光是中國,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如此。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在高科技領域設置門檻,幾乎不允許任何國家觸碰。在對付華為之前,還對付過東芝、阿爾斯通等企業。
⑼ 「專利」和「科研成果」之間的差別是越來越小了嗎
作者:王琨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504496/answer/340164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說我的觀點,我贊同這個題目下的大部分答案。很多專業人士都明確了專利和科研成果並非同一類概念,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差別大」或「差別小」。對此我的看法與大家相同。
但是問題的提出,卻很值得探討:為什麼題主會認為「專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類比?題主錯了嗎?「專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別」真的不能放在一起比嗎?
對這幾個問題我倒想多說幾句。以下略開腦洞,長文預警。
1.與專利放在一起比的,是什麼科研成果?
好幾位答主都對這個問題作了闡述,其實我的觀點也沒太大區別:既然專利法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客體是符合三性的「技術方案」,那麼我們其實可以相對簡單的(不那麼精確的)認為,專利法保護的內容,或曰專利權的核心內容就是「技術創新成果」。
所以,我認為在本題下討論與「專利」相比的「科研成果」,應該被限定在「技術創新成果」。或者有時候,會被另一個大些的名詞所覆蓋:科技創新。
2.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專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別越來越小呢?
當我們明確了這里說的「科研成果」指的是「技術創新成果」(或不精確的說成「科技創新」甚至「創新」)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這兩個概念會被放到一起比了。想想近些年,咱們國家的媒體上都在宣傳什麼呢?
比如十八大報告怎麼說的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再比如國內最大最著名的高新區,中關村,它平時在這方面又是怎麼宣傳的呢?今年8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乾脆就等了一篇題為「中關村:專利鑄就創新之美」的文章。
看到沒有?國內現在只要宣傳創新,總要把專利捎上,而由於更早些年一說創新就要提科研成果的習慣,久而久之,「專利」和「科研成果」(其實是技術創新成果)這兩個詞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好基友」了。放到一起去比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3.「專利」和「科研成果」(技術創新成果)到底是什麼關系?
很多專業人士都說過了,「專利」實際上指的是「專利權」是一種權利。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權利呢?實際上,「專利權」通俗的理解,是一種為了鼓勵做出發明創造的人更開放的實施自己的發明創造,以便新技術更好的造福大眾(而不是發明人自己藏起來),從而賦予發明人在一定時間期限內禁止別人實施自己的發明創造的一種權利。有點繞哈,其實就可以簡單理解成:用有時間期限、有地域限制的壟斷權,換取特定技術在未來的長期自由使用。
明確了專利權的意義,我們就知道,其實專利就是技術創新成果的「權利化」。
權利化有什麼好處呢?很明顯,如果有人侵犯我的專利權,我可以告他了,可以要求賠償(不申請專利的話,很多時候別人仿了白仿,你的技術創新成果不受法律保護啊)。或者我可以把我的專利權進行許可,收取許可費(高通不就是這么乾的嘛,全球智能手機廠商恨不得被它收專利許可費收了個遍……樓上小米的徐偉峰估計對此更清楚哈。),轉讓、做專利權質押貸款……總之技術創新成果申請了專利以後,就好比一個人原本光著身子,現在穿上了衣服,自然看上去更像回事了對吧。根據申請專利的技巧和規模之不同,可能有些人穿上了運動服,有些人穿的就西服革履,還有些人沒准還加上塗脂抹粉名牌包包了(比如相關聯的幾項技術搞專利組合,幾家企業一起構建專利池)。頂不濟了,企業經營不善破產了還能把專利買一大筆錢,兩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電和摩托羅拉移動,前者6000件專利賣了45億美元,而後者把自己和自己持有的大約2萬件專利打包賣給谷歌125億美元,然後谷歌留下其中大部分專利之後,又把它和剩下的大約2000件專利29億美元賣給了聯想(原來聯想才是真愛……)可見現在有些專利是多麼值錢。
好啦,我們說專利首先把技術創新成果固化為權利,那麼剛才舉的幾個例子就說明了第二個要點:權利有助於把創新成果更好的轉化為利潤。
所以,受到利潤哺育的專利權人,通常來說會做什麼事?理想狀態下,他會像高通一樣重復這么一個「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獲得創新成果—申請專利獲得權利—以專利權幫助實現更高利潤—投入更多力量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的良性循環。對吧?所以說,第三個問題有答案了,原來「專利」和「技術創新成果」的關系,叫做「我是你的衣服你是我的肉,你撐著我來我護著你」,它們真的是一對好基友呢!
你說說,這么好的關系,盡管它倆種族不同,但真愛是不該被種族隔離的!為了真愛,是不是在它倆宣稱「我們的差別越來越小了」的時候,默默的給它們祝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