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刃出鞘拍續集!網飛斥資4.5億美元拿下版權,美隊還能回來嗎
雖然非常捨不得,但是美隊可能回不來了。《利刃出鞘》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由MRC娛樂製作,在預算4000萬美元的情況下,獲得3億多美元的票房。主演有出演過《星球大戰》的丹尼爾,出演過美隊的克里斯,以及新人安娜。
這也是我認為克里斯埃文斯不會出現繼續在這個系列中出現的原因。按照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克里斯埃文斯主演的角色應該會暫時沉寂一段時間,不會在接下來的劇中頻繁的出現。即使繼續出現,應該是略微走劇情,而不會占據主要的情節。最新的兩個劇集應該是丹尼爾主演的私家偵探解決新出現的兩個案子。但是由於電影和電視劇的體現形式不同,新劇集的節奏和感覺會有所變化,但是也非常值得期待。
㈡ 星球大戰是不是漫威的
不是,星球大戰最終版權所有者是盧卡斯影業公司,它和漫威曾經合作出過很多漫畫,這些漫畫的版權歸雙方共有,但星戰系列本身的版權仍歸盧卡斯影業。由於盧卡斯影業和漫威均被迪士尼收購,也可以說迪士尼現在擁有星球大戰系列版權。
㈢ 如何評價星球大戰系列
首先,星戰7換公司換導演了,盧卡斯把星戰7的版權整個賣掉了,接手的迪士尼想拍的是一出粉絲電影,所以星戰7是一部承前啟後的作品,首先是討好粉絲,要從死忠粉身上賺錢,然後這是一個新系列的開端,要培養新生代年輕的星戰影迷。
作為新系列的鋪墊之作,星戰7還是做的ok的,但消費完這一波狂熱的情懷後,這個新系列怎樣走下去,星戰的金字招牌能不能保住,會不會像變形金剛系列那樣票房成功但口碑越來越爛,才是下一部電影面臨的巨大挑戰。
㈣ 全能星戰的版權之爭
《全能星戰》回應侵權質疑:已申請原創版權保護
網易娛樂7月12日報道 (文/empty)繼《星跳水立方》後,江蘇衛視又推出一檔歌唱類明星真人秀節目《全能星戰》。已經錄完兩期節目之時,卻因為播出時間遲遲未定,引起了各方猜測。7月11日,一位微博網友爆料,稱《全能星戰》未能按時播出的原因是與原版節目《The Ultimate Entertainer》(終極藝人)版權方產生糾紛。網易音樂第一時間連線該節目負責人劉小姐,對此事進行求證。劉小姐否認侵權一事,並稱已經申請原創版權保護,已有三家海外公司正在洽談,有望做海外版 。
為何不開播:後期製作工程浩大
《全能星戰》是江蘇衛視繼《名師高徒》之後打造的一檔大型歌唱類明星真人秀節目,更多兩岸多位知名歌手參加,從宣傳之初就倍受關注,然而已經錄制完成兩期之後,開播日期仍然未能,讓不少歌迷猜測個中原因。對此,該節目負責人劉小姐透露,節目預計7月底播出,具體時間待定。未能播出原因是由於節目的後期剪輯工程浩大,「音樂方面,我們請來了金鐵霖老師的專業團隊,做後期的調整,因為目前電視音樂類節目競爭激烈,我們希望做出來的是精品」。
否認侵權:《終極藝人》太簡單未採用
對於《全能星戰》侵權質疑,劉小姐予以否認:「我們並沒有買版權」,劉小姐介紹在做節目策劃之初,節目組認為曲風上創意不能作為唯一的創意,並未選用《終極藝人》的模式:「我們希望讓參與的藝人進行多樣化曲風的比拼,包括國內的一些歌唱比賽,比如青歌賽,也分為通俗、美聲、民族等,包括格萊美的評選也是以曲風進行分類。在提出這個創意之後,我們在全世界范圍尋找有沒有類似的節目,就看到挪威的《終極藝人》,節目組商議之後,與版權方溝通過之後發現,該節目整個模式的設計、內容的呈現,都太過簡單,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因此我們決定要進行原創。 」
節目優勢突出 已申請原創保護
2013年各電視台的明星真人秀、電視歌唱節目呈井噴狀發展,在《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等大熱選秀與《我為歌狂》等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多面夾擊下,《全能星戰》的前景頗令人堪憂。對此,劉小姐坦言,推遲播出也是有競爭方面的考慮。但劉小姐對於《星戰》開播後的表現,依然顯得十分樂觀:「今夏的節目都是草根選秀為主,我們的節目與之前的《我是歌手》也有內容上的差異性,比如參加《我是歌手》的藝人也是選擇自己拿手的歌曲參加比賽,所以從形式上看,我們更像是《星跳水立方》的歌唱版,是真正的真人秀,比如我們讓搖滾歌手唱歌劇、民族唱法的唱搖滾……這樣對於歌手來說是種技能的挑戰,我們突出的是明星對自我的超越。」
劉小姐透露:「江蘇衛視為了這個節目准備了很久,目前我們認為做的可以與好聲音、快男進行PK,稱為今夏熱點。我們在申請原創版權的保護,目前已經有三家海外版權公司感興趣,有望做成海外版。」
㈤ 中國哪些單位能提供電影版權版權
看電影屬於那個公司了 如果是外派的話就屬於電影的發行公司,買給中國的只不過是拷貝而已 國產片應該也是一樣的
電影版權,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所具有的權利,或者說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所具有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版權所有人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的集合體。電影版權的權利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了基於電影作品而依法享有的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的人身權,以及基於電影作品的利用而帶來的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放映權、改編權等財產權。
電影版權的存在,是版權所有人最龐大、最有效的資源,也是電影交易的基礎和關鍵。電影版權收益具有很強的連鎖性和帶動性,通過資源的科學細分和合理有序的開發,版權交易和收益形式可以多途徑、多渠道、多方面地實現,版權所有人可以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就目前業界的運作經驗,電影版權收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銀幕營銷的直接收益,即影院放映的票房收人,是電影的第一收益和主要收益。根據好萊塢電影產業成熟的經驗,銀幕放映一般可以在電影總收益中佔到20%-30%;在電影市場體制不完善的國家,影院收人在電影總收益中所佔比例可能會超過50%;而在電影市場不成熟和盜版嚴重的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電影僅局限於銀幕放映,票房收人甚至佔到了總收益的90%以上。一部電影如果運作得當,可能創造的票房收益是非常可觀的,比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就不斷創造票房奇跡:1997年《泰坦尼克號》,除了本土票房6億多美元,日本票房2.2億美元,中國票房3.2億人民幣(佔全年電影票房總收人14.4億人民幣的五分之一多),全球票房突破18億美元;1997年《星球大戰》,迄今票房4.6億美元;1982年《E.T.外星人》,本土票房4.35億美元;1999年《蜘蛛俠》,本土票房 4. 03億美元;2003年《指環王3》,全球票房高達9.7億美元。2004年,中國電影市場也強勁復甦,《功夫》、《十面埋伏》、《天下無賊》三部影片分別創下了國內票房1.7 億、1.53億、1.3億人民幣的票房佳績。公映期間,高票房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為後面的非銀幕營銷拓展廣闊的市場空間。
其次,電視播映的經濟收益也是電影版權人相對穩定和穩妥的版權收益。電視播映權的開發也可以多樣化,可以多階段、多渠道地向國際國內各電視播出平台進行交易。電視播映費一般比較穩定,但有時根據影片投資規模、時間效應和觀賞效果的不同,也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就國內CCTV一6電影頻道來說,一部影片的電視播映權費用高則數百萬人民幣,低則三五十萬人民幣。2002年《英雄》的電視首播權異常高,花費了至少600萬人民幣。
再次,電影後產品(也稱「衍生產品」或「相關商品 」) 也是非常重要的版權收益。電影後產品的開發,主要指以影片主體或者與影片相關的人物形象、名稱和事件進行相關商品的生產、發行、銷售或其他形式的開發,包括音像製品、暢銷書、服飾、玩具、游戲軟體、漫畫、海報以及推廣授權等。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說過,電影與相關產品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一條滲透了許多媒體和市場的食物鏈,誰能在許多不同市場的同一主題下順利投資,誰就將成為底家。事實確實如此,當年《泰坦尼克號》的後電影產品開發總收人超過15億美元,這數值大體相當於當年日本汽車工業和機械製造業收人總和,一幅1平方英尺的海報就創下31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星球大戰》三部曲自20世紀70年代公映以來,除全球票房累積超過18億美元之外,其玩具、游戲、書刊等相關主題產品銷售總額高達45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隨著《星戰前傳》三部曲的熱映將繼續提升。包括錄像帶、VCD、DVD, CD, HDVD等在內的音像製品,是電影後產品最穩定的收益部分。很多時候音像版權費幾乎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救命稻草,收益要高於影院收人,比如《玉觀音》影院票房不好,但音像版權費卻高達680萬人民幣。近兩年,中國內地電影自《英雄》音像版權拍賣獲得1780萬,國外音像版權1 ,000萬美元的天價紀錄之後,音像版權費用一度高開高走,比如《手機》獲得500萬人民幣版權費等。
㈥ 為什麼星球大戰7可以在芒果tv上看
與電子商務、游戲等互聯網產業不同的是,網路產業的弱點是離錢太遠。
自從愛奇藝並入網路之後,網路就不停提到帶寬和內容成本的大幅增長主要來自於業務;也一直對外稱,將會為業務即找出一個合理的位置;搜狐近幾期的財報都直言稱,我們其他業務還行,就是業務還得燒錢,所以拖累了整體利潤;優酷土豆2014年凈虧損為人民幣9個億,而2013年為人民幣6個億,凈虧損逾增五成。在目前廣告形式創新難度大、用戶付費習慣還未養成,同時整個行業並無盈利的情況下,靠大規模燒錢買劇搶奪用戶已不現實。一方面是如日中天的蓬勃發展和者的青睞有加,一方面卻是財報中所表露出來的巨額虧損不斷加劇。無論是互聯網巨頭BAT的背後默默支持,還是網站行業本身的發展訴求,都需要網站反思對於商業模式的探索。從3月24日開始截至5月6日,在創業板上市的暴風科技已經連續30個漲停。這被稱為A股的奇跡。以網路為主營業務的暴風科技,大漲之後到底是大跌還是繼續上漲,目前看來依然撲朔迷離,但專業人士們可以肯定的是,其股價已經明顯偏離的實際價值。在股價瘋漲的同時,暴風科技交出的是一份虧損的「成績單」:2015年一季度虧損320.85萬元,而上年同期盈利686.81萬元。這種現狀,絕不僅僅是暴風科技一家的尷尬,而是幾乎成為所有網站的現狀:者普遍看好,卻很難盈利。者為什麼對網站如此熱衷?我們先來看看網站近年來的成績。網路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從跑馬圈地到野蠻生長再到群雄並起,網路行業一直硝煙不斷,各大網站攻城略地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歇。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已下降至30%以下。從用戶的爭奪、廣告的分流乃至話語權的解構,網路對電視媒體的沖擊是殘酷而現實的,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網路電視已經是不得不面對的形勢。如今,就連被電視台執掌多年的直播大旗,也在悄悄地轉移到了網站的手中。曾經絕對不敢想像可以在除了CCTV5之外的地方看到自己喜歡的體育盛事,也從來沒想過可以通過「Live Music」在線觀看自己喜歡的明星演唱會,而且演唱會的點歌權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觀看電影頒獎盛典的同時,幕後各種花絮信息可以同步在網站看到……網站這些全新的直播形式,讓用戶再一次見識到互聯網背後不可忽視的魅力。數據顯示,《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的總播放量超過1400萬,而獨家直播的《星球大戰慶典》,其總播放量更是高達2200多萬,這些數據直接證明了網站正在成為用戶觀看直播盛典的重要平台。究其原因在於網站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台,用戶觀看的不僅僅是電視直播上的單一內容,還包括網站提供的諸如幕後、花絮、明星信息等等更多的創新內容。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一個極大發展就是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得到了有效利用,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於移動端設備的青睞和追捧,讓移動端技術的發展快速成熟,並基於其特殊性逐漸超越PC端提供了更加另類的享受和體驗。來自《中國網路視聽產業報告》的數據顯示:2014年,網路視聽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378.4億元,比2013年的254.2億元增長48.8%。其中,網路作為網路視聽業的核心業務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4%,接近200億元。截至2014年7月,中國網路用戶超過4.39億,網路使用率超過70%;用戶接近3億,移動使用率超過55.7%。隨著網路日益強大,傳統的電視台也正在快速轉變思維方式。日前,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CBS的高管宣布,將會給Netflix、Hulu、等網路平台製作等節目,這意味著未來優秀電視台製作的節目,將不再面向傳統的電視機觀眾,而是網民。而就在兩年前,各大電視台和網路網站還勢不兩立,電視台紛紛從網站撤回精彩劇集,以求造成釜底抽薪的打擊效果。當時,電視台希望自行建立網路門戶,獨立提供在線觀看的服務。不過,經過一兩年的競爭,電視台的官方網站並未形成氣候,反倒是Netflix、等版權網站快速發展壯大,這些網站在原創網路劇方面大獲成功,傳統電視台的節目製作優勢,完全被蠶食。顯然,這預示著在優質內容上不斷探索的網站,正在以不可預計的沖擊力動搖了傳統電視台的穩固地位。網路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網站規模達到一定體量,獨立性已經顯現。行業仍然全面虧損在經歷了2012年的洗牌之後,行業逐步形成了新的市場格局,當時,有多位業內人士預測,2013年行業將進入盈利階段。然而,到了2015年,在剛過去的第一季度,幾乎所有的網站仍然是虧損。在整個2014年,網站行業的虧損額高達8.886億元,遠高於2013年5.8億元。幾年過去,幾乎完全靠廣告收入的網站用的還是最傳統的商業模式。「對於行業來說,由於付費服務的收入相當有限,一般不超過5%,目前廣告收入可以說是唯一的營收來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與電子商務、游戲等互聯網產業不同的是,網路產業的弱點是離錢太遠。雖然網路沒有明確公布愛奇藝的財務數據,但是自從愛奇藝並入網路之後,網路就不停提到帶寬和內容成本的大幅增長主要來自於業務;也一直對外稱,將會為業務即找出一個合理的位置;搜狐近幾期的財報都直言稱,我們其他業務還行,就是業務還得燒錢,所以拖累了整體利潤;優酷土豆2014年凈虧損為人民幣9個億,而2013年為人民幣6個億元,凈虧損逾增五成。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廣告形式創新難度大、用戶付費習慣還未養成,同時整個行業並無盈利的情況下,靠大規模燒錢買劇搶奪用戶已不現實。原因很簡單:首先,沒有核心的內容製作能力造成被動為上游內容商打工;其次,現在網站的主要模式是+廣告;最後,付費模式更是水中之月,長久以來形成的用戶慣性和內容版權環境使得付費用戶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方面是如日中天的蓬勃發展和者的青睞有加,一方面卻是財報中所表露出來的巨額虧損不斷加劇。無論是互聯網巨頭BAT的背後默默支持,還是網站行業本身的發展訴求,都需要網站反思對於商業模式的探索。網站與傳統電視台分道揚鑣行業剛剛興起之初,曾有上百家網站,如今,行業逐步進入了理性發展階段。從市場格局來看,經過2012年的整合之後,目前基本形成了優酷土豆、愛奇藝、搜狐、樂視網、等幾家主流網站,無論是用戶數還是覆蓋面,這些網站共同所佔份額已經超過60%。在過去的幾年中,各大網站長期依賴傳統電視台的內容。去年5月份,湖南衛視一改以往的互聯網版權分銷模式,不再將《爸爸去哪兒》等旗下王牌綜藝節目與網站分銷,轉而發力建設自己的網路平台芒果TV。由此可見,電視台在內容版權的出售上將越來越謹慎。特別是在電視台加強對自身新媒體業務培養之後,網站與電視台之間的競爭更是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湖南衛視的「割肉」舉動被視為傳統廣電向互聯網轉型的目標,這也加速了網站擺脫電視台資源依賴症,轉而自給自足的步伐。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網站行業自製劇內容上線58部,較2014年同期的15部增長近4倍;而在版權引入(內地劇+海外劇)方面,2015年Q1數量為80部,較2014年同期Q1的107部銳減了25%;但在整體流量上,2015年Q1網站播出總播放量達1053億次,較比同期卻上漲了80%。事實上,原創內容對於網路的行業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初產業和用戶對於它的共同期望。自製內容的誕生不僅敲開了網站行業新商業模式的探索,或也將其帶進了真正可與傳統電視台進行角逐的時代。網站自然也不想處處「受制」於電視台,各大網站早就已經開始通過加大自製劇的投入來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讓網站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與電視台進行差異化競爭的內容生產模式。即通過簽約具有影響力的大V或自媒體人,圍繞其進行節目的製作,通過自媒體人的影響力和網站的播放平台綁定,讓節目具有更強的傳播力。網站作為一種新媒體網站,行業之間的競爭最終也會淪為內容的競爭。自製劇與PGC的成功可能性事實上,網站在這兩年一直在探索購買版權出售廣告之外的新盈利方式,無論是曾經風風火火的UGC還是2014年大舉投入的自製劇,都是在嘗試擺脫目前的商業模式之困。說到底,網站作為互聯網新興媒體,仍然有它的優勢。通過對網站的大數據挖掘,在海量數據中可以分析出具有巨大價值利益的細分數據,這在美國已有成功的案例。這兩年有一部Netflix的自製劇《紙牌屋》被大家所關注,據說是Netflix根據數據推論出《紙牌屋》成功的關鍵要素:喜歡BBC劇集的用戶、大衛·芬奇的表現風格、凱文·史派西的表演刻畫。最終事實證明,基於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結論非常靠譜,《紙牌屋》在美國和其他40多個國家引起了觀劇熱潮,為此Netflix獲得了巨大成功。當然,Netflix之所以成功還是在於它的數據是可被挖掘的,Netflix是一家在線DVD租賃網站,通過用戶直接的租賃數據,可以得知用戶喜歡某些共同的元素,於是成功地推出了《紙牌屋》這部備受矚目的優質美劇。大數據分析的益處就是有求必應,按需索取。針對國內網站的盈利模式,在哪些方面可以產生價值呢?最基本的應用應該是內容推薦。為用戶提供更多符合其喜好的,提高點擊率,獲得更多的廣告曝光,是最直接的獲利形式;其次是基於數據將用戶按條件篩選後,以不同維度進行盈利性內容推廣,如影視作品的網路宣傳推廣、內容預熱報道、付費的推薦點播等。從2015年初開始,各家網站已經逐漸加大對PGC的投入力度,該業務在2015年更是被多家網站定位核心業務來發展。與自製或UGC相比,由於PGC是通過專業人士合作,因此內容上更有保障,但能否通過PGC重新構建網站的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所謂PGC即是由專業的影視製作人員或將其生產的內容放到網站的開放平台上,與傳統購買不同的是,網站不再向版權方支付版權費用,而是以分成的形式共享廣告收入。究竟是什麼導致網站們突然一反常態對PGC開始加倍重視呢?據了解,與UGC模式相比,PGC專業性更強,內容的質量和品質更有保證,同時由於採用了分成模式,PGC的運營成本會和UGC持平,但是收入更高;另一方面,PGC創造的是與製作發行方共同分成收入的商業模式,這減少了網站們購買版權的成本,這與過去通過購買版權再售賣廣告的模式相比,是一種顛覆。「所謂新媒體不是新興媒體,其精神是一種草根情懷,是傳播者放下身段,對等的分享訊息,其特質是交互和分享,試圖讓信息在碰撞中產生更多的信息。」網站立足於網路以及基於自身的大數據分析,加大自製力度,離互聯網用戶更緊密則是他們的優勢。<video style="display:none" class="ei-faked-video" data_type="iqiyi" data_img="gss0./70cFfyinKgQFm2e88IuM_a/forum/pic/item/.jpg" data_src="iqiyi/w_19rr05zbet" data_swf="player.video.qiyi/5e5d451c58b19ff741e5c67ec/0/0/w_19rr05zbet.swf-pid=0-ptype=0-albumId=-tvId=-cnId=25-autoplay=1-qitanId=0-isDrm=0-isPurchase=0" data_title=" " data_time="" data_def="" data_itemid=""></video>
㈦ 電影版權應該向誰買
如果是開設電影院,想要獲得放映權,尋找片源就必須聯系電影發行公司購買放映權,也就是電影拍攝後讓發行方聯系各個電影院放映。一般拍好的電影,電影公司都會直接聯系影院,繼續購買版權上映。
但是,要是想要購買出版的文學作品來拍成電影,則需要聯系作者,或者作者的代理人進行溝通購買。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買來進行電視放映(類似於電視台購買電視劇版權),就不能不經電影方允許私自放映,這屬於侵犯版權的違法行為而且會遭到電影公司起訴索賠,除非個人在非公共場合或地下錄像廳欣賞。
(7)星球大戰版權方擴展閱讀:
電影放映權的取得有以下三種方式:
1、電影公司直接聯系影院。一般電影拍完後得發行放映,中間有發行公司,一般全國出名的影院都知道,電影發行公司直接聯系影院上映,不過之前影院已有放映基礎(設備、投資、規模)。
2、 加盟國內某個院線。電影院加盟後直接獲取新片片源,但放映有限制。而且加盟院線也需要資質, 包括影院座位規模、設備、投資。放映一部片子需先交電影費給電影公司,無論放映結果如何,多的電影院留,有分成,少了則電影院賠。
3、 購買放映權。類似於電視台購買電視劇版權進行電視放映。
中國電影院一般都加盟某個院線進行電影放映,不過資金和規模非常重要。不能不經電影方允許私自放映,這屬於侵犯版權的違法行為而且會遭到電影公司起訴索賠,除非個人在非公共場合或地下錄像廳欣賞。
㈧ 迪斯尼的《星球大戰》會是什麼樣,您會選擇喬治·盧卡斯不出售這些權利嗎
即使從死刑的角度來看,《續集三部曲》和選集電影(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絕對是優越的,但今天讓我從《星球大戰》中喪生的一件事是因為特許經營權的過飽和奇跡。我絕對討厭迪士尼與《星球大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年至少發行一部電影。從藝術的角度向我證明,專營權不僅死了,而且其屍體被凍結在碳酸鹽岩中,並懸掛在牆上供世界觀看。
游戲。
奇怪的利基狗屎。
《星球大戰》應該在10年前就死了……而且確實如此。
但是後來變成了僵屍,屍體的味道像一瓶懷舊的東西。
㈨ 美國賣星球大戰產品的是哪個公司
兩個,
游戲,及一般周邊-LucasArts 盧卡斯藝術公司
模型-McFarlane 麥克法蘭玩具公司
㈩ IP 版權方與設計師、廠商之間,授權的流程是怎樣的
事先聲明,本人並非版權交易工作者,只是在過去的兩年曾有過授權方面的合作經驗。個人覺得,一般想拿授權做產品的廠商早就不夠用了,而且,授權也包含正規的、不正規的、純規則性的、靠人際關系的……
如果你是廠商,想搞一次拿授權的產品的話,你必須要先想清楚你要用這個授權來做什麼。通常來說,正規的IP版權方,基本不會在同一品類、同一時間、同一地區進行重復授權!
舉個例子來說,你如果在市面上看到12寸的變形金剛很好賣,你需要授權去製作,去搶市場,版權方很可能會拒絕你的請求。 成熟的IP追求的是與產品商的長期發展,如果他同時授權給多家,可以迅速收到多筆授權金,但多家同期競爭後的後果可能是在這段授權期過後就有幾家因為競爭失敗而消失,不利於長期發展。就像膜拜單車、ofo以及小藍單車。
但是,「獨家授權「基本上不會出現在合同里,均是由人為進行管控。
舉個例子,曾經《星球大戰》的授權在盧卡斯手裡時,管控非常嚴格,在被迪士尼收購後,迪士尼卻將相同品類授權給多個廠商,比如六寸左右的可動人偶,萬代、壽屋、海洋堂什麼的都做。也許是因為日本這個市場過於巨大,也許是因為前期星戰授權產品過於飢渴導致的。但這種屬於特例。
因此,除了授權金之外,申請授權需要考慮周期、地域、品類,你還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想做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有機會拿到授權。 如果你拿到了授權,你需要做的就是將你的產品概念、功能描述、尺寸、材質、最低出貨量、上市時間、建議零售價做成一個產品提案交給版權方,或是版權代理方,去評估。
一般來說,歐美的IP版權方,在亞洲都會有分支機構或是代理機構,如果你想越過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直接和總部溝通,以此來減少溝通成本或繞開麻煩,多半都會被打回到你所屬地區的機構,畢竟,他們設立這些機構就是要讓他們幹事的。 等你的提案與條件都符合版權方條件了,授權到手,你需要盡快的推出產品。當然你如果不經審核擅自進行產品的開發,版權方是有權禁止你繼續進行的。
另外的一點就是,你也可以找設計師做你自己的IP衍生品。不過我要提醒你,你需要選擇一個受歡迎的形象,考慮受眾。IP衍生品情感的依託大於理性的消費,需要你進行故事的填充,才能保持形象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