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外,
B.按照規定支付報酬
C.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D.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
⑵ 纏花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纏花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山纏花植根較深,經過深入民間調查,據民間老藝人介紹源於明代,盛於清代,現存於民間的藏品屬民國時期,解放後雖然曾有纏花工藝流傳,但收集到藏品極少。
英山纏花多出自農民之手,屬於民俗禮儀、裝飾藝術品。英山纏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纏花的體積小。「巧」是指纏花的構思寓意深刻。「精」是纏花的技藝精巧。「活」是指纏花藝術的形式活。
(2)紡織非遺著作權擴展閱讀:
手工刺綉藍牙音箱、扎染單肩包、纏花技藝小飾品……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承古融今·推陳出新」紡織非遺系列展走進沈陽故宮,便攜時尚的非遺旅遊產品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
在我國已公布的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項目多達百餘項。近年來,紡織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消費漸成風尚。
「但也應當看到,當前消費市場對紡織類非遺產品認可度仍不高。這背後,既有對紡織非遺傳統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的問題,也有紡織傳統工藝產品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不太符合當下消費和審美需求的原因。」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看來,提振紡織非遺消費不是用非遺的商品形態弱化其文化內涵,而是用市場化方式讓紡織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適應。
⑶ 紡織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桑蠶絲織技藝和南京雲錦
二者都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⑷ 棉紡織文化
棉紡織技藝
中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後,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製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8年6月7日,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稱
傳統棉紡織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1]
非遺級別
技藝進步
聽語音
當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各類紡織品中,棉花纖維的使用比例在大幅度下降。由於棉花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劇烈波動,下遊客戶逐步採用混紡原料或者化纖原料代替棉花。在廣交會上,原來傳統的「用棉大戶」牛仔服裝,廣泛採用了粘膠、棉混紡紗和再生纖維混紡紗,可以說,大量使用化纖原料替代棉纖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使用非棉纖維,可以避免棉花價格的波動而造成的訂單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對於不同功能性服裝的需求。
由於紡織品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對於紡織品的功能性要求也日益復雜。這就需要生產企業不但具有訂單操作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新產品開發的能力。這方面,廣交會上的台灣參展商值得大陸企業學習。與幾家台灣展商交談發現,他們每年拿出企業利潤的15%~20%作為新產品的研發費用,所開發的功能性紡織品廣泛被運用在各類功能性服裝、產業用紡織品、汽車用紡織品領域。反觀大陸的大部分棉花、棉紗生產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常年處於低水平的「出賣資源和出賣體力」的層面上,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市場要求,沒有人才和實力的公司很快就會被淘汰。
⑸ 幼兒園的非遺文化課程有誰家
科瑞兔幼兒創客教室主打非遺文化傳承系列,非遺文化版塊有紡織紡織、雕刻印刷、動感皮影,還有服裝服飾(彩虹衣舍)、現代科技(3D 列印)其他兩個版塊,蠻有趣的,是用獨特教育模式,讓孩子的運動,思維,感知得到全面發展
⑹ 著作權的精神權利中哪些是永久受到保護的
我國著作權法把著作權劃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
其中發表權、內署名權、修改權、保護容作品完整權屬於人身權。
著作權法第二十條規定:作品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不受限制。
其他權利包括人身權中的發表權和其他財產權利都是有時間限制的。
⑺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名錄
截至2013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7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崑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2009年通過的:河南平頂山大槽油傳統技藝。 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 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 2013年通過的:珠算。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巴亥瑞康卡烏的圓圈桑巴舞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的文化空間 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 庫庫魯舞蹈戲劇 瑞賓瑙-艾基舞劇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奧魯羅狂歡節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化空間 扎巴拉人的口頭遺產與文化活動 安第斯卡拉瓦亞的宇宙信仰形式 瓦雅皮人的口頭和圖畫表達形式 巴蘭基亞狂歡節 奧連特兄弟會的法國鼓樂 土著亡靈節 摩爾鎮的馬隆人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