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土地使用權
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辦法》的相關規定,土地使用類型只有土地劃撥和土地出讓兩種形式。
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民集體和公民個人,以及三資企業,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土地使用權是外延比較大的概念,這里的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法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土地使用權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體現,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國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有劃撥、出讓、出租、入股等。而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
土地使用權獲取方式主要有出讓、劃撥、轉讓三種方式。
B. 物權法——建設用地使用權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2條規定,房地產轉讓、抵押時,房屋的所有權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轉讓、抵押。《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23條規定,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隨之轉讓。同法第24條規定,土地使用者轉讓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時,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轉讓,但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動產轉讓的除外。《物權法》重申了這一規則,並將其范圍進一步擴大為各種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轉讓、贈與、出資、抵押等。《物權法》第146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附著於該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並處分。第147條規定,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由此可見,現行法律建立了土地使用權處分時,地上房屋等建築物及附著物一並處分,反之亦然的處分原則,且沒有將土地和房屋劃分主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房隨地走」和「地隨房走」的不動產權利一體化原則在法律法規中的具體體現。
參考資料:http://www.dongao.com/zckjs/jjf/201403/147572.shtml
C. 關於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使用權的問題
前邊幾次房屋買賣,應該沒有房屋所有權證,也沒有到房管局辦理房屋產權轉移登記。
1、《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房屋作為不動產,其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除法律規定外,必須經登記才能發生效力。因為沒有辦理房屋產權登記,那麼產權應當還在供銷社名下。
2、國家規定:房屋所有權人和房屋所佔范圍土地使用權權利人必須一致,不得分割。因你取得土地使用權,所以可以申請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將房屋產權登記到你的名下。
3、前幾次買賣,因為沒有產權登記,按照民法來說,只是債權關系,可以按照民法規定處理,不外乎退還購房款及賠償損失。
D. 土地使用權受物權法保護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編 總 則回
第一章 基本原則答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十五章 一般規定
第十六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七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八章 留置權
第五編 佔有
第十九章 佔有
附 則
以上是物權法條文 可以去看看
E. 求:關於土地使用權的司法解釋條文
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根據這一司法解釋,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出讓方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司法解釋共28條,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關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處理;關於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的處理;關於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糾紛的處理。
司法解釋明確,土地使用權出讓的主體只能是市、縣人民政府,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訂立與履行則由市、縣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具體負責。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標的物僅限於國有建設性土地使用權,而不包括國有農場的土地使用權,更不包括集體土地使用權。
為配合國務院開展的全國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工作,司法解釋特別對因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出讓土地使用權引發的合同糾紛作出了切合我國土地市場實際情況的處理規定,即「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合同,應當認定無效。本解釋實施前,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起訴前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追認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針對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糾紛案件,司法解釋首先明確合作開發行為的特徵為共同投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合作開發房地產。這對認定糾紛性質,確定當事人的民事責任,提供了明確具體的法律尺度。其次,司法解釋專門對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問題明確規定,當事人雙方均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但起訴前當事人一方取得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或者已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針對當前存在著的大量國有企業、公益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劃撥土地使用者,基於種種原因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即訂立合同將其佔有使用的劃撥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而引發的糾紛,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處理規定,有力地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而且對平衡劃撥土地使用權人和受讓方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此外, 對「一地數轉」引發的糾紛,司法解釋在確認數個合同均為有效的前提下,對糾紛的解決分別情況作出了明確的具體處理規定,統一了執法尺度。
最高人民法院負責人表示,司法解釋的出台將為人民法院正確處理國有土地使用權糾紛案件,維護我國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經營行為,促進房地產市場誠信體系的建立和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推動我國房地產制度改革的深化等,產生積極影響。
高法負責人就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繼2003年4月28日公布「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後,最高人民法院22日再次公布旨在規范房地產市場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司法解釋,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地處理房地產糾紛案件,規范房地產市場交易行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新華社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最高人民法院負責人。
集體土地和農用土地不適用新司法解釋
這位負責人表示,土地管理法第2條規定,我國實行土地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與土地所有制相對應,我國目前土地使用權也可分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兩類。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規定,房地產開發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上進行基礎設施、房屋建設的行為,由此決定房地產開發所需要的土地僅限於國有土地,而非集體土地;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所有的土地,經依法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該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方可有償出讓。土地管理法也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因此,新出台的司法解釋調整的范圍只限於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合同糾紛案件,不包括集體所有土地。
按照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我國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在國有土地上,對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用地要嚴格管理,因房地產開發建設需要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可通過出讓或者劃撥的方式取得;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因此,本司法解釋調整的國有土地范圍為國有建設用地,不包括國有農用地。
不輕易確認合同無效
這位負責人表示,合同效力的認定不僅關系著土地交易關系的穩定和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而且關繫到房地產市場的有序發展。因此,司法解釋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結合社會現狀和審判實際,在對欠缺生效條件合同的效力認定處理上,採取了補救性的措施,即當事人只要在向人民法院起訴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不存在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就應當認定合同有效,盡量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表示,不輕易確認合同無效,以促進合同加速履行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在合同的解除上,司法解釋嚴格當事人行使解除權的條件,只有在出現根本違約,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當事人請求解除的才予以支持。
開發區管委會訂立的土地出讓合同無效
這位負責人表示,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出讓方為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其他部門無權出讓。但由於以往土地市場管理不規范,特別是對各類開發區內的土地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導致了一些開發區的國有土地出讓、轉讓呈現無序狀態,開發區管委會擅自出讓土地的情況較為嚴重,引發了大量的合同糾紛。針對上述情況,目前國務院已經對全國土地市場部署開展治理整頓工作,其中開發區即為整治的重點。
為配合國務院此項工作,在綜合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司法解釋對開發區管委會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合同效力認定作出區別對待的規定。首先,為配合國務院開展的土地市場整治工作,加大促進國土管理部門對土地市場的管理力度,司法解釋明確將不具備法定主體資格的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人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按無效處理,對今後土地出讓行為可以給予有效規范。其次,考慮到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對開發區管委會遺留下的為數不少的出讓土地問題,仍採取一定的補救手段,即在起訴前經過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追認的,可以認定有效,同時為防止追認手段的濫用,有效規范今後的土地出讓行為,對追認的范圍限定在本司法解釋實施之前的情況。司法解釋實施以後,開發區管委會再行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一律按照無效處理。通過寬嚴相濟的規定,對此類糾紛給予合理解決。
司法解釋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這位負責人表示,據相關資料表明,隨著城鎮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目前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商品房近90%由個人購買,而商品房的開發建設與土地市場具有直接的關系。司法解釋的公布實施,有利於推動我國房地產市場各項制度的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有利於保護房地產市場開發經營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司法解釋的公布實施,還有利於法制的統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房地產作為不動產,屬於民事財產權的范疇,應由物權法進行調整。現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作為行政性法律,主要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房地產的開發經營行為加以規定。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的不動產法律,物權法也尚未出台,因此,人民法院在處理法律關系復雜的房地產糾紛案件時缺乏具體明確的法律依據,適用法律不統一。這不僅不利於平等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不符合法制統一原則的要求。司法解釋的制定出台,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處理房地產糾紛案件,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公平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F. 關於土地使用權!
1\要看他土地證的使用性質。在土地使用性質一欄中如果標明了,是國有出地,並是以「出讓」的方式取得的,那麼你可以放心購買。
2、房產證也要看好,戶名是不是出賣給你房子的人,與身份證核對。
3、簽定買賣合同,並到房管局和土地局辦理完過戶手續後,你就獲得了屬於你的新的房產證和土地證,這樣,他就沒有辦再要回去了。
4、協議最好聘請律師書寫。不需要公證和去其他機關鑒證。
注意:1、如果不辦理過戶手續。他是有可能要回去的。
2、聘請律師時,要查看他的律師證,並索要律師費的收費票據。並將簽訂的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
為有效維護你的合法權益,避免事後發生糾紛,請聘請信譽良好的律師。
G. 關於土地使用權的問題
房子包括兩部份:
1.房屋的使用權與所有權.
2.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
房屋的使用權與所有權是可以用貨幣購買回來的.
房屋下面的土地的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當開發商用錢購買回來土地的使用權後,使用期是70年.
當土地使用期到期了,房屋的所有權不變,只是土地使用期要續期.現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
現在正在談論的物權法,有這方面的規定.
第一百五十五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期間屆滿,建設用地使用權人需要繼續使用土地的,應當在期間屆滿前一年申請續期,除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該土地的外,出讓人應當同意。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後,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出讓金;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國家規定確定。
H. 物權法對於土地使用權到期後的新規定 你有何看法
聽過參與制定物權法的法學家的課,他說70年後自動續期的規定是中國特有的智慧!
I. 土地使用權糾紛
解答:
第一,從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的真實意思表示來看,甲取得土地使用權後,後續開發由乙出資進行,並且約定了甲的獲利為2000萬元,待乙投資達項目25%時,該項目即全部轉讓給乙。這種轉讓不同於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擔風險的合作方式,而屬於項目的整體轉讓性質。
第二,根據雙方合同約定情況,開發初期,項目仍屬於甲公司,只有投資達到總額的25%時,甲才將項目全部轉讓給乙公司。該合作協定屬於附條件的協定,並非直接轉讓。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精神,以及《物權法》的相關規定,該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因不違反法律規定,也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所以,具體認定時亦應認定為有效。
第三,《城市房地產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