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後收入,一般指交納所得稅後的收入。
對企業來說,稅後收入指交納企回業所得稅後的凈利潤,也就是答純利潤;
對個人來說,稅後收入指交納個人所得稅後凈得的收入。
所以,如果轉讓版權的收入是稅後收入,就不需要繳稅了。
② 個人開發者App Store 收入需要繳稅嗎
需要,從2015年9月30日起,AppStore的應用價格和應用內購價格將先扣除中國地區的交易稅後,再跟開發者進行三七分成,稅率是2%。
舉例來說,如果用戶在App Store內消費10元,會先扣除2%的稅,剩下的錢再三七分,最終到開發者手裡的錢為6.86元,而之前這一分成為7元。此前,蘋果中國區AppStore的稅收政策比較特殊,只有當開發者的營收超過某一數量級,才會涉及稅收的問題。
(2)個人版權費繳稅擴展閱讀
每個付費應用背後,都有蘋果和開發者的分成協議,一般的分成比例是三七分成,蘋果拿三成,作為其提供平台的回報。北京一位兼職開發付費應用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月收入最多時能超過20萬元。如此算來,僅他一個人,高峰時一個月給蘋果創造的收益就超過8萬元。
但是,當記者想向蘋果公司就付費下載索取發票時,蘋果公司客服卻告訴記者,蘋果公司不能為此提供發票,只能向客戶提供下載電子憑據。
不僅消費者無法獲取發票,開發商想拿到發票也有難度。上海華亨電信app開發經理支愛速說:「我們在蘋果應用商店開通上傳賬戶花了99美元,向蘋果索取發票時,他們說可以開。填單流程很復雜不說,我們半年前填寫單據索要的發票,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到。」
消費者不能索取發票,開發商也難以拿到發票,蘋果應用商店的收入便只有它自己才知道,收稅基數的確定便成了問題。更為關鍵的是,稅向誰收也是問題。
③ 版權費代扣個人所得稅後還需要開具發票嗎
誰給誰發票?個人收到錢還要開發票給單位?個人可以要求單位給予納稅證明,或者自己到稅務局列印納稅憑證,不存在發票問題。
④ 個人賣劇本是否是著作權,個人著作權怎麼繳稅
著作權是一種權利名稱,並非稅種名稱。
劇本使用費與劇本稿酬均應適用特許權使用費稅目,而非稿酬所得。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稿酬所得,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取得的所得。
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你取得的劇本使用費收入10萬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10×(1-20%)×20%=1.6(萬元)
簡單說就是16%的稅,比稿酬所得繳稅比例11.6%左右要多,但如果額度大於6.3萬/月的話,比勞務報酬所得累積稅率要低得多,那個最高可以超過25%的。
⑤ 個人版權許可費用,應交什麼稅費
您好!
許可費是轉來讓無形資源產所得收入,需要繳納營業稅(稅率為5%)及所得稅(具體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3個稅種,若企業的話,稅率為25%)。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⑥ 版權稅怎麼繳納的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稿費,實際上包括了各種通過文字作品來獲得的報酬。不光是報紙書刊用的文字,也包括了詩歌、戲曲、影視、廣播等。
版權稅是出版方向作者支付報酬的一種形式。這裡面有一些模糊概念。包括國家出版局的文件。由於稅收只能由國家權力機關來徵收,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版權費。如果是稅,那一定是要上交國家的。從稿費中扣除的費用,則是出版方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替國家扣除的作者應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通常將稿費作為一次性收入,按其總額的20%代收上交稅務部門。以下是國家出版局關於稿費的有關規定,供您參考。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1999)第一條為保護文字作品作者的著作權,維護文字作品出版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文字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只適用以紙介質出版的文字作品。第三條除著作權人與出版者另有約定外,出版社、報刊社出版文字作品,應當按本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第四條支付報酬可以選擇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或版稅,或一次性付酬的方式。
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數,以千字為單位向作者支付一定報酬(即基本稿酬),再根據圖書的印數,以千冊為單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即印數稿酬)。作品重印時只付印數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
版稅,指出版者以圖書定價×發行數×版稅率的方式向作者付酬。
一次性付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質量、篇幅、經濟價值等情況計算出報酬,並一次向作者付清。
⑦ 哪些個人所得需要繳稅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凡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均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目錄
執業考題計算方法及稅率表
發展歷程發展年表
納稅對象(一)居民納稅義務人
(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征稅內容1、工資、薪金所得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4、勞務報酬所得
5、稿酬所得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財產租賃所得
9、財產轉讓所得
10、偶然所得
11、其他所得
免徵額調整
適用稅率
免稅項目
徵收管理
法律條文
個人所得稅免徵額執業考題計算方法及稅率表
發展歷程 發展年表
納稅對象 (一)居民納稅義務人
(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征稅內容 1、工資、薪金所得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4、勞務報酬所得
5、稿酬所得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財產租賃所得
9、財產轉讓所得
10、偶然所得
11、其他所得
免徵額調整
適用稅率
免稅項目
徵收管理
法律條文個人所得稅免徵額展開 編輯本段執業考題計算方法及稅率表
個人所得稅
應納個人[1]所得稅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 × 適用稅率- 速算扣除數 扣除標准2000元/月(2008年3月1日起至今) 應納稅所得額 - 扣除標准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的 不超過475元的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過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375元至31,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超過31,375元至45,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過45,375元至58,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58,375元至70,375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70,375元的部分 45 15375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二千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後的余額。 1、本表含稅級距指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二千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後的余額。 2、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說明
1 不超過5,000元的 不超過4,750元的 5 0 1、本表含稅級距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的余額。 2、含稅級距適用於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2 超過5000元到10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0元至9,250元的部分 10 250
3 超過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超過9,250元至25,250元的部分 20 1250
4 超過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超過25,250元至39,250元的部分 30 4250
5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超過39,250元的部分 35 6750
(註: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 級數 每次應納稅所得額(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20000元的 不超過16000元的 20% 0
2 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000元至37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過50000元部分 超過37000元的部分 40% 7000
表註: 1.表中含稅級距、不含稅級距,均為按照稅法規定減除有關費用後(成本、損失)的所得額。 2.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勞務報酬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勞務報酬所得。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個人所得稅
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中國在中華民國時期,曾開征薪給報酬所得稅、證券存款利息所得稅。1950年7月,政務院公布的《稅政實施要則》中,就曾列舉有對個人所得課稅的稅種,當時定名為「薪給報酬所得稅」。但由於我國生產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實行低工資制,雖然設立了稅種,卻一直沒有開征。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直至1980年以後,為了適應我國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國才相繼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暫行條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上述三個稅收法規發布實施以後,對於調節個人收入水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是按內外個人分設兩套稅制、稅政不統一、稅負不夠合理。)為了統一稅政、公平稅負、規范稅制,1993年10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的決定》,同日發布了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簡稱稅法),1994年1月28日國務院配套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第二次修正,並於當日公布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7日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發展年表
個人所得稅
1980年9月1日,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至此方始建立。 1986年9月, 針對我國國內個人收入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規定對本國公民的個人收入統一徵收個人收入調節稅。 1993年10月31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的修正案,規定不分內、外,所有中國居民和有來源於中國所得的非居民,均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1999年8月30日, 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把個稅法第四條第二款「儲蓄存款利息」免徵個人所得稅項目刪去,而開征了《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2002年1月1日, 個人所得稅收入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 2003年7月,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名為《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及財稅調節政策》的報告,建議改革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適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同時對中等收入階層採取低稅率政策。 2003年10月22日, 商務部提出取消徵收利息稅,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免徵額等多項建議。 2005年初, 廣東財政再次對個稅起征點提高進行調研,以便為中央盡快出台稅改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個人所得稅
2005年07月26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08月23日,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首次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10月27日,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再次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起征點1600元於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29日,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第四次修正。 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⑧ 個人如何繳稅
年所得達到12萬元的納稅人,自行申報地點應區別不同情況按以下順序來確定,具體為:(一)在中國境內有任職、受雇單位的,向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主管地稅機關申報。(二)在中國境內有兩處或者兩處以上任職、受雇單位的,選擇並固定向其中一處單位所在地主管地稅機關申報。
根據規定,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在納稅年度終了後3個月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即每年的1月1日至3月31日。
年所得達到12萬元的納稅人進行自行納稅申報可以選擇採用如下三種申報方式:網上電子申報、掛號信函郵寄申報和直接到稅務機關申報。
(8)個人版權費繳稅擴展閱讀:
一、個人所得稅徵收管理:
中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實行源泉扣繳與自行申報並用法,注重源泉扣繳。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可分為按月計征和按年計征。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實行按年計征應納稅額,其他所得應納稅額實行按月計征。
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三、個人所得稅適用稅率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1、綜合所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2、經營所得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個人所得稅如何自行申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所得稅
⑨ 版權收入按什麼交個人所得稅
版權是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來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稅方法可以年綜合所得來計算個人所得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
(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等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9)個人版權費繳稅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