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車輛已經買賣但未過戶,可否追究車主責任
1、根據《合同法》第44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車輛買賣合同效力,主要是依據一般合同效力的條件來認定的,買賣雙方只要達成合意、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買賣合同即成立生效。車輛的過戶登記並不是買賣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而是物權變動的要求。過戶登記辦理與否,影響的是標的物異動是否依法轉移的問題,而對買賣合同效力沒有影響。
2、車輛買賣未過戶是不影響合同效力的,而且物權又發生了轉移(即車輛已實際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控制車輛的行駛,也不能支配車輛的營運,更不能從車輛營運中獲得利益。同時,原車主對交通事故的發生無法防範控制,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行為與致人損害的後果也沒有任何因果關系。車輛買賣未過戶不必然導致交通事故責任的發生,所以要原車主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沒有依據的。
❷ 車輛無償劃撥但未辦理過戶,權屬一致嗎
規定機動車屬於動產,以實際交付發生物權轉移。
所以,劃撥的車輛只要有書面協議規定,實際交付了機動車沒有辦理過戶手續,車輛的物權屬於受讓方所有。
《物權法》: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條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❸ 最高法對未過戶車輛責任最新解是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的復函》中已明確,即因車輛完成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營運,也不能從該車的營運中獲得利益,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
車輛登記過戶屬於行政管理行為,並非物權法意義上的所有權轉移,車輛買賣從交付時就已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力。因而,發生交通事故應由實際支配車輛運行或者取得運行利益的一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作為原登記所有人不應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根據《物權法》理論,車輛所有權轉移或變更其他事項時需辦理變更登記,但是,車輛屬於動產范疇,這就要分析車輛買賣所有權轉移的問題。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也規定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從交付時轉移。
❹ 我有車輛的使用權但未過戶,算誰的財產
賣給誰且誰佔有,就是誰的財產。但有特別規定
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❺ 購買了4S店的試駕車,過戶手續都辦理完了,但是回家發現第一年的全險受益人是4S店
試駕車都這樣,價格便宜很多,不是關系好的買不到
❻ 買試乘試駕車是不是不能過戶
購買時乘試駕車是可以過戶的,只要材料齊全的機動車是可以辦理機動車轉移登記的。
根據《機動車登記規定》第十八條 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的,現機動車所有人應當自機動車交付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轉移登記。機動車所有人申請轉移登記前,應當將涉及該車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處理完畢。
第十九條 申請轉移登記的,現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填寫申請表,交驗機動車,並提交以下證明、憑證:
(一)現機動車所有人的身份證明;
(二)機動車所有權轉移的證明、憑證;
(三)機動車登記證書;
(四)機動車行駛證;
(五)屬於海關監管的機動車,還應當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監管車輛解除監管證明書》或者海關批準的轉讓證明;
(六)屬於超過檢驗有效期的機動車,還應當提交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證明和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憑證。
現機動車所有人住所在車輛管理所管轄區域內的,車輛管理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一日內,確認機動車,核對車輛識別代號拓印膜,審查提交的證明、憑證,收回號牌、行駛證,確定新的機動車號牌號碼,在機動車登記證書上簽注轉移事項,重新核發號牌、行駛證和檢驗合格標志。
(6)試駕車未過戶的物權關系擴展閱讀:
《機動車登記規定》第五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
(一)重型、中型載貨汽車及其掛車的車身或者車廂後部未按照規定噴塗放大的牌號或者放大的牌號不清晰的;
(二)機動車噴塗、粘貼標識或者車身廣告,影響安全駕駛的;
(三)載貨汽車、掛車未按照規定安裝側面及後下部防護裝置、粘貼車身反游標識的;
(四)機動車未按照規定期限進行安全技術檢驗的;
(五)改變車身顏色、更換發動機、車身或者車架,未按照本規定第十條規定的時限辦理變更登記的;
(六)機動車所有權轉移後,現機動車所有人未按照本規定第十八條規定的時限辦理轉移登記的;
(七)機動車所有人辦理變更登記、轉移登記,機動車檔案轉出登記地車輛管理所後,未按照本規定第十三條規定的時限到住所地車輛管理所申請機動車轉入的。
❼ 車提檔未過戶但車屬於誰的所有權
機動車屬於動產,規定是車輛在實際交付之後,只要雙方有買賣合同在先,該車輛就屬於實際受讓方合法所有。
《物權法》規定:
第二節動產交付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五十條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❽ 最高院新規:二手車未過戶車輛責任由誰承擔
買賣標的物交付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標的物是動產的,則轉移動產佔有時為交付。
(2)如果是不動產等法律規定必須辦理特定手續的,以辦理特定手續後轉移。
(3)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方式,但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其中,辦理登記作為標的物交付的特定要件,應當由法律明確作出規定。
第一,車輛本質上屬於動產范疇,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關於動產買賣合同的規定,應視轉移佔有為交付時,所有權發生轉移。
第二,法律並未規定登記過戶為車輛交付的必要條件
雖然車主變更、車輛轉籍等要辦理異動登記手續,但這僅僅是履行行政登記手續,而非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行為和所有權轉移行為。把車輛異動登記與不動產登記過戶混為一談,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第三,根據合同法規定,標的物交付的,風險責任轉移
車輛買賣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佔有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佔有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按照我國擔保法和海商法的規定,除不動產外,登記也是民用航空器、船舶、機動車輛為客體的動產物權公示方法。但對於這些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立法上一般採用「登記對抗主義」,即登記並非這些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其意義在於「對抗要件」,即在多重買賣的情況下,未經過登記的買賣行為,不能對抗因登記而取得車輛所有權的第三人。因此,並不是說辦理過戶登記的有關規定毫無意義。但是車輛買賣未過戶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登記車主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過戶登記行為屬於行政法規定的范疇,而車輛買賣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風險責任從買賣標的物轉移佔有時轉移,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原登記所有人不承擔責任,由實際負管理職責的主體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原車主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不合法理原車主與車輛買受人達成車輛買賣協議並交付車輛後,當該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仍舊要求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不但顯失公平,有悖於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而且還與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不相符。
首先,公平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准,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審判實踐部門應當本著公平合理的觀念對案件進行裁判。車輛買賣未經過戶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買受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買受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買受人作為實際車主,已將車輛實際佔有和使用,其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權能是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權能。而對於原車主來說,其雖然是登記車主,但因交付車輛已喪失了對車輛的運行支配和運營利益,車輛實際上已脫離了他的控制范圍,無管理的可能。在買受人佔有機動車期間,原車主不應再承擔危險。因此審判實踐中,判決不實際支配車輛的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實際支配車輛的買受人卻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交通事故是在直接滿足買受人某種需求或讓買受人可以取得某種利益的過程中發生的,買受人享受了這些權利自然也應承擔義務。其次,法律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不是任意的,它是以由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所要求的社會自由和社會責任為基礎,在任何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都是有機統一的,具有一致性。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而義務人在履行自己義務時也同時享受一定的權利,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